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dd (平上), 信区: Poem_ci
标  题: 千古风流————苏轼和苏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6日14:21:0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文/小城
  词一到苏轼手里便是放着异彩的,这种异彩最后被发扬光大以致开宗
立派。这就是苏轼和他的词。
  苏词的异彩一方面来自他个人的才情,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当时的文学
环境。
  说到个人才情,苏轼可谓“全能冠军”。无论填词、论文、作诗,还
是机智、幽默、标新立异、刚直不阿,他在中国文人中都是名列前茅。因
此苏词的别具一格亦是在情理之中了。苏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意境大大地
提高了,由原来的婉约柔弱变得豪放飘逸。“词至东坡,其境始大”,这
话一点儿不假。苏轼为了在艺术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势必在艺术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下一番功夫。
  艺术内容上,苏词避免了一味的倚红偎翠、浅酌低唱,代之以更广泛
的取材,从吊古伤怀、悼念送别,到山水风光、自我感叹,以致于说理喻
事,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题材扩大就可以表达更多的感情色彩,这为词境
中情感氛围的营造拓宽了道路使得词更值得品味。试看《江城子》“十年
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用来悼念亡妻,词中
处处流露出一种孤独、伤悲、凄凉的心境。即便是魏晋时期悼念诗的大家
——潘岳再世,恐怕也要自叹弗如了。意境上苏轼避免了柔婉,给人一种
苍凉古旷之感,使人独后悼念之情油然而生。艺术内容上由于题材的转变,
艺术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是意象的构造。苏词中的意象之丰
富远非前人所能敌。很多新意象的应用也对词境的扩大起到很大的作用。
试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
词中的意象不少,譬如“黄”(指鬣狗)、“苍"(指苍鹰)、“千骑”、
“锦帽貂裘”。这些意象在以往那些绮艳浮靡的词风中是根本不会出现的,
婉约词人弃置不用的素材到了苏轼手里却变得质朴、雄浑。而用这些材料
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成了千古佳作。
  艺术形式上,苏词不断“诗化”。苏轼采用作诗的手法来作词,比如
用一些清新雅致的字句。还有苏轼为了达到“诗化”的最佳艺术效果,竟
然不惜以当时被认为是词的生命的音乐为代价。这一点可谓大胆之极,也
只有像苏轼这样的文豪才做得出。中国文学史上亦是不乏其人,前有李白,
后有汤显祖。一个用神化般的诗句打破了诗歌所以的樊篱,却成了公认的
“诗仙”;另一个牺牲韵律的要求,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为时人所讥讽,
却写出了名动一时的《牡丹亭》而流芳百世。天才总是不愿被束缚,苏轼
也是如此。他的词很多地方都不符合音律的要求,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词艺
术的完整性。试看《念奴娇》“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
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这些气势磅礴、无限感慨的字句中有几个是符合音律的呢?但这首
词却是宋词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决不低于柳永的艳词,即便是周邦彦的
那些精致无比的小词也得汗颜了。
  艺术上的创新苏轼个人的功劳最大,但是让他大放异彩的却是那个时
代的文学环境。当时的词人作词都把音乐性作为第一性,忽略词的文学价
值。尽管出现了像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
一系列的词坛高手,可他们都局限于音乐的范围。这一方面缘于词的发展
状况,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宋朝政权已经确立,政治矛盾和
经济矛盾都得到缓解,所以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词完全是音乐的附庸,
词的出现完全是出于享受的需要。因此当时的词坛便以音乐性为要求,以
享受性为追求。这直接导致宋初词坛绮艳柔靡、娇弱无力的风气。苏轼一
出,完全打破了作词的旧有模式。标新立异,十分抢眼。其后他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使得苏词在艺术上取得了高人一等的成就。那起初一丁点儿抢
眼的光,立时光彩夺目了。俗语说“时势造英雄”,在北宋号称“百年无
事”的年代,不仅造就了柳永的艳美,而且孕育了苏轼的豪迈。这无疑是
历史的杰作。
  苏轼被称为宋代的李白,论其豪迈的性格及文学的天才,却有相似之
处。其实,不管是李白还是苏轼,抑或是他们的诗词,都是一样的——千
古风流!

--
问:生活为什么如此美好?
答:因为有了BBS.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h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