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15~28号,戒网), 信区: Poem_ci
标  题: 里尔克简介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Aug 14 20:40:59 1999), 转信

                      里尔克

    在德语国家的现代诗坛上,最富有声望和影响最大的恃人,恐怕要首推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了。

    莱纳·马里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生于捷克的布拉格。父亲
是铁路职员。年轻时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史和艺术史等,后在慕尼黑
和柏林从事写作,早年即发表诗作,自1893至1898年间即有诗集《生活与诗歌
1994)、《梦幻》(1897)和《耶稣降临节》(1898)等问世。90年代末曾携女
友莎乐美两次去俄国,会见了列矢·托尔斯泰。早期诗歌有新浪漫主义抒情
性兼音乐性的特色,情调缠绵诽恻,富有民歌风味。

    20世纪初两次去法国,结识了雕塑家罗丹,并受到波德莱尔、魏尔兰、马
拉梅等人的影响,同时接触了格奥尔格的诗歌,诗风有了改变,加强了诗的雕
塑性、意象性和象征性,声名大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诗集《图像集》(1902)
《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等。有《祈祷
书》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赞美上帝,反映了诗人的泛神论思想和鸟托邦的理
想,同时也流露出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因而有“祈祷诗人”之称。《新诗集》和
《新诗续集》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迷悯、仿惶与探索,但
也有许多诗比较明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前的精神危机。

    20世纪初,里尔克曾游历意大利及丹麦,瑞典等国,1911年又去北非和
埃及等地。同年他在意大利亚德里亚海的杜伊诺宫作客,开始创作《杜伊诺哀
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不久因病退役。199年迁往瑞士,51岁
时即因白血病客死异乡。在瑞士期间除写完10篇的《杜伊诺哀歌》外,还写了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共55首。晚期作品反映出一生站在现实斗争之外的
诗人如何努力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价值,对生与死、幸福和痛苦等问
题作厂深沉的思考。诗中夹杂不少比喻和隐晦的象征字句,洋溢着一种神秘
气息。
    除诗歌外,里尔克还写有中、短篇小说、散丈诗、书简及翻译作品等。

    里尔克生活在欧洲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里,人们、
特别是知识分子都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显得惶惶不安,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的诗正好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难免有许多感
伤、孤独、焦虑和虚无本义的成分。但他在艺术方面有不少创新,既有优美的
抒情味和超脱的象征性,又含相当深邃的哲理,所以对现代诗的发展作出了
杰出的贡献。

    里尔克与现代的机械文明格格不入,吟咏“孤独”是他的本色,选自《图像
集》的《秋日》即是一首歌唱孤独的佳作,此诗描写秋色已近,催促上帝快把秋
风放出,让自己带着孤独的心情在林荫道上彷徨。《图像集》中另一首《旋转木
马桥》既析射出诗人的阴暗心理,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对周围事
物的思考。他寄希望于桥上的“瞎子”,认为周围那些像旋转木马般漂浮的人
群才是真正盲目的。在《当我死后,上帝、你可怎么办》这首诗里,诗人把传统
的人神关系饶有风趣地颠倒过来,不是人求上帝,而是上帝求人。但这首诗仍
是首祈祷诗,表露出诗人对上帝的虔敬心情。《仅剩躯干的古阿波罗像)译
自《新诗集》,这是罗丹式的富于生命的雕塑诗,用彼特拉克体的十四行诗写
成。诗人企图表明,艺术具有自己的生命,即使残缺,在局部中仍保持生命整
体的信息,在残破的肢体上,生命力仍在颤动和闪烁。艺术是时间所破坏不了
的,已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豹》选自《新诗集》是里
尔克最负盛名的诗篇之一,作者通过对栅木后面一头豹的观察,联想起人类
的命运:不管豹也好,人也好,即使十分强健,也可能由于长久受外界的压力
而变得消沉。这首短诗以隐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探索生活意义道路上的迷
惆、苦闷与无可奈何的情绪。

    法国象征主义大诗人保尔·瓦雷里曾对里尔克作了如下评语:“珍贵的
里尔克!……我祝他为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人,最富于灵性的人,他经受了精
神的一切奇异的恐惧,了解了它的全部秘密。”        (钱鸿嘉〕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