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fzhang (雪融), 信区: Poem_ci
标  题: 诗的格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9日20:40: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江core写了一首诗,好不好?特地转来诗的格律供大家学习评论。

格律诗的格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仄、用韵和句法。
一. 平仄
1.四声
要知道什么是平仄,首先要弄清楚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而高低、升降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
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
(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其
实就是大家小时候学过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来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很多方
言中仍然保存着。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情形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
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虽然不够科学,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
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
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
思。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辨别平仄的主要障碍是入声问题。如果方言里还保留
着入声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否则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简单说,凡韵尾是 -n或
-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而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入声字一般
限于i、u、ue、uo几个韵中。
2.近体诗平仄规则
    如果让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有以下基本规则:
  (1)同句交替: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
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
第二字的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
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则下一联的第一句头两个字必须是“平平”,由此可以推之下一联的平仄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中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
“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
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明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具体套用平仄格式的时候,每句诗的
单数位置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则要严格限制。但是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
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另外还
有所谓“孤平”的避忌,所以一三五也不是完全不论的。这个口诀简单明了,对于
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但是它分析问题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应该注意。
    (5)孤平的避忌:孤平是指格律诗中以平声结尾的某一句除了韵脚之外,只
剩一个平字的情况。(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
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
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
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绝
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6)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
的,但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3)七律仄起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4)七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5)五绝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6)五绝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7)七绝仄起式
(7)七绝仄起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苏台揽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8)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
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二. 用韵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只是对于押韵的限制有多与少、严
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
押韵十分讲究。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是专门指导押韵的
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
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
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
用平声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
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其实“东韵”和“冬韵”在读
音上已经没什么分别了,但古人依照韵书,在写诗时还是不能把它们混用。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
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近体诗押韵有严格的规定:第一,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二,只能押平声韵;第
三,只能
在同一韵部中押韵,但首句可押相邻韵部;第四,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以上所述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格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格律诗,
就不必拘泥古人的韵书。只要音调和谐,都是可以的。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
有三种方式:
(1) 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方式。
(2) 用韵:即还是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2) 用韵:即还是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 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 句法
1.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近体诗中对仗的规则: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和对句的句型相对;
    (3)出句和对句的词性相对;
  (4)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
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
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义字或同音字形成工
对,叫做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
“茅”字作对仗。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
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
“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
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
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
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
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借音多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流水对。流水对
一般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
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
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

sigh!花谢了,人要走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