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14/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10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4:36 1999), 转信



     种紫草【一】第五十四

  《尔雅》曰(一):「藐,茈草也。」「一名紫●
草【二】。」

  《广志》曰:「陇西紫草,染紫之上者。」

  《本草经》曰(二):「一名紫丹。」

  《博物志》曰(三):「平氏山之阳【三】,紫草
特好也。」

  宜(四)黄白软良之地,青沙地亦善;开荒黍□下
【四】大佳。性不耐水,必须高田。

  秋耕地,至春又转耕之。三月种之:耧耩地,逐垄
手下子,良田一亩用子二升半(五),薄田用子三升。
下讫劳之。锄如谷法,唯净为(六)佳,其垄底草则拔
之。垄底用锄,则伤紫草。

  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芳蒲反燥载聚【五】,打
取子。湿载,子则郁□。

  即深细耕【六】。不细不深,则失草【七】矣。寻
垄以杷耧取,整理。收草宜并手力,速竟为良,遭雨则
损草也。一扼【八】随以茅结之,擘葛弥善。四扼为一
头,当日即斩齐【九】,颠倒十重许为长行,置坚平之
地,以板石镇之令扁。湿镇直而长,燥镇则碎折,不镇
卖难售也。两三宿,竖头著日中,曝之□□然。不晒则
郁黑,太燥则碎折(七)。五十头作一「洪」【一0】
,「洪」,十字,大头向外,以葛缠络。著敞屋下阴凉
处棚栈【一一】上。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
,皆令草失色。其利胜(八)蓝。

  若欲久停者,入五月,内著屋中,闭(九)户塞向
【一二】,密泥,勿使风入漏气。过立秋,然后开出,
草色不异。若经夏在棚栈上,草便变黑,不复任用。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藐」音邈
。「茈」音紫,通「紫」。「一名紫●草」是注文,和
郭璞注有不同,大概《要术》是摘引。「●」(音戾)
,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如字,院刻、金抄作「芨
」,误。郭璞注是:「可以染紫。一名茈●,《广雅》
云:」「《广雅》云」见《广雅.释草》,文作:「茈
●,茈草也。」

(二) 《神农本草经》「紫草」下记载:「一名紫丹
,一名紫□。」

(三) 今传《博物志》不载此条。按《神农本草经》
「紫草」下陶弘景注引《博物志》及《太平御览》卷九
九六「紫草」引《博物志》均作:「平氏阳山,紫草特
好。」

(四) 湖湘本、《津逮》本脱「宜」字,据院刻、金
抄、明抄补(
《辑要》引亦有)。

(五) 「二升半」,从院刻、金抄(《辑要》引同)
;明抄、湖湘本作「二升」。

(六) 院刻、金抄作「为」;明抄、湖湘本作「唯」
,非。

(七) 「碎折」,唐韩鄂《四时纂要》「三月」篇作
「称折」。

(八) 「胜」,明抄讹作「□」(芝麻古名「苣□」
)。

(九) 「闭」,院刻、金抄作「●」,是闭的俗写,
他本如字。

【一】 紫草,属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颇粗壮,长
约七至十五厘米,粗可达一点五厘米,含有紫草红色素
,可作紫色染料,也供药用,质脆,易折断。果实为粒
状小坚果。

【二】 关于「紫●草」的解释,唐玄应《一切经音义
》卷十九的卷五三「□草」下解释说:「一名茈●,一
名茅□,可以染绛。」「□」即「茜」字,则是指茜草
科的茜草,和《广雅》解释作紫草不同。按《尔雅.释
草》:「茹□,茅□。」郭璞注:「今之□也,可以染
绛。」「茅□」是茜草,没有问题,但不是紫草,茜草
染红色,即所谓「染绛」,但紫草染紫色,玄应以「茈
●」为茜草的别名,似有混淆。

【三】 「平氏山之阳」,平氏,县名,汉置,在今河
南省桐柏县。

【四】 「下」,即「底」;「开荒黍□下」,指前作
是黍□的新开荒地。卷一《耕田》篇:「耕荒毕,……
漫掷黍□」,卷二《黍□》篇:「凡黍□田,新开荒为
上。」

【五】 「载聚」,意即积聚。《说文》:「载,乘也
。」「乘,覆也。」有载必有覆,故载、覆互训。《释
名.释姿容》:「载,在也,在其上也。」

【六】 「即深细耕」,目的在收根作染料,是「九月
中子熟,刈之」后随即进行的工作,中间「候稃燥载聚
,打取子」的打子工作是在稃壳乾燥后才进行。

【七】 「草」,指紫草根,下同。

【八】 「一扼」,犹言「一把」,唐韩鄂《四时纂要
》「三月」篇「扼」即作「把」。

【九】 「斩齐」,斩去残茎及须根。

【一0】「一洪」,作为一大捆的特用俗语。四把作一
头,五十头捆成一洪。捆法是大头向外,小头向内,一
头一头十字交叉地排叠起来,外面再用葛缠好。

【一一】「敞屋」,「敞」是开敞,即无壁的「厂」屋
。「棚栈」,在厂屋下用连排横木格起来的棚架。

【一二】「向」,原指朝北的窗,这里泛指窗户。

     伐木第五十五种地黄法附出

  凡伐木,四月、七月则不虫而坚□。榆荚下,桑椹
落,亦其时也。然则凡木有子实者,候其子实将熟,皆
其时也。非时者,虫而且脆也。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
,或火□【一】取乾,虫皆不生。水浸之木,更益柔□


  《周官》曰(一):「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郑司农云:「阳木,春夏生者;阴木,秋冬生【二】
者,松柏之属。」郑玄曰:「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
北者。冬则斩阳,夏则斩阴,调坚□也。」按柏之性,
不生虫蠹,四时皆得,无所选焉。山中杂木,自非七月
、四月两时杀者,率多生虫,无山南山北之异。郑君【
三】之说,又无取。则《周官》伐木,盖以顺天道,调
阴阳,未必为坚□之与虫蠹也。

  《礼记.月令》(二):「孟春之月,……禁止伐
木。郑玄注云:「为盛德所在也。」……孟夏之月,…
…无伐大树。「逆时气也。」……季夏之月,……树木
方盛,乃命虞人【四】,入山行木,无为斩伐。「为其
未(三)坚□也。」……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
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五】,则伐木
取竹箭。此其坚成之极时也。」」

  《孟子》曰(四):「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赵岐注曰:「时谓草木零落之时;使材木得茂
畅,故有馀。」

  《淮南子》曰(五):「草木未落,斤斧不入山林
。」高诱曰:「九月草木解【六】也。」

  崔□曰:「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
。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
』犹有剖析间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十一月,
伐竹木。」

  种地黄法【七】: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上旬
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八】五
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逐犁后如禾麦法下之。至
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


  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
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石。

  有草,锄不限遍数。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
心。今秋取讫,至来年更不须种,自旅生【九】也。唯
须锄之。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馀根自出矣。

(一) 见《周礼.地官》「山虞」,文同。「郑玄曰
」作「玄谓」,是郑玄先引郑司农(名众)的解说,然
后申以己见。这里作二人分注,是贾氏所改。「冬则斩
阳」以下郑玄注作:「冬斩阳,夏斩阴,坚濡调」,馀
同。

(二) 「无」,《月令》均作「毋」;「无为斩伐」
,作「毋有斩伐」,馀同。注文均《郑玄》注,除虚字
互异外,馀亦同。

(三) 「未」,黄校、明抄误作「木」,院刻、金抄
、湖湘本同郑玄注作「未」。

(四) 见《孟子.梁惠王上》篇,句末有「也」字。
赵岐注无「得」字。

(五) 见《淮南子.主术训》,「不」下有「得」字
。今本高诱注作:「九月草木节解,未解不得伐山林也
。」与《要术》引异。按《
淮南子》有许慎及高诱注本,许注本久已佚失。今本题
高诱注者,杂有许注文,而题许慎注者(如《四部丛刊
》本),实际多同高注本。二本实已混淆,无从分别。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及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多引许
注,则其书唐时尚在。

【一】 「□」同「惫」,《玉篇》:「火乾也。」指
逼近火旁烘炙。章炳麟《新方言.释器》认为后来变成
「焙」字。

【二】 「生」,不凋谢,意谓常绿。

【三】 「郑君」,指郑玄。这里贾氏不同意二郑之说


【四】 「虞人」,管山林泽苑的官。

【五】 冬至日最短,因亦称冬至为「短至」。

【六】 「解」是枝叶凋落,即今本《淮南子》注所谓
「节解」。《
文选》左思《吴都赋》:「草木节解。」唐吕延济注:
「草木凋落。」

【七】 地黄,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其根可染黄色
,亦供药用。卷三《杂说》篇有用地黄根染御黄法,本
篇亦系用作染料。又此条种地黄法应附在种染料作物各
篇之后,现在附在这里,可能是在全卷写成后再补上的


【八】 「种」,指种根,即地黄根,下同。

【九】 「旅生」,原指野生,这里指自宿根发生,参
看卷三《种胡荽》篇注释【一0】。但地黄连作,影响
产量。

齐民要术校释



     齐民要术卷第八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黄衣、黄蒸及□(一)第六十八
常满盐、花盐第六十九
作酱等法第七十
作酢法(二)第七十一
作豉法(二)第七十二
八和兖(三)第七十三
作鱼□(四)第七十四
脯腊(五)第七十五
羹□法第七十六
蒸□法第七十七
●、□、煎、消法第七十八
菹绿第七十九

(一) 「□」下原有「子」字,但卷内篇题无,篇中
也单称「□」,兹删去。

(二) 「法」下原有「等」字,据卷内篇题删去。

(三) 院刻作「●」,金抄作「●」,均讹;明抄作
「●」,湖湘本作「齑」,俗讹字;兹据院刻卷内篇题
统一作「兖」。

(四) 「作鱼□」,原作「作□等法」,据卷内篇题
改使一致。

(五) 本篇以下五篇篇题,「脯腊」原作「脯腊等法
」,「羹□法」原作「作羹□」,「蒸□法」原作「作
蒸□」,「●□煎消法」原无「法」字,「菹绿」原作
「菹绿等法」,均据卷内篇题分别改如上文,以使一致


  黄衣、黄蒸及□(一)第六十八黄衣一名麦●(二)

  作黄衣【一】法(三):六月中,取小麦,净淘讫
,于瓮中以水浸之,令醋。漉出【二】,熟(四)蒸之
。槌箔上敷席,置麦于上,摊令厚二寸许,预前一日刈
□【三】叶薄覆。无□叶者,刈胡□,择去杂草,无令
有水露气;候麦冷,以胡□覆之。七日,看黄衣色足,
便出曝之,令乾。去胡□而已,慎勿□簸。齐人喜当风
□去黄衣,此大谬:凡有所造作用麦●者,皆仰其衣为
势【四】,今反□去之,作物必不善矣。

  作黄蒸【五】法:六、七月中,●(五)生小麦,
细磨之。以水溲而蒸之,气馏好熟,便下之,摊令冷。
布置,覆盖,成就,一如麦●法。亦勿□之,虑其所损


  作□法:八月中作。盆中浸小麦,即倾去水,日曝
之。一日一度著水,即去之。脚生【六】,布麦于席上
,厚二寸许。一日一度(六),以水浇之,牙生便止。
即散收,令乾,勿使饼;饼成则不复任用。此煮白饧【
七】□。

  若(七)煮黑饧,即待芽生青,成饼【八】,然后
以刀(八)●【九】取,乾之。

  欲令饧如琥珀色者,以大麦为其□【一0】。

  《孟子》曰(九):「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
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 「□」,本卷内院刻均作「□」,金抄大多同
院刻;明抄均作「□」,是现在通行的写法。在别卷,
金抄、明抄亦均作「□」。本书统一从今写作「□」。
本卷各篇金抄错、脱、空格以及错页、空页特别多,有
院刻足以校勘,非必要时,概不作校记。

(二) 「●」,音桓,又音魂,音混,广韵:「不破
麦也」。这里专指整粒麦作的一种酱麴,俗名也叫「麦
囵」,「囵」是「囫囵」,也是完整不破的意思,字应
从完,明抄作「●」,误,据院刻等改正。

(三) 本篇「作黄衣法」、「作黄蒸法」及「作□法
」,均仅标目作大字,内容(至「以大麦为其□」止)
均系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四) 金抄、湖湘本作「熟」,唐韩鄂《四时纂要.
六月》篇捋《
要术》亦作「熟」;院刻、明抄作「热」,非。

(五) 「●」,金抄作「●」,明抄作「●」(湖湘
本空格),均误;院刻作「●」,沿讹字,兹改正为「
●」。

(六) 院刻、金抄、湖湘本作「度」,明抄误作「唐
」。

(七) 院刻、金抄、湖湘本作「若」,明抄误作「苦
」。

(八) 院刻、金抄、湖湘本作「刀」,明抄误作「力
」。

(九) 见《孟子.告子上》篇,「物」下有「也」字
,「曝」作「
暴」。贾氏引此以证说麦□的发芽,原紧接上文不提行
,为了眉目清醒,兹予提行。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也』是
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
。」但有不能省的,省掉就出毛病,颜氏举「青衿,青
领也」为例(《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
传》的解释)说:「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北齐的都
城)《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
、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
二字,其失大矣。」另方面,「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
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颜氏与贾
氏同时而稍后,《要术》此处及卷二《大小麦》篇、卷
五《伐木》篇等引《孟子》均少「也」字,引他书也有
相同情况,反映贾氏所用《孟子》等书,正是北方本子
。相反,如引《尔雅》等书,则又有不少多「也」字的
,未知是否「俗学」所加。颜氏原先在梁朝,梁亡入北
齐,南北流行的书卷,他都接触到,《书证》篇反映南
北书卷的文字有不少不同,也颇多乖误讹传之处。现在
《要术》所引各书,和今本不同的地方,也只能作为一
种参考,不可能肯定那就是未经改易的原样。

【一】 「衣」,指菌类的繁殖分布,俗有「生衣」、
「上衣」之称;「黄衣」,指其色素为黄色。由于菌丝
体、子囊柄或孢子囊呈黄色的是好麴,古因以「麴衣」
称黄色的衣服,并以「麴尘」代表黄色。当然这并不排
斥其他色素之仍为好麴,例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所
说的「尘绿者佳」。事实上,黄绿色确是酱麴、酒麴共
同要求的好颜色。但这里的「黄衣」,则作为「麦●」
的专名。「麦●」也叫「●子」,又名「麦囵」,亦称
「女麴」(见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

【二】 《要术》常用的「漉」、「接」、「滤」,意
思相类而有别。相同处都是指使水液和水中固体物的分
离。但有时需要水液,有时需要水中固体物,就其操作
对象和方法说,就有了不同。

      「漉」,指隔出水中固体物。如「漉去滓
」(卷一《种谷》篇引《泛胜之书》),「漉去皮子」
(卷四《柰林檎》篇),「
漉去□」(卷五《种蓝》篇),「漉出糟」(卷七白醪
麴篇)等,是漉去固体物不要;这里「漉出」小麦,卷
六《养羊》篇「漉取曝乾」和「漉酪法」,卷七《造神
麴并酒》篇「漉出冻凌」等,是漉取需要的固体物。虽
其漉出之物,或取或拾,有所不同,但处理的对象都是
水中固体物。

      「接」,指挹出水液。如「接取清」(卷
六《养羊》篇「中水治方」,本卷《作酢法》篇「粟米
麴作酢」、「秫米酢」、「
大麦酢」等条),「接饮不押」(卷七《笨麴并酒》篇
「□米酎」);以及「接去清水」,「徐徐接去」(卷
五《种红蓝花栀子》篇「作米粉」)等等。接出的水液
,也有取拾的不同,但对象都是水液。由于所取的是上
面的水液,因此也称捞取上浮的物体为「接」,如「接
酥」(卷六《养羊》篇),「浮即接取」(下篇),「
接取浮脂」(
本卷《蒸□法》篇「□猪肉法」);以及「白醭浮,接
去之」(本卷《作酢法》篇「神酢法」)等等。所捞之
物,也有取舍的不同,但都指上浮的东西。在这种情况
,相当于「掠」,有时也相当于现在口语的「撇」,例
如本卷《脯腊》篇就「接」、「掠」互用。

      「滤」,指过滤渣滓。如「绢袋滤」(卷
五《种红蓝花栀子》篇「作米粉」),「滤熟乳」(卷
六《养羊》篇「作酪法」),「绢滤取汁」(卷九《醴
酪》篇),「滤去滓秽」(卷九《煮胶》篇)等。对去
掉渣滓一点说,和「漉」相似,但取舍方面,只取液汁
,不取固体物;对取得液汁一点说,和「接」相似,但
「滤」是从下面沥取,「接」是从上面挹取。《要术》
本文对这些词的用法,没有含混(《食经》、《食次》
却有个别例外)。

【三】 秀前的荻叫「□」,参看本卷《作鱼□》篇注
释【一一】及卷十「乌□【九四】」注释【一】。下文
的「胡□」,即□耳,亦名苍耳。

【四】 「皆仰其衣为势」,作酱主要藉助于霉菌的营
糖化和水解蛋白质作用,现在反而把这些东西(所谓「
衣」)簸去,则酵解作用大减,成品质量必然差。

【五】 「黄蒸」,这是带麸皮的面粉作成的酱麴,和
整粒的麦作成的「黄衣」不同。

【六】 「□」是麦芽。「脚生」,指小麦种子萌发时
最初长出的幼根。

【七】 「饧」是用麦芽糖化淀粉、滤去米渣后的糖化
液汁煎成的稠厚饴糖。参看卷九饧哺篇注释【一】。「
白饧」、「黑饧」、「琥珀饧」,均见该篇。

【八】 「芽生青」,指幼芽继续生长,由白转青。「
成饼」,指根芽相互盘结成一片。由散状物结成一片,
现在群众还有「结饼」的口语。

【九】 「刀●」,用刀割裂开来。

【一0】这个大麦□是「成饼」的还是散的?次于黑饧
之后,也应是成饼的。浙江义乌以善制「白饧」著称于
浙江,其所制大麦芽糖所用的大麦芽就是结成饼的。但
在制麦芽时用物罨盖,使芽不变青。制成的饧,在未加
工使硬化变白以前,颜色褐黄,颇像琥珀色。

     常满盐、花盐第六十九

  造常满盐法(一):以不津瓮【一】受十石者一口
,置庭【二】中石上,以白盐【三】满之,以甘水沃之
,令上恒(二)有游水。须用时,挹取,煎,即成盐。
还以甘水添之,取一升,添一升。日曝之,热盛,还即
成盐,永不穷尽【四】。风尘阴雨则盖,天晴净,还仰
。若用黄盐、咸水者,盐汁则苦,是以必须白盐、甘水


  造花盐、印盐法:五、六月中旱时,取水二斗,以
盐一斗投水中,令消尽;又以盐投之,水咸极,则盐不
复消融。易器淘治沙汰之,澄去垢土,泻清汁于净器中
。盐滓甚白,不废常用。又一石还得八斗汁(三),亦
无多损。

  好日无风尘时,日中曝令成盐,浮即接取,便是花
盐,厚薄光泽似锺乳【五】。久不接取,即成印盐,大
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成印辄沈,漉取之。花、印
二(四)盐,白如珂雪【六】,其味又美。

(一) 「造常满盐法」和「造花盐、印盐法」,除标
目是大字外,内容均系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二) 「恒」,湖湘本如字;院刻、明抄作「●」,
避赵恒(宋真宗)的名阙末笔;金抄作「指」,误。此
字在他处宋本亦常阙笔,不再作校记。

(三) 「汁」,如果一石盐只得到八斗盐汁,不能说
损失不多,应是「滓」字的残文错成。「滓」指所得较
精白的盐,即上文所谓「盐滓甚白」。

(四) 院刻、金抄作「二」,明抄、湖湘本误作「一
」。

【一】 「不津瓮」,不渗漏的瓮,卷七有《涂瓮》篇


【二】 「庭」,指院子,不是厅堂。章炳麟《新方言
.释宫》:「
庭者廷之借字,今人谓廷为天井,即廷之切音。」

【三】 《名医别录》「食盐」陶弘景注,盐以河东所
产者为胜,东海盐白粒细,北海盐黄粒粗。据《图经本
草》解释,河东盐是产于山西解州盐池的「解盐」,最
为精好。又有河东「印盐」,颗粒大,又叫「大盐」,
人所常食,似解盐,也好。并州「末盐」,煎炼不纯,
卤重质杂,很差。贾氏所谓「白盐」,即指相当精白的
盐;「黄盐」是指卤重杂质多的盐。黄盐已经含卤重,
再加咸水来溶解,所得盐汁更苦,所以不能用于作「常
满盐」。

【四】 所谓「永不穷尽」,只是形容慢慢的食用可以
较为经久的意思。这和卷七《法酒》篇的所谓「不能穷
尽」,都是夸张其说。

【五】 「锺乳」,即锺乳石。宋苏颂《图经本草》:
「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碎之如爪甲,
中无『□齿』(指尖角不成薄片),光明者善。」钟乳
石是一种碳酸钙结晶,属六方晶系,击碎成薄片,有光
泽,好的白色。

【六】 「珂」,一种白色的玉和贝壳。「珂雪」,形
容「印盐」的色泽白而光莹。

     作酱等(一)法第七十

  十二月、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
用不津瓮,瓮津则坏酱。尝(二)为菹(三)、酢者,
亦不中用之。置日中高处石上。夏雨,无令水浸瓮底。
以一□●(四)一本作「生缩」铁钉子,背「岁杀」钉
著瓮底石下,后虽有□娠妇人食之,酱亦不坏烂也。

  用春种乌豆【一】,春豆粒小而均,晚豆粒大而杂
。于大甑中燥蒸之。气馏半日许,复贮出更装【二】之
,回在上者(五)居下,不尔,则生熟不多【三】调均
也。气馏周遍,以灰覆之,经宿无令火绝。取乾牛屎,
圆累,令中央空,燃之不烟,势类好炭。若(六)能多
收,常用作食,既无灰尘,又不失火,胜于草远矣。啮
看:豆黄【四】色黑极熟,乃下,日曝取乾。夜则聚、
覆,无令润湿。临欲舂去皮,更装入甑中蒸,令气馏则
下,一日曝之。明旦起,净簸择,满臼舂之而不碎。若
不重馏,碎而难净。簸拣去碎者。作热汤,于大盆中浸
豆黄。良久,淘汰,□去黑皮,汤少则添,慎勿易汤;
易汤则走失豆味,令酱不美也。漉而蒸之。淘豆汤汁,
即煮碎豆作酱,以供旋食。【五】大酱则不用汁。一炊
顷,下置净席上,摊令极冷。

  预前,日曝白盐、黄蒸、草●【六】居恤反、麦麴
【七】,令极乾燥。盐色黄者发酱苦(七),盐若润湿
令酱坏。黄蒸令酱赤美。草●令酱芬芳;●,□,簸去
草土。麴及黄蒸,各(八)别□末细□(
九)□□马尾罗【八】弥好。大率豆黄三斗,麴末一斗
,黄蒸末一斗,白盐五升,●子三指一撮。盐少令酱酢
;后虽加盐,无复美味。其用神麴者(十),一升当笨
麴四升,杀多故也。豆黄堆量不概【九】,盐、麴轻量
平概。三种量讫,于盆中面向「太岁」和之,向「太岁
」,则无蛆虫也。搅令均调,以手痛□,皆令润彻。亦
面向「太岁」内著瓮中,手□【一0】令坚,以满为限
;半则难熟。盆盖,密泥,无令漏气。

  熟便开之,腊月五七日,正月、二月四七日,三月
三七日。当纵横裂,周回离瓮(十一),彻底生衣【一
一】。悉贮出,搦破块(十二),两瓮分为三瓮。日未
出前汲井花水,于盆中以燥盐和之,率一石水,用盐三
斗,澄取清汁。又取黄蒸于小盆内减(十三)盐汁浸之
,□(十四)取黄渖,漉去滓。合盐汁泻著瓮中。率十
石酱,用黄蒸三斗。盐水【一二】多少,亦无定方,酱
如薄粥便止:豆乾饮水故也。

  仰瓮口曝之。谚曰:「萎蕤葵【一三】,日乾酱。
」言其美矣。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十日后
,每日辄一搅,三十日止。雨即盖瓮,无令水入。水入
则生虫。每经雨后,辄须一搅。解【一四】后二十日堪
食;然要百日始熟耳。

  《术》曰:「若为妊娠妇人坏酱者,取白叶棘子【
一五】著瓮中,则还好。俗人用孝杖搅酱,及炙瓮,酱
虽回而胎损。乞人酱时,以新汲水一盏,和而与之,令
酱不坏。」

  肉酱【一六】法:牛、羊、□、鹿、兔肉皆得作。
取良杀【一七】新肉,去脂,细锉。陈肉乾者不任用。
合脂(十五)令酱腻。晒麴令燥,熟□,绢□。大率肉
一斗,麴末五升,白盐两升半,黄蒸一升,曝乾,熟□
,绢□。盘上和令均调,内瓮子中。有骨者,和讫先□
,然后盛之。骨多髓,既肥腻,酱亦然也。泥封,日曝
。寒月作之。【一八】宜埋之于黍穰积中。二七日开看
,酱出【一九】无麴气,便熟矣。买新杀雉煮之,令极
烂,肉销尽,去骨取汁,待冷解酱。鸡汁亦得。勿用陈
肉,令酱苦腻。无鸡、雉,好酒解之。还著日中。

  作卒成【二0】肉酱法:牛、羊、□、鹿、兔、生
鱼,皆得作。细锉肉一斗,好酒一斗,麴末五升,黄蒸
末一升,白盐一升,麴及黄蒸,并曝乾绢□。唯一月三
十日停,是以不须咸,咸则不美。盘上调和令均,□使
熟,还擘破如枣大。作浪中坑【二一】,火烧令赤,去
灰,水浇,以草厚蔽之,令坩(十六)中□容酱瓶。大
釜中汤煮空瓶,令极热,出,乾。掬肉内瓶中,令去瓶
口三寸许,满则近口者焦。(十七)□盖瓶口,熟泥【
二二】密封。内草中,下土【二三】厚七八寸。土薄火
炽,则令(十八)酱焦;熟迟气味美(十九)好。是以
宁冷不焦;焦(二十),食虽便,不复中食也。于上燃
乾牛粪火,通(二一)夜勿绝。明日周时,酱出,便熟
。若酱未熟者,还覆置,更燃如初。临食,细切葱白,
著麻油炒葱令熟,以和肉酱,甜美异常也。

  作鱼酱法:鲤鱼、鲭鱼(二二)第一好;鳢鱼(二
三)亦中。鲚鱼、鲐鱼(二四)【二四】即全作,不用
切。去鳞,净洗,拭令乾,如脍【二五】法披破缕切之
,去骨。大率成鱼一斗,用黄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
作末。白盐二升,黄盐则苦。乾姜一升,末之。橘皮一
合,缕切之。和令调均,内瓮子中,泥密封,日曝。勿
令漏气。熟以好酒解之。

  凡作鱼酱、肉酱,皆以十二月作之,则经夏无虫。
馀月亦得作,但喜生虫,不得度夏耳。

  乾鲚鱼酱法:(二五)一名刀鱼。六月、七月,取
乾鲚鱼,盆中水浸,置屋里,一日三度易水。三日好净
,漉,洗去鳞,全作勿切。率鱼一斗,麴末四升,黄蒸
末一升□□无蒸,用麦□末亦得□□白盐二升半,于盘
中和令均调,布置瓮子,泥封,勿令漏气。二七日便熟
。味香美,与生者无殊异。

  《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
之【二六】,令生黄衣。以水一石六斗,盐三升(二六
),煮作卤,澄取八斗,著瓮中。炊小麦(二七)投之
,搅令调均。覆著日中,十日可食。」

  作榆子酱法(二八):治榆子人【二七】一升,□
末(二九),筛之。清酒一升,酱五升,合和。一月可
食之。

  又鱼酱法:成脍鱼【二八】一斗,以麴五升,清(
三十)酒二升,盐三升,橘皮二叶,合和,于瓶内封。
一日(三一)可食。甚美。

  作虾酱法:虾(三二)一斗,饭三升为糁【二九】
,盐二升(三三),水五升,和调。日中曝之。经春夏
不败。

  作燥●丑延反(三四)法:羊肉二斤,猪肉一斤,
合煮令熟,细切之。生姜五合(三五),橘皮两叶,鸡
子十五枚,生羊肉一斤,豆酱清【三0】五合。先取熟
肉著甑上蒸令热,和生肉;酱清、姜、橘(三六)和之


  生●【三一】法(三七):羊肉一斤,猪肉白四两
,豆酱清渍之,缕切。生姜、鸡子,春、秋用苏、蓼,
著之。

  崔□曰(三八):「正月,可作诸酱,肉酱、清酱
。四月,立夏后,铜鱼作(三九)酱。五月,可为酱。
上旬●楚狡切豆,中庚煮之。以碎豆作『末都』。至六
月(四十)、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作鱼酱。」

  作□□【三二】法(四一):昔汉武帝逐夷至于海
滨,闻有香气而不见物。令人推求,乃是渔父造鱼肠于
坑中,以至土覆之(四二),香气上达。取而食之,以
为滋味。逐夷得此物,因名之,盖鱼肠酱也。取石首鱼
、□鱼、鲻鱼【三三】三种肠、肚、胞,齐净洗,空著
【三四】白盐,令小倚咸【三五】,内(四三)器中,
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日,冬百日,乃好
熟。食(四四)时下姜、酢等。

  藏蟹法:九月内,取母蟹,母蟹脐(四五)大圆,
竟腹下;公蟹狭而长。得则著(四六)水中,勿令伤损
及死者。一宿则(四七)腹中净。久则吐黄,吐黄则不
好。先煮薄□(四八),□,薄饧。著活蟹于冷□瓮中
一宿。煮(四九)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待冷,瓮
盛半汁,取□中蟹内著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著,蓼
多则烂。泥封。二十日。出之,举蟹脐,著姜末,还复
脐如初。内著坩瓮中,百个各一器,以前盐蓼汁浇之,
令没。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特忌风里【三六】,
风则坏而不美也。

  又法:直煮盐蓼汤,瓮盛,诣河所,得蟹则内盐汁
里,满便泥封。虽不及前味,亦好。慎风如前法。食时
下姜末调黄,盏盛姜酢。

(一) 这个「等」字,原来没有,但卷首总目有,篇
内有藏蟹等法,兹据加。

(二) 「尝」,院刻、金抄作「□」,字同,本书统
一作「尝」。明抄作「常」,误。湖湘本等脱「酱。尝
为」三字。

(三) 「菹」,院刻作「□」,是异写字(始见于集
韵),明抄作「●」,俗讹字。这三种写法,全书中互
见,各本亦互异,但多数作「菹」。本书统一作「菹」


(四) 「□」,明抄如字,湖湘本等误作「□」,院
刻.金抄误作「锉」。按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大比
邱威仪》卷上:「《埤苍》:『□,●也。』谓铁衣也
。」□音生,●(右旁从欠)音秀,即「
锈」字。「□●」重文,意即「生锈」。「锉」是锅子
,用一锅子的锈铁钉子,岂非笑话,如果硬将「锉●」
二字割开,在「以一锉」作逗,解释为用锈铁钉子钉锅
子,尤为不经。其实这是错字,不要迷信院刻。

      「一本作『生缩』」,这是院刻初刻时的
校注,其实这另一本《要术》作「生缩」是正确的,意
思就是「生锈」。沈括《补笔谈》卷一「乐律」:「铁
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缩」即指铁锈。《集
韵》有「□」字,音秀,「铁生衣也」,也是锈的异写
字。漱是水润,缩是消减,「●」、「□」二字即取义
于此,故均从金旁,即今「锈」字。当然,这个和下文
的「向『太岁』和之」等,完全是迷信的说法。

(五) 院刻、金抄有「者」字,必须有,明抄、湖湘
本脱漏。

(六) 院刻、金抄作「若」,明抄、湖湘本误作「者
」。

(七) 「发酱苦」,犹言「酱发苦」。《今释》疑「
发」应作「令」。

(八) 院刻、金抄、湖湘本作「各」,明抄误作「名
」。

(九) 院刻作「□」,明抄、湖湘本误作「□」。本
篇各「□」字,只院刻全对;明抄只一处对(「肉酱法
」的正文「绢□」),馀均误作「□」;湖湘本只此处
错,馀均对;金抄全不清楚,似全误作「
□」。

(十) 院刻、金抄、湖湘本作「者」,明抄误作「昔
」。

(十一)「离瓮」,院刻、金抄同,指作酱材料乾燥收
缩,瓮周围露出空隙,明抄作「杂瓮」,湖湘本作「匝
瓮」,均误。

(十二)「块」,明抄误作「瑰」,据院刻、金抄等改
正。

(十三)「减」可以解释为少量的,但有些勉强,怀疑
是「清」、「
咸」一类字写错。

(十四)「□」,院刻、金抄、明抄同,指揉碎黄蒸,
取其黄汁(渖);湖湘本等作「接」,非。

(十五)院刻、金抄作「脂」,明抄、湖湘本误作「时
」。

(十六)「坩」是土制的容器,现在称耐高热的熔炼容
器为「坩埚」。但这里作为烧酱瓶的火坑讲,不合适,
可能是「坑」字之误。

(十七)本条各「焦」字,院刻、金抄、明抄均作「□
」,湖湘本等均作「焦」,字同。本书统一作「焦」。

(十八)「令」,院刻、金抄、明抄、湖湘本等均作「
合」,崇文书局本、《观象庐丛书》本作「令」,字应
作「令」,兹改正。

(十九)「美」,明抄、湖湘本脱,据院刻、金抄补。

(二十)「焦」字原紧接在「美好」的下面,由于这一
字的窜误,致使全段注文无法解释。注内「焦」字叠见
,因而窜误,兹为移正。这段注文的意思是说:火猛了
容易使酱焦坏,缓火虽然熟得慢些,但酱的味道很好,
所以宁可缓火(「宁冷」对猛火说)不焦;猛火虽然熟
得快,吃起来很方便(「焦,食虽便」)但已经过焦不
好吃了。

(二一)「通」,明抄、湖湘本等如字;院刻、金抄阙
末笔作「●」,避宋真宗的丈人刘通的名字改的。他处
院刻全是这样,金抄不全是阙笔。

(二二)「鲭鱼」,院刻、金抄同;明抄、湖湘本作「
鲚鱼」,与下文重出,误。

(二三)「鳢鱼」,院刻、金抄同;明抄、湖湘本作「
鲤鱼」,与上文重出,误。

(二四)「鲐鱼」,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作「
□鱼」,兹从院刻。

(二五)自本条以下至「生●法」共七条,均仅标目作
大字,内容均系双行小字,兹一律改为大字。

(二六)「盐三升」,似太少,疑有误字。又一石六斗
水加盐煮成盐汁(「卤」),只取八斗,虽说「澄取」
,究竟煮到如何程度,也欠明晰。

(二七)「炊小麦」,院刻、明抄、湖湘本同,金抄讹
作「欲小麦」。按「炊小麦」实际是指上面已经罨好的
「黄衣」,则「炊」上应有「以」字。

(二八)「作榆子酱法」以下至「生●法」各条,也是
引自《食经》文。

(二九)「□末」,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误作
「橘末」。

(三十)明抄、湖湘本脱「清」字,据院刻、金抄补。

(三一)「一日」,疑「一月」之误。

(三二)明抄作「□」,院刻、金抄、湖湘本作「虾」
,字同,兹一律作「虾」。

(三三)明抄、湖湘本作「一升」,兹从院刻、金抄作
「二升」。

(三四)院刻、金抄作「丑延反」,明抄作「五延反」
。按「●」,《广韵》:「丑延切」,明抄误。湖湘本
作「始蝉反」,则是依照玉篇改的。

(三五)院刻、金抄作「五合」;明抄、湖湘本作「五
片」,当非。

(三六)「橘」下明抄、湖湘本有「皮」字,院刻、金
抄无。又文内没有提到鸡蛋的生熟和下法,《食经》文
往往如此简阙不明。

(三七)《北堂书钞》卷一四五「生●」引《食经》有
「糁●法」说:「羊肉二斤,合煮令熟,缕切。生姜、
鸡子,春蓼、秋苏,著其上。」和本条相像,也和上条
相类。《书钞》「合煮」只有羊肉一种,又没有提到「
糁」,疑有脱漏。

(三八)此条引崔□《四民月令》文,与《玉烛宝典》
所引有分歧,可能后者是对的。《玉烛宝典》引文,正
月是:「可作诸酱。上旬●(按即「炒」字)豆,中旬
煮之。以碎豆作『末都』(原注:「末都者,酱属也。
」)。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肉酱
、清酱。」四月是:「立夏节后,……取铜子作酱。」
五月是:「可作●酱及醢酱。」分歧在《要术》所引「
上旬●豆,……可作鱼酱」一段所属的月份,并且《要
术》所引,显得枝枝节节,岔错缺少头绪。我们怀疑有
窜乱,即「上旬●豆」这整段,应在「正月可作诸酱」
的下面,全文应是:「正月可作诸酱。上旬●豆,中庚
煮之。以碎豆作末都。至六月、七月之交,分以藏瓜。
可作鱼酱、肉酱、清酱。四月立夏后,□鱼作酱。五月
可为酱。」这样,就和《玉烛宝典》所引完全符合,而
且也比较完整合理。注释另见《四民月令辑释》,这里
从略。

(三九)明抄、湖湘本脱「作」字,据院刻、金抄补。

(四十)院刻、金抄作「六月」;明抄、湖湘本无「月
」字。

(四一)自本条起至卷末,在引完《食经》和《四民月
令》文后,另起鱼内脏作酱和藏蟹的项目,都是贾氏本
文。

(四二)「之」下明抄、湖湘本多「法」字,据院刻、
金抄删去。上文「至」字,无法解释,应有误。吾点校
记:「至,疑坚」,渐西本即据以改为「坚」字;《今
释》疑「湿土」之误,日译本疑「草土」之误,均有未
协。存疑。

(四三)「内」,明抄误作「肉」,据院刻、金抄、湖
湘本改正。

(四四)「食」,明抄、湖湘本脱,据院刻、金抄补。

(四五)此条三「脐」字,院刻、金抄均作「齐」,通
「脐」;明抄仅此处作「脐」,馀均作「齐」,湖湘本
全作「脐」。本书统一作「
脐」。所谓「母蟹脐大圆,竟腹下」,即今所谓「团脐
」。

(四六)明抄、湖湘本脱「著」字,据院刻、金抄补。

(四七)明抄、湖湘本脱「则」字,据院刻、金抄补。

(四八)明抄作「糖」,兹从院刻、金抄作「□」。下
文「冷□」,明抄仍作「糖」,院刻、金抄则作「●」
,照上下文义看,应仍是「
□」字,兹改正。

(四九)「煮」,金抄作「者」,明抄作「著」,湖湘
本作「著」,院刻有残缺,但尚可辨认是「煮」字,据
下文「待冷」,应是「煮」字,兹从院刻。

【一】 「乌豆」,指黑大豆。

【二】 「更」,音庚,「更装」,倒过来装上再蒸。
本卷《蒸□法》篇「□豚法」有「炊一装」,就是一蒸
,相当于「一馏」,故「更装」就是第二次再蒸。参看
该篇注释【一0】。

【三】 「多」是足、够的意思;「不多」,犹言不够
。但也可能是「多不」倒错,或者「多」是衍文。

【四】 「豆黄」,指豆瓣。

【五】 「旋食」,随时就吃,不准备贮存。下文引崔
□《四民月令》有「以碎豆作『末都』」,原注:「末
都者,酱属也。」

【六】 「●」音橘,「草●」,不能肯定是何种植物
。《广雅.释草》:「●子,菜也。」《要术》卷十「
●【七七】」引《广志》:「●子,生可食。」《集韵
》引《广志》:「一曰马芹。」但《要术》下文《八和
兖》篇草橘子和马芹子并举,则草●与马芹,在《要术
》并非一物。「●子三指一撮」,似是用它的果实。

【七】 「麦麴」,据下面注文「其用神麴者」云云,
指笨麴。下面各酱所用「麴末」,亦为笨麴末。

【八】 「马尾罗」,用马尾毛或马鬃毛绩成「纱」做
成的筛箩。

【九】 「概」同「概」,是括斗棒,用以括平斗面的
米。这里作动词用,即堆高斗面满满的一斗,不括平它


【一0】《要术》常用的「□」、「搦」、「按」,用
法是有分别的。「□」是揉、搓、摩挲;「搦」,相当
于「捏」,即捏拢,捏破;「按」是按捺。但偶尔也互
用。如卷九《飧饭》篇的「以手□,无令有块」,和卷
七《笨麴并酒》篇的「以手搦破块」(河东颐白酒法)
等,「□」即作「搦」字用。卷九《饼法》篇「以手临
铛上□令薄如韭叶」,「以手向盆旁□使极薄」(「水
引□□法」),则「□」作「按」字用。这里「手□令
坚」,也作按捺解。不过在《要术》这样的用例很少,
也可能竟是「按」字袭上文「痛□」写错。

【一一】自篇首蒸豆、和麴,至此「彻底生衣」,全是
调制作酱材料的过程,此后□加水作酱。这个作酱材料
,俗称「酱黄」(《天工开物.麴□》篇亦有此称)。
把它密封在瓮中二三十日,实际是一种罨黄法。《要术
》分蒸豆、和麴、罨黄等步骤,至唐韩鄂《四时纂要》
则一次制成「酱黄」,晒乾后随时都可作酱,比《要术
》有发展。现在家庭作「酱黄」的方法,略同《四时纂
要》。有的地方是这样:将大豆去壳,煮熟,漉出沥乾
,摊冷,与重量大略相等的小麦粉(连麸)相和,乾湿
合适,薄摊于罨室中罨黄,数日取出晒乾即成。大都在
六七月中作。作好酱黄贮存,四时都可调水加盐晒成酱
。酱的好坏,决定于罨黄酱料的好坏。

【一二】「盐水」,指和酱黄的盐汁。「十石酱」是指
酱黄,不是和水后的酱。

【一三】「萎蕤」,也写作「葳蕤」,原指草木下垂,
引申为凋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葳蕤。
」司马贞《索隐》引胡广说:「葳蕤,委顿也。」这里
是说日中晒成的酱和萎黄的葵作成的葵菹都是美好的菜
。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说到「葵经十朝苦霜乃采之
」作成的菹是最好的葵菹。

【一四】在某种物体中加入水液来冲调叫做「解」,包
括温度、浓度、气味等。如「作热汤,水解」(卷六《
养羊》篇「抨酥法」),「
以冷水解」(卷七《笨麴并酒》篇「□米酎法」),目
的都在降低温度。下文「待冷解酱」,「以好酒解之」
,除调稀浓度外,兼有调味作用。这里的「解」,也是
指调稀浓度,所指就是上段所说的将盐水加入酱料中调
和作酱的那个过程。「解后二十日堪食」,即指加水调
和作酱后二十天,就可以尝新(全熟须晒一百天),不
是停止搅和以后的二十天。现在群众作酱,伏天晒三四
天就可尝新,泥封要在晒一个月以后。《要术》在冷天
,日期当然要较长。

【一五】酸枣,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名「棘」。《唐
本草》注:「
棘有赤白二种。」又说:「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
棘同,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也。」所谓「白叶棘子
」即指白棘的棘枝。这一段引《术》的话,当然完全是
封建迷信的糟粕。

【一六】作酱的特点是利用微生物营水解蛋白质作用,
产生氨基酸,因而产生鲜味。「酱」字从肉(右上角的
●),大概最早的酱是利用鱼、肉类动物蛋白质作成的
,后来才发展有利用植物蛋白质的豆酱。

【一七】「良杀」,活杀的,现杀的。

【一八】「寒月作之」,断句,指作肉酱的时间。下文
称:「凡作鱼酱、肉酱,皆以十二月作之,则经夏无虫
。」

【一九】「酱出」,指有酱汁渗出。下条「酱出,便熟
」,义同。

【二0】「卒」,同「猝」,急速的意思;「卒成」,
意即速成。

【二一】《广韵》:「□朗,火光宽明也。」《集韵》
:「□□,火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作
「□阆」,李善注引张载说:「宽明也。」是「朗」、
「□」、「阆」同字异写。这里的「浪」,当是「□」
的借音字,所谓「作浪中坑」,实际就是挖成一个中部
陷下的烧火的坑子。

【二二】「熟泥」,和熟的泥。

【二三】「下土」,在酱瓶上面覆上泥土。

【二四】「鲭鱼」即青鱼。「鳢鱼」即□鱼,也叫黑鱼
、乌鱼、乌鳢、七星鱼。「鲚鱼」即刀鱼。「鲐鱼」即
河豚。

【二五】「脍」,见本卷《八和兖》篇注释【九】。

【二六】「卧之」,指摊布在罨室中罨黄。这是随时作
成麦●随时调制的单纯的麦●酱。但麦粒未经粉碎,酵
解不完全,用盐量又很少,其浓厚如饭(俗有「饭酱」
之称),这个酱法是颇为特别的。

【二七】种仁的「仁」,宋元以前多作「人」。「榆子
人」即榆荚仁。

【二八】「成脍鱼」,照脍法切成的鱼肉。

【二九】用饭作为酿制鱼肉的配料叫做「糁」,下文作
鱼□、羹□各篇多用之。《释名.释饮食》:「糁,●
也,相黏●也。」字亦作「
●」,《说文》:「以米和羹也。」音散。

【三0】「豆酱清」是豆酱中取出的清汁。《要术》中
没有作酱油的记载。唐韩鄂《四时纂要》「六月」篇「
咸豉」条提到取豉汁「煎而别贮之」,像现在的酱油,
但没有「酱油」这个名称。《要术》中用豆酱清的例子
不多,最多的是用豉汁。豉汁差不多代替著酱油作为重
要的调味品。

【三一】「●」,音衫,《说文》:「生肉酱也。」《
释名.释饮食》:「生●,以一分脍,二分细切,合和
挺搅之也。」所谓「生●」,全用生肉。上文「燥●」
,则生熟肉相和。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46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9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