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楚  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
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
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
《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
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
元前 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
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
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
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
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
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秦兴,楚辞未有发展。汉初,楚的文学艺术得到复苏。这大概同汉皇室及大臣多楚
人有直接关系。汉高祖刘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风歌》等就是楚声,他的宠姬戚夫
人会楚舞,他亲自为她唱楚歌。西汉前期几个皇帝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在这种背
景下,一方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视,另一方面通晓楚辞的人也受到宠幸,如《史记·酷吏
列传》载朱买臣"以楚辞与(庄)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跃在朝廷
和诸侯王国内,以楚辞体从事创作。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
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他们虽然大多只是从形式上模拟屈
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朱熹《楚辞辩证》),但由此可以窥
知当时楚辞
受重视的程度。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
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
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
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史记》、《汉书》在记述西汉
事时,或者以《春秋》与"楚辞"对举,或者把"六艺"与"楚辞"并列,都表明此点。西汉
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
虽然东汉末郑玄、晋代郭璞等在注释其他典籍场合,引述屈原作品有时还以"离骚"来代
称楚辞,但作为总集名称的《楚辞》,已流传于世。至于《楚辞》这一总集的篇目、卷
数,王逸《楚辞章句叙》里曾提到:"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
》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
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
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
》,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
而各为之注。"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
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概。
  第一个为楚辞作品作传的,是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此书失传已久,只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离骚序
》里还有片断征引。自刘安以后,为楚辞作注的人渐多。如班固、贾逵、马融等,但这
些注都没有流传下来。
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以后,历代学
者又对《楚辞》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著。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
两大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
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
、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如刘勰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
                                   
     (汤炳正)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