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第十三章 动物摄影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May 18 13:19:46 2005)


          #在广阔的土地上受保护的外国动物

  作者最近经常奔赴海外各地寻求野生动物进行拍摄,在多次出国中体会到,在外国
能见到动物机会之多是日本不可相比的。

  在海外所去之处是动物保护区及国立公园。作者本人不太喜欢"公园"这种称呼。理
由很简单,公园这一名词的本身就使人想象为街道附近的一个小地方。与其相比,莫不
如将对动物及一切自然加以保护的区域称作"保护区","圣域",更能强调其环境气氛。
实际上,外国的国立公园,面积最小的也有几万平方公里,面积大的地方也有包括日本
一个县的。在国立公园内,禁止人类狩猎。这是一个动物间经常进行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种外国国立公园,一般人极易理解为扩大了的游乐常实际上,在其广大的自然环境中
生息着野生的动物群。

  在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都受到保护(动物不是由人饲养,只指禁止狩猎而
言)。动物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行动,因此进入保护区也不一定能见到动物的身影


  特别是身体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为确保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食物,需要有自己的势
力范围。该势力范围极大,因此在面积有限的保护区里,动物的绝对数不是很多。从该
角度可以说能否见到动物也要碰运气。

  虽说如此,但由于保护区的存在,可以见到动物的机会并不算少,相反,在保护区
以外的区域是基本上看不到动物的身影。动物本身也有区别安全地带及危险地带的本能


  在动物生息绝对数大的外国,也只能在有限的保护区内看到动物的身影,因此如同
日本,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为狩猎对象的国家,说能看到自然野生动物的机会基本不存
在,也是当然的。

  被认为是未开发的后进印度,也自10年前开始的所谓"护虎"的保护孟加拉虎运动
阶段起,对虎、自然环境以至虎作为食物而被猎取的动物进行保护。

  在印度,只有生息众多的野猪、羚羊为可狩猎的动物,此外全部为保护对象。尽管
有种类、数量繁多的动物,并且面积较日本大得悬殊,而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印度
,虽在某种意义上说尚未开发,但根据本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印度是超过日本的先进国


  日本除了对棕熊、喉部为白色的熊加以保护,以防绝种外,也应对其生活环境进行
保护。因环境不好,熊为了寻找食物出没于村落人家之间而受到射杀。这种事实,令人
无可奈何。

          #日本的动物

  也许上文有些离题,但在日本能见到野生动物的机会确实很少,其原因不仅在于生
息数量少,而且由于野生动物不断受到伤害,幸存者看见到人就立刻逃之夭夭。此外也
有夜行性动物多,使人不易看到的原因。

  赴实地可见到的自然动物有野猿公园的猴和奈良公园对人已适应的鹿。在日本斑羚
生息地,能看到日本斑羚的机会也很多。总之,狩猎对象以外受到保护的动物,有一定
数量,能看到的可能性大。

  虽然动物如此难逢,不易拍摄,但作为以动物摄影为职业的作者,没有一定种类动
物的摄影作品,工作性质就不能成立,因此凭借各种情报(电视、报纸、传闻),奔赴
有拍摄可能的实地。

          #动物摄影法

  对夜行性动物摄影,有放置诱饵利用自动摄影装置进行拍摄的方法。自动摄影装置
有许多种类,最常用的是使用光电管装置。这种装置的原理就是,动物只要从发光管和
受光管间通过,装置的开关马上动作,启动快门。

  最简单的装置就是利用细线拴一块肉片,动物一吃肉片,快门立刻启动的装置,这
种装置只限于拍摄肉食性动物,而光电管装置也可拍摄草食性动物。

  无论哪种自动摄影装置,都是采用将照相机、闪光灯和自动摄影装置连接设置在动
物可能出没之处,使动物自己启动快门的摄影方法。

  这种利用自动摄影装置摄影的方法,在惧人的动物摄影中不仅可发挥无人摄影的威
力,而且还可使动物自动出现在摄影者认为合适的摄影场所。利用自动摄影装置摄影的
缺点就是,冲洗胶片前不知已拍摄的是否为被摄体。对各种动物熟悉后,通过足迹等就
可判断进入摄影域的动物。

  由于自动摄影装置有上述缺点,所以最近作者想要以自己的双眼确认被摄体和摄影
瞬间进行摄影,几乎不再利用自动摄影装置。
--
  我的友情测试更新了,欢迎测试!
    有事找我可以到P_zjliu版给我留言,那里是我的地盘
╔═══════════════════╗
║★★★★★A B C D    E F G H★★★★★║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