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chael (晓风),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摄影与美术设计的再度交叉与流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8日11:05:1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摄影与美术设计的再度交叉与流变
 
本报新闻热线电话:010-65136126
 E-mail:cpp@public.east.cn.net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    
     
   
    
   

2001年7月13日 
星期五 
2001年第56期 
总第1175期 

------------------------------------------------------------------------
--------
 
邮发代号1-126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1 
本期八版 
每周二/五出版 
  
  
  
  
   
 
  
 
 
   摄影与美术设计的共同公式
    
    新世纪已实实在在地将我们拉进一个时间符号的名副其实的概念之中,它已不
是上世纪末招贴上所畅想的广告语了。摄影与美术设计一直为自己的存在意义而求
证,为充实和整合自己的内涵而重新“设计”。在重新诠释与界定的求证中,我们
看到两者的融通与互动,交叉与流变。
    现代艺术摄影与美术设计所走的当然是不同的路,但是,这两条路并不是像铁
轨一样永不交叉。现代高科技使然,它们有越来越多的交叉点,也越来越凸现出摄
影与设计的共性。两者可以代入一条共同的公式:X=艺术+科学。即使摄影和设
计还有更多的“子项”关系者,但科学技术的作用已赤裸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
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改变了许多艺术类型的初衷,他们在交叉中流变,从而发展自
己而又不失个性。
    现代设计是在工业革命胜利的凯歌中诞生的,一开始就继承了艺术中张扬人类
意志的表达方式,也接受了科学设定的功能特质和求证方式。而摄影更是科学的产
物,在未接受艺术的洗礼之前,说它是纯科学是恰如其分的。从艺术摄影到广告摄
影,摄影注入科学的成分日臻增多。直到图像处理photoshop的界入,这个“魔盒
”便成为艺术摄影、广告摄影和美术设计的直接交叉点,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共同的
特征:摄影图像+文案。 
    如果从摄影史和美术史上溯源,这两种艺术类型接受科学的渗透以及两者的相
互交叉也是多方位的。科学对美术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是鲜为人知的。美术家们
从来就懂得这一点,并且在艺术活动中有不少方法是从科学中借用的,达芬奇曾乞
灵于一种“绘画的科学”。他的不朽名作《蒙娜丽莎》不仅调动了天才的艺术技
巧而且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学原理。19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印象派产生
提供了色彩理论方面的科学依据。19世纪英国科学家托玛斯·扬和法国化学家谢弗
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大量研究,总结了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他们还把色彩原
理应用到美术之中,撰写了《色彩的谐调与对比原理》一书,其研究成果对画家有
很大启发。另一方面,到19世纪60年代,摄影术已有很大发展,在此前绘画承担着
记录形象的任务,随着摄影术的普及,绘画艺术已失了优势。这种危机感促使艺术
家放弃了照片式古典画法,转而寻找绘画色彩方面和技术的新途径。科学既造就了
摄影,又加快了绘画艺术“转型”的步伐。科学的关怀真是一举两得。
    艺术类型之间,具体地讲,摄影与美术设计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不
是没有任何限制而随意进行的,并不是对所有艺术类型之间的任意“嫁接”、“撮
合”的尝试都能获得成功。这种交叉的前提,当然是必须符合艺术规律才有可能成
功,它是由相互结合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的结合能力、各自特性及所依赖的
科学技术(如广告设计、摄影艺术利用计算机、数码技术等)和外部的社会需求等因
素共同决定的。
    所以说,多类型艺术的丰富、完善及新的类型,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摄影与
美术设计的“X=艺术+科学”共同公式的形成,就是交叉性与排他性辩证矛盾运
动的结果。
    美术设计的“摄影”含量
    走进权威性的大型美术展览,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设计”类作品,以摄影图像
为资料的设计有70%以上,乍一看还以为是摄影展呢。摄影家做的料,美术家炒的
菜,不能不说是现代设计的一大转型与流变。这种边缘学科的交叉,艺术技巧混合
的“双料”产儿,从艺术类型学角度看究意应归属“摄影”还是“美术”?问题的
提出,是因为高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原因。
    由于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
创造可视性的艺术现象,因而美术所涵盖的学科广泛,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等。如果从二维空间对美术形态存在方式的把握,平面设计应当属于绘画
艺术。然而,美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艺术性本身还是人们对美术实用性的认识,
无论是美术家对创作手段的要求与运用,,还是对其艺术价值的界定都发生了不同
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今日美术所属学科格局的根本改观。 
    从美术设计来看,摄影对它的影响大于其他艺术影响的绝对矢量,手绘、喷绘
等手法已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以当今电脑技
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已
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在今日社会中获得了全胜,这种胜利不
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广告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
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前者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式的技术基础,后者
则是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当然,太多的摄影写实图像充斥着美术设计作品并不是一件好事。艺术的每一
类型都应该在种种的交叉中借鉴、探索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只有不失自身特性的
类型才具有存在的价值。美术设计如果泛滥摄影图像,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
,表现的个性和艺术类型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
    我们浏览一些国际性和全国性的招贴设计艺术作品,就可以看到以摄影图像为
材料所占的比例。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以《水为人类》为主题的国际海报大赛获奖
和优秀作品中,有一半是以摄影图像为素材,并且有三幅画面几乎全是摄影图像,
不留意还看不到文字。又如在“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竞赛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
”中,有2幅金奖和1幅“未来设计师”大奖,均采用摄影图像;在7幅银、铜奖中
,只有2幅与摄影无关。
    “运用汉字图形作为表现手法,正在被更多的中国学生自觉地采用,但这种曾
被日本前辈设计家所喜用的手法却似乎不被他们的年轻一代所青睐。中国学生喜用
摄影资料,但因为还暂时不具备自己拍摄第一手资料的条件,于是只得用别人的图
片。这种图像资源的单一带来了处理手法的雷同,影响了视觉表现的深度。日本学
生或侧重于绘画图形或倾向于卡通效果,或追求符号的制作,在效果间拉开了距离
。”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曹方副教授在评价比较中日大学生招贴设计作品时的评语。
以《保护濒危动物》为主题的招贴设计竞赛,由日本13所设计高等院校发起,并特
邀中国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参加,中国学生10幅入选参展。这次由不同国家
与地区和不同院校的学生共同参加同一主题的招贴设计竞赛,可见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从多元视角产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与创意路径。通
过交流,我们发现日本学生更为接近“图形”的本意,讲究图形的意象性、隐喻性
、符号性、文脉性,而我们较多依赖于在扫描后的照片上大做叠加、滤镜、组合等
蒙太奇手法,其效果实质仍是一种“摄影图像处理”。长期处于手工制作甚至视喷
绘为神奇的中国学生,而今产生了一种对摄影图像电脑处理的崇拜情结,扔掉了纸
和笔。相反,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日本,13所参展院校几乎是清一色的手绘或
丝网。五花八门的“电脑游戏”实有花拳之嫌,而平涂手绘的图形之“画味”实在
耐人寻味。也许,运用大量摄影图像能够直接紧贴主题,形象强烈,效果突出而更
具视觉冲击力,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内容并吸引观众。但当你能停留在另一幅作品前
细细品味,倒是那些含蓄而具有联想或象征手法的创意,更能产生持久性的动人力
量。我认为后者更具个性和艺术生命力。 
    因此,美术设计中的“摄影含量”宜精不宜多。这是摄影与美术交叉与更迭,
流变与发展所要把握的事情。
    摄影图像的“美术”成份
    在没有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以前,摄影家将自己的照片通过暗房加工处理(如
叠放、浮雕效果、油画效果等特技效果),大概没人会提出“摄影设计”这样的概
念吧。但现在摄影家如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自己的作品,运用“画笔工具”、
“调色板”、“橡皮戳”等绘画与编辑软件来处理画面的艺术效果,甚至摄影特性
已荡然无存,面目全非,简直就是一张“美术作品”,那么,这张出自摄影家之手
的作品算是“摄影作品”还是“美术作品”?
    问题不管能否回答,反正摄影图像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已经在数码技术、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可擦写”、可塑造绘就、可重新组合的新概
念艺术作品了,“一声快门定终身”的决定性瞬间的特性已成为“传统摄影”的历
史了。
    实际上,对于已经失去原来意义上的和违背初衷的摄影,有的评委企图拒绝于
摄影展览之门外看来纯属“正当行为”。回过头,我们有必要弄清摄影本质性的概
念。称为摄影必须具备几个基本要素:通过镜头感光,构成潜影;感光片经过显影
和定影,成为照片或反转片;相对数码摄影而言,这种摄影已被称为“传统摄影”
。那么,就摄取影像来说,数码摄影只有“通过镜头”一词与传统摄影相一致,保
留了最根本的本质(如果不是通过镜头摄到影像而生成的图像,那一定不是摄影了
)。
    另一个问题是,因摄影技术的流变,数码摄影和摄影图像的数码处理作品,在
美术设计与绘画美学的渗透下,也已与原来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的概念离题万里
,相差甚远了。摄影艺术的基点和初衷是作为一门具有造型因素的现代纪实性艺术
,直接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物、景物、
事件。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表达思想感情;运用摄影造型技巧,塑造有艺术感染力
的照片。摄影艺术是“现在进行时”,新闻纪实的摄影不能虚构,只能选择和抓取
典型性瞬间,以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 
    然而,现在的摄影艺术(特别是艺术摄影),其“造型因素”除了认定以透镜的
镜头这唯一因素为“摄影”外,其他的造型因素正如现在流行的广告语一样:“其
他的交给我来办”。广告设计和摄影图像数码制作共用一套计算机操作系统DOS和
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外挂滤镜KPT5将图像制作、设计平台、照片修整、演示、图形管
理、桌面排版、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图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
统(如柯达LEO20P)等。至于美术技巧或者摄影技法你就甭管了,关键看画面效果。
摄影图像的数码制作,是为了完善和弥补原始照片的不足,或者依据多幅不甚完整
,不能成为独立作品的资料性图片,通过新的构思和创意,重新组合完成一幅全新
的艺术作品。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处理,把摄影图像转换为严密的
数码程序,使艺术与科学得到融合,实现出更为完美的视觉图像,使之创作主题得
以升华和更加理想。如获1998年“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的作品《山林
雪韵》,就是一幅应用数码图像处理,化平淡为神奇的佳作。作者把一张拍摄的雪
乡一角的照片,天空调整为深蓝色调,强调与雪白前景的反差对比力求整体感,对
原片前景左侧破坏视线的部分删去,在重新安排好构图后,关键将雪屋和前景大面
积雪景用模糊滤镜柔化,使画面呈现近似水墨画的韵味效果。
    在1998年黑龙江军民抗洪的壮举中,为记录和赞颂军民的抗洪精神。马毅行、
徐澎、马跃等根据百余名摄影作者的上千幅抗洪纪实照片,利用数码技术制成百米
(128.98米×1.2米)摄影长卷,以崭新的视觉效果展现黑龙江军民的抗洪精神。画
面运用美术字与图像交替结合,突破新闻摄影的纪实时空,夸张对比与象征隐喻相
互交融,节奏感强烈,视觉贯通,气势空前,表现出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
洪壮烈场面。该长卷既保持摄影纪实的真实性,又发挥美术设计的宣传画效果。 

    摄影与美术的交叉与流变,就科学技术的支持而言,美术主要在于平面广告设
计方面,而对艺术摄影的影响是对商业摄影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
后商业摄影就出现了美术指导。1920年以后,纽约设立了第一个美术指导俱乐部,
这个组织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之后在英国出现了相同功能的协会和对摄影的影响。
在商业摄影的流变中,德国的包豪斯现代设计理论对摄影作为广告的视觉传达工具
的指导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这种“摄影加美术”的商业摄影很快占领了广告中
绘画的大部分阵地。如果我们了解商业摄影与美术设计结下的缘结,那么对今天摄
影艺术所含的美术成份就不难理解了
    在20世纪末,电子数码图像处理系统的出现,给美术设计界和摄影界带来了惊
喜。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彻底消除了商业摄影中美术设计与影像表现之间的矛盾
,两者合一,共享图像处理软件的恩赐。
    至于数码图像处理后的摄影与美术设计中的摄影之确切“身份”和美术所占分
量的问题,我想折衷的答案是:数码摄影以光学透镜的运用为唯一依据,而美术设
计中的摄影则以用途为唯一依据。

 
 
 

--
*** 不以物喜 不以己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ckpacker.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