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alan (光荫),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无处可拍(推荐阅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1日09:49:52 星期四), 转信
经常会有想出去拍点照片,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没什么可以拍
的东西。有的时候出去拍了,但是到了地方才觉得无处可拍, 很多朋
友也说到过类似的情况。昨天听完胖熊的讲座,走在 烟雨朦胧的街道上,
却突然发现了很多东西。
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概念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障碍。当人刚刚
出生的时候,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最原始的事情,对一切事物所得到
的印象都是最直接的。父母养育, 教化成人之后,才会懂得了何为马,
何为牛,当然慢慢还知道了何为相机,何为镜头,呵呵。这时,我们看
到一台相机,第一印象不是一个金属立方体,而是相机“相机”这个概念。
如果是个烧友,则会进一步细化“Minolta SRT 101b, Rokkor
50/1.4...口水...”,呵呵,这是人的视觉神经和大脑配合训练所得到
的结果,使我们对于感官有了很高的抽象理解能力,但是同时,对我们
进行艺术创作也成为了一个的障碍。比如最近银杏满树飘黄,引得很多
人纷纷拿起相机,可是经常看到拍的一棵一棵,一片一片的银杏树,以
致有人觉得没的可拍了,真是这样吗?也许因为感觉有些不太敏感,以
致于我们到了地方,看到银杏树,银杏叶子,脑海里面还是只感知到了
“银杏”这个概念,而没有去对环境做更深入的观察。
为什么你不去仔细体会一下每一片叶子那构图上完美的形状,
灿烂的颜色,或许还有上面所沾染的城市灰尘?但当你观察到这些之后,
也许你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拍什么呢?这要分两种情况。拍照,严肃一
点说创作一幅作品,有时候是先有了想法,然后去努力把它表现出来,
比如你现在看到了叶子,想表现这灿烂的颜色,那么你就打定主题,想
方设法去表现它;而有的时候,是先有了主题,比如想好,我要拍蓝天
和金黄的银杏叶,然后再去找一个表现的形势。总而言之,你是要有个
确定的主题的,或许拍的时候想不了这么多,只有一种内心的感受,那
么这感受实际上就是你的主题了,去把这感受在照片上成功的表现出来,
对你来说,就应该是个成功的作品,而无所谓别人能否体会。至于具体
构图,拍摄的技巧, 辅助物体,我想多看看别人的照片可以让你有个
很好的创作基础,而当时的灵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觉得正像文无
定法,拍照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模式,台湾派的婚纱手法现在风靡一时,
但我想作为一个摄影烧友,想要拍出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来说,似乎只
是这样热衷于学到很多技巧,借用手法还有些不足,能否成功的表达你
的主题,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人的视觉是具有主观性的,我们只注意想注意的东西,而摄
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是对世界的最客观的视觉描写,这个矛盾,常
常是很多人拍照片中的一个障碍。我们经常对一个地方感叹万千,可拿
起相机却无从下手。看着很宏大的场面,可你的最广的镜头也无法表达;
远处的动人场景,可你的最长的镜头也镜长莫及。也许这时候,很多人
都会开始了购买更广、更长的镜头的念头,但是正像《漫漫器材发烧路》
文中所说,器材发烧无止境。如果你有经济实力,当然可以,但是对于
手头紧迫的烧友来说, 却是对自己,就成了对家庭的一个或大或小的
负担。而且,在广的镜头也有包容不了的空间,总不能360', 再长的
镜头也有不能到达的远处,当你购买了心目中够长,够广的镜头之后,
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你会又有了新的目标。也许你应该试着多熟悉
熟悉手中的器材,多用他们拍拍而不是束之高阁,多用他们的视角考虑
考虑而不是任意畅想,也许这样更能拍出好的作品,就像家长对于子女
不应是总是觉得缺憾而责骂痛打,而应当鼓励他们发挥长处有所作为。
还有,经常我们看到很美的景色,拍出来却这里多了几棵影
响情绪的树,那里多了几根电线。。。这是因为人眼观察的主观性太强,
而相机是绝对客观的记录。所以我们构思时候可以不分细节的寻找感受
最强烈的地方,但是构图的时候,却还是要用镜头的视角去观察取景器
中的世界,用那客观的眼光考察是否还可以有所调整,不要放过每个破
坏你的照片,而又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这样你的照片的整体水平必定
会有所增益。
这只是我对摄影创作的一点想法,欢迎大家拍砖,呵呵。我的
地址(chairman@catkitty.com)
现代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强调人的主观创作性,对于摄影来说,
就是大量的带有主观含义的摄影作品的出现。我对于这样的作品没有太
多兴趣,也就没有太多了解,所以就不敢多说了。我更喜欢那种能够从
视觉上打动人的作品,而不是诸如某张某领导在做某某事之类的照片。
这样的照片应该让xingguangli来谈谈,哈哈,毕竟他是学新闻的。
--
--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ol.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