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27/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06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9:37 1999), 转信
《名医别录》:「桔梗,……一名荠□。」
李时珍说:「
荠□,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往往以沙参、荠□
通乱人参。……葛洪《肘后方》云:『隐忍草,苗似桔
梗,人皆食之,……』据此,则隐忍非桔梗,乃荠□苗
也。荠□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为可证」(《
本草纲目》卷一二上「荠□」)。荠□,同属于桔梗科
,又名「甜桔梗」。「蒡」音旁。「□」音忍。「□」
音迷。
守气(一)八四
《尔雅》曰(二):「皇,守田【一】。」郭璞注
曰:「似燕麦。子如雕胡米,可食。生废田中。一名『
守气』。」
(一) 「守气」这一目除金抄、明抄外,他本均脱(
只有标题,下面注明「脱」)。吾点据《尔雅》「皇,
守田」及郭注增补,是,可是渐西本没有敢补入。
(二) 《尔雅.释草》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米」,……久食
不饥,去热益人,可为饭。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麦而小
,四月熟。《尔雅》云:「
『守田』,『似燕麦,可食,一名守气』也。」《本草
纲目》卷二三「●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二「
●米」,并同意陈说。「●」音罔。●草是禾本科。天
南星科的半夏,别名「守田」,那是另一回事。
地榆八五
《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一名『玉札』
。北方难得,故尹公度【二】曰:『宁得一斤地榆,不
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
言『玉豉』。与五茄【三】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
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四】;何以得长
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太阳气盛也,铄玉
烂石【五】。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
(一),补脑。」
《广志》(二)曰:「地榆可生食。」
(一) 「痹」,各本均作「痹」,俗讹字,痹症字应
从畀,兹改正。
(二) 《太平御览》卷一千「地榆」引《广志》同《
要术》。上条未引。
【一】 地榆即蔷薇科。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地
榆」说:「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根亦入酿
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菜作饮亦好。」
以后本草书就没有道方烂「石」等的说法。现在主要用
为收敛止血药。地榆夏末秋初开花,花小形多数,密集
成顶生的长椭圆形短穗状花序,暗紫色,形色像桑椹。
《图经本草》说:「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比比
作「如豉」更像些。至于产地,《名医别录》明说:「
生桐柏及冤句山谷。」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冤句县
在今山东菏泽县,所谓「北方难得」,完全是「服食家
」故弄虚玄的谎言。现在华北、华南均有出产。
【二】 尹公度,即传说与老子一道西出函谷关去的尹
喜,今传关尹子的书,就是伪托他写的。
【三】 「五茄」,即五加科的五加。其根皮即五加皮
。
【四】 「金盐」是五加的别名,见《重修政和证类本
草》卷一二引《煮石经》。
【五】 这里的「玉」、「石」,是指「五石散」一类
的「服食法」的「石药」。魏晋南北朝间盛行服食金石
类药以求「长生」,往往热毒发狂,称为「石发」,甚
者至死。地榆有凉血作用,五加去风湿,舒筋骨,并有
强壮作用。配合这二种药以消铄石药的热毒,故有「铄
玉」或「烂石」、「煮石」之说。
人苋【一】八六
《尔雅》曰(一):「蒉(二),赤苋。」郭璞云
:「今人苋赤茎者。」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今人苋」作「今
之苋」。据阮元校勘「之」是「人」字之误。《要术》
标题题作「人苋」,也说明郭注原作「人」。
(二) 「蒉」,金抄、明抄有,同《尔雅》,他本均
脱;吾点亦未校补,渐西本也跟著脱漏。
【一】 「人苋」,即苋菜。一说是野苋。「蒉」音蒯
。
莓(一)八七
《尔雅》曰(二):「□(三),山莓【一】。」
郭璞云:「今之木莓也,实似□(四)莓【二】而大,
可食(五)。」
(一) 「莓」,与「莓〔一0一〕」标题相同,《学
津》本、渐西本改这个标题为「□」,黄麓森校本改为
「山莓」。《要术》常采用郭注为标题,也许原来是「
木莓」,脱去「木」字。
(二) 见《尔雅.释草》。郭注作「亦可食」,馀同
。
(三) 「□」,金抄、明抄作「箭」,兹从他本及《
尔雅》作「□」。
(四) 「似」,金抄、明抄有,同郭注,他本脱(吾
点校补「似」,渐西本没有依著补)。「□」,金抄讹
作「帘」,明抄讹作「□」,据他本及郭注改正。
(五) 「可食」,金抄、明抄同;他本作「亦可食」
,同郭注,是后人据今本郭注补的。
【一】 「山莓」,据李时珍就实物验证,就是蔷薇科
的悬钩子,落叶小灌木。参看「莓〔一0一〕」注释【
一】。「□」音箭。「莓」音每,又音梅。
【二】 「□」音镖,「□莓」,见「□〔九0〕」注
释【一】。
鹿葱【一】八八
《风土记》(一)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
如莲。怀□人带佩,必生男。」
陈思王《宜男花颂》云(二):「世人有女求男,
取此草食之,尤良。」
嵇含《宜男花赋序》云(三):「宜男花者,荆楚
之俗,号曰『
鹿葱』。可以荐宗庙。称名则义过『马舄』【二】焉。
」
(一) 《太平御览》卷九九四、《艺文类聚》卷八一
(均「鹿葱」条)均引到《风土记》此条,文句略同。
《御览》卷九九六「萱」再引《风土记》多「又名萱草
」句。
(二) 引陈思王(即曹植)《宣男花颂》云云,应是
《颂》的序文。《曹子建集》卷七载有《宜男花颂》及
《艺文类聚》卷八一所引,都是四言韵文,无此二句。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四引嵇含《宜男花赋序》
较详,但缺「
马舄」句,全文是:「宜男花者,世有之久矣。多植幽
皋曲隰之侧,或华林、玄圃,非衡门蓬宇所宜序也。荆
楚之土,号曰『鹿葱』。根苗可以荐于俎。世人多女欲
求男者,取此草服之,尤良也。」末二句与曹植文相同
,可能嵇含因袭曹植。
【一】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一:「萱草……一
名鹿葱;花名宜男。」百合科的萱草,有「鹿葱」、「
宜男」、「忘忧」诸异名,俗名金针菜,和同属的黄花
菜,亦名金针菜者是二种。
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一有一条与《
宜男花赋序》自相矛盾的记载:「水葱,花叶皆如鹿葱
。花色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
生男者,即此花,非鹿葱也。」不但以水葱当宜男花,
并且指明鹿葱不是宜男花,与其《宜男花赋序》自相排
斥。这就充分说明《南方草木状》不是嵇含的书。《要
术》引及其《
序》,但无一字引及其书,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二】 「马舄」,即车前科的车前。《诗经.周南.
□卫》:「采采□卫。」毛《传》:「□卫,马舄;马
舄,车前也。宜怀任焉。」《名医别录》:「车前子…
…强阴益精,令人有子。」但在名称上没有像萱草那样
直接名为「宜男」,故云「宜男」义过「马舄」。但《
名医别录》用为强壮药,《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几
乎上当,已明斥为荒谬。现在也主要用为利尿药。舄音
昔。□卫音浮以。
蒌蒿八九
《尔雅》曰(一):「购,□蒌。」郭璞注曰:「
□蒌,蒌蒿【
一】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
【一】 「蒌蒿」,是菊科。「□」音商。
□九0
《尔雅》曰:「□【一】,□。(一)」郭璞注曰
:「□即莓也,江东呼『□莓』。子似覆□【二】而大
,赤,酢甜可啖。」
(一) 金抄、明抄开头就是「郭璞注曰」云云,无「
《尔雅》曰:『□,□』」句,他本都有(湖湘本开始
补入,惟除渐西本外,「□」均讹作「□」)。「郭璞
注曰」云云既是郭璞注《尔雅》「□,□」的,应有《
尔雅》本文,兹补入。郭璞注开头是:「□即莓也,今
江东呼为『□莓』」,以下同《要术》。
【一】 「□」或「□莓」,据李时珍考证就是蔷薇科
悬钩子属的薅田□。参看「莓〔一0一〕」注释【一】
。「□」音镖。「□」音票。
【二】 「覆□」,见「覆□〔九二〕」。
□九一
《尔雅》曰(一):「□,月尔。」郭璞注云:「
即紫□【一】也,似蕨,可食。」
《诗疏》曰(二):「□菜【二】也。叶狭,长二
尺,食之微苦,即今英(三)菜也。《诗》曰:『彼汾
沮洳,言采其□(四)。』」一本作「莫」。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
(二) 《诗义疏》,《要术》间或只称「《诗疏》」
、「《义疏》」或「《疏》」。这里「《诗疏》曰」原
作「《诗》曰」,误,应是「《诗疏》曰」脱「疏」字
,兹补入。
(三) 「英」,除金抄外,各本同。这是一个有问题
的字。但金抄不清楚,改模糊了。照下文「言采其□」
,似应作「□」。并参看校记(四)。
(四) 「□」,各本作「英」。《诗经.魏风.汾沮
洳》作「莫」。按《汾沮洳》中这一段的原文是:「彼
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
乎公路。」「莫」与「洳」、「度」、「
路」为韵,不可能《毛诗》的别本或者「三家《诗》」
会作「英」的。《诗义疏》从《毛诗》郑说,作「□」
也不可能。这只能是《要术》不同本子的误字,而「一
本作莫」的那个本子是正确的。由于院刻的底本原作「
□」,院刻校书的态度是不改原样,所以将别本的异字
注明。这个情况和卷八《作酱等法》篇的「锉●」相同
。
【一】 「紫□」,即紫萁科的紫萁。郭璞辨别《尔雅
.释草》的「
蕨,●」不是紫□,而是蕨,指出《广雅.释草》「茈
□,蕨也」的错误(参看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蕨
」条)。郭璞辨别二者为二物是对的。不过就《广雅》
说,有时也以同类相属的植物列举在一起,而以大名作
总称的。紫□也是蕨类,说成「茈□,蕨也」,也未始
不可。「茈」即「紫」字。「□」音其。
【二】 「□菜」是《诗义疏》就《诗经》「言采其莫
」的「莫」作解说,也就是说,莫就是□菜。但《汾沮
洳》孔颖达疏引陆玑《疏》解释「莫」是:「莫,茎大
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
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
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绛』,河汾之间
谓之『莫』。」则是指蓼科的酸模。说明《诗义疏》不
是陆玑《疏》。
覆□九二
《尔雅》曰(一):「□,□□。」郭璞云:「覆
□【一】也,实似莓【二】而小,亦可食。」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术》
。
【一】 「覆□」即蔷薇科的覆盆子,与悬钩子同属。
参看「莓〔一0一〕」注释【一】。「□」音圭。「□
」音缺。「□」音盆。
【二】 「莓」,据郭璞注「□即莓也」,是指薅田□
(见「□〔九0〕」及注释【一】)。
翘摇【一】九三
《尔雅》曰(一):「柱夫,摇车。」郭璞注曰:
「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摇车』。」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太平御览》(清
鲍崇城校宋刊本)卷九九八引《尔雅》亦同,但《御览
》别本误作「枉矢,摇草」。郭注「俗呼」作「今俗呼
曰」,馀同。
【一】 「翘摇」,当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像豆科的
苕子。见「苕〔六八〕」注释【三】。
乌□音丘九四
《尔雅》曰(一):「□,□【一】也。」郭璞云
:「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
《诗》曰(二):「葭、□揭揭。」毛云:「葭,
芦;□,□。」《义疏》云(三):「□,或谓之荻;
至秋坚成即刈,谓之『萑(
四)』。三月中生。初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
锐而细,有黄黑勃【二】,著之污人手。把取正白,□
之甜脆。一名『□□』。扬州谓之『马尾』。故《尔雅
》云:『□□,马尾【三】也。』幽州谓之『旨苹』。
」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注同《要
术》。
(二) 《诗经.卫风.硕人》的一句。
(三) 《诗经.硕人》孔颖达疏引陆玑《疏》和《诗
义疏》不同,是:「□,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
□。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
细。扬州人谓之马尾。」《尔雅》邢□疏引陆玑《疏》
同孔引。《艺文类聚》卷八二「荻」引作《诗义疏》,
只是:「□,或谓之荻;至秋坚成,谓之□也。」《太
平御览》卷一千「芦荻」引作《毛诗义疏》,也只是:
「□,或谓之荻;至坚成,则谓之□。」所引均无「刈
」字。
(四) 「萑」,本字作「□」,简写作「萑」;金抄
、明抄作「□」,俗讹字;湖湘本、《津逮》本作「藿
」,误;兹从《学津》本、渐西本及陆玑《疏》作「萑
」。
【一】 「□」音毯,「□」音换,和下文的「萑」,
音完,都是指禾本科的荻。分开来说,古时在秀前叫「
□」或「□」,也叫「蒹」(音兼)或「□」(音廉)
;秀成后叫「萑」。同科相似的芦,在秀前叫「葭」(
音嘉)或「芦」,秀成后叫「苇」。荻和芦的共名:花
,都叫「苕」(《尔雅》、《说文》又作「□」);嫩
芽都叫「●」(音权)。
【二】 「勃」是粉末,这里指荻的初生笋箨上的茸毛
。
【三】 《尔雅.释草》:「□□,马尾。」郭璞注:
「《广雅》曰:『马尾,□陆。』《本草》云:『别名
□。』今《关西》亦呼为□,江东呼为当陆。」所指是
商陆科的商陆,和芦荻是另一回事。而《
诗义疏》认为「□□」(音托汤)和「马尾」都是荻的
异名,如果不是引称或传抄有误,显与郭说不同。
●(一)九五
《尔雅》曰(二):「贾,苦荼(三)【一】。」
郭璞曰(四):「树小似栀子【二】。冬生叶,可煮作
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
□』。蜀人名之『苦荼』。」
《荆州地记》曰(五):「浮陵【三】荼最好。」
《博物志》曰(六):「饮真荼,令人少眠。」
(一) 标题金抄、明抄作「●」。「●」,原音荼,
后来音茶,就成为「茶」字。「荼」,原有二义,一是
苦菜,一即指茶,为了使后一义不和前一义混淆,乃加
木旁作「●」。明清刻本迳标作「茶」,非(茶的名称
,始于唐)。
(二) 「《尔雅》曰」,金抄、明抄题作「郭璞曰」
,这是《尔雅.释木》文,他本作「《尔雅》曰」,是
,兹改正。
(三) 在本目内五「荼」字,金抄、明抄均作「荼」
,他本迁就各该本的标题均作「茶」,非。
(四) 「郭璞曰」,金抄、明抄原在《尔雅》的正文
上面,因此连正文直贯注文,都作为郭璞的话。这是明
显的窜乱,兹予移后放在这里。郭璞注文,全同《要术
》。
(五) 《荆州地记》条金抄、明抄都在这个地位,他
本均与《博物志》互倒。此条《太平御览》未引。
(六) 《博物志》卷二有和《要术》所引相同的记载
,惟「荼」作「茶」,是后来人改的。《太平御览》卷
八六七「茗」引《博物志》「令人少眠」作「令少眠睡
」。
【一】 「贾,苦荼」,就是现在的茶。唐陆羽茶经:
「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
并说:「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贾
音贾。□音喘。□音设。
【二】 栀子,是茜草科。
【三】 「浮陵」,无此地名,应是音同形似的「涪陵
」之误。《神农本草经》:「丹砂,……生符陵。」陶
弘景注:「符陵,是涪州。」则「涪」,俗写作「浮」
,也有可能。三国蜀置涪陵郡,郡治在今四川省彭水县
,晋移治今涪陵县境,其他与湖北、湖南接壤。古荆州
原包括今两湖及四川、广西边隅等地,「竹〔五一〕」
引《荆州记》即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
荆葵【一】九六
《尔雅》曰(一):「□,蚍杯。」郭璞曰:「似
葵,紫色。」
《诗义疏》曰(二):「一名『芘□』。华紫绿色
,可食,似芜菁(三),微苦。《陈诗》曰:『视尔如
□。』」
(一) 《尔雅.释草》文。郭璞注作:「今荆葵也。
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
。』」《要术》引一开头就是「似葵,紫色」,没有指
明是什么植物,而下条引《诗义疏》也没有提到「荆葵
」,也和标题不相应,实际是脱「今荆葵也」句,应照
补。
(二) 《太平御览》卷九九四「荆葵」引《诗义疏》
只是「□,一名楚葵」五字。「楚葵」是水芹,而且《
御览》标目也题作「荆葵」,应是「荆葵」之误。《诗
经.陈风.东门之□》「视尔如□」孔颖达疏引陆玑《
疏》是:「芘□,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绿色,可食
,微苦。」《尔雅》邢□疏引陆玑《疏》同孔引。《太
平御览》卷九七九「葵」引陆玑《毛诗义疏》作:「□
,一名比不,一名楚葵,似芜菁英,华紫绿色,可食,
微苦也。」「楚葵」仍是「荆葵」之误(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及清丁晏校陆《疏》本引
《御览》此条均作「荆葵」,孔、邢引陆《疏》亦作「
荆葵」)。
(三) 「似芜菁」,金抄、明抄作「华似芜菁」,「
华」字和上文重复,据他本及陆玑《疏》删去。
【一】 「荆葵」,即锦葵科的锦葵。「□」音翘,「
蚍杯」同「芘□」,音琵浮,都是锦葵的异名(荞麦也
写作「□麦」,和锦葵无关)。
窃 衣九七
《尔雅》曰(一):「□□,窃衣【一】。」孙炎
云:「似芹,江河间食之。实如麦,两两相合,有毛,
著人衣。其华著人衣,故曰『窃衣』。」
(一) 《尔雅.释草》文。《太平御览》卷九九八「
窃衣」引孙炎注是:「江淮间食之。其花著人衣,故曰
窃衣。」下接郭璞注,是:「似芹,可食。实大如麦,
两相合,有毛著人衣。」今本郭注「实」作「子」,「
两」作「两两」,馀同《御览》。《要术》所引孙炎注
,「……著人衣」重复,疑与郭注有混淆。
【一】 窃衣是□形科。「□□」音计如。
东 风九八
《广州记》云(一):「东风【一】,华叶似『落
娠妇【二】』,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香气似马
兰【三】。」
(一) 《太平御览》无「东风」目。卷九八○「冬风
」引有《南州记》一条,实际就是《广州记》的「东风
」,参看「菜茹〔五0〕」该条校记。《要术》本条和
「菜茹〔五0〕」引《广州记》的「冬风」重复。《广
州记》有裴渊撰和顾微撰二种。《要术》「东风」、「
冬风」分列于二处,也许出自该二种《广州记》,而贾
氏认为不同,否则是因后人伪增而重沓。
【一】 「东风」,即菊科的东风菜,参看「菜茹〔五
0〕」。
【二】 《名医别录》「升麻」陶弘景注:「建平间亦
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
,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本草拾
遗》:「按今人多呼小升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
亦大小有殊。」毛莨科的升麻,确实和虎耳草科的落新
妇相像。大概这里的「落娠妇」就是指落新妇。
【三】 马兰,与东风菜同属,俗名「马兰头」(此草
不香,而得兰名,古来很多人怀疑,浙东有名之为「马
□头」者,其草好生路旁湿地,「马兰」也许是「马□
」之讹)。《本草纲目》卷十四「马兰」:「叶有刻齿
,状似泽兰,但不香尔。」《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五引
野菜赞:「马兰不馨,名列香草。」马兰的确不香,香
的是鸢尾科的马蔺,即蠡实。大概因为这个缘故,除金
抄、明抄作「马兰」外,他本均作「马蔺」,似是而实
非。《广韵》「东」字下解释「东风菜」引《广州记》
作:「陆地生。茎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兰」,
亦作「兰」,但脱一「马」字,就完全不对头了。
●【一】丑六反九九
《字林》云:「草似冬蓝【二】。蒸食之,酢。」
【一】 「●」,究竟是指酸模,或指羊蹄,很难确定
,参看「羊蹄〔七二〕」注释【二】。「●」,音触,
和「□」、「蓄」是同一个字;但《说文》:「●,□
也,从□里声,读若厘。」从里的「●」字会读作触音
,可疑,疑实际应作「□」,否则是习俗借用的讹字。
《说文》段注和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也都认为是音
错了的。音错了就不是「□」字,所指也就不是羊蹄了
。
【二】 《尔雅.释草》:「□,马蓝。」郭璞注:「
今大叶冬蓝也。」「冬蓝」,即爵床科的马蓝。「□」
,音针。
●【一】而兖反一00
「木耳也。(一)」
按(二)木耳,煮而细切之,和以姜、橘,可为菹
,滑美。
(一) 自此条以下至「□〔一0三〕」,均系《字林
》文。
(二) 按语的内容,和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贾氏
本文的「木耳菹」对照,作法相同;可是和卷八《羹□
法》篇引《食经》文的「椠淡」作法完全两样,这个按
语,应是贾氏所加。
【一】 「●」,音软,即木耳。
莓(一)亡代反一0一
「莓【一】,草实,亦可食。」
(一) 「莓」,音枚,又音每,则「亡代」应作「芒
代」。惟《玉篇》有「亡救、亡佩二切」,则此处作「
亡代反」,似亦不误。
【一】 《本草纲目》卷十八上「蓬□」,对《尔雅》
和本草书所记的「莓」类有如下的析述:「此类凡五种
,予尝亲采,以《尔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
」
「一种,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
叶大如掌状,类小葵叶,面青背白,厚而有毛。六七月
开小白花。就蒂结实,三四十颗成簇,生则青黄,熟则
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凋者,俗
名『割田□』,即本草所谓『蓬□』也。」
「一种,蔓小于蓬□,亦有钩刺。一枝五叶
,叶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无毛。开白花。四五月实成
,子亦小于蓬□而稀疏,生则青黄,熟则乌赤。冬月苗
凋者,俗名『插田□』,即本草所谓『覆盆子』,《尔
雅》所谓『□,缺盆』也。此二者俱可入药。」
「一种,蔓小于蓬□,一枝三叶,叶面青,
背淡白,而微有毛。开小白花。四月实熟,其色红如樱
桃者,俗名『薅田□』,即《尔雅》所谓『□』者也,
故郭璞注云:『□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
可食。』此种不入药用。」
「一种树生者,树高四五尺,叶似樱桃叶而
狭长。四月开小白花。结实与覆盆子一样,但色红为异
。俗亦名『□』,即《尔雅》所谓『山莓』,陈藏器《
本草》所谓『悬钩子』者也(按「悬钩子」陈藏器《本
草拾遗》始著录)。……」
「一种,就地生蔓,长数寸,开黄花,结实
如覆盆而鲜红,不可食者,本草所谓『蛇莓』也。」
前四种都是悬钩子属的植物。覆盆子见于「
覆□〔九二〕」,薅田□见于「□〔九0〕」,悬钩子
见于「莓〔八七〕」,蓬□参看「藤〔七五〕」注释【
三】。末一种蛇莓是同科异属的。
本条只说是「草实」,太简单,所指除不是
灌木的悬钩子和不能吃的蛇莓外,其馀三种和别的一些
「莓」都有可能。
□【一】音丸一0二
「□,乾堇也。」
【一】 □是堇菜科的。但《字林》解释是「乾堇」,
则似是指乾了的堇叫做「□」。参看「堇〔六二〕」及
注释。
□一0三
□【一】,《字林》曰:「草,生水中,其花可食
。」
【一】 「□」,音斯,字书解释也只是引《要术》转
引《字林》的这个内容,未知是否与「□」同字?□草
是莎草科,参看「五谷〔一〕」注释【一】。
木一0四
《庄子》曰(一):「楚之南,有冥泠一本作「灵
」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司马彪曰:「木
,生江南,千岁为一年。」
《皇览.冢记》曰(二):「孔子□茔中树数百,
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人传言:孔子弟子,异国
人,持其国树来种之。故有柞、□、雒离、女贞、五味
、□檀之树【一】。」
《齐地记》曰(三):「东方有『不灰木』【二】
。」
(一) 见《庄子.逍遥游》篇,文同。「司马彪曰」
云云,原提行另写,这是他给《庄子》作注的,兹移列
于此。
(二) 《皇览》是曹丕时王象等所编集的最早类书,
《□记》是其中的一个分类项目。书已佚。《史记.孔
子世家》裴□《集解》引到此条,文较详。
(三) 《太平御览》卷九六○木部「胜火」引作伏琛
《齐地记》,书已佚,引文是:「东武城东南有『胜火
木』,《方》(原讹作「木」)《俗音》曰『梃子』。
其木经野火烧,炭不灭,故东方朔谓之『
不灰之木』。」
【一】 「柞」,仍是壳斗科,也就是〔一0八〕目的
「栎」,不是椅科。
「□」,《诗经.陈风.东门之□》毛《传
》:「□,白榆也。」即榆科的白榆。
「女贞」,即木犀科。但有异文,《孔子世
家》司马贞《
索隐》说:「女贞,一作『安贵』,香名,出西域。」
则所指不同。
「□」音谗。司马贞《索隐》:「□檀,檀
树之别种也。」字亦作「□」,《文选》司马相如《上
林赋》:「□檀、木兰。」郭璞注引孟康:「□檀,檀
别名也。」檀树不是指檀香,是豆科。
「雒离」,未详。《文选》司马相如《子虚
赋》:「檗、离、朱杨。」郭璞注引张揖:「离,山梨
也。」那「雒」可能指洛水,「雒离」是从洛水来的山
梨。
【二】 石绵有「不灰木」的异名,未知所指即石绵否
?
桑(一)一0五
《山海经》曰:「宣山,……有桑,大五十尺,其
枝四衢。
「言枝交互四出。」其叶大尺,赤理,黄花,青叶。名
曰『帝女之桑』。「妇人主蚕,故以名桑。」」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大帝宫,
东王所治。有椹桑树,长数千丈,三千馀围。两树同根
,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其椹,体作金色。
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椹也,但稀而赤色。九千岁一生
实,味甘香。」
《括地图》曰:「昔(二)乌先生避世于《芒尚山
》,其子居焉。化民食桑,三十七年,以丝自裹;九年
生翼,九年而死,其桑长千仞,盖蚕类也(三)。去琅
邪【一】二万六千里。」
《玄中记》云:「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
: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也。」
(一) 「桑〔一0五〕」与「棠棣〔一0六〕」二目
的全文,在明抄共二十行,刚刚一叶的地位;接下去自
「□〔一0七〕」至「□木〔一一一〕」五目,共二一
行,即一叶多一行。湖湘本将这两叶弄颠倒了,所以「
□」接在「木」的下面,而「桑」接在「□木」的下面
。「□」至「□木」的这一叶原是多一行的,可是在湖
湘本刚刚一叶,没有多,原来它漏去了「□木」一行的
标目。因此「□木」的内容也变成了它的上一目「木绵
」的内容。《津逮》本和清刻本的倒目和脱目的错误情
况,完全和湖湘本一样,其版本流传的关系很明显。
(二) 金抄、明抄作「昔」,他本讹作「惜」。
(三) 「盖蚕类也」,与「其桑长千仞」句倒错。
【一】 琅邪,郡名,汉置,东汉改郡为国,南朝宋复
为郡,以有琅邪山得名。琅琊山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
海滨。据所称「去琅邪二万六千里」,实际所指还是《
梁书》慧深所说的那个「扶桑」,而加以神化。参看「
椹〔三九〕」注释【一】。
棠棣一0六
《诗》曰(一):「棠棣【一】之华,萼(二)不
□□【二】。」《诗义疏》云(三):「承花者曰萼。
其实似樱桃、□【三】;麦时熟,食美。北方呼之『相
思』也。」
《说文》曰(四):「棠棣,如李而小,子如樱桃
。」
(一) 《诗经.小雅.常棣》文,「棠棣」作「常棣
」,「萼」作「鄂」。《艺文类聚》卷八九「夫移」引
《诗经》则作:「夫移之华,□不炜炜。」
(二) 「萼」,金抄作「萼」,他本作「□」或「●
」,兹从今写作「萼」(下一「萼」字同)。
(三) 《尔雅.释木》有「唐棣,□。常棣,棣。」
对「唐棣」的解释,郭璞是:「似白杨,江东呼『夫□
』。」「□」音移。邢□疏引陆玑《疏》是:「奥李也
,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
。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陆玑所指是郁李,与
郭说完全不同。李时珍等从郭说,而斥陆说为非。《诗
义疏》对唐棣的解释,和郭璞一样,也是扶□(见「夫
□〔一二六〕」),不是郁李,与陆说相斥。另外,对
于「郁」,《诗义疏》的解释是郁李(见「郁〔二五〕
」);而陆玑《疏》对「郁」的解释,各书无引。
对「常棣,棣」的解释,郭璞是:「今山中
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所指即有郁李。《诗义疏
》所指也是郁李。而邢□疏引陆玑《疏》是:「许慎曰
:『白棣树也』。如李而小,子如樱桃,正白。今官园
种之。又有赤棣树,亦似白棣,叶如刺榆叶而微圆,子
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自关西天水、陇西多有
之。」即明非郁李。可以看出陆玑和《诗义疏》对常棣
的解释,也是各不相侔的。
可注意的是《诗经.召南.何彼□矣》「唐
棣之华」及《
小雅.常棣》「常棣之华」,孔颖达都没有引陆玑《疏
》作解释,可以说明孔颖达是不同意陆说的。另外在《
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下,也没有引陆《疏》
,却引了刘桢的《毛诗义问》,而《毛诗义问》的解释
,和《诗义疏》完全相同(见「郁〔二五〕」校记(一
))。从这里可以推知《诗义疏》在唐时已散失,它和
刘桢可能有若干关系,而和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却大相迳庭。
(四) 《说文》是:「□,棠棣也。」「棣,白棣也
。」和《要术》所引迥异。但陆玑《疏》有:「许慎曰
:白棣树也。如李而小,子如樱桃……」的引文(见校
记(三)),未知是否「如李而小,子如樱桃」,也是
《说文》的原文,而今本脱漏?也可能这是《诗义疏》
的引文,许慎曾在什么书上有这个说法(如注淮南子)
,而《诗义疏》误题作《说文》。《说文》的「棠棣」
同于《尔雅》的「唐棣」。棠、唐、常三字,音同或形
似,实在也不容易分辨,再加上一个「郁」,古来的纷
争,就纠缠不清。大概因为这个缘故,《要术》在列「
郁〔二五〕」目外,又列本目吧?
【一】 「棠棣」,《诗经》作「常棣」,一般都认为
是蔷薇科的郁李,也就是〔二五〕目的「郁」。
【二】 「萼」,《诗经》作「鄂」,是借用字(《说
文》「□」下引《诗经》仍作「萼」)。「不」,郑玄
解释「不,当作拊,拊,鄂足也。」「拊」是「□」的
借用字,指花□。「□□」(音伟),《
类聚》引作「炜炜」(见校记(一)),形容花的明灿
美丽。
【三】 「□」有二义,一指□□,一指郁李。《诗义
疏》既以棠棣为郁李,这里是指□□(见「□〔二八〕
」)。
□一0七
《尔雅》云(一):「□,白□【一】。」注曰:
「□,小木(
二),丛生,有刺。实如耳□,紫赤,可食。」
(一) 见《尔雅.释木》。郭璞注「食」作「啖」,
馀同。
(二) 「小木」,金抄、明抄、《津逮》本讹作「小
大」,据他本及郭注改正。
【一】 「□」,同「蕤」。《文选》张衡《西京赋》
「梓、□」薛综注:「□,白蕤也。」「□」,音域,
与「核」音近。《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七「蕤核」:「
今山西山坡极多,俗呼『蕤□』。」说明「蕤□」就是
「白□」的「□」。据《图经本草》、《救荒本草》等
所描状和《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三、卷三七所描绘的蕤
核的图,对照郭璞所注,完全相符,李时珍等认为《尔
雅》的「□」即是蕤核是有根据的。蕤核是蔷薇科。
但陆玑的解释是别一种,《尔雅》邢疏引陆
玑《疏》:「
《三苍》说:『□即柞也。』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为
白□,直理易破,可为犊车辐,又可为矛戟矜,今人谓
之白□,或曰白柘。」
栎一0八
《尔雅》曰(一):「栎,其实□【一】。」郭璞
注云:「有□汇【二】自裹(二)。」孙炎云:「栎实
,橡也。」
周处《风土记》云(三):「《史记》曰(四):
『舜耕于历山。』而始宁、邳、郯(五)二县界上,舜
所耕田,在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三
】,故曰『历山』【四】。」
(一) 见《尔雅.释木》。正文及郭注,并邢□《疏
》引孙炎注,均同《要术》。
(二) 「裹」,明抄讹作「里」,据他本及郭注改正
。
(三) 《水经注》卷四「河水」章「又南过蒲阪县西
」下引周处《
风土记》是:「旧说,舜葬上虞。又(按应是「史」字
之误)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
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
历山。」《太平御览》卷九五八「柞」引《风土记》「
史」亦误为「又」,「于山下,多柞树」作「在于山下
,山多柞树」,更完整些,馀同《水经注》引。可注意
的是地名都是「剡」,不「郯」,而且无「邳」。《艺
文类聚》卷八九「柞」引《
风土记》只有「舜所耕,多柞树」六字。
(四) 《史记.五帝本记》:「舜耕历山。」
(五) 「始宁、邳、郯」,有误。始宁作为郡名,始
置于南齐,而且在四川;周处是晋人,而且讲的是吴越
,当然不是这个始宁郡。这里只能是始宁县,东汉分上
虞县置,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但原文是「
始宁、邳、郯二县」,这样就多出一个县,其误在「邳
、郯」。「邳」,古邳国,秦为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
县。「郯」,汉置的县,故治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邳、郯二县虽相邻,但与上虞不相侔。晋亦置郯县,在
今江苏省丹徒县,也和上虞县无法在「二县界上」。《
水经注》、《太平御览》引《风土记》均作「始宁、剡
二县界上」,应是正确无误。剡县,秦置,汉晋仍之,
即今浙江省嵊县,与上虞县正相邻。据此,「邳」衍,
「郯」是「剡」字之误。郯音谈。剡音兖。
【一】 栎是壳斗科(山毛榉科),也就是柞树。「□
」,音求,邢□解释:「盛实之房也。」花椒、茱萸的
果实也叫「□」,和壳斗的「□」,都从「裘」的意思
衍变而来。
由于二者的果实都是「□」(或「□」),
则生□的树木,可以是栎,也可以是「椒」类。《诗经
.秦风.晨风》:「山有苞栎」。孔颖达疏引陆玑《疏
》就记载著当时同名异物的方言:「秦人谓柞栎为栎;
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按指花椒)、□(按指茱萸)
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
栎,或曰木蓼。玑以此秦诗也,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
是也。」说明有一种「椒」类的「木蓼」,由于也是「
□」果,河内人也叫做「栎」。不过对秦诗的「栎」,
应从其方言解释为柞。
【二】 《尔雅.释兽》:「汇,毛刺。」邢□疏:「
汇,即胃也,其毛如针。」刺胃的胃,古原作「汇」,
正是取其针刺汇集的意思。拿这个形容栎的壳斗上的毛
刺是相当形像的。
【三】 「栎」,音历,《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引
《风土记》均作「枥」,字同,与「历山」同音。
【四】 「历山」,很多,大率以舜耕历山得名。其较
著者有六:二处在山东,二处在山西;在吴越间的有二
处:一在江苏省无锡县,即惠山,一名历山,又名舜山
;一在浙江省上虞县东。杨守敬《水经注疏》引《太平
寰宇记》转引《郡国志》:「上虞县东今有姚邱,即舜
葬之所;东又有谷林,即舜生之地;后有历山,舜耕于
此。」周处所指,即是上虞历山。但《水经注》作者《
郦道元》斥周处此说为不近人情。
桂一0九
《广志》曰(一):「桂【一】,出合浦。其生必
高山之岭,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林间无杂树。」
《吴氏本草》曰:「桂,一名『止唾』【二】。」
《淮南万毕术》曰:「结桂用葱【三】。」
(一) 《艺文类聚》卷八九「桂」引《广志》「其生
必」作「而生必于」,「岭」作「巅」,脱一「林」字
,末了尚有「交□置桂园」句,馀同《要术》。《太平
御览》卷九五七「桂」引《广志》,基本同《类聚》。
嵇含(?)《南方草木状》「桂」条所载,其上段同《
类聚》所引《广志》。
【一】 「桂」即樟科的肉桂。
【二】 《名医别录》记载「桂」有「止唾」的功效。
【三】 「服食家」服桂后「石发」(发热)弄出「结
毒」病来,又用葱汁来解治,愚蠢可笑。这就是这里所
说的「结桂用葱」。《抱朴子》卷十一、《名医别录》
有记载。
木绵一一0
《吴录.地理志》曰(一):「交□安定县(二)
有木绵【一】,树高丈(三)。实如酒杯,口(四)有
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曰『白□【二】』,一
名『毛布』。」
(一) 《太平御览》卷九六○「木绵」引《吴录.地
理志》「丈」作「大」,「蚕」作「丝」,无「也」字
,脱「白」字,馀除校记(
四)外,同《要术》。
(二) 「安定县」,《御览》引同,应是「安定县」
倒错。因为汉在交趾所置的安定县(在今越南北境),
至南朝宋□改名「定安」(
《后汉书.郡国志》是「安定」,《晋书.地理志》还
是「安定」),《吴录》,晋张勃撰,不应有「定安县
」。
(三) 「丈」,仅明抄作「大」(《御览》引同),
他本一律作「
丈」。「树高丈」,再见于「木威〔一二八〕」、「白
缘〔一四七〕」,是说丈把高的树。作「丈」是指草棉
,作「大」就可以是木本棉。兹暂从金抄等作「丈」。
(四) 「口」,《御览》引作「中」。
【一】 「木绵」,这里当是指锦葵科的草棉,即棉花
,不是同属的木本棉,更不是木棉科的。
【二】 「白□」或「白叠」、「白□」、「帛叠」、
「毛布」都是棉布的古代异名。
□木(一)一一一
《吴录.地理志》(二)曰:「交□有□木【一】
。其皮中有如白米屑者,乾□之,以水淋之,似面,可
作饼。」
(一) 「□木」的标目,明清刻本均脱(参看「桑〔
一0五〕」校记(一))。金抄只作「□」,无「木」
字。兹从明抄作「□木」,使和内容一致。
(二)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桄榔炙」崔龟图注
引《吴录.地理志》:「交趾望县有□木,皮中有如白
米屑者,乾□之,水淋,似面,可作饼。」《太平御览
》卷九六○「□」引《吴录.地理志》首句亦作「交□
望县有□树」,无「□」、「以」字,末了多「郡内皆
有之」句。《文选》左思《吴都赋》「文、□」刘渊林
注引《异物志》基本同《要术》引《吴录.地理志》,
惟产地作「交趾卢亭有之」。「望县」疑是「望海县」
(东汉置,在今越南北境)之误。
【一】 「□」,香襄。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
桄榔,……其木如莎树皮、□木皮,出面可食。」《本
草纲目》卷三一「●木面」则认为《吴录.地理志》所
记的「□木」,就是「●木」。《植物名实图考》卷三
五「莎木」:「□木,今琼州谓之南榔。」「南榔」,
《南越笔记》作「南椰」。参看「莎木〔一一三〕」注
释【一】。
仙树一一二
《西河旧事》(一)曰:「祁连山有仙树。人行山
中,以疗饥渴【一】者,辄得之。饱不得持去。平居时
,亦不得见。」
(一) 《西河旧事》原书已佚,张澍有辑逸本,所辑
此条是根据《
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的。
【一】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祁连山上有
仙树实,行旅得之止饥渴。一名四味木:其实如枣,以
竹刀剖则甘,铁刀剖则苦,木刀剖则酸,芦刀剖则辛。
」如枣的果实,可以解渴充饥,原非怪事,但记载者或
得之传闻,或故为神化,就成谬说。
莎木【一】一一三
《广志》曰(一):「莎树多枝叶,叶两边行列,
若飞鸟之翼。其面色白(二)。树收面不过一斛。」
《蜀志记》曰(三)「莎树出面,一树出一石。正
白而味似桄榔【二】。出兴古。」
(一) 《太平御览》卷九六○「莎木」引《广志》无
「之」字,末了尚有「□筛,乃如□,不则如磨(按应
是「磨为」倒误)屑,为饭滑软」。唐李□《海药本草
》「●木」引《广志》作:「作饭饵之,轻滑美好,白
胜桄榔面。」
(二) 「其面色白」,金抄讹作「其●色白」,明抄
脱「面」字,湖湘本等四字全脱,只是一格空白或墨钉
,兹据《御览》引并参照金抄补正(渐西本已从吾点校
作这样的补正,是)。
(三) 《太平御览》卷九六○引作蜀志,是:「莎木
树大四五围,长六七丈。峰头生叶。出□,一树出一石
,正白而味似桄榔。」李□《海药本草》「●木」引有
《蜀记》,作「生南中八郡。树高数(疑衍)十馀丈,
阔四五围。叶似飞鸟翼。皮中亦有面,彼人作饼食之。
」
【一】 「莎木」或「●木」,据《广志》等所描述,
即是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六「异饭」所称的「南椰」,
它记载说:「《琼州》以南椰粉为饭,曰椰霜饭。南椰
与椰子树不同。其精液、形色、气味,皆类藕、蕨之粉
,故曰『南椰粉』。性温热补中,本草以为莎木面也。
」□榈科的所谓「西□椰子」,茎内有白色的髓,可以
制淀粉,叫做「西□米」,和莎木很相像。西□米当地
的名称叫做「Sago」,「莎」、「□」的名称可能和
Sago有关。但西□椰子那时能否生长在兴古,颇可怀疑
,未知《蜀志记》是否传闻有误。另外有一种凤尾蕉(
苏铁科),茎的髓部也可以采制淀粉,产于滇桂等省,
和兴古相符,可是没有「十馀丈」高,其茎的表面被有
鳞片状的叶痕,各书记载也没有提到这个特点。
【二】 桄榔是□榈科的,茎干中的髓也可以制取淀粉
。其肉穗花序中的汁液可以制糖,叶柄的纤维可以绞绳
索,嫩叶并供食用。
盘多一一四
裴渊《广州记》曰(一):「盘多【一】树,不花
而结实。实从皮中出【二】。自根著子至杪,如橘大。
食之。过熟,内许【三】生蜜(二)。一树者,皆有数
十(三)。」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9:00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5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