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9/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05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5:02:46 1999), 转信
(十) 明抄作「俞」,无意思;他本作「愈」,也勉
强。疑应作「
渝」。「渝污」,褪色染污。
(十一)「凡」,明抄误作「丸」,他本不误。
(十二)明抄误作「使」,兹从他本作「佳」。
(十三)「笼」,各本同;黄校陆录作「灶」(日译本
引劳季言校宋本同)。
(十四)「炭」,各本同;明抄作「灰」,误。
(十五)「篷」,各本均作「蓬」,这里是指「车弓」
(即车篷),字应作「篷」。
(十六)各本均作「□」,这里是指舀出石灰水,显系
「挹」字搞错,兹改正。
(十七)「更灌,更展,□细足,便止。融蜡灌之。」
仅明抄如文;他本只有「更灌之」三字,馀字均脱(各
种校宋本亦未校出)。「融蜡」明抄原作「融腊」,据
标目「作假蜡烛法」改为「蜡」。
(十八)此条原系以注文形式加注于「染彩色」的下面
,兹为提行列出,并改为大字。
(十九)「小学」上原有「入」字,衍,兹据《四民月
令》删去,详见《四民月令辑释》「十一月」篇校记。
(二十)见孟子《梁惠王上》篇。
(二一)此段注文,与今本《孟子》赵岐注大致相同,
《要术》似是根据赵注而加以节简。赵岐注是:「言人
君但养犬彘,使食人食,不知以法度检敛也。涂,道也
。饿死者曰『莩』。《诗》曰:『莩有梅』。莩,零落
也。道路之旁,有饿死者,不知发仓廪以用赈救之也。
」
(二二)赵岐注作「疫」。其他虚词略有不同,内容和
赵岐注一致。
(二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鲁秋洁妇」条载秋胡
语,与此类似。其文作:「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
纳之五日,去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傍妇
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
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至家……唤
妇。至,乃向采桑者也。……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
(二四)明抄、湖湘本作「丰者」,黄校、张校作「丰
年」(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同)。
(二五)《史记.货殖列传》与《要术》所引略有不同
,「任氏」作「任氏之先」,「米石至数万」作「米石
至万」。「其效也」以下是贾氏申说的话。「效」即效
验。
(二六)明抄及《史记》原文作「皆」,他本作「者」
。
(二七)「日月蚀」,句未全,应有脱文。上文「稻上
场」,亦有窜误。
(二八)据《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七
九「葵」所引,此条亦《师旷占》文。「牛贵」作「牛
马贵」,《要术》脱「马」字。
(二九)见《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篇,文字颇有不
同,如「诸侯」,无「侯」字,「困」作「因」等,较
《要术》好解释,但仍有脱讹。
(三十)此段原亦提行,但仍是引《越绝书.越绝外传
枕中》篇中文。
(三一)见《盐铁论.非鞅》篇,《要术》所引有误。
原文是:「夫李梅多实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者,旧
谷为之亏。」这里是指果树的「大小年」,大年之后有
小年,所以说「来年为之衰」。而「穰」是丰熟,与「
衰」相反,「穰」应是「衰」字之误。《通典》卷十「
食货」引《盐铁论》正作「衰」。但《艺文类聚》卷八
六「桃」、《
初学记》卷二八「李」及《太平御览》卷九六七「桃」
、卷九六八「
李」所引仍作「穰」,可能即据《要术》或《盐铁论》
误本以讹传讹,致沿误未改。
(三二)这一段,《史记》记明是汉魏鲜的占候法,文
字稍异。
(三三)这条小注,是裴□《集解》引孟康的注文。但
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注,「戎菽」是指大豆。
(三四)《太平御览》卷十七「岁」及卷九九四「草」
并引此条,与《要术》所引颇有不同。
(三五)「占岁苦乐善恶」,黄校、张校作「占乐善一
心」(明清刻本作「占药善一心」),明抄作「苦乐善
一心」,均误。《太平御览》卷十七及卷九九四引均作
「知岁苦乐善恶」,《要术》「一心」,系「恶」的残
文析为二字,并脱「占岁」二字,兹据以补正。
(三六)唐韩鄂《四时纂要》「正月」篇引《师旷》:
「蓬先生,主流亡。」《太平御览》卷十七及卷九九四
引作「溜」或「潦」,并非。「流」指流亡、逃荒。
【一】 「染潢」,指用黄蘖汁把纸染成黄色。据史载
,东晋末桓玄下令废竹简,用黄纸代替,纸的应用,在
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染黄的纸,称为「黄纸」。用黄
蘖汁染黄的目的是防蛀。唐高宗也曾下令要用这种黄纸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或曰:『古人
何须用黄纸?』曰:『蘖染之可用辟□。今台家诎敕用
黄,故私家避不敢用。』」「□」即书中蠹鱼。宋以后
黄纸仅用于释家藏经。
【二】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要术》……云
:『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则打纸工盖熟纸工也。
」是说由熟纸工来打生纸,仍无补于什么叫「打纸」的
解释。我们认为是指染潢用的底纸。宋邵博《闻见后录
》:「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光辉者。」
清张燕昌《金粟笺记》记载有宋时「金粟山藏经纸」称
:「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摩光莹。」著名的宣纸,已
经煮□或涂蜡的称为「熟宣」,否则为「生宣」。所以
「生纸」是指未经加工磨光上蜡等手续的原纸。这种纸
未经磨光,纤维间的毛细管未被过分压缩,所以说「生
则坚厚,特宜入潢。」
【三】 「□」,音暗,隐晦、昏暗的意思。这里指颜
色发暗。
【四】 「其省四倍」,黄蘖的渣滓,捣三回,煮三回
,连第一次漉出的液汁,共取四次,是说一回当四回用
。
【五】 《少室山房笔丛》:「凡书,唐以前为卷轴,
所谓一卷,即一轴。」当时是长卷轴的书(书的卷数,
本此),不是分叶装订成册的。「缝不淀解」,指书卷
的黏接处不脱落。下文二处提到「零落」,即指脱落(
黏接的或黏贴在上面的)。
【六】 「豆黄」是豆瓣,磨粉调糊用,参看注释【二
六】。
【七】 「卷头首纸」,即卷轴开头的空档白幅,古时
称为「首」或「□」。
【八】 「急」,紧。
【九】 「鬲」,音隔,「鬲带」,未详。
【一0】「蓦」,音陌,超越。「骑蓦书上过者」,横
扣书上而过。
【一一】「挛」,音恋,卷曲著伸不直。「拳」,弯曲
隆起。「挛拳」,卷曲绉缩不平整。
【一二】「际会」,指黏补相接合处。「殆无际会」,
补贴入微,两相吻合,毫无痕迹。
【一三】「元理」,原来破裂的纹理。
【一四】涂抹叫做「点」,这里指用缯贴去。「记事」
,指贴上注记的条子。
【一五】「雌黄」,即鸡冠石,色橙赤,可作颜料。沈
括《梦溪笔谈》卷一:「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
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
粉涂则字不减,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即灭,仍
久而不脱。」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古
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雌黄与纸色
类,故用之以灭误。」由于雌黄与纸色相类,故字迹漫
灭后,可以在上面再写上,其作用似今「退字灵」。《
颜氏家训.书证》篇:「以雌黄改『宵』为『肯』。」
正是这样改法。这里所谓「雌黄治书」,即是调制好雌
黄锭子,要用时像磨墨一样的磨出来使用。
【一六】据现在出土的磁器,三国南北朝间已是青磁。
「□」,同「
□」,现在写作「碗」。
【一七】「胶清」,比「笨胶」要好而比「胶皮」要差
的中层胶,见卷九《煮胶》篇。
【一八】《唐书.艺文志》:「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
」唐段公路《
北户录》卷二:「墨为螺,为量,为丸。」崔龟图注:
「宋元嘉中(
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三年)格(规格),写书墨一丸,限
二十万字。」墨一锭,古称「一丸」。这里的做法,正
像制墨,故称「丸如墨丸」。
【一九】「动」,涂在纸上的雌黄,入水(黄蘖汁)褪
落。
【二0】「□」,原义是「中暑」,这里引喻日光强烈
,使书色走褪,失掉原来的色泽。
【二一】「□」,同「韧」。
【二二】「笼炉种火」,保存在火笼、火炉里的火种。
【二三】「漱」,音瘦(据音注则音搜),同「涑」,
原义是洗涤,这里指漂□生绢。玉篇:「涑,濯生练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无垢加功日涑,但用
手斗擞。经传皆以『漱』为之。」「生衣绢」,做衣服
用的生绢。
【二四】「拍出」,振荡击拍,涤去臭污,使绢柔洁。
朱骏声所谓「
但以手斗擞」,即指此。
【二五】「篷□」,即「车弓」。《方言》卷九:「车
枸篓,……南楚之外谓之篷。」郭璞注:「即车弓也。
」「□」,音饭,又音笨,义与「篷」同。所谓「车弓
」,就是作为撑持车上布篷之类的骨架,用竹木制成,
合胶黏固,弯曲如弓,故名。
【二六】「豆黏」,加豆粉调成的黏糊。明佚名《墨娥
小录》「文府清事」「黏合糊法」:「糊内入白芨末、
豆粉少许,永不脱落,甚佳。」又「打叠纸骨用糊法」
:「用糯米浸软,研细,滤净,逼去水,稀稠得中。加
入豆粉及筛过石灰各少许,打成糊,以打叠纸骨,做造
器用。外面装裹,仍用□糊。切记成器后,须置近人气
处,或床榻被阁上更妙,不可令其发蒸。待一年后,骨
中药发,其坚似石,永不致发蒸生蠹也。」白芨,属兰
科。其肉质块茎含有多量的黏液质,可作糊料。过去用
以在砚台上磨朱砂,写字不脱落。《墨娥小录》所记的
豆粉黏糊,即《要术》的「豆黏」。
【二七】古所谓「蒲」,一般指香蒲。「台」,现在写
作「薹」。「
蒲台」,指香蒲圆柱状的花穗,俗亦称「蒲槌」。其花
粉即药用的「
蒲黄」。
【二八】「肥松」,多松脂的松柴,俗称「松明」。
【二九】玄参科的地黄,根的皮部浅红色,肉部红黄色
,可以染黄色。卷五《伐木》篇附有种地黄法,用以染
色。
【三0】《说文》:「渝,变污也。」「不渝釜」,指
不褪污的铁锅。
【三一】「抒」,原义是「挹」、「舀」,这里引申为
引出、捞出。下文「和热抒出」,是抒的本义,即舀出
。「滤」下疑脱「煮」字。
【三二】「寻绎」,理出头绪。
【三三】「捩出」,拧乾取出。
【三四】「净搌」,将渣滓抖拭乾净。「搌」,《集韵
》:「拭也。」
【三五】「白」亦纯意,「白淳汁」,指上文「别器盛
」的头道纯汁。
【三六】见卷九《醴酪》篇。
【三七】「炙□」,卷二《种瓜》篇引《崔□》作「炙
□」,「□」同「□」,指炙脯,即烧腊,说详《四民
月令辑释》「十二月」篇校记。
【三八】古所谓「兵」,指兵器,不是士兵。
【三九】宣曲,《史记正义》称:「按其地,合在关内
。」《索隐》:「《上林赋》云:『西驰宣曲』,当在
京辅,今阙其地也。」
【四0】「督道仓吏」,有几种解释:孟康以为是督运
租谷至天子所在地方的官,颜师古以为是在京师四方诸
道催督租谷的官,韦昭则以为「督道」是「秦边县名」
。当以前二说为较确。
【四一】「荐」同「荐」。《诗经.大雅.云汉》:「
饥馑荐臻。」毛《传》:「荐,重;臻,至也。」是说
饥馑之灾,重叠而至。
【四二】年岁歉收叫做「俭」。
【四三】「珥」音耳,指日月的「晕」。《吕氏春秋.
明理》篇:「
其日……有晕珥。」《晋书.戴洋传》:「月晕在角,
有赤白珥。」
【四四】「表」是标示数据的,如水尺叫「水表」,温
度计叫温度表等。用竿子竖立在地上来测定日影的长短
,以定其时刻,因称此测竿为「表」。这是我国很早就
有的测影定时的方法。
【四五】「极」,正中,即「正面」。《诗经.周颂.
思文》:「莫匪尔极。」毛《传》:「极,中也。」「
月影所极,则正面也」,这是指明测定月影的时刻。月
亮升到最高时开始下落,最高为「极」,到「极」为「
中」,即《物理论》所谓「正面」。唐韩鄂《四时纂要
》「正月」「占月影」条:「十五夜月中时,立七尺表
」,又占日影:「日中时,立一丈表竿度影。」说明无
论测月影或测日影,都必须在正中的时刻。
【四六】「立表中正」,除测影要在正中的时刻外,还
必须立竿毕直,正中不偏,□能测得正确。但要垂直地
面是不容易的,古代是采取八面拉绳打桩的办法,略似
现在测量上的立测竿。《周礼.春官》「
冯相氏」贾公彦疏引《易纬.通卦验》:「冬至日,置
八神,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影。……神,读如引。言
八引者,树□于地,四维四中引绳以正之。」「四维」
指四角,所以是四面八方拉绳打桩来引正。至南朝梁数
学家祖□(祖冲之之子)首先用水平法定其准直。《隋
书.天文志》:「祖□造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
上为沟,置水以取平正,揆测日晷,求其盈缩。」这是
最早的水准装置。
【四七】「荠」,即荠菜,十字花科。《诗经邶风谷风
》:「其甘如荠。」
【四八】葶苈,十字花科。《神农本草经》「葶苈」陶
弘景注:「子细黄,至苦。」
【四九】蒺藜,蒺藜科,生于沙丘乾旱地。
【五0】「蓬」,指飞蓬,亦单称蓬。种子随风飞扬,
故名飞蓬,因以喻流亡。
齐民要术卷第四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园篱第三十一
栽树第三十二
种枣第三十三诸法附出
种桃柰第三十四
种李第三十五
种梅杏第三十六杏李□附出
插(一)梨第三十七
种栗第三十八
柰、林檎第三十九
种柿第四十
安石榴第四十一
种木瓜第四十二
种椒第四十三
种茱萸第四十四
(一) 明抄作「插」,金抄原作「种」,后校改为「
插」;黄校、张校、湖湘本作「种」。
园篱第三十一
凡作园篱法,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凡耕,作三
垄,中间相去各二尺。
秋上酸枣【一】熟时,收,于垄中□种之。至明年
秋,生高三尺许,间□去恶者,相去一尺留一根,必须
稀□均调,行伍条直相当。至明年春,●【二】敕传切
(一)去横枝,●必留距【三】。若不留距,侵皮痕大
,逢寒即死。●讫,即编为巴篱【四】,随宜夹缚(二
),务使舒缓。急则不复得长故也。又至明年春,更●
其末,又复编之,高七尺便足。欲高作者,亦任人意。
非直奸人惭笑而返,狐狼亦自息望而回。行人见者,莫
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远,盘桓(三)瞻
瞩,久而不能去。枳棘【五】之篱,「折柳樊【六】圃
(四)」,斯其义也。
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
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如其栽榆,与柳斜植(五),
高共人等,然后编之。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
,特似房笼(六)。既图龙蛇之形,复写鸟兽之状,缘
势□崎【七】,其貌非一。若值巧人,随便【八】采用
,则无事不成,尤宜作机【九】。其盘纾□郁【一0】
,奇文互起,萦布锦绣,万变不穷。
(一) 明抄作「敕传反」,黄校陆录误作「敕博反」
,金抄「传」字不清楚,「反」作「切」。
(二) 金抄、明抄作「缚」,音篆,缠束、扎缚的意
思;黄校陆录作「●」,黄校刘录作「剔」,湖湘本、
《津逮》本作「剥」,渐西本作「●」,均误;《辑要
》引则作「缚」。
(三) 「桓」,明抄阙末笔作「●」,是南宋本避宋
钦宗赵桓的名字改的,金抄是北宋系统本,仍作「恒」
不阙笔。
(四) 「折柳樊圃」,《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的
一句。「圃」,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均作「园」
;金抄作「圃」,同《诗经》,《学津》本、渐西本及
《辑要》引同。
(五) 各本均作「直」,惟金抄作「植」,《辑要》
引亦作「植」。这是指榆与柳混栽,榆如常栽法,柳则
斜插,故从金抄作「植」。
(六) 「笼」,金抄、黄校、明抄同,明清刻本及辑
要引作「栊」。黄麓森校记:「栊、笼古通。」「房栊
」指窗棂,取义于横直□斜,盘互玲珑。
【一】 「酸枣」,野生小枣,灌木或小乔木,通常为
灌木状,适宜于作砧木,俗亦名「野枣」。现在长江流
域有栽培。古名「棘」,亦名「□」或「□棘」。《本
草纲目》卷二九李时珍解释说,枣树高,故重□作「枣
」,棘树矮小,故并□作「棘」。「□」就是针刺。
【二】 「●」,音川,指修剪树枝,俗称「川树」,
实即「●树」。此字各本多讹作「●」、「剔」或「剥
」,据金抄及清刻本改正。
【三】 「距」是鸡距;这里指切除分枝时,要保留基
部的一小段,像「距」那样,不能齐基部切光。
【四】 「巴篱」,篱笆。
【五】 古代所谓「枳」,兼指枸橘和香橙。但香橙是
小乔木,刺也不太多;枸橘是灌木而多刺,适宜于作篱
笆。《文选》潘岳《闲居赋》:「芳枳树篱。」刘良注
:「枳,果树也,以为藩篱。」《要术》和潘岳所称的
「枳」,应均指枸橘。「棘」即酸枣。枸橘与棘均适宜
于种作篱笆。
【六】 「樊」,遮蔽。「折柳樊圃」,折取柳条,插
植围绕起来作园圃。
【七】 「□崎」,高昂奇特。「□」音歆。
【八】 「随便」,随其形状之所便。
【九】 「机」,通「几」,指承放物件的各种几和座
架之类。
【一0】「盘纾□郁」,形容枝干错综盘曲多变的各种
奇特的形状。「□」音弗。
栽树第三十二
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一】,不令转易。阴
阳易位则难生。小小栽者,不烦记也。
大树髡【二】之,不髡,风摇则死。小则不髡。
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三】之,著土令如薄
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摇则泥入根间,无不活者;不
摇,根虚多死。其小树,则不烦尔。然后下土坚筑。近
上三寸不筑,取其柔润也。时时溉灌,常令润泽。每浇
水尽,即以燥土覆之,覆则保泽,不然则乾涸。埋之欲
深,勿令挠动【四】。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
□(一)突。《战国策》曰(二):「夫柳,纵横颠倒
(三)树之皆生。使千人树之,一人摇之,则无生柳矣
。」
凡栽树,正月为上时,谚曰:「正月可栽大树。」
言得时则易生也。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然枣□□
鸡口,槐□□兔目,桑□□虾蟆眼,榆□□负瘤散【五
】,自馀杂木□□鼠耳、虻【六】翅,各其时。此等名
目,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以此时栽种者,叶皆即生
。早栽者,叶晚出。虽然,大率宁早为佳,不可晚也。
树,大率种数既多,不可一一备举,凡不见者,栽
莳【七】之法,皆求之此条。
《淮南子》曰(四):「夫移树者,失其阴阳之性
,则莫不枯槁。」高诱曰:「失,犹易。」
《文子》曰(五):「冬冰可折,夏木可结【八】
,时难得而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
,一夕而零。」非时者,功难立。
崔□曰:「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
六)、桐、梓、松、柏、杂木。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
;「望谓十五日。」过十五日,则果少实。」
《食经》曰:「种名果法【九】:三月上旬,斫取
好直枝,如大母指,长五尺,内著芋魁中种之。无芋,
大芜菁根亦可用。胜种核,核三四年乃如此大耳。可得
行种【一0】。」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
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
火作□【一一】,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崔□曰:「正月尽二月,可●树枝。二月尽三月,
可掩树枝。「
埋树枝土中,令生,二岁已上,可移种矣。」」
(一) 金抄作「□」,湖湘本作「触」,黄校、明抄
误作「觚」。
(二) 见《战国策.魏策》,原文是:「田需贵于魏
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
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
则无生杨矣。』」《韩非子.说林上》亦载此条,「千
人」亦作「十人」,「田需」则作「陈轸」。
(三) 金抄、湖湘本等均作「倒」,明抄作「到」,
二字古通,兹从金抄。
(四) 见《淮南子.原道训》,「夫移」作「今夫徙
」,馀同。高诱注「易」下有「也」字。据《颜氏家训
.书证》篇反映,当时北方书传,悉略去「也」字,大
概这也在被略去之列。
(五) 见《文子.上德》篇,文句全同。注文「非时
者,功难立」,虽不见今本,仍疑是原有注文。文子是
杂抄各书而成的书,不少资料采自《淮南子》,故此段
并见于《淮南子.说林训》,「冬冰」至「易失」,文
同,以下作:「木方茂盛,终日采而不知;秋风下霜,
一夕而殚」。
(六) 《津逮》本、渐西本作「漆」;金抄、明抄、
湖湘本讹作「
●」。
【一】 「栽」,指移植。「阴阳」,指原植株的向阳
面和背阴面。
【二】 「髡」,对主枝、副主枝或侧枝进行适当短截
。
【三】 「沃」,这里指大量灌水,使放入的泥土泡透
成为稀泥状。
【四】 「挠动」,搅动,摇动。
【五】 「负瘤散」,除各本相同外,宋陈元靓《岁时
广记》卷一「
栽杂木」引《要术》(原误作《泛胜之书》)并同,但
未详所指。
【六】 「虻」,指牛虻。以上是说各种树的叶芽长到
如鸡口、兔目等的大小时,是各该种树移栽的合适时期
。
【七】 移栽叫做「莳」。《方言》卷一二:「莳,更
也。」郭璞注:「为更种也。」
【八】 「结」,在这里应与移植有关,但未得确切解
释。《今释》解释为编树。
【九】 西北农学院一九五五年在甘肃武都进行梨调查
时,发现一个名叫「苴莲梨」的品种,经访问了解后,
该品种系当地老乡以当地红梨的枝条,插入苴莲(即球
茎甘蓝)的球茎中扦插培育而成(见康成懿校注明俞宗
本《种树书》六八页)。这一特别枝术很像这里「种名
果法」的发展。
【一0】「行」,推行的行;「种」,品种的种;「行
种」,指名果采用此法可以较快地繁殖开来。
【一一】「□」,音晕,《说文》:「郁烟也」,这里
就是用烟熏法预防霜冻。
种枣第三十三诸法附出(一)
《尔雅》曰(二):「壶枣;边,要枣;□,白枣
;□,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
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一】;还味,□枣。
」郭璞注曰:「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
犹瓠也。要,细腰,今谓之『鹿卢枣』【二】。□,即
今枣子白熟【三】。□,树小实酢【四】。《孟子》曰
(三):『养其□枣。』遵,实小而员,紫黑色,俗呼
『羊矢枣』。《孟子》曰(
四):『曾皙嗜羊枣。』洗,今河东猗氏县【五】出大
枣,子如鸡卵。蹶泄,子味苦。皙,不著子者。还味【
六】,短味也。杨彻、煮填,未详。」
《广志》曰(五):「河东安邑【七】枣;东郡谷
城【八】紫枣,长二寸;西王母【九】枣,大如李核,
三月熟;河内汲郡【一0】枣,一名墟枣;东海蒸枣【
一一】;洛阳(六)夏白枣;安平信都【
一二】大枣;梁国夫人枣。大白枣,名曰『蹙咨』,小
核多肌(七);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
心、牛头、羊矢、猕(八)猴、细腰之名。又有氐枣、
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也。」
《邺中记》(九):「石虎【一三】苑中有西王母
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
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
《抱朴子》曰(十):「尧山【一四】有历枣。」
《吴氏本草》曰(十一):「大枣,一(十二)名
良枣。」
《西京杂记》曰(十三):「弱枝枣、玉门枣、西王
母枣、棠枣、青花枣、赤心枣。」潘岳《闲居赋》(十
四)有「周文弱枝之枣【一五】。丹枣。」
按青州有乐氏枣,丰肌(十五)细核,多膏肥美,
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来所
种也。」齐郡西安、广饶【
一六】二县所有名枣即是也。今世有陵枣、□弄枣也。
常选好味者,留栽之【一七】。候枣叶始生而移之
。枣性硬,故生晚;栽早者,坚□生迟也。三步一树,
行欲相当。地不耕也。欲令牛马履践令净。枣性坚强,
不宜苗稼,是以不(十六)耕;荒秽则虫生,所以须净
;地坚饶实,故宜践也。
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一八】椎之,名曰「
嫁枣【一九】」。不椎(十七)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
而落也。候大蚕入簇(十八),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
花。不打,花繁,不(十九)实不成。
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胡感切而落之为上。半赤
而收者,肉未充满,乾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
全赤久不收,则皮硬(二十),复有乌鸟之患。
晒枣法:先治地令净。有草莱,令枣臭。布椽【二
0】于箔下,置枣于箔上,以□【二一】聚而复散之,
一日中二十度乃佳【二二】。夜仍不聚。得霜露气,乾
速,成(二一)。阴雨之时,乃聚而苫盖之。五六日后
,别择取红软者,上高厨【二三】而曝之。厨上者已乾
,虽厚一尺亦不坏。择去●【二四】烂者。●者永不(
二二)乾,留之徒令污枣(二三)。其未乾者,晒曝如
法。
其阜劳(二四)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二五】
种枣则任矣。枣性炒(二五)故。
凡五果及桑,正月一日鸡鸣时,把(二六)火遍照
其下,则无虫灾。
食经曰:「作乾枣法:新菰蒋(二七),露于庭,
以枣著上,厚三寸(二八),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
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乾,内屋中。率一石,以酒
一升,漱【二六】著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也。」
枣油法:郑玄曰(二九):「枣油,□枣实,和【
二七】,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
枣脯【二八】法:切枣曝之,乾如脯也。
《杂五行书》曰:「舍南种枣九株,辟县官,宜蚕
桑。服枣核中人二七枚,辟疾病。能常服枣核中人及其
刺,百邪不复干矣。」
种●枣【二九】法:阴地种之,阳中则少实。足霜
,色殷【三0】,然后乃收之。早收者涩,不任食之也
。(三十)《说文》云(三一):「□(三二),枣也
,似柿而小。」
作酸枣【三一】□【三二】法:多收红软者,箔上
日曝令乾。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三三】
出,盆研之。生布【三四】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
盛暑,日曝使(三三)乾,渐以手摩挲,散(三四)为
末。以方寸匕【三五】,投一□水中,酸甜味足,即成
好浆【三六】。远行用和米□,饥渴俱当也。
(一) 原无「诸法附出」的附注,据卷首总目加。
(二) 这是《尔雅.释木》关于枣部分的全文。「壶
枣」前有「枣」字,「泄」作「泄」,馀同。郭璞注文
原分注在各该枣名下面,《
要术》合引在一起,因此重复了正文的枣名。关于「煮
,填枣」,郭璞迳在枣名下注「未详」,而《要术》重
复列出时,却是「煮填」连文,则读正文为「煮填,枣
」,和一般读成「煮,填枣」不同,疑《
要术》衍「填」字。
《尔雅》正文金抄、黄校、张校、明抄均
作大字,明清刻本均作双行小字。兹从他处例改为小字
。又《种桃柰》、《种李》、《种梅杏》三篇篇首引《
尔雅》文有同样情况,亦一律改为小字。
(三) 这是《尔雅》郭注引《孟子.告子上》文,《
孟子》原文「
□枣」作「□棘」。
(四) 这是《尔雅》郭注引《孟子.尽心下》文。「
曾皙」,《要术》各本原作「曾子」,误。按《孟子》
原文是:「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郭注亦
作「曾皙」。曾子,名参;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嗜羊枣
的是曾皙,不是曾参,各本承误未改,由于未对原书,
兹据《孟子》及郭注改正。
(五) 《初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五「
枣」引《广志》,与《要术》所引有不同,除枣名有互
异外,「西王母枣……三月熟」下,《初学记》多「在
众果之先」,《御览》多「众果之先熟者也,种洛阳宫
后园」;「灌枣」下《御览》多「此四者,官园所种」
,《初学记》同,但有误字。
(六) 金抄、黄校、张校作「阳」,明抄作「□」。
(七) 各本作「肥」,渐西本从吾点校改作「肌」,
《初学记》、《太平御览》引《广志》亦作「肌」。果
肉或瓜瓤,古称「肌」或「
肤」,作「肌」是正确的。
(八) 「猕」,黄校、张校、明抄等作「猃」,误(
秋猎叫「猃」,音鲜),据金抄改正。
(九) 《邺中记》原书久佚,今所存《四库全书》辑
录本,「苑」作「园」,(《艺文类聚》卷八七、《初
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邺中记》同
),馀同《要术》。
(十) 不见今本《抱朴子》,当是逸文。
(十一)《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大枣」条引《
吴氏本草》只说明大枣的药性,关于大枣的异名,则见
于《名医别录》,是:「一名乾枣,一名美枣,一名良
枣。」《名医别录》的「一名良枣」,可能即采自《吴
氏本草》。
(十二)「一」,各本作「者」,误;据金抄改正。
(十三)《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
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奇丽:……枣七:
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枣、赤心枣、西王
枣(原注:「出昆仑山」)。」《要术》所引少一种「
□枣」。
(十四)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无「丹枣」名称,
也不可能有,这里有窜误,也许由《西京杂记》的「□
枣」窜入,而「□」又误为「丹」。
下文有关各篇,并引到《闲居赋》的犁、
卑,兹录该赋有关部分如下:
「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卑之柿,周文弱枝之
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殖。」
(十五)「丰肌」,金抄作「□肥」,黄校、明抄作「
曹肌」,均讹;仅张校作「丰肌」,兹据改。又《太平
寰宇记》卷十八载青州土产「乐氏枣」引《要术》作「
长肌」。
(十六)「不」,各本无,仅《辑要》引有,《学津》
本因从《辑要》加。按此处「不耕」与上文「地不耕」
相符,此「不」字应有,兹据补。
(十七)金抄作「不椎」,《辑要》引同;黄校、张校
、明抄作「不斧」。下文「斫」即指用斧刃斫,则伤树
使果实萎落;「椎」正是「
反斧」用斧背打,故从金抄。
(十八)「簇」,湖湘本等如字,金抄、明抄作「蔟」
,二字同,本书统一作「簇」。
(十九)《辑要》引无「不」字。
(二十)「全赤久不收,则皮硬」,「全」,黄校、张
校、明抄作「
美」,属上句;金抄作「全」,《辑要》及王祯《农书
》引同。字应作「全」。金抄作「皮硬」,黄校、张校
、明抄等作「皮破」。按枣子遇多雨则皮裂,过赤则皮
较硬兹从金抄。
(二一)「成」,即今口语的「好」、「行」,王祯《
农书》删去「
乾」字,作「速成」,欠妥。
(二二)「不」,黄校刘录、张校、明抄讹作「下」,
据金抄、黄校陆录改正。
(二三)金抄、明抄作「污枣」,张校、黄校刘录同,
但黄校陆录作「枣臭」。
(二四)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阜劳」,金抄
作「早劳」,王祯《农书》引作「旱涝」,渐西本从之
。按枣的适应性很强,既耐热,也耐寒,既耐旱,也耐
湿,但《要术》既注明「枣性炒故」,是单就某一方面
而言,就不会兼指「旱涝」。「早劳」不成文。「阜劳
」可以解释为高阜劳累之地,差可。但亦未必正确,此
字存疑。
(二五)金抄、明抄作「炒」,王祯《农书》引改作「
燥」,明清刻本从之。
(二六)金抄等作「把」,明抄作「杷」。这里是动词
,作拿著解释,故从金抄。
(二七)「新菰蒋」,金抄如文;黄校、张校、明抄作
「新收蒋」;湖湘本、津逮本脱上二字,只一「蒋」字
。按「菰」、「蒋」同义,指茭白;但茭白的叶子,有
「菰蒋草」的名称,此处指叶,故从金抄。
湖湘本、《津逮》本「蒋」下有「将」字
,作「将露于庭」,可能由于这里缺少动词,后人加上
这个「将」字,即「拿来」,南宋本改作「新收蒋」,
或亦此故,但《食经》文常是这样简单似欠完整的,毋
庸加改。
(二八)「三寸」,从金抄;他本作「二寸」。
(二九)郑玄的话,未详所出,可能是逸文。《释名.
释饮食》「柰油」的作法,和这里「枣油」完全相同,
而且文字也基本相同,(见《种梅杏》篇校记(十七)
),也可能「郑玄」是「《释名》」之误,而今本《释
名》又因字形相近误「枣」为「柰」(《释名》「柰油
」条的末句误「杏」为「柰」,从《要术.种梅杏》篇
得到证明,《
要术.柰林檎》篇也没有引到《释名》的「柰油」)。
又「枣油法」、「枣脯法」二条,应均系《食经》文,
则更可能是《食经》误记。吾点引「景」说:「按《释
名.饮食》篇柰油一条文,似此。」昔人也有这样的怀
疑。
(三十)自「阴地种之」至「不任食之也」,原系小字
;下条「作酸枣□法」除标题外,亦全系小字,兹一并
改为大字。
(三一)《说文》作:「□,枣也,似柿」,脱「而小
」二字,段玉裁注《说文》即据《要术》补此二字。「
□」就是「●枣」,《要术》引《说文》作解释,照通
例应在「种●枣法」的下面,这里可能倒错。
(三二)「□」,右边的上半个从「由」,不从「●」
,明抄、湖湘本等从「●」,误,据金抄及《说文》改
正。
(三三)各本作「使」,明抄作「便」。
(三四)金抄作「散」,他本作「取」。
【一】 「无实枣」,郭璞解释为「不著子者」,即今
无核枣,亦名空心枣,果核退化为薄膜,可以和果肉一
起吃,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品种,品质优良,产于山东省
乐陵、庆云、河北省沧县等地。
【二】 「鹿卢枣」,郝懿行《尔雅义疏》:「鹿卢,
与辘轳同,谓细腰也。」即今葫芦枣,果实中上部有一
缢痕,呈葫芦状,故名。又像乳头形,别名「乳头枣」
。品质上等。在北京及产枣区均有分布。
【三】 「白熟」,《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尔雅》
郭注作「白乃熟」;郝懿行《尔雅义疏》:「白熟者,
凡枣熟时赤,此独白熟为异。」
【四】 「□,树小实酢」,此酸枣即「棘」,今本《
孟子》亦称作「□棘」。
【五】 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
【六】 「还」,读为「旋」字,原意是快速,引申为
短暂,即所谓「短味」。
【七】 安邑,今山西省安邑镇及夏县地。《史记.货
殖列传》所称「安邑千树枣」,即此。
【八】 谷城,有几处,此既属东郡,在今山东省东阿
县。
【九】 西王母是古地名。《尔雅.释地》:「觚竹、
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西
王母在西。」所谓「西王母枣」,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卷一「景林寺」条有记载。
【一0】汲郡,晋置,有今河南省汲县、新乡等地。
【一一】《晏子春秋》卷八:「景公谓晏子曰:『东海
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
曰:『昔者秦缪公乘龙而理天下,以黄布裹□枣,至东
海而捐其布。彼布黄,故水赤;□枣,故华而不实。』
公曰:『吾详(按通「佯」,下同,《艺文类聚》卷八
七「枣」及卷八六「布」引均作「佯」)问子,何为对
?』曰:『婴闻之,详问之,亦详对之也。』」图经本
草有「天蒸枣」称:「南郡人煮而后暴,及乾,皮薄而
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晏婴的话虽然是假
的,但反映古时有蒸枣。《广志》的「东海蒸枣」和《
尔雅》的「煮,填枣」,大概实际上只是一种蒸乾的枣
。
【一二】《晋书.地理志》安平国有信都县,即今河北
省冀县。该地好枣,魏晋以来文献记载颇多。
【一三】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继石勒统治后赵,其都城
在邺,即今河北省临漳县。
【一四】尧山,山名,在今河北省隆尧县。
【一五】李善注《文选.闲居赋》此句引《广志》的传
说称:「周文王时有弱枝之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
置树苑中。」
【一六】齐郡,郡名,秦置,约有今山东省东部及东北
部地区,后魏时郡治在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安,县名,
故治在山东省原临淄县今益都县境。广饶,今山东省广
饶县。二县均属齐郡,亦均属青州。青州枣好,《名医
别录》陶弘景注已有记载,至宋《图经本草》时尤为各
地所不及:「惟青州之种特佳,虽晋绛大实,亦不及青
州者之肉厚也。」
【一七】《要术》称「种」时,通常指播子种,偶亦指
栽植,但称「
栽」时概指栽植。这里「留栽之」,应是指留根□移栽
。
【一八】「反斧」,指用斧背打,《柰林檎》篇的「翻
斧」,同。「
驳」即「驳」字,「斑驳」,原指杂色不纯,这里引申
为在树干基部或干枝分歧等处不定处地环周捶打,击伤
其韧皮部。
【一九】「嫁枣」的目的在破坏韧皮部,阻止地上部养
分的向下输送,以促进开花和果实生长,因而提高座果
率,增加生产,就是现在环状剥皮的原理。后来发展为
「开甲」,「刺枣」,在华北各小枣产区,一直在沿用
,枣农掌握著合理的开甲技术,作为增产措施之一。《
要术》此法亦用于林檎,见本卷《柰林檎》篇。采取这
类办法,并应同时密切结合肥水和管理措施,以免影响
果树的生长。但经常采用,会影响果树的寿命。
【二0】「椽」、「箔」原是养蚕的一套工具(参看卷
五《种桑柘》篇注释【三三】),这里只是说架起椽木
作为帘箔的支架。
【二一】「□」,晒谷物时摊开扒拢的一种农具,《玉
篇》:「无齿杷也」,即今木扒。
【二二】河北省沧县的晒乾枣法:将枣放在秫□箔中,
堆成屋脊形,早上用木扒轻轻扒下六分之一,每隔一小
时扒一次,至中午共扒六次,下午则每隔一小时半向中
央聚拢一次,到日落共聚四次。晚上用席盖,早上揭开
。约经十日左右水分少至10%时,即可贮藏。群众称
此种晒法为「扒六拘四」(见河北农业大学编《果树栽
培学》下卷五一三页)。
【二三】「高厨」,高架。
【二四】「●」,音庞,《说文》:「●肛,肿也。」
「●烂」,膨胀不乾缩而软烂。
【二五】「历落」,稀疏散布,错杂不整齐。
【二六】「漱」,指以少量的酒喷润乾枣。
【二七】「和」,捣烂和匀。
【二八】「脯」,乾肉,因亦称乾制的果实和果肉为「
果脯」。
【二九】「●枣」,也写作「软枣」,又名「牛奶柿」
、「丁香柿」,即柿树科的君迁子。《说文》的「□」
,音逞,异名同物。「●」,音软。
【三0】「殷」,读如烟音,赤黑色。
【三一】《本草纲目》卷三十及《广群芳谱》卷五七引
王□《百一方》有山楂亦名「酸枣」的说法,非《要术
》此处所指。
【三二】「□」,本来是炒米麦磨成(或先磨后炒)的
乾粮,下文「
米□」,即指此。由于这种乾粮为粉末状,因亦称乾制
的果实粉末为「□」。
【三三】「漉」,隔出水液中的固体物,参看卷八《黄
衣黄蒸及□》篇注释【二】。
【三四】「生布」,未经煮练的麻布。
【三五】「方寸匕」是古时量药末的一种计量方法。陶
弘景《名医别录序例》:「凡散药有云……方寸匕者,
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匕」就是匙。《
方言》卷十三:「匕谓之匙。」
【三六】古代不喝茶,后魏时喝茶也不普遍,习惯上用
各种的浆(酸浆、甜浆、粥清浆、酪浆等)代饮料。
种桃柰(一)第三十四
尔雅曰(二):「旄,冬桃【一】。□桃,山桃【
二】。」郭璞注曰:「旄桃,子冬熟。山桃,实如桃而
不解核【三】。」
广志曰(三):「桃有冬桃,夏白(四)桃,秋白
桃,襄桃,其桃美也,有秋赤桃。」
《广雅》曰(五):「抵子者,桃也。」
《本草经》曰(六):「桃枭,在树不落,杀百鬼
。」
《邺中记》曰(七):「石虎苑中有句鼻桃,重二
斤。」
《西京杂记》曰(八):「□(九)桃,樱桃,缃
核桃,霜桃,言霜下可食,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
美可食,绮□桃,含桃,紫文桃。」
桃,柰桃,欲种,法(十):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
。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桃性早实,三岁便结子
,故不求栽(十一)【四】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
若仍处粪地(十二)中,则实小而味苦矣(十三)。栽
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桃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
死矣,故须然矣。
又法(十四):桃熟时,于墙南阳中暖处,深宽为
坑(十五)。选取好桃数十枚,擘取核,即内牛粪中,
头向上,取好烂粪和土厚覆之,令厚尺馀。至春桃始动
【五】时,徐徐拨去粪土,皆应生芽,合取核种之,万
不失一。其馀【六】以熟粪粪之,则益桃味。
桃性皮急【七】,四年以上,宜以刀竖●【八】其
皮。不●者,皮急则死。
七八年便老,老则子细。十年则死。是以宜岁岁常
种之。
又法:候其子细,便(十六)附土斫(十七)去,
□上生者,复为少桃,如此亦无穷也。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40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1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