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五代宋诗词概述  (907-1279)

    907年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期间,词的创作迅速发展。
南唐成了词的创作中心。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擅长作词。李煜的词作可以亡国
前后分界。前期的词,以写宫廷生活为主,后期多写亡国哀伤和对旧日生活的怀
念,艺术概括力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宋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三百二十年间,著名作家迭出,文
学样式丰富。两宋文学的主流,上承汉、唐的优秀传统,下启元、明文学之先河。
    两宋的社会现实对诗词发展有极大关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错综复杂,
农业、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高度的中央集权与“道学”的产生,无不在
诗词界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北宋的诗词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北宋前期沿袭晚唐、五代之余荫,婉约靡丽,其代表作家有晏殊、张先等。
晏殊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婉转圆
润,给人以新异的美感。张先是宋代较早制作慢词的作者(如《卜算子》),对
慢词的发展有过促进作用。晏殊的儿子晏几道,词作形象、自然。虽颇带感伤,
但也常有较高的艺术境界。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出于晏殊门下的范仲淹与欧阳修。范仲淹是一位
正直而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词作在《全宋词》中仅存五首,但无一首不是清隽
绝伦。《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等苍凉悲壮,风格开阔,为后来的
豪放派开辟了道路。欧阳修的词疏隽深婉,风光旖旎。
    柳永是与晏、欧同时而有开创性的专业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慢词占十之
七八,他是慢词创作的代表人物。柳永一生宦途失意,自封为“白衣卿相”,故
他的词多描写旅思闺情、城市风光等,如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都吴
会)、《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等。他也
写过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煮海歌》。柳词以白描见长,语言通俗形象,故流传
很广,影响很大。叶梦得说,在西夏“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散文、诗、词都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诗今存二千余首,内容很丰富,有政治诗、记游诗、
咏物抒情诗等。有的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如《吴中田妇叹》等),有的对王侯
贪官作了严厉批判(如《荔枝叹》等),有的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感情(如《游  
金山寺》等),有的再现了自然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多笔健
意爽,自由奔放,想象奇幻,流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但他也喜欢在诗中夹入议论,
常不免“以文为诗”,他还喜欢和韵、用典,这便“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
害于天全者多矣。”苏轼又是北宋最杰出的词家,现存词三百多首,他的词较之
诗有更大的创造性,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用词的形式怀古、咏史、说理,而且
逐渐摆脱了声律的束缚,把诗文革新精神贯彻到词中去了。人们说他“以诗为词”,
但晁补之说:“东坡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
者。”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都很能体现这种风格;但苏词中也不乏婉约之作,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于真挚细腻中见凝重醇厚。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
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北宋后期,文体上有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以及陈师道与贺铸、周邦彦等人。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主张诗文“无一
字无来处”,主张“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这便
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秦观的词婉约轻圆,流畅典雅,向来被称为婉约派的大
师。晁补之诗才不甚高,张耒的词内容质实,陈师道是江西诗派里的重要诗人,
以苦吟著名,黄庭坚有云:“闭门觅句陈无己”,他的诗也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
多是寄情风月或表现行役羁旅之作。但周邦彦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创制了许多
慢词,对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南宋文学是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李清照,是公认的婉约派词人,但她南渡后的
作品在风格上也有所变化。她前期的词,多描写闺中生活,曾大胆而热烈地歌唱
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后期之作则蕴含
着家国的哀痛,如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有少数诗文存世,风
格或优美或刚健,与词不尽相同。在《夏日绝句》中,她缅怀“不肯过江东”的
项羽,在残句“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中吐露了她对屈膝逃跑的昏
庸君臣的申斥。
    两宋之交的词人尚有曾几和陈与义。曾几的词风格清淡。他在向后辈诗人陆
游传授诗法的同时,还注意传授爱国思想。陆游曾说他“年过七十,聚族百口,
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陈与义的成就较高,他的诗形象鲜明,情绪饱满,即
使是咏物小诗也倾注了忧国心情(如《牡丹》)。
    南宋初期爱国诗文的作者中,有的本人就是主战派著名将领,如岳飞,他的
《满江红》慷慨激烈,震古烁今。与岳飞同时的张元干及稍后的张孝祥,作品的
数量与成就均较大,而张孝祥的风格更近于苏轼的豪放,如他的《六州歌头·闻
采石战胜》,豪迈昂扬,为南宋的一次胜利战役而擂鼓高歌。
    南宋人把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尤袤流
传下来的作品较少,其影响也有限。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的“取古人陈言入于翰
墨”,提倡“不听陈言只听天”。由于他作诗诗法自然,而又能细观察、深领会,
故能写出许多清新、形象的作品,如《竹枝歌》(吴侬一队好儿郎)、《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等,从而建立了所谓“杨诚斋体”。范成大是个爱国者,他
出使金国途中写的诗富有爱国思想。他在创作上瞩目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疾苦,
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后催租行》等揭发了封建剥削,他
的一组名诗《四时田园杂兴》,则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陆游是一位十分勤奋的诗人,他自己说“三日无诗却堪忧”。他的作品特别
丰富,除他自己删汰的早年的一万八千多首和散失的以外,现存诗有九千三百多
首。陆游的诗,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诗人以激昂而至死不
衰的充沛感情,为破碎的山河、为沦陷区的父老而慷慨悲歌。陆游二十岁时就立
下了“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直到临终前
还在《示儿》中为“不见九州同”而悲,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梁启超赞扬
他说“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的诗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当时人称之为“小李白”。
陆游不仅擅长于诗,也工于词。他的词中也流注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等。而他的《钗头凤》,则记述着“一件太可悲惨的故事”,
咏唱了遗恨终身的真挚爱情,迄今仍能换起读者的同情与惋惜。
    辛弃疾与陆游齐名。他青年时代曾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南宋后屡遭
打击,但他志向坚定,抱负远大,气质刚强,故其词作的风格豪雄奔放、沉郁苍
凉。他与苏轼一样,是豪放派的代表,世称“苏辛”。辛弃疾是一位时代的歌手,
常寄情于雄伟的山川与历代英杰,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一例。他的抒
情小令也多蕴藉隽永,耐人咀嚼,《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便属此类。总 
之,辛弃疾“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属辛派词
人的有陈亮、刘过及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是南宋中叶后雄踞词坛的爱国词人。
    南宋后期词人有姜夔、吴文英等。姜夔的作品以清妙秀远见称,但使人有局
促之感。吴文英轻内容而重形式,张炎说他的作品“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
碎下来,不成片断。”其间词人还有王沂孙、周密、张炎等,诗人有“永嘉四灵”
和“江湖派”诸人,他们的作品特色有限,影响较小。
    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当首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他忠肝义胆的真实写照。他的诗以《正气歌》最为杰出,浩气凛然,悲愤激昂,
反映了民族英雄的不屈气概。
    宋末爱国诗人还有汪元量、谢枋得、谢翱、郑思肖、林景熙等。
    与两宋对峙的辽(916-1125)与金(1115-1234),文化均较落后。辽代的
民歌有些特色。金代的诗歌,由元好问编的《中州集》得以保存。元好问是金杰
出的作家,他从学习苏轼人手,进而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反
映了中国北方人民对蒙古统治者的愤懑情绪,如《雁门道中书所见》、《歧阳三
首》等。他诗思奇伟,笔致清新,气势宏阔,后人誉之为“集两宋之大成”。
    大约生于金代中叶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
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讲唱文学巨著,全文五万余字,使用了包括   
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套组曲,实际上无异于浑然天成的长诗。作品抨击了封建
礼教,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对元明清戏曲、说唱文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宋代诗词界名家辈出,作品繁富,对后代影响巨大。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