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eibei (切分音),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三脚架,18%灰 ,反转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11日10:08:3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主题: 三脚架、18%灰、反转片
我开始学习摄影时,人在美国。这几年来,始终感觉到美国的摄影技术比国内讲得系统
些,技术氛围特别好,对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于是我想把走过的这一段路写下来,
也许哪个爱好者看了能有启发。当然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这种差异,我的水平
有限,绝对没有班门弄斧的意思,不到之处,还望各位高手指正。
三脚架
96年感恩节的前两天,我从Camera World of Oregon邮购的相机和镜头寄到了。虽然之
后的假期一直下雨,我还是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去了附近的国家公园,第一次从事所
谓的摄影活动。
那是我买的第一个单反相机,佳能EOS500(美国叫Rebel G),还有28-105mm和75-300mm的
两个镜头。买相机以前咨询了很多人,上了很多网站,结论是相机不在乎好坏,因为它
只是一个光盒子,不影响成像质量,不用花太多钱,所以我买了最便宜的。网上说镜头
是关键,但是专业镜头太贵,根本买不起,最后还只能买入门级的。
有许多网友问初学应该用什么样的配置,其实这个选择几乎完全依赖于经济情况,有多
少钱办多少事。如果一定要说原则的话,我觉得应该覆盖尽可能多的焦距,比如那时我
有28-300,焦距范围比较大,使我有了练习各种构图的机会。
接着说我的第一次摄影,因为没有天气的配合,完全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结果可
想而知。不过我第一次使用长焦镜头,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照出了人充满整个画面
,主体特别突出,背景十分模糊的相片;忧的是,有很多相片不清楚,这是我以前照相
很少有过的事。
后来研究了一下才知道,镜头的焦距越长,端相机手的抖动就被放大的越厉害,这样就
需要曝光时间更短,来保证相片清晰。一般规律是曝光时间不应该慢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也就是说,用300mm的镜头拍照,快门必须在1/350秒以上。我那次是下小雨,天气比
较暗,相机自动测的光,快门有时会低到1/30秒,而我浑然不知,还在拼命使用300的焦
距,照片不花才怪呢。
也不能怪我不懂这样的规律。我以前一直用傻瓜相机,傻瓜的镜头往往是35mm左右的广
角,快门速度慢一点,相片也能清晰。如果快门速度降到标准以下,闪光灯就会自动打
起来,这样相片不会模糊,曝光也够,至于是否好看就另说了。
专家还说,即使遵守了这样的规律,手持相机的效果还是比不上用三脚架。有人做过试
验,当相片放的比较大以后,比如说大到8x10,即使是专业摄影家手持相机所照出的相
片,也不如使用三脚架的清晰。
我于是花了20美元,在普通商店里买了一个很普通的杂牌三脚架。以前总以为三脚架只
有自拍或者拍夜景曝光时间极长时才用得到。买了以后发现用三脚架的机会很多,在长
焦段需要不说,广角端也是一样,因为往往这时照的是开阔景象,需要大的景深,光圈
很小,要长时间曝光,三脚架必不可少。
我的三脚架实在不好用,于是准备更新设备,上网一看,原来美国的摄影界对三脚架推
崇的无以复加,人人都建议一定要用好的三脚架。而且都说,好的三脚架是任何一个严
肃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风光摄影者的必须装备。
我赶紧接受专家的建议去邮购了一个曼富图(美国叫Bogen)的脚架和球头(Ball Head),
花了130多美元。
我的曼富图虽然是专业脚架最小的一种,但它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十分突出,以前的那
个根本没法比,尤其是球头,用起来非常灵活,而且定位非常准确。
用脚架最大的好处,显然是在任何光线和天气条件下,都能照出清晰而且色彩逼真的相
片来。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个好处,也就是有了三脚架,构图可以变得十分精确,我
可以准确地决定取景框里包括什么东西,不包括什么,尤其可以避免相片的边缘或角上
有本不想要的杂物,同时可以保证横平竖直,使得构图非常干净。
意识到这些好处,我对三脚架的依赖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次出去照
像一定会不辞劳苦带上三脚架,而且照每一张像片都用。有一次去冰川国家公园(Glac
ier NP)爬山,一天走了20几公里山路,还是坚持背上了。我顽固地认为,用最一般的镜
头和三脚架照出来的相片,一定比手端最专业的镜头要清晰的多。
然而,三脚架给我带来完美的同时,也暴露出机动性差的问题,这使我丧失了许多机会
。我以前拍的几乎都是风光,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三脚架,问题不明显。后来开始抓拍人物
,发现三脚架经常不好使的,这是后话。
18%灰
技术有了一定提高以后,我经常自告奋勇给别人照相,还不遗余力的发展朋友从事此项
事业。有一次我与朋友一起去雪山照相,在我的游说下,这位朋友即将成为爱好者,此
行的目的是准备显示我的设备如何好。但照片洗出来后,雪景都是灰色的。才想起书上
说照雪景应该增加曝光1-2档。但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本书没有说,我一直很困惑,直到
有一天在网站上找到了答案。
原来相机用的都是反射式测光表(TTL meter),它假设所照的景物是18%的灰色,也就是
中性色,以此来决定曝光量。如果所照物体颜色比中性色浅,相机不知道,它只会认为
色彩浅是由于光线特别强,于是减档曝光,把浅颜色曝成中性色。雪景就是一个好例子
。景物是深色的时候也是一样。
原来如此!以前总觉得曝光是相机的事情,从不知道它是怎样测的,不知为什么,国内
的摄影书也不太讲这个道理。而我一直使用中心为主测光的自动功能,平均下来,相片
质量也不错,即使有不好的,洗相片时机器也会帮助调整,补偿照像时的缺憾。
懂了这个道理,我才觉得真正摸到了摄影的门道。我于是买了一个18%的灰卡,时刻带着
,照什么之前都对着灰卡测光。后来我又开始注意寻找自然的中性颜色,比如北面的蓝
天(当然目前北京地区很难见到)、绿草、岩石、人的手掌(当然视肤色因人而异,但
一般人都是加一档即可)。从这时开始,我已经不再使用相机的自动模式,每次都先对
准这样的中性色测光,然后再照。
很快,我相机的一个不足暴露出来,那低档的EOS500只有中心综合测光,为了准确测光
,我需要找一大块纯净的中性色的物体,这往往很难。点测光的必要性一下现出来了。
于是我一咬牙,把相机更新到了EOS5(也就是美国的A2E),有很多新功能,景深预览、高
速卷片、两秒钟自拍、反光镜锁定等等,但点测光是绝对关键的,也是我用得最多的功
能。
反转片
主动而精确地测光,使我对相片的冲洗越来越挑剔。有一次我去石拱门国家公园(Arch
es National Park),拍摄了傍晚时候的Delicate Arch,由于当时天气很晚、光线很难
测,为了保证质量,我采用了包围曝光法,也就是除正常测光的一张外,还加减一档各
照了一张。可是洗出的相片令人失望,三张像片几乎全一样,显然是洗相片的人(或机
器)认为另外两张曝光有问题,替我调整了。由此发现,我需要一个能够忠实再现自己
想法的手段。于是在97年的感恩节,配合我的新相机的使用,我开始照反转片。这正好
是我开始尝试摄影一周年。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专业风光摄影家都会建议爱好者照反转片,除了我说的原因外,更
主要的是为了出版方便。因为印刷时,反转片可以直接与胶片一起印刷,而负片或相片
都需要多经过一道分色手续,麻烦不说,相片质量大打折扣。所以专业人士说,如果你
要想在杂志上发表作品,就一定要照反转片。这一点国内以前好像强调的少,杂志社也
比较宽容。
照了反转片,才发现这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片子的色彩饱和度与反差都非常大,相比而
言,相片显得十分灰白,不忍看了。但反转片对光的宽容度非常低,一共只有5档,也就
是中性色加两档半曝光就是全白,减两档半就是全黑,而负片可以有十档。这样照反转
片对测光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曝光不足或过度一档,在负片上可能不太明显,但在反
转片上就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照反转片,每一张像片,你都必须特别主动地去决定
曝光等等参数,想被动依赖相机来作决定,就不太可能了,这对技术的提高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
我又增添了装备,买了观片灯箱和网上大家一致推荐的放大镜,Schneider 4x 邮购109
美元。后来又买了幻灯机,反转片可以通过幻灯机打在墙上,大家都可以看,这是反转
片的又一优点。另外胶卷虽然贵一些,但是冲洗要便宜,据专业人士讲,从长期来看,
照反转片比照负片便宜。
以我的体会,使用三脚架,18%灰、反转片,是我摄影的技术层面提高的三个最重要的阶
段,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严肃摄影爱好者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摄影技术的提高只能保证我少出或不出坏片子,却无法使我能照出好片子来。如何
提高构图和艺术创作水平于是成了我面临的另一个大挑战。
文 / 余山
作者:kiev88(箱子) [※ 来源:TOM社区 http://bbs.cn.tom.com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1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