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alan (光荫),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20世纪相机发展回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17 15:50:34 2001) , 转信


20世纪相机发展回顾
  相机的产生、改进及趋势,是令新一代相机用家颇觉迷惑。
他们不知道35mm及6×6相机是怎样制造、改良,以及如何影响
现代的相机设计。但若果我们可以掌握到一些资料,就会明白
今天相机的潮流是厂家们的商业手段,控制了消费者的需要。
  许多曾经盛极一时的美国相机,市场大、体积细,但已淡
出市场,包括有126、110及碟式相机。
二次大战分割器材市场
  虽然许多国家有出产相机的历史,瑞士、瑞典、法国、意大
利、捷克、中国及苏联有Alpas、Focas、Rectaflexes、Flexarettes、
海鸥及Leningrads等相机,有些已成过去,但亦有些像Hasselblad
哈苏般仍屹立不倒,可是,对35mm相机业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目前要算是德国及日本。
  随后介绍的一些相机始祖,可能会遗漏了你所喜爱的机种,
但这只是作举例说明,而非一定是最好的。 1900初期的许多失
败及半成功的35mm和6×6相机开始,可以说现代相机的远祖是20
年代后期的35mm Leica A及30年代早期的6×6方形卷装菲林Rolleiflex。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以后,拥有一部好的相机即表示有
一部德国相机。德国光学仪器及35mm相机精确优良,如两部二次
大战前制造,30年代后期的35mm Contax II及Ikoflex III卷片反
光机便有非常高的水平。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迅速走回相机市场--Contax、Leica、
Rolleiflex、Ikoflex及一大堆35mm叶片快门测距相机,而且许多
是战前为人熟知的名字--Agfa、Franka、Balda、Voigtlander及
Wirgin。不论德国的分裂局势怎样,它在以往及现在仍是制造相
机的皇国,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很多一流设计师并没有离开Jena、
Gorlitz及Dresden,这些都是战前德国优良镜头及相机的大部分
发源地。这许多设计师并无迁往西德的Oberkochen及Stuttgart。
  另外,大部份Zeiss的事业也转往西方,但仍有一部份工程人
员留在东德之内。这时,一些主要的德国相机公司发觉本身内部已
分裂成两间不同的公司,但仍具同一名称。此问题直至国际条约签
署后才解决,Agfa East在Wolfen而Agfa West在Leverkeusen、East
Carl Zeiss在Jeona而West Carl Zeiss在Oberkochen,East Zeiss-Ikon
在Dresden而West Zeiss-Ikon在Stuttgart。
  Zeiss-Ikon West大多着重于制造独有的叶片快门相机而只有少数
高价及销售潜力有限的高技焦平快门测距Contax II a及III a与布帘
快门Leica,能为用家提供有高度互换镜头的功能。 在Dresden的Zeiss
 Ikon East则预见相机世界的未来将是35mm SLR的天下,故于1948年,
推出Contax S型布帘焦平快门的眼平反光机,打开了SLR的新纪元。从此,
35mm SLR有各种各样的品种面世,有Pentacon、Hexacon、Consul、Peerflex,
有的设置半自动光圈及测光表。而当East Zeiss-Ikon名气大增时,
Eastern DDR在VEB Pentacon的设计师却没有更多资源去制造更高级
及更好的SLR。
德国摄影科技变化
  如果前East Zeiss-Ikon不能造出有水准的SLR,则东德KW公司
也不能造出Prakitca、Praktiflex及Praktina等的布帘焦平快门SLR,
只有战前时的Ihagee Exakta能造出比较合理、令人可以接受的SLR,
但资金并非是以后可以继续生产的保证;而Exakta及KW便合并归于
Pentacon之下。 今天,Praktica SLR仍然继续生产,但不能在美国
市场内竞争,因为来自东德DRR等国家的相机,需要付双重入口税;
另外,Praktica的质素甚至不能与日本的中价相机相比。但现时,
日本的低价相机差不多是独占美国市场的,不过,美元积弱与日圆上
升,令到Praktica可以重见天日。
  东德推出Contax S十二年后,西德生产一部布帘焦平快门的SLR
--Contarex Bullseye,但体积太大,太重,使用不便,致使销路不佳。
 不过,Praktica及Contarexe并非故事中的主人翁,而是使我们知道,
若果东、西Zeiss只剩一间,则日后的故事将会如何发展? 西德Zeiss
相机业在以后的发展占了一席重要位置,但日本又如何在相机业中称皇?
在二次大战后,Zeiss控制了西德两间主要快门制造厂,Prontor及Compur,
故此对各大相机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掣肘。但既然已有传统的Compur或
Prontor叶片快门供应,为何还要再独立生产呢?
  当一些西德的小型公司如Edixa,可以为焦平快门SLR打开新路线时,
其它的大公司则仍然沿用Prontor及Compur的快门配件。而且,每两年的
Photokina中,Prontor及Compur皆有新的叶片快门推出,所有的相机制造
商由Agfa到Voigtlander至Zeiss均无可选择地采用此种快门。于是,相机
设计师开始愿意和尝试制造快门组件。
  不过,现时消费者要求的是可换式镜头。Compur及Prontor把叶片快门
置于镜片的前面(Retina Reflex)或改变整枝镜头(Voigtlander Prominent);
可是,直径细、镜后叶片快门限制了设计师,变成光圈细,焦距短及最近对
焦距离太远。就在这时,德国做不来的事,日本竟然做到了。
异军突起的日本相机
  在世界的另一方,日本商人则回复生产小型相机或德国的专有版本--
Leica III b或III cs、Rolleicords及Rolleiflexes或Super Ikonta B折
合式卷装菲林相机。日本的Leica版本,是Nicca。但德国曾表示:这些日本
相机也偶有佳作。 小型相机在日本的新奇店中大受欢迎,而日本仿制的德国
相机,在初期受到藐视,但最后也成为商品,而以本土的商标及低价出售。
  不过,与德国不同,日本的相机业是一个整体,成立了日本相机设计中心
(Japan Camera Design Center)及日本相机监管处(Japan Camera Inspection
 Institute),防止仿制品、次货及玩具相机流出国外,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制造
相机的皇国。
  日本仿制德国35mm测距相机,致令Nikon及Canon早期的布帘焦平快门相机
打开新一页,而且可提供互换镜头的功能。曾经参与韩战的美国摄影记者,
盛赞Nikon及Canon的优秀镜头。德国镜头制造商起初不相信这个事实,及后,
差点儿让日本光学的突破技术抢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自此,日本推出大量
不同品种的镜间快门相机,由低价至高价各种式样齐备,而相机制造商所需的
叶片快门,则由Seikosha、Citizen及Copal等主要叶片快门商供应。
  日本厂家从美国学到生产的技巧及测试方法,而且还晓得利用生产线来大
量生产相机,加上崭新的设计,劳工低廉,令到日本相机销路大增。 单镜反
光机在1955至1957年有火箭升空般突破,此时,眼平五棱镜的科技已由Pentax、
Minolta、Miranda及Topcon所掌握,后来更加入了Nikon及Canon。在1960年,
Copal推出第一个金属膜焦平快门,而且很容易装入大部分的日本SLR内,从
此,互换镜头式测距相机在市场中消失。
  不过,西德相机业并没有推出SLR来竞争,这是由于德国不知道以大量生
产的方法来减低成本、保持不了Compur及Prontor的专业地位及估计不到SLR的
兴起而占据了高价相机市场,故此,导致德国的相机皇国地位丧失于日本手上。
廉宜相机大获全胜
  以往曾为搞好日本相机业的统一性公司,已开始接受美国的独立风气。独
立公司表示,如果他们把相机的产量加倍,便可以减轻三分一的生产成本,售
价就比对手的为低。1976年Canon集各种技术之大成而制造出一部相当吸引及易
于操作的自动曝光式SLR--AE-1,并且有自动闪光灯及自动卷片器等配件。
  Canon的新工厂、AE-1的原产地--Fuknshima,仿似一间巨型的自动化工厂多
于一间相机制造厂,大量的AE-1便从这里生产出来。但它怎样销售呢?这便有赖
传播媒介来宣传推广。Canon在电视中大卖广告,最后竟然取得美国SLR市场百分
之卅五以上的销售量。
  而其它主要相机制造商也随风气所趋,增加产量,减低成本及售价。当然,
受益最大的莫如消费者,但对制造商来说,收益则有下降迹象。因为SLR存货太
多,而厂商希望尽快售出,故把售价调低。在1975年,运往美国的SLR有528,000
部,在1979年,更跃升至2,200,000部,到1984年,更达至2,600,000的一个高水平。
SLR市场的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市场内实在容纳不了这许多相机,故此,相机制
造商为刺激销量,设立一个灰色市场(Grey Market),在此市场之内,相机(甚至
低价的)是非正式的输入,而与正式输入相机的商家竞争。
  但购买相机的人开始对自己所购的相机愈来愈精明,电视广告着重简单的操
控--对准、按掣。若果如此,甚么是过片杆及怎样利用它来过片?快门速度盘及镜
体上的数字又代表甚么呢? 那些过份宣传的相机,用家不但不再买其配件,反而
把它束之高阁。
AF相机最初的发展
  可是,日本的相机公司虽想造出一部操作简易的相机,但奈何技术有限,在
1976年,Konica终于推出第一部对焦自动曝光的镜间快门相机。但Konica并无再
作进一步的研究,致使此部相机停滞不前。其它功能如自动上片,自动过片,自
动回卷,则有待其它的发展。在1983年,日本的镜头快门自动相机出口量,由
1,300,000部跳升至2,400,000部。
  这些小型自动相机市场不是Kodak的天下吗?答案是「曾经是」。但现在这
市场已被日本占据了。美国的小型相机,灵敏、易用、注入式制模、盒式入片的
塑料相机,曾经拥有世界性的相机市场。Kodak的创作路线约每隔十一或十二年转
换一次,1961年有126式,1972年有110式,但在1982年,不论其开始时如何优胜、
Kodak的在发展碟式相机上却遇到阻碍。因为碟式相机的效果不是太好,而日本相
机的简单程序,已可由35mm得出效果非常好的照片,故此,Kodak放弃了此种碟式
相机。从此,Kodak的小型相机皇国也就拱手让给别人了。
  对厂家而言,35mm自动小型相机既可爱又可恨。由于自动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
只是电子红外线测距,是SLR所难以企及的。但这些相机对于制造商、鉴赏家及买家
证明已到了尽头,因为推出的配件如闪灯、镜头等,来扩展相机的功能,但这些配件
的售量也未见得太好。小型自动相机至SLR的转移趋势,或许夸大其辞,应 该说只是
恢复正统相机与小型自动相机的平衡。
相机将会愈来愈贵
  现时,相机市场回转到以前Canon AE-1的时期,业余摄影师会购买SLR,但普通
用家则会买大量生产及不能互换镜头的相机。但此时的35mm小型自动相机,Kodak并
非是唯一专利及垄断性的生产商。可以说,Kodak只是跟他的对手玩了一个35mm相机
的游戏。
  一度下降的SLR价格已开始回升,由于日圆强势,而美元下跌,兼且一项新技术
的发明--自动对焦。SLR的相机及镜头今天到处可见,而且与几年前的相机比较,销
售量在25%至90%之间。在五年间,很少贵重的SLR没有自动对焦功能。
  SLR AF的发展非常快,而且改良得更为准确、完备。锂电池将取代碱性电池、
电子配件则代替了大量机械配件。而且机械相机的制造成本比较昂贵及生产时间较
长。转盘和控杆等已为计算机显示屏、按钮等代替。举个例说,Nikon F-801相机的
电子操控,与机械式操控的Nikon F3之间的分歧非常明显。
  甚至可以说,高价的SLR已愈来愈不像光学结构的仪器,但其价值之所在为何?
 SLR、FA系统已自成一套拍摄方法,对焦、曝光不经人手,而用者只须集中精神于
取景及构图方式,成为另一类拍摄新风格。故此,SLR将开创新的前景,但其销量相
信不会再攀升至2,600,000部,约在1,200,000至1,600,000部之间。制造商不会以销
路大视为盈利目标,改为从每部SLR及镜头的质素方面得益。
  数年前价格廉宜、操作简单的35mm自动相机,到今天已非常复杂及昂贵,35mm自
动相机的发展由35mm及70mm双焦距,然后变焦模式,变焦范围愈来愈大及近对焦功能。
「近对焦功能」被厂家认为是「微距」的同义词,因为「微距」比「近对焦」更有宣
传效果。事实上,这些小型自动相机的变焦镜,通常最大光圈为f/6.7,此点用家不可
不知。
  此外,这类相机比一部普通的SLR还要昂贵。廿年前,谁会想到付出近二千元,
只能购得一部f/6.7镜头的35mm相机?当然,曝光不足的照片是见怪不怪,不过,以
ISO 200甚至ISO 400的菲林代替,便可以解决问题。
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
  现在相机的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而且扩阔了变焦范围,与1928年的Leica大不
相同。 SLR的快速回卷式反光镜在小型自动相机中剔除,使能应用大量的非球面及塑
料镜片,为未来的设计师留下一条新路向。故有Genesis等「两不像」的相机面世,其
设计介乎SLR及小型自动相机之间,把自动相机设计成SLR的模样,或将SLR装扮成自动
相机般。至于目的是希望诱使惯用自动相机者提升至SLR的层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4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