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st (洛之秋·从卢卡奇到詹姆逊), 信区: Poetry
标  题: 台湾新诗歌历程回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2日12:39:4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台湾新诗歌历程回顾

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
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作者: 公孙子鲁 发表日期: 2001-11-02 06:51:23 返回《锐思评论》 快速返回

一.日据时期

毋庸置疑,台湾新诗和五四新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1923年,五四新诗的盛况是作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准备陆续出现在<台湾民报>上
的.胡适,俞平伯,冰心,徐志摩,焦菊隐等五四重要诗人的诗作也相继被介绍在<台湾民报
>上.1924年,是台湾新诗的滥觞期,施文杞的<假面具>等诗作也明显具有五四新诗的模仿
痕迹.

1925年,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急先锋"的张我军,在台北出版了台湾第一部诗集<乱都之
恋>,极据浪漫主义风格,"台湾新文学之父"之称的赖和,也在当年大量写作新诗.表现了现
实主义风格.另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杨华.把哲思渗入诗中,有冰心的"小诗"风格.

1935年,杨志昌从日本介绍的西方文化思潮中,接受了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冰和林
永修,张良典,等人发起了"风车诗社",希望移植法国超现实主义,通过自由联想式的意象
经营,强调"知性的抒情",使诗超越时间和空间,探索生命价值,时代精神和彼岸世界等形
而上的问题,同时也回避了"日人的凶焰和残酷的文字狱".这种探索,和稍前几年的戴望舒
的 <现代>如出一辙.

1943年,"银玲社"出现了,其偏重知性和注重意象经营的艺术倾向承继了"风车诗社"精神
.


二.50年代初期 反共诗歌


40年代末,国民党败局已定,退居台湾,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蒋介石认为"宣传不够主动而理
论不够充实"是其失败原因之一.在1950年3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改
革委员会",便把文艺工作纳入了"政纲".在1952年10月,蒋介石把<反共抗俄基本论>定为
"今后思想言论遵循的准则".1956年元旦,正式举起了"战斗文艺"的大旗.直到60年代中期
,蒋介石还为在台北召开有500人参加的"国军文艺大会"亲作十二条"训示".

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对文艺的控制从"管制"和"培训"两方面下手,"反赤,反黄,反黑",查
抄书籍,同时培养"反共文艺家".有张道藩主持的"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于1950年3月成立
."中国文艺协会"也于5月成立.

在这期间出版的诗集,不论是出自谁的手(包括纪弦),都有一个共同点:政治作用大于艺术
价值.在现在看来,这部分是个除了充当史料外,别无他用.


三.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现代派诗歌


五四新诗,曾于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和40年代中期,出现过三次以李金发,戴望舒,穆
旦等诗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在50年代中期,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潮已经断流,而在台湾
,这种倾向却日益擘起.

现代派 纪弦在1953年创办<现代派>杂志,并与1956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纪弦远在
30 年代就开始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移居台湾后,继续创作.虽然在此前,纪弦也曾写过
反共诗歌,但当政治理念比诗歌理念显得重要时,他的笔触便开始转向内心世界. 可以说
,他的创作诗继承了30年代的诗歌潮流.纪弦主张"知性","纯性"和"超现实".并在<现代派
>第十三期中发表了<六大信条>.(其中有一条主张反共).

蓝星 由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在1954年发起.实际上,他们的结社是对纪弦"六大信条"
的修正.他们反对纯粹的"横的移植",主张可以承继"纵的"移植.赞同"知性",但也要抒情
.与"现代派"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固定的阵地.编过多份诗刊和副刊.在1964年,蓉子和罗门
坚持编完<蓝星诗刊>后,宣布解散.

创世纪由洛夫,张默等于1954年10月发起,次年,痖弦加入.由洛夫执笔的<建立新民族诗型
的诹议>是其宗旨.他们主张诗应"一是艺术的,形象第一,意境至上;二是中国风,东方味"
这是对于"传统"地位的提升,是对"现代派","蓝星"的修正.

1959年4月,创世纪改组,吸收解散的"现代派""蓝星"成员.而宗旨也发生了改变.提出"超
现实""世界性"和"纯粹性",掀起了"超现实主义"的高潮.


四 60年代~70年代,现实主义诗潮

现实主义诗潮的出现,实在现代派是个被普遍怀疑之后,纪弦与覃子豪于1956年就"横的移
植"发生论战,洛夫与余光中于1961年5月就余光中的<天狼星>的论争(在这次论争中,余光
中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现代主义),1959年7月,苏雪林对现代史的责难;1959年11月20日~23
日,言曦,寒爵对现代诗的批评.

在这些批评中,首当其冲的是诗的"晦涩"问题.而现代派的走向内心,必然使诗带有一定的
暧昧性质.所以,1926年7月,文晓村,陈敏华等对此而创立了"葡萄园"诗社,他们主张是必
须要"明朗化"和"普及化".并要关注现实.1964年6月,吴瀛涛,詹冰等12人发起了"笠"诗社
.该社绝大多数位台湾本省人.他们提出诗必须要真挚,注重时代性,批判性,真挚性.

1971年3月~1972年9月,"龙族","主流","大地"相继出现.这部分诗人大都关注"传统",呼
吁"重新回头审视三千年伟大传统".


五 80年代,多元化诗歌


老一辈诗人更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向传统进发.搜取形象,乡愁大多是他们的主题.而另一
方面,标举"本土"的诗人也不少,想"笠"等.

80年代,"政治诗"也是一个主题,由80年代前期的关注"人权"转向具有分离主义(于政治上
"台独"相对应)倾向.而"台语诗"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1985年5月,"四度空间"创立.标示着"都市诗"的出现.他们对于都市精神的把握有相当深
度.关注都市人内心生活使得这部分诗歌更倾向于现代主义.

80年代中后期.台湾诗坛出现了"后现代".在70年代关注现实的"草根"诗社便在这时复出
,充当了"后现代"诗歌战营.

至此,多元化的诗歌格局便完全形成.


--
                            新领导
              
                      打麻将三天五天不累
                      喝茅台三瓶五瓶不醉
                      下舞池三夜五夜不睡
                      干正事三年五年不会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4.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