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ixr(有六个窟窿的空壳),信区:Poetry
标 题:与诗歌无关(3)
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SatNov2815:48:491998)WWW-POST
很高兴在这里和朋友们讨论这个问题。“诗歌是否应该直接?!”它实际涉及到
诗歌的抒情方式问题。
我觉的它是个人的风格问题,直接与否无可厚非的,而且对于同一个作者在不同
的作品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直白或者含蓄都是正常的。我们古人不是还总结了
赋比兴的诗法么?
不过这里,我想借此说开去。说“诗歌是否应该直接”这个问题的提出还是有其他
原因的。新诗刚出现时,他的最大问题是浅白直露。新诗人们为了克服这一毛病纷
纷向西方学习,那时欧洲最有影响的是法国象征主义,那时李金发在思想上学的很
多,完全脱离了传统,写得很晦涩;结果人们把他成为“诗怪”以示不解,而王独
清、戴望舒,穆木天他们在借鉴的同时,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意象,他们的诗意象朦
胧但不难懂,把象征主义中国化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这里鼓吹他们诗歌
的缘故)
(对了这里有人说波德莱尔是以丑为美,那是误解。他是企图在现实中找美的--
可是现实是丑陋的,恶之花最后两部分是叛逆和死忘,死亡只是寓意。实际上诗人
要在另个世界探索新的美)
可是后来,由于那时战斗的需要。诗歌需要极端的体现战斗的力量,于是他又回到了
原来直露的风格,象征主义的诗人们用这种方式投笔从戎了。解放后,大家也都知道
那段时期政治高于一切,诗歌更是直白的不的了,可以说那时期的人们对现代诗歌的
理解基本是空白。
后来,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了点那时欧美的意象主义诗法,和现代主义思潮才慢慢有
点朦胧的诗歌出现,但我以为那时人们对外来东西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很容易走极
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很多诗歌确实已经是看不下去了。而汪国真这种浅显的文字正
好很应景,得以迅速窜红。而此时萨特的存在主义对诗人们影响越来越大起来。而面
对后现代主义中一些颓废的浪潮的冲击,海德格尔开始呼吁“诗歌在此岸”人们要在
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建立自己的诗意家园。这些不知人们是否能接受,但以他为代
表的语言哲学却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看法,他们认为人的存在首先是语言的存在,语
言和思想的传达是同步的。对于文学作品,它只是一种符号结构和体系,这种对文本
的重视,又很容易使人忽略文学的人文特征。
这些情况给我的感觉是语言失控,人们的情感日益匮乏,写文字的人只是在堆积形式
来饲养语言。这时写情感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在写那些飘忽不定的情绪。人们咀
嚼文字的东西太多,迷茫,荒诞实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人类高尚情感的沦丧。
这些话说着容易,可是做起来确实很难。我看到朋友们都在做这有意义的尝试。看的
出朋友们都在寻常事物中寻找最能感动自己的东西。至于直接与否这也许就是“自由”
吧,就是萨特老念在嘴边的“选择的自由”,让我们用这种选择来体现情感的存在,
这种自由将体现的情感的真诚。
说到着,总让我想到顾城,他信萨特的那一套,他选择了远离尘世,他以为他在追求
“自由”。可是他忘了,‘选择’首先得有‘选择’啊,他脱离了生活之后,他又
有什么可供他“选择”啊,他的“自由”又从何而来呢?意志得不到体现也只有毁灭
了。自由首先是环境的自由。所以抒情方式也是如此,直接还是含蓄?我以为关键
是用最博大深沉的爱深浸入生活,因此所产生的感动及其表现才是美丽的。
(情感的体现要有感染力,基本上是离不开音乐性的)
呵呵,我想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人是很少的。主要我时间确实太少,周末也许是唯一
畅开思路的机会。
毕竟思考是一种痛苦,不过它确实会扩大你的胸襟,给自己以提升的。欢迎和朋友们
继续交流。
--
在淹没与嘲笑中寻找灵感
※修改:·yixr於Nov2815:48:49修改本文·[FROM:166.111.64.100]
※来源:·BBS水木清华站bbs.net.tsinghua.edu.cn·[FROM:166.111.64.100]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 修改:.fzx 于 Dec 2 10:28:33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