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 写作立场 


一. 社会学立场与文学立场
不存在没有立场的写作,凡写作必有立场。立场首先是写作的出发点,然后变成了写作的
趋向和深度,以及对写作进行评价的一个尺度。
对文学的判断历来包含着对写作立场的判断,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之争,说到底其实暗含
着写作的两个看似对峙的立场,也即文学的社会学立场与文学立场之间的辩驳。坚持文学
社会学立场的写作,认为文学来源于社会现实的决定,来源于外部世界变化所带来的刺激
,从而强迫写作对之作出敏感的反映,因而写作必须包含社会内容,否则将失去支撑性的基
石。坚持文学自身立场的写作更愿意把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内部事件,它有
意回避文学的社会学色彩,并把这一行为当作拒绝社会历史决定文学的策略加以使用,因
而坚持文学立场也就变成了对文学的“文学性”的追逐,希望给写作带来一种自由状态
,带来个性的思考和情感,使写作变成与“我”有关的纯正行为,而不是社会、历史、文
化、意识形态等非文学因素的附庸。
写作本身是一种虚构——文学是叙述出来的,但它并不是一种虚拟世界的无限滑动的能指
游戏,因为它能“虚构”出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也有其社会内容,但有时在一种二
元对立思维下的争论,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把二者割裂开来。
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源于同一个卵子、母体,却分裂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其实
作家的社会学立场与文学立场是相互涵盖、纠缠又相互剥离、对抗的。一般来说,写作
者的社会学立场制约着他的文学立场,但事实上一旦进入写作,运行过程中的写作惯性
往往使文本抛离作家社会学立场的轨道。还有一种情况,作家的社会学立场在某些方面
相近,文学立场则截然不同。在世纪末爆发“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诗歌论战
后,我多次听到诘问:“你们的立场不是很相近的么?”我以为发问者着眼点在两拨诗人
大致的社会学立场上,而在对存在的看法、对人性的态度、对文学的理解特别是对语言
的理解、对当代诗歌的基本把握和判断诸方面,毋容否认双方有明显的差异。因而讨论
写作立场既涉及作家的精神与人格取向,也涉及写作姿态与艺术态度。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文学是在革命、战争、浩劫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荡混乱的生存环境
和国家权力话语的强行进入,使相当漫长的时期里,作家用于写作的时间支离破碎,并且常
常因为非文学的原因被迫中断,一个人能持续性写作的年度有限,根本不可能心无旁鹜地
全身心投入艺术的创造与探索。严酷的社会现实(或许还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因袭)使
作家无法躲进象牙塔里,文学革命(新文学运动)一开始就和社会革命(五四运动)互为依托
,难分难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得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因而企图通过写作“干预生
活”在新文学发轫之初就成为一种自觉。“说到‘为什么’作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
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
来>>1933年)即使在声称“不把写小说当作甚盛的事”,“所谓讽他一下子也只是聊以自
适,而于社会会有什么影响,我是不甚相信的”(叶圣陶<<随便谈谈我的小说>>1933年)作
家们那里,也极少有人能够真正忽略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尽管二、三十年代作家
的社会学立场无疑渗透到文本里,然而,与后来不同,充其量只是一种“精神立场”,一种
隐匿的思想倾向,并未取代直至进而取消作家的文学立场,并未从根子上动摇文学作为审
美特殊形式的属性。众所周知鲁迅对左翼文学不顾文学性,一味强调文学社会性的功利主
义进行了批评,认为文学首先是“文艺”,然后才是“宣传”。况且在新文学起始的五四
时期,个人主义的立场一直就比较明显, “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
句话,是千真万真的”(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1927年)强调人的解放,注重
个性色彩,是当时贯穿诗歌小说的一条主线。放下<<沙菲女士日记>>之类的文本不谈,即
便像<<狂人日记>>这样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小说,也有很多个人化的东西,并没有在社
会批判、文明批判中失去文学性。且作家诗人持何种立场,完全是个人自由主动的选择,
不是外面的强力所至,你也可以风花雪月,就算有人批判你也不影响你的生存境遇。到了
抗战期间,救亡成为全民族最迫切的问题,在当时语境这是压倒性的问题,文学应服务于社
会需求成为首要的使命。这种趋势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愈演愈烈, 事情开始发生质的变
化,体制决定一切,所有的人都要奉国家权力话语为圭皋,既不存在个人的社会学立场,也
不存在个人的文学立场,文学不仅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甚至直接成为意识形态本身。而
且写作者也必须首先是个意识形态战士,尔后才是个作家。“我尽力忘记自己的作家身
份,从一切方面把自己变成一个和当地所有人一样的‘玉门人’”(李季<<我和三边、玉
门>>1959年);“人民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观点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修养,而且还得参加火热的群众斗争,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从事创作”(周立波<< <
暴风骤雨>创作经过>>1979年)。写作变成了时代的共同想象,只有外在的所谓时代精神,
而没有独特的审美文本。
直到70年代末,由于社会在断裂的阵痛中逐步转型,几乎丧失殆尽的文学元气才在修补中
渐渐恢复。虽然文学史和批评界时至今日仍含糊其辞,但必须承认,在此关键时刻作出里
程碑式贡献的是诗歌,因为首先是诗歌而不是小说使写作实现了由单纯强调社会学立场向
文本重建的文学立场转移,最先出现在诗歌的“先锋”一词,主导的是艺术姿态而不是文
化姿态。当“伤痕文学”尚停留在对写作内容的争鸣,也就是对“反思文革”可以容许的
最大限度饶舌不休的时候,“朦胧诗”则早已完成“诗意”和“诗艺”双重蜕变,不只是
注重“写什么”,更在意“怎么写”,“中国的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政治观念上的思
考,也开始对诗的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回想。”(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1年)当初指责
朦胧诗出现概率最高的几个词:“古怪”、“令人气闷”、“看不懂”,针对的都是诗歌
的形式,这恰恰说明“新的美学原则”凸现了语言革新和文体创造的自觉。另一方面,新
诗潮与新时期小说相比,不但关心的是在艺术性的前提下更高意义的社会正义和人道原则
等重大母题,还异常鲜明地提出要“表现自我”,而小说则一直走到“寻根文学”,基本
上仍是集体话语,对“个人”的信任很低,想方设法在个人之外寻找依托,寻找共同的文化
母体。八十年代中后期,“诗到语言为止”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旗帜,小说的“文本意
识”终于被马原唤醒,先锋作家对如何进入叙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当表达即怎样讲故事
成了一个问题,小说的视点也就回到了文学自身。
百年来在中国被混为一码事的问题,在外国却拎得很清。西方作家同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
战, 许多人的行为还实际介入了战争,例如海明威和庞德就是正反两个方面的绝佳例证。
布尔什维克革命和殖民地独立运动,对欧洲的冲击更是一波接一波。作家不可能回避政治
、军事、经济、民族等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无论“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其成因
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但具体到写作,却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丧失基本的文学判断。不像我们
几十年里开口闭口都是社会学或意识形态立场,唯独讨厌文学本身的立场。
同样也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拉美作家,许多人积极参政,动辄发表政治立场声明,连博尔
赫斯这样纯粹的“作家中的作家”都做不到拒绝庀隆政权,略萨竞选秘鲁副总统便可想而
知。可是略萨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如是说:“一个作家可以是激进派或保守派,但它的为
人应该是正派的……作家的重要性在于作品”(<<谎言中的真实------巴尔加斯.略萨谈
创作>>赵德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我理解“正派”指的是“信仰生活”。文学
绝对不是意识形态简单粗暴的传声筒,任何理想信念,都必须有效地在对生活的真实呈现
中展开,作家的诚实在于真切面对与“我”相关的人的生存,而写作的道德恰恰体现在对
人性复杂性的维护。约翰.斯坦贝克有段很好玩的话:“你们还记得讲一个来自德克萨斯
州的黑人少年的短篇小说吗?当神父问他是不是一个天主教徒时,他回答说:‘去他妈的吧
,我不是,神父,我只是一个黑鬼,这就够了。’我也是这样,我不过是一名作家,这就够了
。”(<<一封谈创作的信>>,见<<美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斯坦贝克否认天主
教徒的身份,实际上表示文学不是教义,文学是一个自在的生命,而不是伦理的外衣。不依
附“庞然大物”,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创造的品质, 不仅思想倾向偏于保守的右翼作家如
此,激进的左翼作家们亦然,聂鲁达、马尔克斯和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等人的文本就是例证
。1968年记者阿曼多.杜兰问马尔克斯:“你认为你是一个介入的作家吗?”马尔克斯的回
答是:“我相信,世界迟早将成为社会主义世界。我希望如此,并且希望早日实现。不过,
我同样也相信,可能推迟这个过程的因素之一是那种低劣的文学。我个人关于人们所了解
的社会小说——介入小说的最高表现——的保留态度基于它那种不完全的、排它的、摩
尼教的特点,它使读者局限于一种对世界和生活的狭窄视野。……怀着那么美好的愿望
试图表达我们大多数人的可怕的政治与社会悲剧且仅仅表达这种悲剧的作家的极其可悲
的处境就是他们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没有人读他们的作品……拉丁美洲的读者们
……企望于一部小说的,仅仅是给他们揭示一点新东西。”(<<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
.马尔克斯谈创作>>朱景冬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在这里,马尔克斯对社会小说
的观点与三十年代鲁迅对左翼革命文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在马尔克斯看来,小说介入社会
越深,反而更有局限性。一般来说,坚持社会学立场的文学都想用介入的方式来改造社会
,然而实际上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不是什么文学,自然不能产生只有文学才能产生的意义
。所幸的是,马尔克斯信仰的只是思想学说,假若置身于强迫人们就范的无处不在的政治
权力下,想必也难以独善其身。
因此,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似乎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到后来的法国结
构主义文学,都致力于清除文学的社会学观念,把文学视为叙述和虚构的产物,并认为文学
的意义在于结构,而不是对社会直接反映。六十年代开始的后现代主义则走的更远。在二
十世纪之前,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作家写作的视角是全知全能的,他们认为世界可掌握,善
恶、好坏,自己可以作判断,人物的命运按照他们的安排展开。而现代小说则认为线性时
间是非常荒谬的,不符和生活本身的逻辑。意识在流动,生活在破碎,追问下去一切与个人
心灵的体验有关。“我”是可以把握的,但我眼中的世界无法看到,只是呈现。然而在罗
曼罗兰那个层面,对人的存在的看法仍然守护古典文学的底蕴,相信高尚的力量,对人充满
信心。再往下发展,这一观念受到挑战,卡夫卡在价值上有虚无主义色彩,他对人的基本理
解是灰暗的,人不高大,不光辉,人的处境被粉碎,如叶芝的哀叹——“世界破碎了,再也
找不到中心”。卑微的小人物躲在地洞里很恐惧地听外面的声音。对已有的文学艺术卡
夫卡提供了崭新的经验,他是划时代的,直到今天,我们的写作仍没有超过卡夫卡的限度。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国文学厌倦了过多的道德精神命题,新生代作家开始着力呈现一
种人的状态,如今“70后出生”的一代粉墨登场,“个人”更进了一步,外在的文化、社会
内容在减低,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身体的体验,写作针对自己的内心——如何平息内心的
欲望。他们张扬“将身体写作进行到底”。探讨声音、身体与诗歌的关系成了当下新的
课题。可见无论中外百年来包括诗歌小说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崛起, 尽管与作家的社会
学立场有一定关联,更主要的与文学立场的变化密切相关。
固然,在文学之外,作家也有社会学立场问题,因为做作家必须建立在做普通人的基础上,
其日常生活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常常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说到底必
须负荷“良知”“道义”前行,且在这一方面社会有理由对一个作家比对一个普通公民
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如前所述,写作自然要从文学立场出发,可立场之外,起作用的还
有理解的深度,语言的感觉,结构的能力,真实与艺术的和谐等种种因素。立场是理性的、
清晰的,而写作活动带有非理性、潜意识的成分,.假如过于强调和依赖某种立场,其结果
只会导致这种立场的丧失。
二. 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
二十年前,中国当代诗歌是从民间重新上路的,早期的<<今天>>开始了这一进程。二十年
来一代又一代诗人毫不妥协的奋争,中国诗歌最活跃坚实的部分全面向民间转移早已是不
争的事实。世纪之交, 由<<1998中国新诗年鉴>>发轫,民间再度成为当代诗歌的出发点。
当又一场诗学革命真正从诗歌内部推动,诗歌界板结的死气沉沉的局面终于被撕裂,久违
了的自由主义的气息重新吹拂,那些闪烁奇异才华和清亮个性的新人脱颖而出,那些带着
生命体温人性气息的诗篇不断催生,遏制不住的创造精神的喷发使汉语诗歌再一次奇迹般
地得以激活。面对凶猛而开阔灵动、富有活性和冲击力的艺术潜流,我们有理由对新世纪
的中国诗歌充满信心。
注重原创性、先锋性和在场感,体现汉语自身活力是<<中国新诗年鉴>>的选稿原则,它关
注诗歌新的生长点,强调诗歌的直接性、感性及其直指人心的力量,守护生活的敏感和言
说的活力。它所确立的基本立场,开宗明义指的是文学立场,即“艺术上秉承”的真正的
永恒的民间立场。它向两个方向敞开,首先它主张诗人写作,具有独立的文本性;其次是它
与生活状态的真实性息息相关。
民间不是一种身份,民间的指向不是特定的几个人或一群人,民间是敞开的,吸纳的,永
远吵吵嚷嚷, 民间天然的复杂性和含混性, 是诗歌最具活力所在。任何纯化民间的企图
和组织化的方式从来就与民间精神背道而驰,假如步调一致同仇敌忾,大家用同样的话语
发言,民间则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单位。
真正的民间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它意味着艺术上的自由主义,意味着对实验精神的
坚持(坚持的是不断创造的激情而不是曾经实验的结果),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独立性。
因而民间写作不是一个流派, 更不是倡导集体仿写,民间只是诗歌的有效在场。它呈现的
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经验, 让一个个诗人鲜活生猛起来,艺术个性泾渭分明, 极端像自己
,互相驳诘,争鸣,反对,在诗歌中清浊自现。
民间立场的自觉,必然和现存的文化秩序构成冲突。它捍卫的是写作的内在自由,反对任
何意义上的权力话语,一旦民间形成新的格局,成为铁板一块的新的遮蔽,分裂势在必行。
真正的民间状态就是永远的不断破裂的状态,唯有诗坛裂开的时候,诗歌才能够活力四射
。民间不可能有“集体缺席”的统一行动,民间自身的冲突和分歧是敞亮的,民间对待否
定的态度是欢娱的,真正的民间首先要敢于反对自己,民间的勇气来自对新诗发展中遭遇
的问题的洞察力和勇于面对的作为。民间诗人必须永远奋斗,因为民间的命运就永恒意味
着对权力的消解和放弃,就像民主制度的价值,在于为之奋斗的个人最终也要被这个制度
放逐一样, 当有朝一日这一天到来,民间丝毫不感到尴尬反而十分坦然。
反对意识形态写作不是为了成为另一种意识形态写作;反对权威不是为了成为新的权威,
这是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根本分野,也是民间立场的强大所在。
有一种说法,耶稣是不能授予终生教席的,因为他生前没有著作,《圣经》里记载的种
种与他的言论行径相关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也都没有出处,没有典故与索引。我想这是
创造者和哲学教授的区别,也是艺术家跟知识分子的区别。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