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复社
明末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吴江(今属江苏),系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
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崑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
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
社团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
,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
而以江浙一带尤甚。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局面,自内
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
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
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陆世仪《复
社纪略》)。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
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吴伟业《复
社纪事》),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
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
多,声势遍及海内。该社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社会影响极大。主要集会
有吴江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和苏州虎丘大会(1633)。这几年间,许多
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而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学校中生员,都自称是
张溥门下,“从之者几万余人”(杜登春《社事始末》)。为此招致执政大僚温体仁等的
嫉恨,又有陆文声等上疏参劾二张“倡导复社以乱天下”。于是朝廷下严旨察治。幸有
周延儒出任大学士,此案才未酿成大狱。不久张溥病死,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一阶段。
  清兵入关前后,复社成员有所分化。周钟参加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为李起草登
基诏书,而多数人成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干。在南京的复社士子不满于阮大铖招摇过市
,贪赃误国,曾联名写出《留都防乱公揭》,公布阮大铖的罪状,迫使他“潜迹南门之牛首
,不敢入城”。后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把持朝政,对复社成员进行了报复迫害。清
兵南下时,复社不少成员仍坚持武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在松江起兵,黄淳耀、侯岄
曾领导嘉定军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都不屈而死。明亡以后,一些著名的复社成员又遁
迹山林,顾炎武、黄宗羲等总结明亡教训,专心著述,杨彝,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
为僧,隐居不出。这些行动,是与复社提倡气节,重视操守的主张相一致的。也有少数
人如吴伟业、侯方域等入仕清朝。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二阶段。
  复社成员在文学方面受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颇深,“志于尊经复古”,祖述“六经
”,并无特别的创见。但由于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
加实际的政治斗争,所以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感情激越,具有强烈的现实
主义倾向,这就有别于前后七子的专意“模古”,也不同于公安、竟陵派的空疏,涌现
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学家。诗词方面造诣较高的有吴伟业、陈子龙等,他们的诗作凝炼
深沉,对时政的浑浊有所揭露,关心民生疾苦,尤擅七言歌行。散文方面张溥风格亢爽
、文笔跌宕,黄淳耀简洁明晰、活泼有致,侯方域富于浪漫气息,各有特色。
  复社成员在经学方面也有成就。张溥、张采等人曾“分主五经文章之选”,提倡熔
经铸史,整理古籍文献。入清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继续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关心
和研究社会问题,开创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新风。
主要作家:张溥、张采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