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r (骗子), 信区: Poem_ci
标 题: 二六, 山大王气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17 13:18:13 1999), 转信
二六, 山大王气概
听说冯雪峰曾经给鲁迅看过毛泽东的诗词, 鲁迅看了很喜欢, 说"有山大王气"。不知
道鲁迅看到的是哪几首。鲁迅死于一九三六年, 他看到的当然祗可能是毛泽东在这以前的
诗词。从评语看, 则"山大王气"之足, 莫过于《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到敌军宵遁。
在中国历史上, 乱世英雄起四方, 占山为王的人很多, 真正能成大事的却很少。一九
二七年, 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人马上了井冈山。第二年, 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残部也上
了井冈山, 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从此朱毛并称, 占山为王, 秀才造反, 竟得天下
。当时朱德手下还有些正规军, 而毛泽东的人马都是农民赤卫队, 纯属草寇, 据说迫击炮
祗有一门。但是, 到了毛泽东笔下, 已经是"旌旗在望", "鼓角相闻", "森严壁垒", "众志
成城","炮声隆", 完全是一副图举大事的规模。
这是写诗, 不是写实, 自由驰骋的是诗人的想像力, 表现出作者当时的信心和志气。
其最终能成大事, 由此已见端倪。
毛泽东的另一首《西江月. 秋收起义》比较口语化, 也有些山大王气概, 可与这一首
同读: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比较草率, 似乎还未定稿, 平仄, 韵脚均有不谐。我在文革期间见到的传抄本
和国内后来发表的版本文字上也有些出入, "匡庐"作"修铜 ", "潇湘"作"平浏", 指平江和
浏阳;"暮云愁"作"暮云沉"。我觉得还是传抄本好些, "匡庐"、"潇湘"在这样一首口号式的
作品中显得太雅。
对于历史上占山为王的人物, 毛泽东向来有惺惺相惜之意。在词作《贺新郎. 读史》
中就有"盗跖庄JUE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之句, 因为他自己也是山大王出身。
--
--
※ 转寄:.碧海青天 bbs.dlut.edu.cn.[FROM: bbs.ndc.neu.edu.]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r.bbs@rose.dlut.ed]
※ 修改:.dir 于 Dec 17 14:05:08 修改本文.[FROM: lichengyu.hi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