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yyhy (雨), 信区: Poetry
标  题: 两汉诗歌概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Oct 23 17:43:28 1998) m2mWWW-POST0m0m

                      两汉诗歌概述  (前221-189)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地主阶级政权。
秦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
了强化统治,秦王朝用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箝制思想,摧残文化,使一代文学
了无成就。秦朝末年,人民不能忍受秦的虐政,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一呼百应,
秦朝覆亡。刘邦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西汉帝国。西汉初年实行某些让
步政策,生产发展,社会矛盾暂时得到缓和。汉惠帝废秦的挟书律,广开献书之
路,放宽了思想统治,学术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汉武帝内务改革,外除边患,接
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国力最为强盛。西汉中叶后,土地兼
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逐渐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
赤眉起义。刘秀乘机夺取起义果实,建立东汉王朝。东汉初年各个方面尚有中兴
之势,但其后长期的外戚、宦官激烈争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引起了黄巾大
起义。东汉政权随之土崩瓦解。

    两汉四百年间的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毋庸置疑,
风靡一代的汉赋、切时经世的政论散文和千秋楷模的历史散文在汉代文学中成就
最高;但继往开来的乐府民歌和始开风气的文人五七言诗,是此时文坛的又一株
奇葩。

    乐府本来最早起于秦代,汉武帝时也设立乐府机关专管音乐舞蹈,职责是采
风、配曲、训练乐工,以备朝廷宴饗之用。汉代庙堂音乐的歌辞,都是文人所作,
一般场合的乐曲歌辞,主要采自民歌。今天的所谓乐府诗就是指这些来源于民歌
的歌词。西汉时代,采风的规模十分惊人。《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并著
录西汉民歌一百三十八篇,包含地域很广。现存两汉乐府仅四十首左右,主要是
东汉作品。宋人郭茂倩分乐府诗为十二大类,其中汉乐府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
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等。除郊庙歌辞之外,其余基本是两汉民歌。汉乐府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其中有对封建压迫的反
抗,如《东门行》;有对战争、徭役的揭露,如《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
行》;有对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抗争,如《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
有对真挚爱情和不畏强暴、不慕尊荣的崇高品德的赞颂,如《上邪》、《陌上桑》
等。汉乐府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叙事性。它吸收了《诗经》的叙事精华,并有了
很大的突破,出现了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和故事情节完整的佳作,特别是长篇叙事
诗《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发展的新高峰。刻划人物手法多样、
细腻生动,语言朴素、自然、抒情;篇章结构自由灵活,句式以五言为主,以及
大胆的夸张,喷发的激情,奇丽的幻想,这一切都构成了汉乐府高超的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讲,汉乐府和《诗经》构成了一条贯穿整个文学史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它直接影响了建安文学,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乐府诗创作。就体裁上讲,
“乐府诗诸体”,它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尤其是五言诗的成熟,是人民
对祖国诗歌的又一个创造。

    西汉民歌,除了汉乐府外,还有未被采集或不被采集入乐的徒歌和谣谚。它
虽质朴短小,却一针见血,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时代性。如“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黾”(《恒灵时童谣》),就
是为人熟知的一首。

    东汉文人直接模拟学习民歌,使文人五言诗很快发展起来。班固的《咏史》
一诗被认为是最早阶段的五言诗。其后张衡的《同声歌》,文彩绮丽,情感真挚,
是五言诗的进步。到东汉末年秦嘉、蔡邕、赵壹、辛延年等都是有名的诗人。其
中辛延年的《羽林郎》,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以“陈古刺今”的手法,塑造了一
位不畏强暴、美丽坚贞的胡姬形象,体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无名氏的《古诗十
九首》,沈德潜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别、死生新故之感”(《古诗源》)。
它既非一人手笔,亦非一时之作,思想内容也比较驳杂,有浓厚的伤感色彩,大
多是东汉时代失意文人的痛苦呻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社会政治的险恶。这些古
诗的出现,说明文人五言诗已走向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抒情诗发展的新里程。

--
    :-) :-)  五花马,千金裘                  (-: (-:
    :-) :-)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 (-:


--
※ 修改:.fzx 于 Oct 27 13:53:28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