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19/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07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7:17 1999), 转信
本条上面的「膏环」、「鸡鸭子饼」二条
,仍是《食次》文。《食次》南方的味道很浓厚,「粲
」和「膏环」都用「秫稻米」,和下篇「●」条、《作
菹藏生菜法》篇「女麴」及《饧哺》篇「
白茧糖法」等条相同,又「汤饼」再见,都是《食次》
的名称和特点。秫稻米饼之后,殿以完全和饼饵不相干
的「鸡鸭子饼」(「全奠」也是《食次》的特用语),
《食次》的引文告一段落。接著本条以后就是《要术》
本文。叙述仍从面粉饼开头,后面是「英粉」饼,最后
是治面中杂砂屑的方法和引《杂五行书》,基本上还保
存著《要术》的原有层次。此外「剂」、「停」、「□
」、「逐」、「痛」、「举」等等,也是《要术》的习
用语。但如校记(一)所指出,本篇既有整条的脱文,
可能条目的安排上仍有错乱,并有其他脱文。如下面「
起面如上法」,说明原有「起面」法列在篇首,但连如
校记(一)所指出的「曼头饼」和「浑沌饼」一并被脱
去。
(十) 「待」,明抄误作「侍」,他本不误。
(十一)「泄」,明抄误作「浅」,他本不误。
(十二)「润」,湖湘本、《津逮》本误作「涧」,他
本不误。
(十三)「□」,金抄作「●」,他本作「饨」,均误
。下文的「□」,金抄及他本所误同,仅明抄作「□」
,是唯一正确的字。兹据以一并改正。
(十四)这是水开下锅的,即在铛上临空弄薄面条,未
始不可,但究竟不大好搞,也许「铛」是「盘」字之误
。
(十五)「□子面」,「□」,明抄误作「基」(湖湘
本等作「棋」),据金抄及下文「方□」改正。「面」
,金抄作「粥」;他本作「
面」,较胜,兹从他本。
(十六)「溲英粉」,仅金抄如文,明抄误作「油豆粉
」,他本误作「油豆粉」。「英粉」,即卷五《种红蓝
花栀子》篇「作米粉法」用粱米或粟米作成「拟人客作
饼」的「粉英」,兹据金抄改正。
(十七)「□」,《说文》:「大丝缯也。」后来作为
「绸」字。金抄、湖湘本等误作「细」,据明抄、渐西
本及下文「著□」改正。
(十八)「大」,各本误作「之」,据金抄改正。
(十九)「裹盛」,明抄如文,金抄作「里成」,他本
作「里盛」。金抄等「里」是「裹」之误,「裹成溲粉
」,「成溲」连词,意即「
已经溲好的粉」,亦通,但「裹盛」更明晰,故从明抄
。
(二十)「若」,明抄空一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二一)「牙」,明抄空一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二二)「搦饼」,仅金抄如文,「搦」与从牛角细孔
中「搦出」相应;他本作「帽饼」,误。
(二三)「令」,疑是衍文,或者应在「熟」字上,作
「煮令熟」。
(二四)「似」,金抄、《学津》本同,他本误作「以
」。
(二五)「麻」,金抄、明抄同,他本空格。《张步□
》校本(底本是《津逮》本)在这里有眉批:「黄校空
格作『麻』。」所称「黄校」,是黄廷鉴校本(底本是
《学津》本)。该校本除过录有黄荛圃所得校宋本的校
勘内容外,黄廷鉴并另以《要术》「旧校本」和他书校
订一过。这里黄氏校补作「麻」是正确的。
(二六)「□」,各本同,金抄讹作「●」。按「□」
,音膻,《广韵》:「柔也,和也」,《集韵》:「揉
也」,这里作反复揉动讲。
【一】 《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使合并
也。」凡面食除面糊外古时都叫做「饼」,如馒头叫「
蒸饼」、「笼饼」,面条叫「索饼」、「水引饼」等,
和现在所称的「饼」完全不同。本篇所谓「饼法」也是
泛指各样的面食和米粉「饼」。
【二】 饼酵」,发面的「老酵」(「酵」,原音教,
「老酵」,现在还叫「老教」)。
【三】 「迟下火」,「迟」是「缓」意,是说下面用
缓火煮。
【四】 「白饼」,不加作料的白面饼。
【五】 「烧饼」,就本条内容看,是一种加肉馅炕熟
的饼,不是现在一般所称的「烧饼」。
【六】 《玉篇》:「炕,炙也。」这里「炙」,就是
「炕」、「烤」的意思。
【七】 《释名.释饮食》:「胡饼,作之大漫□也;
亦言以胡麻著上也。」「大漫□」,《太平御览》卷六
八○引《释名》作「大漫汗」,「漫汗」的意思是无边
际,这是形容其饼很大。据此,「胡饼」是大型的「大
饼」,或者是胡麻饼。《太平御览》同卷引《赵录》:
「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石虎改曰
『麻饼』。」《艺文类聚》卷六五「豆」引《邺中记》
:「石勒讳胡,胡物改名。名胡□曰『麻饼』,胡绥曰
『香绥』,胡豆曰『国豆』。」
【八】 所谓「竹杓」,据下文「其下节,□作孔」,
实际是一管下面开孔的竹筒。
【九】 「□□」,音巨汝,《说文》:「膏环也。」
《楚辞.招魂》:「□□蜜饵。」王逸注:「以蜜和米
□,熬煎作□□。」用料和作法,和本条相同。「膏」
是油炸的;「环」是两头圈拢如环钏形,也可以是两半
段相互盘绞,故名「膏环」。前者是环形的油炸糯米甜
酥,后者则是糯米「麻花」。
【一0】「汤饼」,见注释【一八】。
【一一】「寒具」、「蝎子」,和「膏环」是同一类的
饼点。《本草纲目》卷二五「寒具」引林洪《山家清供
》:「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麻油煎成,以□食
之。可留月馀,宜禁烟用。」李时珍说:「冬春可留数
月,及寒食禁烟用之,故名『寒具』。」明方以智《通
雅》「饮食」,包括□□、膏环、安乾、●●、□□、
环饼、□●、●●等名目,李时珍所谓:「服虔《通俗
文》谓之□,张揖《广雅》谓之□●,楚辞谓之□□,
《杂字解诂》谓之膏环」,这些都是「寒具」。总之,
糯米粉的,面粉的,甜的,咸的,各式各样形状的油炸
□子都可以称为「寒具」。本条的「环饼」实际就是《
食次》的「膏环」。
【一二】《释名.释饮食》:「蝎饼……索饼之属,皆
随形而名之也。」则所谓「蝎子」,大概也不过是截成
头大尾尖像蝎子(「蝎」即「蝎」字)形的油煎□子,
即所谓「随形而名之」。「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必
须是油炸的,和□子符合,但文中脱去「油煎」的语句
。
【一三】《玉篇》:「●,蒲口切」,「●,他口切」
,「●●,饼也。」又「●,同●。」《广韵》上声「
厚」韵:「□,同●。」说明「□●」即「●●」,亦
即「□□」。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束皙《饼赋
》:『□□、●烛。』颜之推云:『今内国□□,以油
苏煮之;江南谓蒸饼为□□,未知何者合古?』」《要
术》的「□●」是一种油炸圆饼,正是颜之推所说「内
国……以油苏煮之」的。明张自烈《正字通》:「□●
,起□也;发酵使□轻高浮起,炊之为饼。」则变成江
南「谓蒸饼为□□」的馒头了,当然非《要术》所指。
【一四】「剂」,溲好面后分成单件准备作饼的面剂。
【一五】「勃」,指乾面粉。
【一六】「起」,膨胀隆起。
【一七】「水引」,指面条。《太平御览》卷八六○引
宏君举《食檄》:「然后水引,细如委□。」下文「粉
饼法」:「若作水引形者,……仅容韭叶。」都和这里
「一尺一断,……□令薄如韭叶」相合,说明所谓「水
引」,就是面条。
【一八】「□□」,音博托,亦作「●□」,又作「不
托」。宋程大昌《演繁露》:「古之汤饼,皆手搏而擘
置汤中。后世改用刀几,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
。」这样作成的东西,和这里的「□□」完全一样。实
际就是现在的「面皮」,和「水引」同类。
古时各种面食的名称,大致是这样:「□
□」、「水引」、「汤饼」,是水煮的实心面食类;有
馅的,叫「馄饨」,是饺子类;火烤的叫「烧饼」、「
胡饼」,包括有馅的和实心的,是烧饼类;蒸的,叫「
蒸饼」、「笼饼」,是馒头类。
【一九】「逐沸煮」,随著水开下锅。
【二0】「●●」,音落锁,字书始收于《集韵》,解
释是「粟粥」,当即根据《要术》本条所记。
【二一】「□」,没有熟透的一馏饭。
【二二】「笊篱」,《六书故》:「今人织竹如勺以漉
米,谓之『爪篱』。」小型的可以作为在锅中捞出食物
的捞具,俗称「漉子」、「
兜子」、「捞兜」。
【二三】「生」,粗粝不细腻。
【二四】「铄铄然」,形容由硬面再溲成稀面稀到可以
搦出的状态。
【二五】「两段」,两种不同孔形的牛角,各用细绸一
段缝好。
【二六】「缀」是缝,指绸的中央开一个孔,和牛角的
大小相应,然后缝在一起。「钻」是指用钻子钻牛角缝
孔。
【二七】「举」,挂起来。上条「袋盛,举置」,义同
。
【二八】「胡麻饮」,芝麻捣烂煮成的饮料。卷八《羹
□法》篇引《
食经》称「胡麻羹」。
【二九】「稹稹」,细腻黏软。
【三0】「粉」,仍指英粉(《要术》面粉称「面」)
。
【三一】「顿」是停放;「顿钵」即将钵子放入沸汤中
。「仍」,作「乃」字用。将食物用碗盛著放在饭上蒸
,现在浙东方言还有称为「
顿」的。
【三二】「挹钵」,这时铜钵已很烫手,所以要用器具
将钵挹出。
【三三】「麻、酪」,指用粉饼下在「胡麻饮」中或酪
中。
【三四】「滑」,指饼的细软柔滑,不是像□羹那样的
涎滑。「□●」、「□□」等条所称的「滑美」,都是
这个意思。
【三五】《广韵》上声「□」韵:「□,土地。」「碜
,食有沙碜。」《广韵》二字异释,其实二字通用。《
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上□下黩」,亦别作「
碜」。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的卷二五「碜毒」解
释说:「又作□,同。初锦反。……《通俗文》:『沙
土入食中曰碜。』」说明「□」即「碜」字,有逞、侵
二音,指食物中杂有沙屑。现在称食物中有沙屑抵牙为
「碜牙」,即《要术》「砂□」字。
【三六】「头角」,指不完整的碎粒。
□●法第八十三
《风土记》注云(一):「俗先以二节一日(二)
,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
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
□』,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
《食经》云:「粟黍【一】法:先取稻(三),渍
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二】一斗,著竹●(四)
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五)。其绳相去寸
所【三】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四】:用秫稻米末,绢罗,水
、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馀,广二寸馀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著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
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一) 《太平御览》卷六五一引《风土记》有此条,
无「注」字,作风土记正文。按《风土记》晋周处撰,
书已佚失,惟据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篇,知该
书作者自作注文。该篇说《风土记》「文言美辞,列于
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说明正文(「章句」)
辞句优美,小注(「细书」),委曲详尽。现在散见于
各书引录的,其正文还保存著不少韵文风格,则本条应
是注文。后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所引,确是注
文,并经贾氏删节,且有脱文。所引是:「《风土记》
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享」下原有「
惊」字,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
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
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原误「●」
),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要术》删去正文,使「二节日」、「角黍」等颇觉
突如其来,看了《玉烛宝典》所引,就很清楚。「黏黍
」应作「裹黏黍」,意义□顺适。
(二) 「俗先以二节一日」,原无「一」字。这是指
端午和夏至二个节日的前一日裹□,到次日的节日拿来
□,「一」字必须有,据《
玉烛宝典》引《风土记》加。由于脱这「一」字,不免
难得正确的解释,日译本以谷雨解释「二节日」,相差
远了。「以」,可能是「此」字之误,也可能贾氏是节
引,作「此」颇觉突兀,改为「以」,姑存其旧。
(三) 「稻」,指稻米,应脱「米」字。
(四) 金抄、明抄、湖湘本作「●」,他本作「●」
。按「●」音隙,是竹箩。「●」音荡,《说文》、《
广韵》都解释为「大竹筒」。《玉烛宝典》卷五及《太
平御览》卷八五一「□」引《续齐谐记》都说到:「屈
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
筒贮米,投水祭之。」至东汉初,改用楝树叶塞住筒口
,并用彩丝缠缚。后世就发展成为□。据此,最早的□
,有用竹筒盛著的说法。则他本作「●」,也未始不可
以解释。但联系下文「裹,以绳缚」,就讲不通。日译
本采用「●」字,解释为将竹筒破开,但既用竹筒,何
必破开又再用绳缚,同时「裹」仍不好解释,而且晋周
处时已用菰叶裹,将《食经》推前为汉代作品,恐有未
协。我们认为《食经》文多有假借字,或者「●」假借
为「箬」,或者如《今释》疑为「箬」或「□」字之误
,较为合宜。姑仍金抄之旧存疑。
(五) 明抄《津逮》本作「□」,湖湘本、渐西本作
「缚」,金抄讹作「●」,兹从湖湘本。
【一】 这个「黍」和下文「黍熟」,都是「角黍」即
□的代称,不是真正的黍。
【二】 「成粟」,成治的粟米。
【三】 「所」,处所;「相去寸所」,就是相隔一寸
的地方。
【四】 「●」,音噎,《广韵》:「□属。」就本条
所记,则是一种竹箬裹蒸的果肉糯米粉糕。
煮●(一)莫片反(二),米屑(三)也。或作●(四
)。第八十四
煮●:《食次》曰:「宿客足,作●●【一】苏革
反●末一升(
五),以沸汤一升沃之;不用腻器。断(六)箕漉出滓
,以●□【二】舂取勃【三】。勃,别出一器中。折米
白煮【四】,取汁为白饮,以饮二升投●汁中。□□又
云:合勃下饮讫,出勃。●汁复悉写釜中,与白饮合煮
,令一沸,与盐。白饮不可过一□(七)。□□折米弱
炊,令相著,盛饭瓯中,半奠,杓抑令偏著一边,以●
汁沃之,与勃。」
又云:「●末以二升,小器中沸汤渍之。折米煮为
饭,沸,取饭中汁升半。折(八)箕漉●【五】出,以
饮汁当(九)向●汁上淋之,以●□舂取勃,出别勃(
十)置。复著折米渖汁为白饮,以●汁投中。鲑(十一
)奠如常,食之。」
又云:「若作仓卒难造者,得停西□(十二)●最
胜。」
又云:「以勃少许投白饮中;勃若散坏,不得和白
饮,但单用●汁焉。」
(一) 本篇所有「●」字,湖湘本、《津逮》本均讹
作「●」,他本不讹。
(二) 「●」,音面,明抄作「莫片反」,是;「莫
」,湖湘本、《津逮》本讹作「草」;「片」,金抄讹
作「□」;均据明抄改正(
《学津》本、渐西本已改正)。
(三) 「屑」,明抄讹作「●」,湖湘本、《津逮》
本又讹作「有」,据金抄改正(《学津》本、渐西本已
改正)。
(四) 「或作●」,「或」,明抄、湖湘本、《津逮
》本误作「盛」,据金抄改正(《学津》本、渐西本已
改正)。「●」,金抄像仍作「●」,明抄作「●」,
湖湘本、《津逮》本讹作「根」,《学津》本、渐西本
作「□」。按「●」,《篇海》:「亦作□」,但《玉
篇》、《广韵》无「□」字,是后人的解释,不足据。
「●」是涂封,而「●」亦从泥省作「□」(参看注释
【一】),可能「●」的来源即取义于「●」,故暂从
明抄作「●」。
(五) 各本作「一斗」,仅金抄作「一升」,应作「
一升」。本篇的「勃」,与卷七《白醪麴》篇的「茗渤
」同义,是泡沫,不是粉末(见注释【三】)。一斗●
末,用一升沸汤来浇,根本和不转来,不能成为「●汁
」,无从舂取泡沫;只有同量的●末用同量的沸汤来浇
,□是可能的。下文也是「●末以二升,小器中沸汤渍
之」,目的要使渍成「●汁」,如果是一斗与一升之比
,根本无从渍起。故从金抄作「一升」。又《北堂书钞
》引《食经》亦作「一升」,见注释【一】。
(六) 「断」,各本同;金抄作「●」,也是「断」
的别写字(据下篇「煮醴酪」的「断火」及他处均作同
一写法可证)。按此处没有问题是指漉物的器具,「淅
」亦从米写作「●」,很容易残烂成「断」字,似应是
「淅」字之误。「淅箕」即淘米箕。不过考虑到下文有
「折箕」,虽然「淅」亦容易残烂成「折」,但恰好「
断」、「折」同义,是否另指一种专用的漉物器,无从
肯定,姑仍各本之旧存疑。
(七) 「一□」,明抄空白二格;他本「不可过」下
迳接「折米」,不空;仅金抄还残存著这个「一」字,
而「一」下空白一格。据上文「以饮二升」及下文「饭
中汁升半」,这二字应是指「白饮」的容量,怀疑应作
「一升」(日译本改作「一沸」)。
这一段「又云」是说明●汁调和白饮的另
一方法。下文「折米弱炊,……与勃」是上段的赓续说
明,这个「●●」至此□交代完毕。
(八) 「折」,各本同,可能是「淅」字之误。考虑
到上文作「断箕」,暂存其旧,参看校记(六)。
(九) 这里「饮汁」是指「饭中汁」,即「白饮」,
与「●汁」是两种汁。「当」字疑衍。
(十) 「别勃」,应是「勃别」倒错。
(十一)「鲑」是鱼名,在这里讲不通。又六朝吴人总
称鱼菜为「鲑」,也不好讲,当有脱误。日译本改作「
佳」,属上句;《今释》改作「偏」,即上文「偏著一
边」的奠法。按这里「奠如常」,应指将折米煮成的饭
也照上法奠在半边,再浇入●汁等,作「偏」是可以解
释的。
(十二)「西□」,金抄、明抄「西」下空白一格;他
本不空。脱字的空白被下文紧接上去不空,是明抄以后
各本的通病。「西」可能是「粳」字残烂后错成,空格
可能是「勃」字,而这两字又倒错了,原文可能是:「
得停勃。粳●最胜。」
【一】 「●」有面、冥二音,自《玉篇》以下,解释
都是「米屑」,别无二义。《说文》有「□」字,解释
是:「溃米也」,《玉篇》同,「音弥」,弥、面是双
声;《广韵》「莫经切」(下平声「青」韵),则迳直
音冥。所谓「溃米」,即使米碎破,义同「米屑」。据
此,「●」、「□」音义并同,实即一字。「□」,《
玉篇》:「亦作□。」「□」即「麋」字,而「糜」,
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经》写作「麋」,是「□」亦即「
糜」的异写字,是烂糊糊。「●」或作「
●」,是糊封,「□」从泥省,也是米糊,事实上本篇
的「●」,先灌沸汤浸渍,还不断冲揽,确已成稠糊状
的糜。
「●」,《玉篇》:「竹革切,黏也。」又
:「●,陟厄切,●黏也。」二字音义并同,故《集韵
》:「●,……亦作●。」《玉篇》:「●●,损米。
又……饼相黏。」所谓「损米」,即本篇所称的「折米
」;所谓「饼相黏」,即「折米弱炊,令相著。」据此
,所谓「●」,即指软熟相黏的「折米饭」,再用杓底
压实压扁,实际也是由「饼□」的「□」滋生而来的字
。
用这种折米软饭作底食,另浇上糊状的「●
汁」,再加些从淀粉糊里冲搅出来的泡沫(「勃」)作
「盖头」,这就是「●●」。所谓「宿客足」,如果没
有脱讹,这两句像是谚语,指作一种「宵夜」的点心。
【二】 「●□」,当是一种劈篾成细丝然后扎成一束
的竹刷把,像现在的「筅帚」。卷七《白醪麴》篇的「
竹扫」,陆羽《茶经》的「
竹策」,都是同一类用具,同样可以在淀粉浆中(或茶
汤中)冲搅出泡沫来的。
【三】 「勃」,这里指泡沫,不是粉末。由「勃起」
一义滋生,「
尘起」叫「●」,「烟起」叫「●」,「面饽」叫「饽
」(均见《广韵》入声「没」韵),泡沫叫「□」或「
渤」(见卷七《白醪麴》篇注释【七】),这里「勃」
即「□」字。同量的「●末」,灌以同量的沸汤,已成
浆状,故称「●汁」。下文用「沸汤渍之」,其为●汁
,更为明显。而且「以●□舂取勃」,这个「勃」的产
生,其用具与冲击的操作正与《白醪麴》篇「以竹扫冲
之如茗渤」的方法相同。下文「勃若散坏」,会散坏的
也只能是泡沫。
【四】 「折米」,一种特别精制的米,参看《飧饭》
篇「折粟米法」。「白煮」是光用水煮,即清煮;故称
其米汤为「白饮」,即清米汤。
【五】 这个「●」,就是上文「漉出滓」的「滓」,
指●末中的「
□头」之类。
醴酪【一】第八十五
煮醴酪: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二
】,乃隐于介休县绵上【三】山中。其门人怜之,悬书
于公门。文公寤【四】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
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
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
祀,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一
)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五】是也
。中国流行,遂为常俗。然麦粥自可御暑,不必要在寒
食。世有能此粥者,聊复录耳。
治釜令不渝【六】法:常于谙信处【七】买取最初
铸者,铁精不渝,轻利易燃。其渝黑难燃者,皆是铁滓
钝浊所致。治令不渝法:以绳急束蒿,斩两头令齐。著
水釜中,以乾牛屎燃釜,汤暖,以蒿三遍净洗。抒却【
八】水,乾燃【九】使热。买肥猪肉脂合皮大如手者三
四段,以脂处处遍揩拭釜,察(二)作声。复著水痛疏
洗,视汁黑如墨,抒却。更脂拭,疏洗。如是十遍许,
汁清无复黑,乃止;则不复渝。煮杏酪,煮饧,煮地黄
染【一0】,皆须先治釜,不尔则黑恶。
煮醴法:与煮黑饧【一一】同。然须调其色泽,令
汁味淳浓,赤色足者良。尤宜缓火,急则焦臭。传曰:
「小人之交甘若醴」,疑谓此,非醴酒【一二】也。
煮杏酪粥法:用宿□麦【一三】,其春种者则不中
。预前一月,事麦折【一四】令精,细簸拣。作五六等
,必使别均调,勿令□细相杂,其大如胡豆(三)者,
□细正得所。曝令极乾。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粥,
然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人(四),以汤脱去黄皮,熟研
,以水和之,绢滤取汁。汁唯淳浓便美,水多则味薄。
用乾牛粪燃火,先煮杏人汁,数沸,上作豚脑皱,然后
下□麦米。唯须缓火,以匕徐徐搅之,勿令住。煮令极
熟,刚淖【一五】得所,然后出之。预前多买新瓦盆子
容受二斗者,抒粥著盆子中,仰头勿盖。粥色白如凝脂
,米粒有类青玉。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动【一六】。渝釜
令粥黑,火急则焦苦,旧盆则不渗水,覆盖则解离。其
大盆盛者,数卷【一七】居万(五)反亦生水也。
(一) 「酪」,各本脱,据金抄补。
(二) 「察」,形容擦时的声音,怀疑应作「察察」
。
(三) □麦不可能「大如胡豆」,也很难拣作五六等
,这里应指杏仁,可是上下文有倒错,疑应作:「……
事麦折令精,细簸拣。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粥,然
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人,作五六等,必使别均调,勿令
□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细正得所。曝令极乾。以
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惟杏
仁拣作五六等,作怎样用,仍有缺脱不完。
(四) 本条二处「杏人」,金抄均如文,他本均作「
杏仁」。果仁字古作「人」,他处亦作「人」,兹从金
抄。
(五) 「万」,明抄误作「反」,湖湘本、《津逮》
本误作「方」,据金抄改正(渐西本同)。
【一】 「醴」本来是带滓的甜米酒,「酪」是乳酪,
但在本篇都不是指这些。本篇的「醴」,实际是一种液
态的麦牙糖,「酪」是一种像乳酪的杏仁麦粥。而「醴
酪」连称,则是二者的混合物,即用麦芽糖调和的杏仁
麦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引陆□《邺中记》「
……寒食又作醴酪」下作注说:「今世悉作大麦粥,研
杏人为酪;别煮饧(「煮饧」,原误作「者一锡」)沃
之也。」说明寒食节□的「
醴酪」是一种饴糖杏仁麦粥,到隋唐时还是这样。
【二】 春秋时晋国重耳逃出在外十九年,介之推(亦
作介子推)是伴从逃出的一人。后重耳回国为君(即晋
文公),没有先赏劳他,他就避开住在绵上的山中。文
公烧山逼他出来,结果被烧死。事见《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国语.晋语》及《吕氏春秋.介立》篇等。
【三】 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县。绵上,古地名,在
界休县南。其地有山,称绵山。后亦名其山为介山。
【四】 「寤」,与「悟」通。
【五】 「寒食」的时日,各时期有不同。《后汉书.
周举传》:「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不欲举火,由是士
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汉时是在冬季断火一月。由
于一月冷食,「岁多死者」,周举为并州刺史,予以革
除,以后冷食时日减少。《魏武帝集.禁火罚令》:「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之推。」梁宗□」《荆楚岁时记》所记也是冬
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三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是清
明节前一日。但也有说清明前二日的。
【六】 「渝」,指变色。
【七】 「谙」是熟识;「谙信处」,指向来熟识信得
过的地方。
【八】 「抒却」,挹去,舀去;倾去。
【九】 「乾燃」,空锅烧。
【一0】「煮地黄染」,见卷三《杂说》篇「河东染御
黄法」。
【一一】「煮黑饧」,见下篇《饧哺》篇。
【一二】「醴」,《说文》:「酒一宿熟也。」《周礼
.天官》「酒正」有「醴齐」,郑玄注:「醴犹体也,
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孙诒让《周礼正义》:
「《释名.释饮食》云:『醴齐,酿之一宿而成,体有
酒味而已也。』恬即甜之借字。旧本《北堂书钞.酒食
部》引《韩诗》云:『甜而不□,少麴多米曰醴。』」
《玉篇》:「
醴,……甜酒。」「不□」即「汁滓相将」的连醅酒。
则所谓「醴酒」,是一种酿造时间极短略带酒味的带滓
的甜米酒。本篇的「醴」,不是这种「醴酒」,而是一
种液态的饴糖,所以贾氏怀疑「甘若醴」的「醴」是指
这个。这一解释,与高诱相似,高诱解释《吕氏春秋.
重己》篇的「醴」说:「醴者,以□与黍相醴,不以□
也,浊而甜耳。」
【一三】「宿□麦」,越冬□麦。
【一四】「折」,折损,折耗,指舂治使精好。
【一五】「淖」是湿,烂,粥煮到极烂熟称为「淖糜」
。这里「刚淖得所」,意即煮到稠烂合度。
【一六】「动」,变质。
【一七】「数」,音朔,屡次。「卷」有「收」义,这
里指多次挹取搅动,使胶状的杏麦粥变质生水,像用汤
匙舀□浓厚的咸豆浆那样。
飧(一)饭第八十六
作粟飧法:●米欲细而不碎。碎则浊而不美。●讫
即炊。经宿则涩(二)。淘必宜净。十遍以上弥佳。香
浆和暖水浸□,少时,以手□,无令有块。复小停,然
后壮(三)。凡停□,冬宜久,夏少时,盖以人意消息
之。若不停□,则饭坚也。投飧时,先调浆令甜酢适口
,下热饭于浆中,尖出便止。宜少时住,勿使(四)挠
搅,待其自解散,然后捞盛,飧便滑美。若下饭即搅(
五),令饭涩(六)。
折【一】粟米法:取香美好谷脱粟米【二】一石,
勿令有碎杂。于木槽内,以汤淘,脚踏;泻去渖,更踏
;如此十遍,隐约有七斗(
七)米在,便止。漉出,曝乾。炊时,又净淘。下□时
,于大盆中多著冷水,必令冷彻米心(八),以手□□
,良久停之。折米坚实,必须弱炊故也【三】,不停则
硬。投饭调浆,一如上法。粒似青玉,滑而且美。又甚
坚实,竟日不饥。弱炊作酪粥【四】者,美于粳(九)
米。
作寒食浆法:以三月中清明前,夜炊饭,鸡向鸣,
下熟热饭于瓮中,以向满为限。数日后便酢,中饮(十
)。因家常炊次【五】,三四日辄以新炊饭一□□之。
每取浆,随多少即新汲冷水添之。讫夏,飧浆并不败而
常满,所以为异。以二升,得解水一升【六】,水冷(
十一)清俊,有殊于凡。
令夏月饭瓮、井口边无虫法:清明节前二日夜,鸡
鸣时,炊黍熟,取釜汤遍洗井口、瓮边地,则无马□【
七】,百虫不近井、瓮矣。甚是神验。
治旱稻赤米令饭白法:莫问冬夏,常以热汤浸米,
一食久,然后以手□之。汤冷,泻去,即以冷水淘汰,
□取白乃止。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又,●赤稻一臼,米里著蒿叶一把,白盐一把,合
●之,即绝白。
《食经》曰:「作面饭法:用面五升,先乾蒸,搅
使冷。用水一升。留一升面,减水三合;以七合水,溲
四升面,以手擘解。以饭,一升面粉粉乾下。稍切取,
大如栗颗。讫,蒸熟。下著节中,更蒸之。(十二)」
作粳米糗□【八】法:取粳米,汰洒【九】,作饭
,曝令燥。□细,磨,□细作两种折【一0】。
粳米枣□法:炊饭熟烂,曝令乾,细筛(十三)。
用枣蒸熟,迮取膏,溲□。率一升□,用枣一升。
崔□曰:「五月多作□,以供出入之粮。」
菰米饭法:菰谷【一一】盛韦囊中;□瓷器为屑,
勿令作末,内韦囊中令满,板上揉之取米。一作可用升
半。炊如稻米。
胡饭法:以酢瓜菹长切,□(十四)炙肥肉,生杂
菜,内饼中急卷。卷用两卷,三截,还(十五)令相就
,并六断【一二】,长不过二寸。别奠「飘兖」随之。
细切胡芹、蓼(十六)下酢中为「飘兖」。
《食次》曰:「折米饭:生折(十七),用(十八
)冷水,用虽好,作甚难。蒯苦怪反米饭(十九)。蒯
者,背洗(二十)米令净也。」
(一) 「飧」,音孙,《说文》作「●」。徐灏《说
文解字注笺》引戴侗说:「飧,夕食也,古者夕则□朝
膳之馀,故熟食曰飧。」熟食加汤是水泡饭,故又引申
为「水和饭」。《礼记.玉藻》「不敢飧」孔颖达疏:
「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释名.释饮食》解释为
投饭于水中使解散,《太平御览》卷六五○引《通俗文
》解释为「水浇饭」,都和本篇相合。字从夕食得义,
正字应作「飧」。本篇各「
飧」字金抄均作「飧」(渐西本同),明抄、湖湘本等
概作「□」,俗讹字。本书统一作「飧」。
(二) 「涩」,各本讹作「沥」,据金抄改正。
(三) 「壮」,各本同(金抄讹作「肚」),疑应作
「●」或「装」,指重装再蒸。「●」,音壮,《玉篇
》:「米入甑也。」
(四) 「使」,黄麓森校记:「乃便之讹。」这里根
本不搅拌待其自然解散,作「使」□合适,黄校非。
(五) 「搅」,各本讹作「扰」,据金抄改正。
(六) 金抄作「涩」,他本作「坚」。按「涩」同「
□」,《说文》:「不滑也。」说明是「滑美」的反面
,故从金抄。《要术》中多种食品的「滑美」是指软滑
,黏滑,溜滑,而「涩」则指糊口,粗粝不细腻,不是
现在一般所说的□口。
(七) 「斗」,金抄误作「升」,他本不误。
(八) 「心」,各本误作「必」,据金抄改正。
(九) 「粳」,明抄作「硬」,金抄作「梗」,兹从
明清刻本作「
粳」。
(十) 「饮」,原作「饭」,黄麓森校记:「乃饮之
讹。」这是饮浆,字应作「饮」,但上文「下熟热饭于
瓮中」下应脱「以冷水沃之」一类字句。
(十一)「水冷」,疑应作「水泠」。「泠」,音灵,
清凉轻俊的意思。
(十二)「下著筛中,更蒸之」,不可解。上文「以饭
,一升面粉粉乾下」,或许是说把留下的一升乾蒸的面
粉下在饭里溲和,字句和上面不可解的都有错脱。
(十三)「细筛」上面应脱「□」、「磨」过程的记载
。
(十四)金抄作「□」,他本作「将」。按「□」同「
脔」,《满书.司马相如传》:「□割轮□。」颜师古
注:「□字与脔同,言脔割其肉。」
(十五)「还」,从金抄;明抄作「无」,他本空格或
墨钉。
(十六)「蓼」,从金抄;明抄误作「奠」,他本脱。
(十七)「折」,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哲」
误;《学津》本作「●」(「淅」的异体),渐西本作
「淅」,金抄作「折」。大概这个用冷水,与热汤淘折
相对,故称「生折」,难作。兹暂从金抄。
(十八)「用」,明抄空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十九)「蒯米饭」,句不完整,此条有上下不少脱文
。
(二十)「背」,金抄作「●」,湖湘本等作「皆」,
明抄作「背」。按「背」是簸扬的口语,现在江浙还有
这个方言。「洗」,明抄空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一】 「折」,用特殊的处理法使米搞得很精白,结
果只剩有原米量的百分之七十,有很多折耗,故称为「
折」,但其实有很大的浪费。
【二】 「脱粟米」,仅仅脱去外壳的粟米。
【三】 「必须弱炊故也」,指浸□后再蒸,但正文脱
「更蒸」一类字。
【四】 卷六《养羊》篇「抨酥法」:「抨酥酪浆,中
和飧粥。」这里「酪粥」,可能指此。
【五】 「炊次」,炊饭的时候。
【六】 「以二升,得解水一升」,二升酸浆,可以对
一升水。
【七】 「□」音贤,「马□」即马陆,属节足动物多
足类。
【八】 「糗□」,乾粮。
【九】 「汰洒」,淘汰洗涤。
【一0】「折」这里实际仍是「磨」的意思。「□细作
两重折」,指细的过筛,粗的再磨。
【一一】茭白的子实,称「菰谷」。其米称「菰米」,
又名「雕胡米」。
【一二】「断」,作「段」解释;「并六断」,两个肉
卷子,每个切切三段,一共六段。自「卷用两卷」至「
长不过二寸」,是指奠法。
素食第八十七
《食次》曰:「葱韭羹(一)法:下油水中煮葱、
韭□□五(二)分切,沸俱下。与胡芹、盐、豉、研米
糁□□粒大如粟米。」
瓠羹:下油水中煮极熟□□瓠体横切,厚三分,沸
而下。与盐、豉、胡芹。累奠之。
油豉:豉三合,油一升,酢五升(三),姜、橘皮
、葱、胡芹、盐,合和,蒸。蒸熟,更以油五升,就气
上洒之。讫,即合甑覆泻瓮中。
膏煎紫菜:以燥菜下油中煎之,可食则止。擘奠如
脯。
薤白蒸:秫米一石,熟舂●,令米毛(四),不●
。先击反(五)以豉三升(六)煮之,●箕漉(七)取
汁,用沃米,令上谐【一】可走虾。米释,漉出□□停
米豉【二】中,夏可半日,冬可一日,出米。葱、薤等
寸切,令得一石许,胡芹寸切,令得一升许,油五升,
合和蒸之,可分为两甑蒸之。气馏,以豉汁五升洒(八
)之。凡三过三洒,可经一炊久。三洒豉汁,半熟(九
),更以油五升洒之,即下。用热食。若不即食,重蒸
,取气出。洒油之后,不得停□上;则漏去油。重蒸不
宜久,久亦漏油。奠讫,以姜、椒末粉之。溲甑【三】
亦然(十)。
●音苏托饭【四】:托二斗,水一石。熬【五】白
米三升,令黄黑,合托(十一),三沸。绢漉取汁,澄
清,以●一升投中。无●,与油二升,●托好。一升,
次「檀托」,一名「托中价」(十二)。
蜜姜(十三):生姜一斤(十四),净洗,刮去皮
,□子【六】切,不患长,大如细漆箸。以水二升,煮
令沸,去沫。与蜜二升煮,复令沸,更去沫。□子盛,
合汁减半【七】奠;用箸,二人共。无生姜,用乾姜,
法如前,唯(十五)切欲极细。
□【八】瓜瓠法:冬瓜、越冬、瓠,用毛未脱者,
毛脱即坚。汉瓜【九】用极大饶肉者,皆削去皮,作方
脔,广一寸,长三寸。偏宜猪肉,肥羊肉亦佳;肉须别
煮令熟,薄切。苏油【一0】亦好。特宜菘菜。芜菁、
肥葵、韭等皆得。苏油,宜大用苋菜。细擘葱白,葱白
欲得多于菜。无葱,薤白代之。浑豉、白盐、椒末。先
布菜于铜铛底,次肉,无肉以苏油代之。次瓜,次瓠,
次葱白、盐、豉、椒末,如是次第重布,向满为限。少
下水,仅令相淹渍。□令熟。
又□汉瓜法:直以香酱、葱白、麻油□之。勿下水
亦好。
□菌其殒反法:菌,一名「地鸡」,口未开,内外
全白者佳;其口开里黑者,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经冬者
,收取,盐汁洗去土,蒸令气馏,下著屋北阴乾(十六
)之。当时随食者,取即汤□去腥气,擘破。先细切葱
白,和麻油,苏亦好。熬令香;复多擘葱白,浑豉、盐
、椒末,与菌俱下,□之。宜肥羊肉;鸡、猪肉亦得。
肉□者,不须苏油。肉亦先熟煮,薄(十七)切,重重
布之如「□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瓜瓠、菌,虽有肉、素【一一】两法,然此物多
充素食,故附素条中。
□茄子法:用子未成者,子成则不好也。以竹刀骨
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一二】。汤□去腥气。细切葱
白,熬油令香;苏弥好。香酱清、擘葱白与茄子俱下,
□令熟。下椒、姜末。
(一) 「羹」,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误作「粪
」,据金抄改正(渐西本同金抄)。
(二) 「五」,明抄空格,他本脱,据金抄补。
(三) 「豉三合,油一升,酢五升」,豉太少,油液
太多,数字有误。下文还要用油五升在上面洒,从洒也
说明豉不止三合,否则不是洒而是「沃」了。
(四) 「毛」,可以作带糠不淘洗解释,但也可能是
「白」字之讹。
(五) 「先击反」,各本无,据金抄补。「●」,各
本同,字书无此字。吾点校记:「疑淅之变体。」渐西
本即据以改为「淅」字。据下文「●箕」,应是「淅」
字的另一写法(《食次》、《食经》常用俗讹字)。
(六) 「三升」,似太少,疑有误。
(七) 连下条的「漉取汁」,均以沥取液汁为「漉」
,与《食经》用法相同,但与贾氏以取出固体物为「漉
」不同。参看卷八《黄衣黄蒸及□》篇注释【二】。
(八) 本条五「洒」字,金抄均作「洒」,他本均作
「洒」,本书统一作「洒」。
(九) 「半熟」,三洒豉汁,时间已经一炊之久,等
于复蒸三次,实际已熟透,而且「半熟」也不能吃,应
是「米熟」之误。
(十) 「甑亦然」,明抄脱,据金抄补。他本亦脱,
但上文「之溲」改作「溲之」,属上句,显然是脱去「
甑亦然」后「之溲」不成文而改为「溲之」的。
(十一)「托」下应有「煮」字。
(十二)「一升,次『檀托』,一名『托中价』」,黄
麓森校记,「
一升」疑「一名」之讹,应作:「一名『次檀托』,一
名『托中价』。」有可能。这些名称,大概都是外来的
译音名。
(十三)「蜜姜」条和以上各条,仍均系《食次》文。
自「□瓜瓠法」以下,专说□法,□是《要术》本文。
(十四)「一斤」,各本同,金抄作「一升」。
(十五)「唯」,明抄讹作「准」,湖湘本等作「唯」
。
(十六)「乾」,各本误作「中」,据金抄改正。
(十七)「薄」,金抄作「●」,他本作「苏」,据「
□瓜瓠法」是「肉须别煮令熟,薄切」,「苏」、「●
」应是「薄」字之误,兹改正。
【一】 「谐」,犹言恰好,意谓上面高出的水(豉汁
)刚好能使虾游走的深度,大约相当于现在所说「一指
头」的水。《食次》文与《
食经》文往往相同,例如卷八《羹□法》篇引《食经》
「烂熟」条就有「谐令胜刀」。
【二】 「豉」,指豉汁。
【三】 「溲甑亦然」,大概指溲饭上甑时也要加些姜
、椒末。
【四】 「酥」,《集韵》:「或作●。」故「●」即
「酥」字。《
要术》本文作「酥」,这里作「●」是《食次》文。「
托」,可能是《煮●》篇引《食次》「●」字的或体,
《集韵》解释是「屑米为饮」,这里其实是一种糊状的
食物,称为「饭」固然不是不可以,但也可能是「饮」
字之误。
【五】 「熬」,这里指炒。
【六】 「□」,同「算」;「□子」,即算筹。
【七】 「减半」,少于一半,不到一半。
【八】 「□」,用少量的水缓火油焖。
【九】 「汉瓜」,未详。
【一0】「苏油」,苏子油,即卷三《荏蓼》篇的「荏
油」。下文「
苏亦好」,「苏弥好」,均指此。
【一一】「素」,指用「苏油」或「麻油」,不用肉类
。
【一二】茄子果肉中含有颇多量的鞣酸,鞣酸能与铁化
合,生成黑色的鞣酸铁,所以用铁刀切茄子,切面会变
黑。
作菹、藏生菜【一】法第八十八
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收菜时,即择取好者
,菅【二】、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
,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
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菹色仍
青,以水洗去咸汁,煮为茹【三】,与生菜不殊。
其芜菁、蜀芥二种,三日抒出之。粉黍米,作粥清
;□麦●作末,绢筛。布菜一行,以●末薄坌【四】之
,即下热粥清。重重如此,以满瓮为限。其布菜法:每
行必茎叶颠倒安之。旧盐汁还泻瓮中。菹色黄而味美。
作淡菹,用黍米粥清,及麦●末,味亦胜。
作汤菹法:菘菜佳,芜菁亦得。收好菜,择讫,即
于热汤中□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一)出,经
宿生之,然后汤□。□讫,冷水中濯之(二),盐、醋
中。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败。
●菹【五】法:菹,菜也(三)。一曰:菹不切曰
「●菹」。用乾蔓菁,正月中作。以热汤浸菜冷柔软,
解辫(四),择治,净洗。沸汤□,即出,于水中净洗
,复作盐水暂(五)度【六】,出著箔上。经宿,菜色
生好。粉黍米粥清,亦用绢筛麦●末,浇菹布菜,如前
法;然后(六)粥清不用大热。其汁□令相淹,不用过
多。泥头七日,便熟。菹瓮以穰茹之,如酿酒法。
作卒【七】菹法:以酢浆煮葵菜,擘之,下酢,即
成菹矣。
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七)
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
,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
粲然与夏菜(八)不殊。
《食经》作葵菹法:「择燥葵五斛,盐二斗,水五
斗,大麦乾饭四斗(九),合濑(十):案【八】葵一
行,盐、饭一行,清水浇满。七日黄,便成矣。」
作菘咸菹法:水四斗,盐三升,搅之,令杀菜。又
法:菘一行,女麴【九】间之。
作酢菹法:三石瓮。用米一斗,□,搅取汁三升;
煮滓作三升粥(十一)。令内菜瓮中【一0】,辄以生
渍汁及粥灌之。一宿,以青蒿(十二)、薤白各一行,
作麻沸汤【一一】,浇之,便成。
作菹消去(十三):用羊肉二十斤,肥猪肉十斤,
缕切之。菹二升,菹根五升,豉汁七升半,切葱头五升
。
蒲菹:《诗义疏》曰(十四):「蒲,深蒲也。《
周礼》以为菹【一二】。谓蒲(十五)始生,取其中心
入地者,□【一三】,大如匕柄,正白,生□之,甘脆
;又煮,以苦酒浸(十六)之,如食笋法,大美。今吴
人以为菹,又以为□(十七)。」
世人作葵菹不好(十八),皆由葵大脆故也。菹菘
,以社【一四】前二十日种之;葵,社前三十日种之。
使葵至藏,皆欲生花乃佳耳。葵经十朝苦(十九)霜,
乃采之。秫米为饭,令冷。取葵著瓮中,以向饭沃之(
二十)。欲令色黄,煮小麦时时□【一五】桑葛反之。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51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1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