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llllll (FrankLee),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中央大街--建筑美学之盛宴(强力推荐)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16 22:32:40 2004)
这是一条绵延万里的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诞生了中国近代一
座年轻的城市。
这就是中东铁路。
1896年5月19日,当李鸿章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中俄密约》中
,划出中东铁路的路线时,或许没有想到,在这条铁路的枢纽总站旁,会出现一座现代化
的城市,历史把哈尔滨定在中东铁路丁字形的交叉点上。
冰城石街——哈尔滨 中央大街 1898-1928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鱼场。原来只是松花江边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
1896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E.E.阿涅尔特,率领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悄悄地
进行了非法的地质考察,历时3年。
1898年4月23日,沙俄中东铁路局工程师施特洛夫斯基,率领先遣队抵达哈尔滨的香坊
田家烧锅, 并以8000两银子买下了这个地方,作为中东铁路局的锚地。这便是今天哈尔滨
的城址。中东铁路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生命线。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付总工程依格纳齐乌斯,率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从海参崴乘“海兰泡”号抵达哈尔滨松花江畔。他们是哈尔滨最早的规划设计者,怀揣着
俄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走下海兰泡号。
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依据哈尔滨北临松花江,南靠
马家沟的地势环境,规划布置街道。
1900年,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办公地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开始对
南岗进行规划建设。他的这次迁移,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坐标。首先,在全市最高点的南
岗中心广场,建起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这是典型的西方市政布局。然后以此为中
心,向东、西、南、北、西北和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型道路,并在街道两旁建设了一批办
公、住宅和服务网点等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俄式风格的行政办公区和商业建筑群。
随着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中国劳工,开始大量涌入哈尔
滨。这里原来是沿江地段的古河道,净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
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至
1900年即形成了这条“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这便是今天中央大街的雏形。
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商行及住宅。随着铁路的延伸,充满异域的
欧陆建筑渐渐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中国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俄国、美国
、法国和日本的商人。他们纷纷在这里设立了一家家洋行商号,修建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
欧式建筑。中国大街逐渐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随着街道两旁欧陆风情的渐渐清晰,中国大街的中国格调已荡然无存。1928年7月,中
国大街改换街牌,更名为中央大街。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哈尔滨这个地点它离开咱们的文化中心比较远,是
个边远地区,这个边远地区对旧的传统文化比较淡薄,然后哈尔滨的地域它本身不是城市
,它完全从农村起来的,这样的话旧传统的东西,属于中国传统的那些文化理念在那积淀
不深,这样它就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05年,哈尔滨辟为商埠。俄国、美国、日
本、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丹麦等20多个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大批的外国
侨民涌向这里,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众多的外国侨民,带来了欧洲各国迥异的建筑风格
,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十分珍稀的世界建筑艺术长廊。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中国近代建筑里头普遍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
新建筑盖起来往往是由于外国在中国搞租界或者是在中国搞附属地盖起来的这批建筑,这
批建筑本身是近代化的东西,相对于中国自己原有的建筑,它是属于农业文明的,这批建
筑是工业文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发展,建筑史上的一个发展。
这条熠熠发光的青石街,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最初的中央大街是条土路,路面时常
翻浆,泥泞难行。后来,据说是一位武林僧人将数千根2、3米长的圆木桩,一头削尖,一
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钉进土里,上面再敷以碎石,铺上黄沙,才解决了翻浆的问题。
现在的这条大街,是俄国工程师克姆特拉萧克,在1924年5月设计并监工铺设的。每块
黄岗岩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深达半米的石桩埋于地下。
这样,彻底解决了路面翻浆。铺设这条路的造价极其昂贵。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约为1美元
,当时1美元可是一般寻常人家1个月的吃饭钱,1里半长的中央大街,足足用了近十万块方
石。真可谓是金子铺成的路!
哈尔滨是伴随着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而诞生的,但为什么人们却将这座深受俄罗斯影
响的城市,称之为“东方巴黎”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1900年前后,这段时间在世界建筑领域里头正在流
行一种最时髦的风格,那个风格叫做新艺术运动,这个新艺术运动最先是从比利时开始的
,然后再传到法国,法国再传到俄罗斯。俄罗斯把这个东西当作最时髦的东西,把它应用
到哈尔滨的建设上。所以哈尔滨有关,跟中东铁路有关,那些早期的一批建筑工程,基本
上都呈现了这个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几个比较大的建筑物,有当时铁路局的办公楼,有当
时的哈尔滨火车站。这样的话,哈尔滨就突然冒出一批很新的东西,非常时髦的东西,跟
国际上紧紧接轨的,最新的这么一种格调,这样就造成哈尔滨的城市一开始就非常新的。
此刻,欧洲的城市规模及建筑空间已基本定型,而哈尔滨这座正在大兴土木的东方新
城,使西方的建筑师们找到了施展的空间。风行于巴黎的新艺术运动,途经俄罗斯传到了
远东新都哈尔滨,它改变了中央大街的天际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侯幼彬】法国在新艺术运动建筑里面,两个城市最集中,巴
黎是排第一位的,南希排第二位。那么,哈尔滨有一些新艺术运动中盖得这么多,现在看
来,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
规模比较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从法国也好,从其它一些国家也好,
它那个一般只活动十几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尔滨一直延续到二十年代,一九二几年。现
在最典型的、最突出的一栋建筑就是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摄影社,哈尔滨摄影社这个房子
在一九二几年,那么到了二十年代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有可能这栋
建筑是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
这座诞生于1927年的密尼阿球尔餐厅,后来改为哈尔滨摄影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影响了世界建筑的新艺术运动,在中央大街西12道街的
路口,徐徐地拉上了帷幕,中央大街也因此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终结绝唱。
这条大街,与这座城市同龄。它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形成的。石街的两旁,
穹窿突起,拱券高窗,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
从16世纪文艺复兴式,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从18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到19世纪的新
艺术运动建筑。我们仿佛走进欧洲建筑的艺术长廊。这条街的建筑格调,深深地影响了这
座城市的轮廓线。
这是最早进入哈尔滨的外商——秋林商行。它是俄国巨商伊.雅.秋林所经营的跨国公
司。这位俄国商人首先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修建商行,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商品。
1914年,秋林来到中央大街,在街的北端设立分行。1919年11月,秋林又迁移到现在的西
六道街转角处,修筑了这幢造型别具特色的建筑。这幢建筑,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
典型代表。主体三层,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上而下窗口逐渐缩小,显现出稳定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周立军】这幢建筑它的特点说就是它既有古代建
筑的那种线角划分,大的分段方式。但是又注入了新的一种特征,最主要是在这些装饰元
素上,还有这种窗的形式,比如说这个秋林商厦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圆形的窗,这种建筑
是在古典建筑当中纯粹的古典建筑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一个是在女儿墙上面的一
些装饰,这种细部的装饰形式,那个垛,还有上面的那种曲线的变化,这种它也是在古典
建筑的基础上变化,生成的,这种建筑给人感觉比较活跃的,而且比较新颖的一种特征。
在秋林商行的对面,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09年2月,原来是日本商人水上
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后来改为俄国侨民会馆,现在是哈尔滨教育书店。它是中央大街
最高的老建筑。整个建筑两面临街,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转角处加以强调
,屋顶采用孟莎式阁楼,顶端冠戴文艺复兴式明肋圆窗穹窿顶。穹顶造型突出、色彩醒目
,强调了入口。为适应内部功能的变化,建筑的窗形,自下而上由大变小,形成了一种动
态的秩序。墙面窗额都做了精致的线脚和浮雕,凸现出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周立军】这种建筑是早期的松浦洋行,现在是道
里教育书店,这幢建筑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因为这幢建筑上有很多雕塑,
雕塑包括有人像的雕塑,还有柱式,用柱式构图,但是这种柱式都是很有动感的,包括那
种雕像起伏比较大,这样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的那种建筑风格,那么,它的特征呢
,一个是柱式比较突出,用柱式来作为构图,另外一个呢,是表现在它三花呢,是断三花
,这是巴洛克建筑的一种特征。在这个建筑当中还有第三个特征,是用了一些浮雕,雕刻
了一些装饰,这些装饰都非常突出,非常生动,体现了巴洛克建筑一种动感,一种力度。
这么一种特征。
一、二两层为基座层,开设大玻璃窗,突出了商业气氛。上部悬挑的巨形科林斯壁柱
,贯通三、四层。窄小的壁柱柱头饰以自由的螺旋曲线,带有"新艺术"特征。最精致的要
属窗下圆弧形花萼状阳台,奇异而优美,如盛放的花蕾。主入口上方的两座大理石雕像,
是西腊神话中的两个人物,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契德,他们是擎天之神。可惜
在文革动乱中,这两座精美的大理石雕像被严重破坏,后来,虽经修复,但艺术价值却大
打折扣了。
整个建筑外观华丽,造型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和形体多边的
半圆穹隆,创造了丰富的天际线,成为中央大街最具吸引力的主景,是哈尔滨体量最大的
巴络克式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周立军】后面这种建筑是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
馆在哈尔滨早期是最豪华的旅馆,是由法国籍的犹太人开设的,这幢建筑是一种折衷主义
的建筑,它是一种带有巴洛克和西印度风格的一种建筑形式。
1906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加斯普,在此开设了这座豪华宾馆,起名叫马迭尔。史学界
有多种推测,一说,马迭尔一词的发音,与英文mother比较相近,这个犹太老头儿,有可
能借此表达对自己离散祖国的怀恋。另一说,马迭尔一词也与英文molten很相近,可能是
现代、时髦的意思。不管怎么说,这座时髦的宾馆,都是中央大街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整座建筑占据了西七至西八道街之间的一个街区,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平面布局
比较舒展自由。
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
,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尤其是窗户造型非常丰富。即有半圆窗、弧型窗、圆形
窗和方角窗等不同形式,又有单窗、双窗和三连窗之分,形成美妙的韵律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周立军】比如说在女儿墙,檐口上面的这种造型
,它用的这种曲线,在一些装饰线脚,这种是比较典型的新艺术建筑的风格。
多姿多彩的女儿墙造型,是建筑又一画龙点睛之笔。女儿墙以砖砌体为主,采用柔软
、灵活的各种“新艺术”曲线造型,极具气势与动感,整个建筑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一般,
飘然欲飞。
阳台是建筑的提神之笔。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兼作入口的
雨篷。而屋顶上托起的绿色异形穹顶,轻盈精美,带有少许德国古典穹顶的味道,既强调
了建筑的转角体量,又成为中央大街重要的景观要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周立军】这个建筑的特点呢,还是在转角处做了
一个穹顶。那么这个呢,在哈尔滨建筑,特别是在中央大街上,很多建筑都在转角上非常
强调,转角下面是个入口,也是一个从建筑构图上,也形成了一个中心。
步入建筑内部,令人惊叹它的富丽堂皇。室内的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
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再加上断熠生辉的大吊灯
,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
当年那个犹太老头,在建造马迭尔宾馆时,一定没有料到,这座建筑会成为中国近代
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末代皇帝溥仪的身影,冯玉祥将军的骨灰盒,毛泽东的电报,
都曾出现在马迭尔宾馆。当年,世界各国的政要名流莅临哈尔滨,几乎无一例外地下榻于
此。这座豪华而神秘的欧式建筑,为约瑟·开斯普带来了滚滚红利,但由此也埋下了祸根
。
日本侵战哈尔滨时,老开斯普恐怕财产有失,便加入了法国籍,以寻求保护。1933年
8月24日午夜,他最心爱的小儿子西蒙·开斯普,一个刚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演奏
家,在中央大街被绑架了,受日军宪兵指使的匪徒索要30万元赎金未遂,不久西蒙惨遭杀
害。这次绑架一直没有破案,成为哈尔滨历史上一个不解之谜。
历史已经成为这条大街的背影,留下的是与阳光一样灿烂的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记
忆。
一条陈列着71栋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一本浓缩了西方300年的建筑文化史。
踽踽独行其间,青石的路面仿佛能敲击出历史的回声。
这条被岁月漂洗的石街,被无数人的回忆擦亮。
这条只有1450米长的石街,却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永远走不完……
http://img1.photo.163.com/lishuang19821228/1572219/17441472.jpg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8.9.122.11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