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ertfool (海螺==修炼数学==慎戒废忘~~潜龙勿用),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试发稿]——Robertfool版道德经第4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Apr 15 18:13:32 2006), 转信


效率进一步下降,这章竟用了3小时!!
真XX的(想骂人吧,却又苦无对手;骂自己吧,又会陷入死循环,也是烦 !)。

不说啥了~~hoho~~~

***********

4(Begin)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

<释文>

有只杯子奇妙得很,往杯中倒水,无论如何都不能装满。道啊,就像这只怪杯,无论多少事物融入其中[1],它都稳稳的承受住,永不会满载溢出,这真是深不见底啊,它大概就是万物之源了吧。

道啊,它无所畏惧,能融合万物——都装进来吧!让尖锐锋利的挫磨得平钝圆滑了,将纷乱复杂的调理得有条不紊了,使光芒四射的揉和得质朴无华了,把独立怪行的也同化得能顺应大众了[2]。

道啊,它若隐若存[3]。我虽不知道它由谁而来,但知道万物万象的主宰却是它所造就的。

**

<释文注说>

[1] 融入:道,是一切事物现象的抽象的本质。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道,所以说宇宙万物能融入道中,因此“用之或不盈”,怎样都装不满这个道之盅。
[2] “尘”指痕迹,即某些很有特点个性鲜明的事物,与“光”的意思相近。无论此物如何较他物独特鲜明,但在无所不包的“道”的面前,也只能被搅和被平均被同化了。
[3] 若隐若存:好像看不到确又仿佛就存在着,若有若无,借此描绘“道”的形态,实质是混混沌沌,不可用感官铺捉。

**

<原文注说>

(1) 冲:解为“盅”,饮酒或喝茶用的没有把儿的杯子;
(2) 或:同“又”,同“有”;
(3) 和:取“音声相和”的“和”,协调;
(4) 光:光芒,光彩; 
(5) 尘:取“步人后尘”的“尘”,踪迹行踪;
(6) 湛:没,无;

**

<阐释乱说>

此章回到了“道”的叙述。著者先拿杯子作比喻,说“道”用之不竭无所不包。不难看出,他承认众事物是有本质的,而他的“道”则是一切事物的抽象的本质。当然这里又出问题了,“道”的本质是什么?是道本身么?搞不清楚了。著者在第一章为此引入“玄”,而此处却不说“玄”了,老老实实的承认“吾不知其谁知子”,说不知道了,这是诚实的态度。

文中从“道是万物的本质”出发,阐述万物能包含归结成道,于是道能摒除棱角锋
芒解除暴乱纷争等,以揉合万物回复自然——他理解的平衡宁静圆滑简单朴素的初始状态,这种状态最能持久。

这里有个问题:本来万物都含有道,也就是“锐纷光尘”之物和“平易素同”之物都含有道,在道面前是众物平等的,前者的道不比后者的道多一分或少一分。——那为什么道就非要化锐为平,解纷为易呢?而不是相反呢,或者保持不变呢?——这就看出著者的“道”确实是厚此薄彼的,是强调虚静无为的,是一类似黑洞或粉碎绞肉机的接近死寂家伙。

他这一结论大概是观察“物由无到有,又由到无;其间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而得到的把。估计他的想法是“既然都是源头和结尾都是安静,守静当是远离死亡灭亡的最好选择”。

但,试想想,这不就同时割裂静与动之间的联系了么?
况且,世间万物内中都有一台绞肉机,那是多恐怖的事情啊!

**

4(End)




--
“蓝天永远在白云之上!”,---- 寻常的巴萨球迷。
“诸君谬矣。‘白云本无物,何样惹蓝天?’hoho~~”---- Hoho教教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8.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