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nge (小花朵), 信区: Poem
标  题: 于无岸处听涛声
发信站: 鼓浪听涛 (Wed Aug 12 09:50:52 1998)

  《于无岸处听涛声》  (左卫)

  鼓浪屿一别,北京又见。

  南国女诗人舒婷踏春而来,兴致盎然,风采依旧。

  新春相聚音乐厅,聆听舒婷诗歌会。新年伊始,成为北京城寒气袭人的春夜里
一道亮丽的风景。

  月光下,北京音乐厅内,欢声阵阵,笑语声声。舞台上,走来了孙道临、乔榛
、丁建华、童自荣、姚锡娟,紧随其后的是吕中、肖雄、濮存昕和颇具儒雅气质的
主持人陈铎。掌声中,人们期待着、期待着首都观众已经久违了的南国女诗人——
—舒婷。

  岁月如流。

  20年来,一首《致橡树》,使舒婷的名字,走入了神州大地千百万人滋润的
心田。今天,这首《致橡树》已经被正式编入我国中学生的语文教科书。

  如今的舒婷,谈及《致橡树》则认为,相对于从前的热情和理想主义,自己现
在的诗更冷静,去掉了浮躁,但也许年轻人并不十分喜欢。在诗歌被许多人称之为
“青年人的专利”的今天,舒婷仍然在笔耕不辍。

  舒婷的创作,最初确是比较注重音乐性的表现。尤其是节奏、韵脚、声调的排
列上,颇为讲究,这或许与她长期居住在鼓浪屿倾听大海的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
舒婷坦言,诗歌的音乐性有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之分,虽然现代诗特别推崇后者,
但自己力争二者较好的统一,哪怕后期的诗不再押韵了,却能在内涵与底蕴上达到
一种超然的和谐,也不足为憾。

  作为我国新时期诗坛上“朦胧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舒婷此次在北京音乐厅推
出“诗歌朗诵会”的举动,备受人们的关注。对此,舒婷表示,“说心里话,如果
仅仅考虑个人影响,我不会热心。但我更多考虑的是新诗的推动、普及和受众问题
。借此类朗诵会的形式传播,可能多少‘唤醒’一些以往‘诗歌的热情’。在‘诗
意’急剧丧失的今天,这何妨不是一种坚定,甚至是主动出击的一种最佳途径?”

  舒婷说,不可否认,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读者从来就是不多的。这无须忧
心忡忡,整天争论不休。诗人一方面要引导读者,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无视受众的
范围与程度。诗歌无法搞全民普及,却可部分争取读者与听众。……

  音乐厅内,全场观众如潮一般的掌声仍在持续着。

  然而,一向淡泊、宁静而朴素的舒婷,最终并没有出现在舞台上。

  至今,她的诗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80411№G〕



--
※ 修改:.fzx 于 Dec  9 12:33:31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