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MoJesse (((((¤))))) 鬧鐘響,繼續睡 :), 信区: Poetry
标  题: 诗词点滴(1)—— 古词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Dec 15 11:45:21 2004)

    词,又叫长短句,起初的词是配乐的歌辞,每首词都有过与它相配的乐谱,这种乐谱
包括它所属的宫调、应用的旋律、节奏,合称为“词调”。各种词调有它们自己的名称,
如《清平乐》、《菩萨蛮》、《摸鱼儿》之类。这些词调又叫做“词牌”。各种词调来自
边疆或外国异族所传的曲调,或是来自内地民间的曲调,或是乐工词曲家们的创作。词调
与词作的思想内容情感格调有密切的关系。填词时就必须按照分属于各种宫调的乐曲格式
来写作。一般来说,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些词调却分属于几个宫调。

    词的句式: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句式参差,一句从一字到十字都可以出现。一字句,这一个字多
用作领字,引领下文的单旬或两句以上的排句。二字句,多是用于换头。
      
    词的平仄律:

    词对平仄律的运用与诗大同而小异,它也讲究一句之内平与仄两两交替、铺排,词中
使用的“律句”与格律诗一样,也是平平与仄仄交错运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则。有些
不合平仄的,是属于拗句。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同,不能像格律诗那样,对句之间一定要
讲究平仄相对和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相粘,而是要看具体的词牌所规定的句法。要平仄对立
和相粘,必须是在两句之间同是律句才有可能。如果一是律句,一是拗句,便不能讲究平
与仄对立和相粘了。而且,所谓相粘,也只要求平起与仄起都一致,不是整句的句式都相
同。不同词牌的词,其平仄对立或相粘的方式往往也各不相同。而且,也可以有所变通。
各人的写作也可能有灵活的变化。不像格律诗那样有普遍性的规定。此外,词句中也要注
意平、仄声字的相对平衡,平声字不能太少,也要像诗一样注意避免孤平。独立成句的三
字句,要避免全用平或全用仄。在多字句中,也要避免三平尾或三仄尾。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等三字尾,是常见的句式。一些词在仄声字中还要讲
究上、去声字的运用。柳永的词开始严格分辨仄声中的上、去、入声。某一词牌、某一个
句子中的某一个字,只能用仄声中的上或去或入,都要严格遵守。周邦彦对四声的运用,
也有许多严格的限制。对去声字的讲究尤为严格。在词的结句上,特别讲究各声字的使用。

    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与近体诗或古体诗都有所不同,其形式较多变化,比近体诗复杂。词的用韵
格式,有下列数种:一、全词均用平声字押韵,这叫平韵格。二、全词均用仄声字押韵,
这叫仄韵格。以上的韵格一般是一韵到底。三、有的词是同一韵字重叠复出,这叫“叠韵
”。四、有的词句是押句中韵。五、有的词属于单调,先用平声韵,后再转为仄声韵,或
相反。有的词属双凋,上、下两片分别使用平声韵或仄声韵,一般多是上片用仄声,下片
用平声。有的则是在上、下两片中,都是由仄声韵转为平声韵,或者只在下片之中由仄声
韵转用平声韵。转韵时可转多个韵部的宇。六、在单调或双调词中,平仄韵交叉使用。七
、平声字与仄声字通押,在平、仄声字相押中,还有各种复杂的情况。总之,词的用韵方
式比较灵活和多样化。视不同的词牌而定。

    词牌:
   
    词牌是文人作词时所遵用的词调,它规定了一首词制作的格式,包括篇章(多少片)
、句数、字数、用韵、平仄等内容。词牌的名称来源不一,有的原是前代乐府的诗题或唐
代乐曲的名称,有的是前辈作者词作的题目,有的摘自前人.作品的某一文句,有的是摘
取本人创作的词曲的某几个字,有的是作者新定等。词牌名有一些与原来所用的乐曲有关
,但到后来,词牌与乐曲脱离,填词只是依照某一种格式写作而已,与词牌名没有多大关
系。有的词牌拥有多个名称,如《念奴娇》又称为《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谣
》等,少量的词牌由于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押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如用仄韵的称为
《望江东》,用平韵的则叫做《醉红妆》。

    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
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
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词序:
  
    一首词之前用简略的文字说明作词的缘起或词旨,称为词序,其作用与词题相同。例
如苏东坡所作的《满江红》前面,有几十个字的说明,这便是词序。
--


听说……这个地方是签名档……  那俺签个名吧-----MoMoJesse
http://cartoon.0451.net/Picture/Files/0b4729286060ac70699c990ec45652cb.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21.212.2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