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郑板桥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
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为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
    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随父学画,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下荒凉吉绝
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生活困窘。后有朋友资助读书、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49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七品),历时12年。在任间,鞭笞奸吏,勤
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感戴。"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
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由于他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他得罪了一些贪官,被诬告罢免。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卖画为生。  
    郑燮籍真情写画,不因贫寒而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
,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到后来他绘画和随
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幽默讽刺诙谐
,尤其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他善画兰,
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上,提出" 眼中
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他的
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之骨。他更在作品上题曰:“一兰一竹一石,
有香有节有骨”来表达他个人的"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
,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
    他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以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中。画竹" 以书之
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他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融入兰
竹笔意,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
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
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
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
,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的许多存世之作,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
    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 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 多
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 "、"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 铸古今"、"畏人嫌
我真"。"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
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