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4/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6:56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5:01:29 1999), 转信
(一二五)「垄也」,各本及《汉书》均同,当有脱字
。《周礼.考工记》「匠人」:「广尺深尺曰●。」郑
玄注:「垄中曰●。」「●」同「□」。这里「垄也」
,应作「垄中也。」
(一二六)《诗经.小雅.甫田》作:「或耘或耔,黍
稷□□。」毛《传》:「耘,除草也。耔,□本也。」
「□」即「壅」字。芸或耘,□或耔,□或□,均同字
异写。
(一二七)金抄作「古」,同《汉书》;他本作「故」
,误。
(一二八)金抄等作「又」,同《汉书》;黄校、张校
、明抄作「以」,误。
(一二九)各本均作「课」;金抄作「谓」,同《汉书
》及唐抄本《
汉书食货志》。按「课」有教导督促的意思,于义为长
,故从他本。
(一三十)金抄作「工」,同《汉书》,他本作「功」
。
(一三一)唐抄本《汉书食货志》作:「□,馀也,游
也。」
(一三二)唐抄本《汉书食货志》无韦昭此注。
(一三三)各本及《汉书》均作「田卒」,唐抄本《汉
书.食货志》作「甲卒」。《汉书.西域传》:「轮台
、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田卒」指屯田军士。
唐抄本《汉书.食货志》与《汉书》不
同处,包括正注文在内,在《要术》这一小部分引文中
达十八处,而这十八处,《
要术》金抄与《汉书》完全相同。我们所用《汉书》是
北宋景佑间(
一○三四至一○三七年)刊本(《四部丛刊》影印)。
金抄的祖本是院刻,院刻刊于北宋天圣年间(一○二三
至一○三一年)。
【一】 《要术》指明「稷」就是粟,即谷子。下文引
广志有「青稷」,还保存著「稷」就是谷子的名称。又
引《尚书考灵曜》「鸟星昏中,以种稷。」也以谷子为
稷。
【二】 「仓」,即今「苍」字。
【三】 孙炎,三国魏人,受学于郑玄,《尔雅》的注
释者之一。关于「稷」就是谷子,《尔雅》的最早注释
者犍为舍人也这样解释:「
粢,一名稷;稷,粟也。」(《左传》桓公二年「粢食
不凿」孔颖达疏引)又:「粢,一名稷;稷,粟也。今
江东呼粟为稷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菩萨
地持论》「黍稷」注引)犍为舍人,汉武帝时人(见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四】 谷子,现在通常以全生长期七十至一百天的为
早熟品种。这里也以「百日粮」列为早熟种。生长期最
短的当是「麦争场」等品种。
【五】 「●」同「●」,亦作「□」,即鹌字。「●
履」,指穗子异形如鹌爪形。下文「鸱脚谷」,也是一
种分叉形的异形穗子。
【六】 「罢」,借作「罴」字。
【七】 「●」,始见于《要术》。《集韵》音党,「
顿●黄,谷名。」当系采自《要术》。
【八】 谷子小穗基部刺毛(亦称刚毛)长的,有缓冲
穗子因风互相磨擦撞击,避免子粒脱落的作用。这个古
人已深刻地观察到。
【九】 「暴」,啄食,伤害。
【一0】「□」,始见于《要术》。现在的□子是指龙
爪粟,亦称龙爪稷,学名EleusinecoracanaGaertn,与粟同
科异属。
【一一】「息」,增益;「耗」,减损。「息耗」,这
里指出米率有多少。
【一二】「返」,通「反」,指违反自然。
【一三】「底」,指前作物。
【一四】谷子不宜连作,农谚有:「谷后谷,坐著哭」
,卷前《杂说》也指明:「每年一易,必莫频种。」谷
子吸肥量多,并且为了消除病虫害和减少杂草,更有轮
作的必要。但原注:「●子则莠多而收薄矣」,很难理
解。据《广韵》「三十三线」:「●,再扬谷。又,小
风也。」《集韵》解释相同。但都和「谷田必须岁易」
联系不上。据文义推测,所谓「●子」,应该就是重茬
播子则莠草多的意思。●音远。
【一五】「□禾」即晚谷子,和早谷子「□禾」相对。
《诗经鲁颂.□宫》:「□、□、菽、稷。」毛《传》
:「先种曰□,后种曰□。」「□」同「□」。
【一六】「麻、菩杨」,疑指大麻与水杨。这时是三月
上旬以前的时令,《要术》卷二《种麻子》篇引《泛胜
之书》及《四民月令》都说二月可种麻子。「菩」,假
借为「蒲」字,崔豹《古今注》:「水杨,蒲杨也。」
《本草纲目》卷三五下「水杨」:「杨枝硬而扬起,故
谓之杨,多宜水□蒲萑之地,故有水杨、蒲柳、萑苻之
名。」今以青杨或水杨为「蒲杨」。或以麻子释「麻菩
」,则指麻子发芽。
【一七】「挞」是用一丛枝条缚成竹扫把的样子,上面
压著泥土或石块,由牲口或人力拉著,用以镇压虚土的
农具。王祯《农书》卷一二有图,并称:「长可三四尺
,广可二尺馀。古农法:『耧种既过,后曳此挞,使垄
满土实,苗易生也。』」又称:「或耕过田亩,土性虚
浮,亦宜挞之。」压在挞上面的东西重,叫做重挞。
【一八】「泽」,这里指雨水。
【一九】「□」,指杂草,后来也写作「秽」。《说文
》:「□,芜也。」徐锴《说文系传》:「田中杂草也
。」
【二0】「辗」是□子一类的辊压农具。王祯《农书》
卷一二「□车」:「□车,……随耧种所过沟垄碾之,
使种土相著,易为发生,然亦看土脉乾湿何如,用有迟
速也。」
【二一】「仰垄」,敞开著垄等雨。
【二二】「荡」,同「荡」;「荡汰」指种子被雨水冲
走或拍没在泥土下面。「非直」,不但。
【二三】「兼与草□俱出」,雨后种子发芽的时候,杂
草也同时萌发,至于不可收拾。
【二四】「任」,任凭,能够。
【二五】「马耳」,形容谷苗初长出时如马耳的形状。
卷六《养牛马驴骡》篇形容马耳「如削筒」,这对马耳
和初出土谷苗都很形像。
【二六】「镞」,可能是一种小锄,也可能是一种锄法
。王祯《农书》卷十三「□□」:「夫锄法有四:一次
曰镞,二次曰布,三次曰壅,四次曰复。」据此,「镞
」大概是常利用锄角进行苗间锄间,比手间快,但其缺
点在「要密不能密」。「布」指布苗定株,即定苗,亦
即群众所称「二遍扶苗要稳」。「壅」是深锄壅土。「
复」是再回复到浅锄,以后各次也是浅,不是说到「四
次曰复」为止,锄四次以后就停止不锄了。
【二七】「豁」,空旷无物,指缺苗。这里反映古人对
于缺苗补苗的重视。
【二八】「小锄」指苗小时就锄。这个对谷子在苗期生
长很慢,易被杂草封蔽的特点更为重要。现在群众在苗
子三四片真叶时,结合间苗定苗进行除草松土,深度只
到锄破土皮为度。这样有疏松土壤,流通空气,吸收光
热,保持水分的作用,对早期生长极为重要。锄时常用
小锄进行,也可以用锄角镞破土皮。所以群众总结的经
验是:「谷锄寸,顶上粪。」《要术》引农谚:「欲得
谷,马耳镞」,总结小锄的好处:「非直省功,谷亦倍
胜」,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二九】「回车倒马,掷衣不下」,形容株丛极稀与极
密,稀到可以在庄稼地里使车马掉头,密到可以使撑住
衣服不落下去。这是说稀植和极度密植,收获不相上下
。
【三0】「蹑」,音聂,指用脚踩。现在群众有「踩青
」壮苗的经验,即在谷苗长到三四片真叶时用脚踩一下
,有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发展,使谷苗壮健的作
用。山西老农常采用这一经验。小注「不耕故」,说明
其地未经耕耙,为了促使根系发展,向下深扎,故采用
「踩青」的办法。「寻垄」即随垄,逐垄,一垄一垄地
。
【三一】浙江有「七道油麻八道粟」的农谚,说明谷子
要不断进行中耕,经常保持土壤疏松和无杂草,对提高
产量极为重要。上文「数」,音朔,解释是多次,频频
。
【三二】「八米」,指出米率达到八成。这是很高的出
米率。
【三三】「触湿」,操作和湿□上,意即不能湿时去锄
。
【三四】「中锋止」,到可以「锋」的时候停止。「止
」指停止用「
铁齿●楱纵横杷而劳之」。「锋」和「耩」有不同,见
《耕田》篇注释【二四】。
【三五】「促步以足蹑垄底」,脚步紧密地踏著垄底走
过。这是除「
挞」、「辗」以外的第三种覆土镇压方法,现在也常采
用的。王祯《
农书》卷一二「□车」引古农法:「耧种后用挞,则垄
满土实。又有种人足蹑垄底,各是一法。」
【三六】「镰」,即今「镰」字。「镰伤」指不应割而
割,徒费镰工而收成减少。
【三七】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本)末
卷「甲子占雨」条:「《朝野佥载》:『……秋雨甲子
,禾头生耳,……。』唐俚语云『禾头生耳』,盖禾粟
无生耳者,禾头□□□□是也。」《朝野佥载》唐张□
撰,今本无此记载,但韩鄂《四时纂要》「七月」有相
同记述,说明这是古代谚语。可是陈元靓解释「生耳」
的四个字刚刚脱漏,究竟指什么,无从确知。从唐宋人
诗赋中常提到的来推测,当是指禾头因雨湿高温蒸郁而
引起物质变化,或者发芽,因而造成严重损失。如杜甫
诗:「禾头生耳黍穗黑」,陆游诗:「愁看场上禾生耳
」,「雨畏禾头蒸耳出,润忧麦粒化飞蛾」,苏轼《秋
阳赋》:「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三八】「大判」,大抵,大概。
【三九】「畜」通「蓄」。
【四0】「御」通「御」。
【四一】「刍」指乾草,作饲料用。「禾」指冬收谷物
。「薪」、「
蒸」指柴草,有所谓「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四二】「鸟」,星名,即「朱鸟」,亦称「朱雀」。
下文「虚星」,二十八宿中「玄武」七宿的第四宿。「
昏中」,指黄昏时现于正南方。
【四三】《南华真经》唐陆德明《音义》:「长梧,地
名。封人,守封疆之人。」
【四四】「卤莽」,指耕地粗率,又不□●(《耕田》
篇:「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灭裂」,指耘锄
粗暴伤苗,草又锄不尽。都是指的操作粗心马虎,和精
耕细作相反。《南华真经》陆德明《音义》:「灭裂,
犹短草也。李云:『谓不熟也。』司马云:『卤莽,犹
□粗也,谓浅耕稀种也。』」
【四五】「齐」,通「剂」,也可以借作「制」。「变
剂」,即变更过去的办法。
【四六】「□」,《说文》作「□」,原指「摩田器」
,后来发展为●。《南华真经》陆德明《音义》:「司
马云:『锄也。』」大概因为上文提到「芸」,所以司
马彪解释为锄地。
【四七】「□」是「飧」的俗字,音孙。熟食叫做「飧
」。「厌」同「餍」。「餍飧」,一年到头吃得饱饱的
,而且吃不完。
【四八】丰收叫做「穰」。
【四九】「□□」,照赵岐的解释是锹□类。唐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九《佛本行集经》卷三五引《苍颉篇
》:「□,兹其也。」则迳指为锄。
【五0】「三时」,指春、夏、秋,见《左传.桓公六
年》「三时不害」杜预注及孔颖达疏。《农圃六书》以
夏至后半个月的前三日、中五日、后七日分为「三时」
,非此所指。
【五一】「□」音题,亦作「□」,是稗类的杂草。《
尔雅.释草》:「□,□。」郭璞注:「似稗,布地生
秽草。」
【五二】「□」同「□」,亦作「□」,音标,是耘草
。「●」音滚,是壅苗。见《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
及孔颖达疏。「是□是□」,义同《诗经.甫田》「或
耘或耔」。
【五三】「果、□」,见下文引《汉书.食货志》「瓜
、瓠、果、□」注文及有关注释。
【五四】「昴星」,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昴」音卯。
【五五】「泮」音判;「冰泮」即解冻。
【五六】「数」音朔,在时间上指多次,频繁;在空间
上指稠密。「
疏数适」即疏密适中。
【五七】「得」,相得,相当。「术」,径直。「从」
即「纵」字。
【五八】据研究,雪水含重水比普通水少得多,而重水
对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通过现代科学试验,证明雪水
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九】刘仁之,字山静,洛阳人。后魏出帝(五三二
至五三四年)初任著作郎,中书令。后出任西兖州刺史
。东魏武定二年(五四四年)卒。见《魏书》卷八一《
刘仁之传》。西兖州,后魏孝昌三年(五二七年)置。
【六0】伤害作物的是霜冻,卷四《栽树》篇采用烟熏
法防霜冻,是合理的办法。
【六一】酒的酒精浓度高,醋的酸度强,都叫做「酽」
。
【六二】「典农」,主管屯田的官。《太平御览》卷二
四二引《魏略》:「典农校尉,太祖(按指曹操)置,
秩比二千石。」同时亦设「
典农中郎将」。
【六三】「沐」,原义是「洗」,这里引申为剪去树枝
。《释名.释姿容》:「沐,秃也。」下文「日方中,
无尺荫」,的确剪得乾乾净净,好像「洗」过一样,变
成「秃」树了。「涂」,即今「途」字。徐锴《说文系
传》「涂」字注:「古无『涂』字,『途』弥俗也。」
【六四】郭老等撰《管子集校》:「马元材云:『左右
伯之名,于古无闻,王莽时始有之。……』沫若案:『
马说有未照。《礼.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
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王莽故事即仿此。』
」又张佩纶称:「《周礼》『宫伯』注『伯,长也』,
《国语》『司空视涂』,韦注『司空,掌道路者』,则
此左右伯,司空之属。」
【六五】「□」音姬,本作「□」,通作「期」,「□
年」即周年。《尚书.尧典》:「□,三百有六旬又六
日。」又《管子.轻重丁》篇此句作「未能一岁」。
【六六】《说文》:「□,在木曰果,在地曰□。」徐
锴《说文系传》:「在地,若瓜、瓠之属。今人或曰『
蔓生曰□』,亦同。果在树,故□(按象果形,非「田
」字)在木上;瓜在蔓,故●在□下,在叶下也。」
【六七】「彘」音滞,即猪。「豚」指仔猪。扬雄《方
言》卷八:「
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其子或谓之豚。」
【六八】「轻重相分」,谓轻相并,重相分。《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班白不提挈。」《汉书》
文本此。
【六九】《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粟都尉,武帝
军官,不常置。」《百官公卿表下》记载天汉元年(公
元前一百年)桑弘羊任大司农,四年(公元前九十七年
)「贬为搜粟都尉」。此后终武帝之世,大司农空缺未
补,实际是桑弘羊以搜粟都尉兼领。《史记.平准书》
:「元封元年(公元前一百十年)……桑弘羊为治粟都
尉兼大农」,即其事例。据《汉书.西域传》,征和(
公元前九十二年至前八十九年)中的搜粟都尉还是桑弘
羊。据朱熹《通鉴纲目》,赵过为搜粟都尉即在征和末
年(即征和四年,前八十九年)夏六月,是接桑弘羊的
差的。搜粟都尉是中央高级农官,品秩稍低于大司农。
【七0】「□」,古「亩」字。
【七一】古代以六尺为步,百步为亩,这一亩的布置是
宽一步长百步的长条亩。「□」指播种沟,宽一尺;□
与□间的垄亦宽一尺。一亩的横阔六尺,这样就有三条
长□和三条长垄,各长一百步,即下文所谓「长终亩」
。一夫百亩,所以说「一夫三百□」。所谓「代田」,
就是□与垄每年轮换著耕种,即今年种的□,明年翻成
垄不种,而耕原来的垄作□来种,这就是所谓「岁代处
」。
【七二】此字通假彼字,注释家标称「读曰」或「读为
」。「能,读曰耐」,意即「能」字此处就是「耐」字
。
【七三】「一井」九百亩,「一屋」三百亩,共一千二
百亩。古代百步为亩,一千二百亩=十二万方步。汉代
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十二万方步除以二百四十方步=
五百亩,故合汉亩为五顷。
【七四】《史记.景帝本纪》记载中六年(公元前一四
四年)「更命……治粟内史为大农」。《汉书.百官公
卿表上》:「治粟内史……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
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更
名大司农。」是「大农」即大农令,亦即大司农,是主
管全国财政、物资的中央最高官员。参看《耕田》篇注
释【三0】。
【七五】「二千石」,指太守。「令」、「长」均指县
首长,万户以上的县为「令」,以下为「长」。「三老
」、「力田」都是乡官的名称,《汉书.文帝纪》:「
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七六】「状」,楷模,操作示范,新技术程式。
【七七】「亡」,古同「无」字。
【七八】据《汉书.地理志》,平都县属并州上郡,在
今陕北地区。这个曾经做过平都县令的「光」是什么人
,已无从查考。
【七九】「丞」是长官的佐贰官。《汉书.百官公卿表
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属
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
铁市两长、丞。……」自治粟内史以至太仓令、斡官长
等,各有自己的丞官,搜粟都尉应亦不例外。但光□任
的是哪一级的丞官,无从推测。
【八0】「宫□地」,被圈进在离宫内的大片空地。
【八一】汉承秦制,爵分二十级,最低一级为「公士」
,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言有爵命
,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
【八二】河东、弘农,皆汉郡名。河东郡在今山西省西
南隅,约有隰县、汾西、沁源等县以南及安泽、沁水等
县以西地区。弘农郡在今河南省西部,约有洛阳市、嵩
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商县以东地区。
齐民要术卷第二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黍□第四
粱秫第五
大豆第六
小豆第七
种麻第八
种麻子第九
大小麦第十瞿麦附
水稻第十一
旱稻第十二
胡麻第十三
种瓜(一)第十四茄子附
种瓠第十五
种芋第十六
(一) 「种瓜」,原作「种诸色瓜」,兹从卷内篇题
作「种瓜」。
黍□第四
《尔雅》曰(一):「□,黑黍。□,一稃二米。
」郭璞注曰:(二)「□亦黑黍,但中米异耳。」
孔子曰(三):「黍可以为酒。」
《广志》云(四):「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
黍,有马革(
五)大黑黍,有□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有□芒、
□鸽(六)之名。□,有赤、白、黑、青、黄□鸽,凡
五种。」
按今俗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有驴皮□。
崔□曰:「□,黍之秫(七)熟者,一名□也。」
凡黍、□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
。
地必欲熟。再转【一】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种后
,再劳为良。
一亩,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
为下时。夏种黍、□,与□(八)谷同时;非夏者,大
率以椹赤为候。谚曰:「椹厘厘【二】,种黍时。」燥
湿候黄□【三】。始章切种讫不曳挞。常记十月、十一
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冻树者,凝霜封著
木条也。假令月三日冻树,还以月三日种黍;他皆仿此
。十月冻树宜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中黍,十二月冻树宜
晚黍。若从十月至正月皆冻树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垄平,即宜杷劳。锄三遍乃止。锋而不耩。苗
晚耩,即多折也。
刈□欲早,刈黍欲晚。□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
谚曰:「□青喉,黍折头。【四】」皆即湿践【五】。
久积则□郁,燥践多兜牟。【六】□,践讫即蒸而□于
劫反(九)之【七】。不蒸者难舂,米碎,至春又(十
)土臭;蒸则易舂,米坚,香气经夏不歇也。黍,宜晒
之令燥。湿聚则郁。
凡黍,黏者收薄。□,味美者,亦收薄,难舂。
《杂阴阳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
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壮』于酉,『长』于戌
,『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
、卯。□,忌于未、寅。」
《孝经援神契》云:「黑坟【八】宜黍、麦。」
《尚书考灵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
菽。「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九】。
菽,大豆也。(十一)」
《泛胜之书》(十二)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
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谚曰:「
前十(十三)鸱张,后十羌襄【一0】,欲得黍,近我
傍。」「我傍」,谓近夏至也,盖可以种晚黍也。一亩
,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
,日出乃止。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按
(十四)疏黍虽科【一一】,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
□,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泛氏云:
「欲疏于禾」,其义未闻。
崔氏曰(十五):「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
、禾,谓之上时。
「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虫食李者黍贵也。」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音巨,「□
」音丕。
(二) 金抄作「曰」,他本作「云」。《郭璞》注文
「异耳」下尚有:「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
,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
(三) 《说文》「黍」字下引孔子有「黍可为酒」句
。
(四)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黍」引《广志》,「
稻尾黍」无「
黍」字(《初学记》卷二八「五谷」两引《广志》亦无
「黍」字),「有□黍」作「或云□黍」。关于□,《
御览》卷八四二「□」引《
广志》是:「有赤□,有白、黑、青、黄□鸽,凡五种
。」则《要术》所引「有赤、白、黑、青、黄□鸽,凡
五种」,似是指名为「□鸽」的□,有赤白等五种。
(五) 金抄、明抄、湖湘本作「马草」,《初学记》
卷二七、《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广志》均作「马革
」,渐西本据以改正,「草」当系「革」字形近而讹,
兹据改。
(六) 「□芒」,各本至为纷歧,黄校、张校、明抄
如文,金抄作「岖芒」,而湖湘本等作「□云」,《太
平御览》卷八四二引作「妪亡」,「云」、「亡」应系
「芒」字之误,兹姑从黄校。「□鸽」,《初学记》卷
二七两引广志均作「□颔」,「鸽」应是「颔」字之讹
。
(七) 「秫」,金抄、黄校、明抄同,湖湘本等作「
□」,应均系「□」字之讹,另见《四民月令辑释》「
四月」篇校记。
(八) 金抄、明抄作「□」,湖湘本等及《辑要》引
作「植」。「
□谷」是早谷子,卷一《种谷》篇:「二月三月种者为
□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禾。」这里既是「夏种黍□」
,不应「与□谷同时」,「
□」字误。湖湘本作「植」,指与种夏粟同时,差可解
释,否则,也许竟是「□」字之讹。
(九) 明抄等作「于劫切」,兹从金抄、湖湘本等作
「于劫反」。关于「反」和「切」,各本中常不一致,
不一致时概从北宋本,不一一作校记。
(十) 黄校、张校、明抄无「又」字,金抄、湖湘本
及《辑要》引有,兹从金抄。
(十一)《考灵曜》是《尚书纬》的一种,郑玄注。此
处小注,当系原有注文。参看卷一《种谷》篇校记(五
四)。
(十二)金抄、明抄无「书」字,据湖湘本加。
(十三)黄校、张校、明抄无「十」字,仅金抄有(湖
湘本自「先夏至」至「一亩三升」,全脱)。此「十」
字必须有。「前十」,指夏至前十日;「后十」,指夏
至后十日。「鸱张」,黄校、张校、明抄同;金抄作「
鹉张」,误。
(十四)各本均无「按」字,明抄则空白一格,仅金抄
有,兹据补。
(十五)「崔氏」指崔□,所引为崔□《四民月令》文
,分见于「四月」及「五月」篇。但末句「虫食李者黍
贵也」,不见于《玉烛宝典》引《四民月令》文。
【一】 「转」指再耕;「再转」,即第一次耕翻后,
再耕两遍。
【二】 「厘厘」即「离离」,形容桑椹的由青转赤,
丰美多实。《
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
传》:「离离,垂也。」孔颖达疏:「垂而蕃多。」
【三】 「□」,小注「始章切」,音商,《要术》他
处亦作「●」,均与今「●」字相当,不是俗写的「场
」字。《方言》卷六:「坻、坦、□也。梁、宋之间,
蚍蜉、●鼠之□,谓之坻;□□,谓之坦。」郭璞注:
「□」,「音伤。」「●鼠,□鼠也。」「□,蛐□也
;其粪名坦。」蚍蜉是大蚂蚁,□鼠即□鼠,□即蚯蚓
。经过这些小动物钻穴作巢后的疏松杂粪的土称为「□
」。《要术》:「燥湿候黄□」,由这一意义演变而来
,指土壤中保有某种的湿润程度和良好的结构而言。现
在山西有经验的老农种谷子,也候「黄●」下种。所谓
黄●,即「土壤湿润,□成团,扔之散碎,手触之,微
有湿印和凉爽之感。」(刘杰等:《春谷「五喜五怕」
的增产稳收经验》,《中国农报》一九六四年第七期)
但黄●必须耕耙熟透才能保持,如果整地不良,坷垃大
而多,跑●地乾,就不可能保持黄●。清代山东地区的
农书蒲松龄《农蚕经》「五月」「种豆」条:「即雨不
甚足,但接黄□土即种之,但能出,即旱廿馀日亦不妨
。」「黄□」即「黄□」,亦即「黄●」。
【四】 「□青喉」,「喉」指□穗基部与茎秆连接部
分,在这一部分尚保持绿色时,即可收割,即所谓「刈
□欲早」。「黍折头」,指割黍要到黍穗弯曲下垂的时
候,即所谓「刈黍欲晚」。但黍的颖壳较松,容易落粒
,通常到穗子最下部的分枝已逐渐失去绿色,中部子粒
达到蜡熟时,亦应抓紧收割。
【五】 「践」,压的意思,指将成熟子粒用辊压等方
法压脱下来。
【六】 「兜牟」,也写作「兜鍪」,古称为「胄」,
即战士头上戴的「头盔」。太乾后脱粒,种仁的外壳容
易被压破和种仁脱离,像一个个的「兜牟」那样,起不
到保护种仁的作用,因而种仁也被压坏,受到很大损失
。
【七】 「□」,音邑,原义是封裹,引申为湿热相郁
,则与「□」同字;又引申为发散,如香气散出称为「
□□」,古时香料有「□衣香」。《要术》「蒸而□之
」,采用加热办法使热气透入□粒并密闭一定时间,使
其气味颜色发生良好的变化。这个处理办法,很像浙江
湖州一带的「蒸谷」。蒸谷的特点是米粒全,碎米少,
胀性大,有特殊的香气,和《要术》蒸□的特点相同。
各类种子在储藏保管期间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性,不蒸
的□至春萌动,在水分和温度超过安全界限时,容易变
质,「土臭」是变质的开端。
「冬舂米」具有和蒸谷相似的特点。明陆
容《菽园杂记》:「吴中民家,计一岁食米若干石,至
冬月舂白以蓄之,名冬舂米。尝疑开春农务将兴,不暇
为此,及冬预为之。闻之老农云:『不特为此。春气动
则米芽浮起,米粒亦不坚,此时舂者多碎而粞,折耗颇
多。冬月米坚折耗少,故及冬舂之。』」这位老农的观
察和说理都正确。冬舂米的内蒸高温保藏方法,尤为特
别:咸丰《南浔镇志》引清许旦复《农事幼闻》冬舂米
上囤法:「扎稻草为圈,每圈高约二尺,层叠增高,名
曰囤。先用菜叶、麸皮,裹以稻草,扎缚成团,高数尺
,植之囤心,曰『发头』。然后将米入囤。旬日后,发
头蒸热,湿气上冲,急用砻糠隔麻布脚袱以收之,随湿
随换,务收尽其湿而后止,则米黄白停匀,不霉不蠹,
所谓冬舂米也。」
【八】 「黑坟」,指黑色的坟壤。坟壤,见卷一《收
种》篇注释〔
一三〕〔二五〕。
【九】 「火星」即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
又称「大火」、「心火」、「鹑火」(与柳宿同一别名
)。《尚书.尧典》火星「
昏中」在五月,和这里说四月不同。
【一0】「鸱」,音蚩,俗名鹞鹰。「鸱张」形容凶猛
,也形容大。《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董)卓
不怖罪,而鸱张大语」,是形容凶猛。玄应《一切经音
义》卷一二《修行道地经》「鸱猪」下解释说:「鸱张
,大也」,就是形容大的。这里的「鸱张」是后一意义
。
《楚辞.九辩》:「逢此世之□攘。」字
亦作「□娘」。《一切经音义》卷十三《谏王经》「□
娘」:「邱方反。下而羊反。《说文》:『烦扰也』,
谓烦恐惶遽也。《楚辞》『遭此世之□娘』是也。」这
二字还有多种写法,这里「羌襄」,也就是「□娘」的
异写字。
「前十鸱张,后十羌襄」,意即谓前十天
种下去,一定能够长得株高穗大,后十天就太迟了,不
免要惶惶不安自找烦扰了。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亦在
夏至前四、五天下种。
【一一】「科」,这里指分□多。下文「多减及空」,
「减」指瘪粒,「空」指空壳。
粱秫第五
《尔雅》曰(一):「□,赤苗也;芑,白苗也。
」郭璞注曰:「□,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
好谷也。」犍为舍人曰:「
是伯夷、叔齐所食首阳草也。」
《广志》曰(二):「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
,魏武帝尝以作粥。」
《尔雅》曰(三):「粟,秫也。」孙炎曰:「秫
,黏粟也。」
《广志》曰(四):「秫,黏粟,有赤、有白者;
有胡秫,早熟及麦。」
《说文》曰(五):「秫,稷之黏者。」
按今世有黄粱;谷秫,桑根秫,□天□秫(六)也
。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
尾【一】,苗□穗不成。
种与□谷同时。晚者全不收也。
燥湿之宜,杷劳之法,一同谷苗。
收刈欲晚。性不零落,早刈损实。
(一) 见《尔雅.释草》,连郭璞注,并无「也」字
。「□」音门,「芑」音起。犍为舍人注《尔雅》,散
见于各书所引,其注本已佚失。
(二) 《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引《广志》无「魏
武帝尝以作粥」句。《太平御览》卷八四二「粱」引《
广志》同《要术》(只个别无关重要字有差异)。
(三) 《尔雅.释草》作:「众,秫。」孙炎,三国
魏人,受学于郑玄,《尔雅》的注释者之一。其注散见
于各书所引,原注本已佚失。
(四) 《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及《太平御览》卷
八三九「秫」引《广志》均缺「黏粟」二字。
(五) 引《说文》同今本。
(六) 金抄作「□」,明抄作「●」,湖湘本作「●
」(无此字)。按「□」是无患子科的无患子,因其子
可作念珠,又名「菩提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卷十记载□木烧之极香,古人用以辟除邪恶。也许「
□天□秫」这个秫种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故有此名。
兹姑从金抄。
【一】 「雉尾」,未详,大概形容穗子细长,而上部
的子粒轻虚不实。
大豆第六
尔雅曰(一):「戎叔谓之荏菽。」孙炎注曰:「
戎叔,大菽也。」
张揖《广雅》曰(二):「大豆,菽也。小豆,□
也。□方迷反豆、豌豆,留豆也。胡豆,●胡江反●音
双也。」
《广志》曰:「重(三)小豆,一岁三熟,椠甘(
四)。白豆,□大可食。刺豆,亦可食。□豆,苗似小
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一】。大豆:有黄
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
青、有黄者。」
《本草经》云(五):「张骞使外国,得胡豆。」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
豆有□、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豆、□
豆,大豆类也。豌(六)豆、江豆、□(七)豆,小豆
类也。【二】
春大豆,次□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一亩用子
八升。三月上旬为中时,用子一斗。四月上旬为下时。
用子一斗二升。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
种子。
地不求熟。秋锋之地,即●种。地过熟者,苗茂而
实少。
收刈欲晚。此不零落,刈早损实。
必须耧下。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锋、
耩各一。锄不过再。
叶落尽,然后刈。叶不尽,则难治。刈讫则速耕。
大豆性炒(八),秋不耕则无泽也。
种茭【三】者,用麦底。一亩用子三升。先漫散讫
,犁细浅●【
四】良辍反而劳之。旱则萁坚【五】叶落,稀则苗茎不
高,深则土厚不生。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掷豆【
六】,然后劳之。泽少则否,为其□郁不生。九月中,
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叶少不黄【
七】必□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杂阴阳书》曰:「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
秀后七十日熟。豆『生』于申,『壮』于子,『长』于
壬,『老』于丑,『死』于寅,恶于甲、乙,忌于卯、
午、丙、丁。」
《孝经援神契》曰(九):「赤土宜菽也。」
《泛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
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
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
可种。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大豆须均而稀。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
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
,黑荚在下。」
泛胜之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
一亩得千二百八十坎。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
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
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二
升,用粪十二石八斗。
「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种之上,土□令蔽豆耳。(十)」
崔□曰:「正月可种□豆。二月可种大豆。」又曰
:「三月,昏,参夕【八】,杏花盛,桑椹赤,可种大
豆,谓之上时。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美田欲
稀,薄田欲稠。」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叔」,金抄、明
抄如文,湖湘本作「菽」。孙炎注,《尔雅》邢□疏引
作:「大豆也。」《尔雅》注释者犍为舍人、樊光、李
巡、郭璞均以「胡」释「戎」,指「戎叔」为「胡豆」
,与孙炎异。惟「胡」亦有「大」义,也可以解释为大
豆。
(二) 见《广雅.释草》,「菽」作「□」,字同;
「留」作「●」;馀同。关于各字的音注:「□」,黄
校、张校、明抄作「方迷切」,金抄作「方迷反」。按
此字音切的上一字,《广雅》曹宪音注、玄应《一切经
音义》卷一二《中阿含经》、《广韵》、《集韵》均作
「布」或「边」字,即均读唇音,不读唇齿音,吾点因
此改为「边迷切」,「方」可能是「边」的残文错成。
「●」,黄校、明抄误作「
●」,并误作「济江切」,但张校作「胡江切」,兹从
金抄作「胡江反」。「音双」是「●」的音注,金抄、
明抄都列在句末「也」字下(金抄误作「音爱」),黄
校、张校列在「●」字下,和《广雅》曹宪音注一样,
兹从黄校列前。
(三) 「重」,金抄、明抄及《初学记》卷二七「五
谷」引广志同;湖湘本及《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
引《广志》作「种」。按所谓「一岁三熟」,恐未必是
一年中间种三次收三次,而是指结荚时期长,一年中可
有几批的收摘,也许因此称为「重」。
(四) 「椠」,金抄、明抄、湖湘本及《初学记》卷
二七引《广志》同,「椠」是印板,在这里没有意思,
当误。《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广志》作「味」(丁
国钧校引古香斋本《初学记》亦作「味」),则「味甘
」属上句。吾点校疑应作「●」,「●甘」,犹言「味
甘」,二字形近而讹,颇有可能。
(五) 今传本草书无此记载。《太平御览》卷八四一
「豆」引《本草经》有此条,是:「生大豆,张骞使外
国得胡麻,胡豆□□或曰戎菽。」
(六) 「豌」,明抄误作「●」,金抄、湖湘本不误
。
(七) 「□」,明抄、湖湘本误作「●」,据金抄改
正。
(八) 「炒」,黄校、明抄作「雨」,《辑要》引作
「温」,皆非,金抄作「●」,字不全,当系「●」(
古「炒」字)的残文错成。唐韩鄂《四时纂要》「二月
」篇「种大豆」条采《要术》作「大豆性炒」,兹据改
。「性炒」指大豆需要水分较多,地容易乾燥。这一小
段的意思是说大豆到叶落尽后收割,地面暴露较久,水
分蒸发快,因此收割后必须立即耕耙保墒。
(九) 《周礼.地官》「载师」孔颖达疏引《孝经援
神契》作:「
苍赤宜种菽。」
(十) 此句各本均在引《泛胜之书》的最末,但行文
突兀,疑有倒错,当在上文讲覆土处。
【一】 朱提,郡名,东汉末置,郡治在今四川省宜宾
县。建宁,三国蜀置的郡,故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县。
【二】 以上各种豆:「戎菽」或「荏菽」,是大豆的
古老名称。「
江豆」即豇豆;「●●」也是豇豆。古无「豇」字,后
人从「江」声改水旁为豆旁作「豇」。「□豆」也称「
跸豆」,当是豌豆的别名;但《要术》称为「大豆类」
,则是大豆一类。「留豆」被称为「留」,(后来写作
「●」)也许是越冬二年生的豆,好像冬麦被称为「宿
麦」。「胡豆」的说法最杂:汉犍为舍人、樊光、李巡
、晋郭璞均以《尔雅》的「戎叔」为「胡豆」,「胡」
如果解释为「大」,那就是大豆类,《太平御览》卷八
四一引《本草经》即迳以「胡豆」为大豆。《名医别录
序例》以为是青斑豆。唐孙思邈《千金方》以为是青小
豆。《本草纲目》以为是豌豆。还有说是蚕豆的。《要
术》引《广雅》则指为豇豆;引《广志》只说「有青有
黄」,但不是大豆。大概豆的种类多而又杂,加上各地
随俗异名,像这类杂色的豆,事实上就不可能有同物共
指的名称。「□」音劳。崔豹《古今注》:「□豆,一
名治豆,叶似葛而实长尺馀,可蒸食。」而《救荒本草
》:「●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叶似黑豆
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
,极小。」又名「□豆」、「鹿豆」。唐陈藏器《本草
拾遗》:「□豆,……生田野,小黑。……一名驴豆,
一名□豆。」因此,后来有指为是黑小豆的。所指随地
异名,也很杂。其他像「□豆」、「刺豆」、「御豆」
、「杨豆」、「□豆」、「
高丽豆」等,或者是杂色豆,或者是大豆的不同品种。
关于「大豆类」和「小豆类」,「大」、「小」之分,
不是指豆的大小,当与豆的成分和用途有关,大概蛋白
质和脂肪的含量较丰而经济价值较高的,称为「大豆类
」,反之称为「小豆类」。
【三】 「茭」,是「乾刍」,即乾饲料。「种茭」是
说种这种大豆是专为连茎带叶地收贮起来,作为牲畜越
冬的饲料用的。卷六《养牛马驴骡》篇提到「茭豆」,
《养羊》篇还载有种刈法,所指均相同。
【四】 「●」,音劣,《集韵》解释为「耕田起土」
,由作为土埂解释的「埒」字演变而来。「●」与「耩
」是同一工作的两方面,对小土埂说是「●」,对小土
沟说是「耩」。这里是用犁犁起小土条,所以说「犁细
浅●」,实际就是用浅串法犁地破土。卷三《蔓菁》篇
有「犁□●」,和这个相对。
【五】 「萁」,豆茎;「坚」,乾硬。「旱」指种得
过早,易遇乾旱,有「萁坚叶落」之弊,五月麦熟后种
下,进入雨季,则茎叶繁茂,很合时。据此,「旱」当
然讲得通,但作「早」更直截了当,也许竟是「早」字
之误。
【六】 「□」(金抄误作「□」),音伐,也写作「
□」、「垄」。这里是指随著犁壁翻起的土块,俗称「
土□」。土□翻转倒仆在同一个方向,翻转面曲凸作弧
线下覆,不完全散开,显得有些光滑(特别是黏湿的土
)。这里是撒播大豆,如果对著土□倒仆的方向撒豆,
就撒在曲凸面上,豆子不落实,而且容易回跳,所以必
须在「逆□」即相反的方向撒豆,使豆子撒在□间的空
隙中,然后●过一遍盖好,就合适。
【七】 「少」,古时常作「稍」字用。如果在近根部
的叶还没有黄落时就收割贮积起来,还嫌青,容易郁坏
,所以说:「叶少不黄必□郁」。
【八】 「夕」,指西斜。三月的黄昏,参星西落,故
云「昏参夕」。这时的「中星」是井宿。这是农谚,《
四民月令》原引,「昏参夕」协「桑椹赤」,详见《四
民月令辑释》「三月」篇注释。
小豆第七
小豆,大率用麦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须兼留
去(一)岁谷下【一】以拟之。
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初伏断手
【二】为中时,一亩用子一斗。中伏断手为下时,一亩
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后则晚矣。谚曰:「立秋叶如荷
钱(二),犹得豆」者,指谓宜晚之岁耳,不可为常矣
。
熟耕、耧下以为良。泽多者,耧耩,漫掷而劳之,
如种麻法。未(三)生白背,劳之极佳。漫掷、犁●,
次之。●土历反种为下。【
三】
锋而不耩,锄不过再。
叶落尽,则刈之。叶未尽者,难(四)治而易湿也
。豆角三青两黄,拔而倒□笼丛【四】之,生者均熟,
不畏严霜,从本至末,全无秕减,乃胜刈者。
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种。
凡大、小豆,生既布叶,皆得用铁齿●楱俎遘反纵
横杷而劳之。
《杂阴阳书》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
秀后六十日成。成后,忌与大豆同。」
《泛胜之书》曰:「小豆不保岁,难得。
「椹黑时,注雨种,亩五升。
「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古所以不尽治者,豆
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而民尽治
,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尽治。
「养美田,亩可十石;以薄田,尚可亩收五石。」
谚曰:「与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龙鱼河图》曰:「岁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
,二七麻子,家人头发少许,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
,使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方疫鬼。」
《杂五行书》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
以麻子二七颗,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验
。」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
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34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4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