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ertfool (海螺==修炼数学==慎戒废忘~~潜龙勿用),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试发稿]——Robertfool版道德经第一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14 13:26:38 2006), 转信


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工作量太大了,hoho~~~
现在考虑要不要把<注说>消减,将<阐释乱说>剔除,仅录<原文><释文>算了。
先贴个草稿看看效果如何。

======
凡例:
1。以王弼本为底本;以帛书甲乙本校正。

2。
a.“恒”,“常”通用——“一律采用恒字”
b.“民”,“人”不全通用——“根据情况具体择选”
c. 帛书多用“居”今本多用“处”——“一般用处,具体说明”
d. 句尾的虚词“也”一律省略。
e. 句读,标点,按高明《帛书老子较注》。

3。文字顺序按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按段解释。
=======
格式编排次序

原文
释文
注说(难点)--1 释文的注解;2 原文选字说明;原文解字说明;
阐释
=======
正文

道经

1(begin)

**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释文>

若事物的本质[1]可以用言辞叙述,那么这本质并不是恒久不灭的本质;
若事物的概念可以用词汇表达,那么这概念也不是永存恒在的概念。

宇宙万物的开端是浑浑噩噩不可名状的[2],不能用任何概念描绘这混沌状态;
万物生长孕育,概念出现后,任一概念都包含其所指的具体事物,因此它们被称为“万物之母”。

人们无欲无求虚静无为的时候,静心审视世间万物,能洞察事物的要妙[3];
人们有所欲求如痴如醉的时候,常常沉溺世俗纷扰,终日疲殆其间,不能复察事物的真谛了。

进一步,
概念的“无”与“有”(即万物的“开端”与“孕育”),这两种状态有一共同来源。
既然这来源先于“概念的未生成”,我们不能用任何概念表达,
这里勉强给它一个记号“玄”,用“玄”来形容一切不可言说的深远黝然而不可知的事物,同时也是“概念未成”与“概念已成”这两状态的源头。

由此,“玄”自然也是“玄”的源头,玄上有玄;如此玄来玄去,这玄的“总体”,就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释文注说>

[1] 道:指事物的本质;名:指事物的概念。
[2] 宇宙万物的开端是一切皆无,也没有概念,更不能用概念描述这混沌状态;
[3] 要妙:事物的本质,本质的本质,事物的名称概念,概念的概念等等

**

<原文注说>

(1) 徼:解释有三,焦竑解为“边界”,蒋锡昌解“求取”,还有解为“哭声,号呼声”(形取“口+敫”,音同“教”),此处我依帛书本字,取第三种解释。借“哭声,号呼声
”寓意有欲之人所受的纷扰声响不绝于耳。

(2) 两者:释义多有不同,此处取“万物之母”“万物之始”为“两者”。

**

<阐释乱说>

道经第一章阐说“道”“恒道”“名”“恒名”“玄”“妙”等含义。
在著者心中,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其本质和概念,所以事物都有“道”与“名”。

然后著者提出两个问题:
1)一般的“道”与“名”能否抽象?——抽象成“恒道”,“恒名”;
2)“无名”与“有名”能否进一步抽象?——抽象成“玄”;
3)“玄”能否再此抽象?——抽象后还是“玄”。
至此著者对概念和本质的思考停止,并定义“玄”为“众妙之门”。

一步一步的抽象,亦步亦趋的定义,可看出著者是真正的思考者。

1(end)
========




--
“蓝天永远在白云之上!”,---- 寻常的巴萨球迷。
“诸君谬矣。‘白云本无物,何样惹蓝天?’hoho~~”---- Hoho教教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8.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