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
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
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
汉、唐帝国气象。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
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感慨国耻,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提
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对立的文风。所以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一开始便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其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是初发阶段,先驱
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
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
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
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
绩。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
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于是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
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稍后的石
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
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
,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是运动形成高潮的阶段,主要
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
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先是范仲淹在仁宗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政纲中
,主张改革文风。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两次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
文。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一齐向文坛
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物之器”
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上李舍人书》、《上宋舍人书》、《原文》)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
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
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上孙冲谏议书》)。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
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
“平淡”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
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运动中
的杰出作用是: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
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②阐明理论,
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
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提出
“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杜甫,
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
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③改革科场
积弊,罢黜四六时文。欧阳修在嘉祐二年(1057)权知礼部贡举,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
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
后进。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
,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他的诗歌在艺术
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
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
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
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
胜利。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
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王安石把诗文革新
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内容应有关“礼教治政”,“务为有
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上人书》等)。他一再痛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
取材》)的倾向,在诗歌方面独尊杜甫。曾巩、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
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领袖。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凫绎先生诗集叙》),号召作家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
先生墓志铭》)。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
定价(见《答刘沔都曹书》等)。他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
、“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
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
、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
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
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
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
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
响。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
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
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主要作家: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