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六、词的对仗


  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近体诗的对仗,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律诗颔
(三、四句)、颈(五、六句)两联必须用对仗——联中两句各字的平仄要相反(这只是大略
的说法),词性和意义要大致相同,并且要尽量避免重复字。而词的对仗就不象近体诗那
么严格,什么地方用对仗也不那么固定。这是因为词调有上千种,各调的句式不同,就
某一个词调说,用不用对仗可以有所限定,而就整个词体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一致的
要求。
  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吴文英《一剪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者两个“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
  (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住长江”重出,平仄也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
“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
,如果用了对仗,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
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细心品味。
  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达几点: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
方。如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 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
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
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
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
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
句法,气势颇盛。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如梦校录制作,绝妙好词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