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变形的神谕   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4日16:10:4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变形的恐惧·变化与永恒/变与不变

    先知令人敬畏,赫拉克利特是其中激动人心的一位,他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永
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但他最有名的见
解是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其直接结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与此同时,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样一切转眼之间都变得不可靠,我们赖
以生存的一切都失去根据。这种危险直接感染了人类,变的恐惧像蝙蝠之翼从夜幕中触
击人类心灵的城堡,而达摩克里斯之剑从此梦魇般在我们头上悬挂。

    人类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处境,对永生充满向往,同时却无能为力。战国时炼丹术士
的努力只是带动了源初化学的发展,也坏了不少性命,秦始皇即是后来的牺牲者;同时
在传说里,对永生的人也充满嫉妒和愤恨,这种酸葡萄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嫦娥独自一人
在月宫里孤苦伶仃,西比尔则日渐憔悴,最后缩成了空躯而依然求死不得。

    我们可以想象以下的场景:安徒生童话里魔鬼用咒语将王子变成了青蛙,直到美丽
的公主用她真情的一吻,才使被魔咒封锁了的青蛙又变回翩翩的王子。希腊神话里,宙
斯指着神衹立誓的斯提克斯河,向妻子发誓放弃对姑娘的爱情,伊娥才得以从地上慢慢
地站起来恢复了动人的容颜;珀耳修斯把墨杜萨的首级高高地举起,让敌人都能立即看
见,变成僵硬的石块;而卡德摩斯的外孙阿克特翁由于误入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圣林,
在溪水边悲哀的变成了一只鹿,在朋友的猎枪上断了气;奸污普洛克涅而后割舌的忒瑞
俄斯变作戴胜鸟,而杀子的菲罗墨拉变成了一只夜莺,她的妹妹普洛克涅则变成一只燕
子。耶和华在毁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的时候,罗得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于是化
作一根盐柱;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公务员格里高尔也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在这里,
变形作为苦难的经历,或者成为罪恶的惩罚,或者,以异化的悲剧警醒世人。

    正因为变化,人类的生存成为虚幻,成为荒谬。人类的苦心经营,都如沙滩上的宫
殿,潮来后成为沙与沫的瓦解,无影无踪。“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
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生于世上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注定永恒的受苦。叔本华对此做了情感充沛的表述:“于是任何人
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愿望在其本性上便是痛苦。愿望的达到又很
快的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如同虚设,:占有一物便使另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
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而和这些东西作斗争,
其痛苦并无减于和困乏作斗争。……因此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
的。”假如我们能对某一瞬间说:我想停留一下,你真美啊!而幸福的时光就此停驻,
我们就不会坠入这样令人绝望的循环,然而浮士德后面紧接着却说:“那你尽可以将我
枷锁。”可见,幸福的生活是不长久的,希望希望永驻的奢望会使自己带上镣铐或枷锁。
唐璜一生追求情欲,在征服一个情侣欲望满足时,又不得不追求另一个,最终还是痛苦
或空虚的沉溺情欲,他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对叔本华这段话的注脚。面对变化,天使“凡
自强不息者,吾辈皆救赎”的歌唱显得多么苍白和空洞。变心的翅膀满世界的飞舞,明
知一切都会改变,却仍旧许下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誓言。人类满足于在变化中寻求一
点不变的内容,就像砸乱的玻璃块里,寻求一块儿完好的局部。尼采的永恒复归观则是
另一种形式的变迁,走遍千山万水,发现自己还是立在原处,而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在这里,鹰和蛇的象征通过智慧的搏击突破永恒的轮回,达到另一种形式的永恒,但,
仅仅是象征而已,它的命运还是沙滩上的宫殿,一切努力白费。
    理性的悖论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的努力对世界有所改变,但这些改变我们却希望不
变(永恒);简言之,不变所变。

    “因而哲学家便以极大的毅力不断在追求着某种不属于时间领域的东西。这种追求
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在这件事情上巴门尼德是悲壮的,他试图论证“没有事物是变
化的”,赋予一切永生的权利。不论他的论证究竟如何,这种与时间搏斗的精神感染了
历代哲学家,在巴门尼德成为过眼烟云,如薪火相继,他们试图局部的夺回永生权,实
体不朽论就是他们做出的努力。所言的“实体”,在柏拉图那儿是理念,在基督那儿是
上帝,在康德那儿是自在之物,在黑格尔那儿是绝对精神。这些努力如同火中取栗,得
以保存的只是一点点,可能却代价不菲。

    变化是的广袤的河流,只要置身其中,就不能不变;如果立身堤岸,或能可保无虞。
人们试图采取这种超然的办法,寻求超脱——彼岸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佛家的勘破与顿
悟,道家的天人合一,叔本华的意志自我否定等,都是源于这种向堤岸奔走的冲动。河
流诸般变幻,超越变化向河外求生成为唯一出路。既然世界不断变化,立于世外总是可
以的吧?可是连这条出路也在维特根斯坦那儿被拦腰夹断。“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
外。……它必定在世界之外”。“用永恒观点来观察世界,就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有界限的整体。把世界作为一个有限整体的感觉是神秘的”。事实上,维特根斯坦
否定了俯瞰世界的可能性:“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世人充其量只能
立于事外,所谓旁观者清。
    这样,哲学自发展以来一直做着危机四伏的努力,到了最后一片永恒的土地也消失
殆尽,哲学情绪发展到了愤怒和绝望,人类嚎叫着打翻宙斯的天平,不承认对永恒土地
判决的有效性。一方面有的哲学家企图证明天平不准确,这导致了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
学,一方面有的哲学家想说明前面称量的物品不是正宗货,这导致了海德格尔、萨特等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来势凶猛,它一上来就砸天平扔东西
全盘搅局,根本否定称量的必要,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主义和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
就是其具体表现。

    围绕着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哲学史多少显得浩瀚、悲壮,人类在变面前无所适
从,同时不愿自己的努力被变化消解。柏拉图一锤定音:“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
所认知,凡是变的都被意见所认知。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恒的,而一定
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

  高浪
2001/07/23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 修改:·wildwolf 於 08月04日16:19:45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