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7/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15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5:02:15 1999), 转信
十月末,地将冻,漫散子,唯□为佳。亩用子六升
。散讫,即再劳。有雪,勿令从风飞去,劳雪令地保泽
,叶又不虫(十五)。每雪,辄一劳之。若竟冬无雪,
腊月中汲井水普浇,悉令彻泽。有雪则不荒。正月地释
,驱羊踏破地皮。不踏即枯涸,皮破即膏润。春暖草生
,葵亦俱生。
三月初,叶大如钱,逐□处拔大者卖之。十手拔,
乃禁取【一八】。儿女子七岁以上,皆得充事也。一升
葵,还得一升米。日日常拔,看稀稠得所乃止。有草拔
却,不得用锄。一亩得葵三载【一九】,合收米【二0
】九十车。车准二十斛,为米一千八百石。
自四月八日以后,日日(十六)剪卖。其剪处,寻
以手拌斫【二一】□地令起,水浇,粪覆之。四月亢旱
,不浇则不长;有雨即不须。四月以前,虽旱亦不须浇
,地实保泽,雪势未尽故也。比及剪遍,初者还复,周
而复始,日日无穷。至八月社日止,留作秋菜。九月,
指地卖,两亩得绢一匹。
收讫,即急耕,依去年法,胜作十顷谷田。止须一
乘车牛专供此园。耕、劳、辇【二二】粪、卖菜,终岁
不闲。
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种□豆,至七月、八
月犁掩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
。其井间之田,犁不及者,可作畦,以种诸菜。
崔□曰(十七):「正月,可种瓜、瓠、葵、芥、
□、大小葱、苏。苜蓿及杂蒜,亦可种。□□此二物皆
不如秋。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
作葵菹,乾葵。」
《家政法》曰:「正月种葵。」
(一) 《广雅.释草》作:「□,葵也」,无「丘」
字。按「□」,《玉篇》古文作「●」,有「丘追」等
三切(声母都是「丘」字)。●、葵形近,□、葵音近
,实际「□」、「葵」同物,不过方言不同,记音异写
为两个字,「丘」应是衍文。《太平御览》卷九七九「
葵」引《广雅》正作:「□丘轨切,葵也」。说明「丘
」字是由「丘轨切」或「丘追切」的音注脱去「轨切」
或「追切」二字错进来的。
(二) 《博物志》(《丛书集成》本)卷二有此条,
作:「人食终葵(原注:「俗本冬葵」),为狗所啮,
疮不差,或致死。」《太平御览》卷九八○引《博物志
》「终葵」作「络葵」(标目也是「络葵」),内容有
错脱。这个葵的名称,有「落」、「络」、「终」、「
冬」之异,「冬」是错的,李时珍认为「落」是「□」
字之误(《本草纲目》卷二七「落葵」),而唐韩鄂《
四时纂要》「六月」篇又作「露葵」,参看注释【二】
。
(三) 临种时晒乾种子,有增强胚的生活力的作用。
「疥」,明抄、湖湘本及《辑要》引并同,大概是指植
株上有斑点病害,因而长不肥大。渐西本从王祯《农书
》引改作「瘠」。
(四) 「用」,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辑
要》引作「容」,《学津》本、渐西本从之。按「不用
」即「不要」、「不可以」,《要术》中常这样用,意
思是说畦中不好把脚踏进去,因此畦太宽了会妨碍操作
。如果是「容」,大了正能「容」,《辑要》所引,易
致混淆,故从明抄作「用」(渐西本删去「入」字,作
「不容人足」,正是由这种误会而来,却没有顾到上文
的「大」字)。
(五) 「踏」,原作「蹋」,字同。二字《要术》中
互用,本书一律作「踏」。
(六) 本篇各「掐」字,明抄、湖湘本、《津逮》本
均作「掏」,讹字;应从《学津》本、渐西本作「掐」
。
(七) 「肥」,明抄误作「把」,据湖湘本改正。
(八) 「日」,明抄误作「曰」,据湖湘本改正。
(九) 「歧」,指叉枝,明抄、湖湘本均作「岐」;
下一「歧」字湖湘本脱。按「歧」、「岐」古通,但《
种瓜》篇「蔓广则歧多」等均作「歧」,本书一律作「
歧」。
(十) 「膝」,明抄、《津逮》本等均作「●」,俗
讹字;湖湘本作「膝」,是。
(十一)「坚」,明抄作「茎」;此从湖湘本,因「柯
」已经指「茎」。
(十二)湖湘本作「榜簇」,和上文一致;明抄作「□
蔟」,字虽可通,但不一致,故从湖湘本。
(十三)「又冬种葵法」,明抄如文;《津逮》本、《
学津》本等作「又种冬葵法」。唐韩鄂《四时纂要》「
四月」篇采《要术》亦作「
冬葵」。这个「冬葵」是冬种春收。下文引《四民月令
》「中伏后可种冬葵」,则是夏末秋初种,冬季收。二
者同名「冬葵」,收种时期不同。
(十四)「斜」,原作「邪」,字同。《要术》中二字
互用,本书统一作「斜」。
(十五)这条小注,应在「每雪,辄一劳之」的下面,
而下条「有雪则不荒」,却应该在这里。
(十六)「日日」,明抄误作「日月」,据湖湘本改正
。
(十七)《要术》「崔□曰」云云不指明出处的,均引
自崔□《四民月令》。其校注另见《四民月令辑释》,
本书非必要时概从略。
【一】 葵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蔬菜,栽培很早。《
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亨葵及菽」。汉《尹都尉
书》有《种葵篇》。直到元王祯《农书》还说「按葵为
百菜之主。」《要术》在《种葵》篇之前虽有《种瓜》
、《种瓠》、《种芋》三篇,但古代以瓜、瓠等作为□
类,和蔬类并列,芋可作粮食,也和一般蔬菜不同,所
以实际是《要术》把《种葵》列为蔬类的第一篇,栽培
方法也谈得比较详细,这也反映葵在当时的重要性。大
概唐宋以后栽培渐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已把它列
入草类,现代蔬菜栽培学书中也没有提到葵。以致葵是
什么,一般人已不知道。葵在现在植物学书中称为冬葵
,亦称葵菜、冬寒菜,或写作冬苋菜。湖南《湘阴县志
》「物产」即以冬寒菜为葵。唐白居易《烹葵》诗所说
:「绿英滑且肥」,正符合冬寒菜烧熟后黏滑的特性。
现在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
【二】 「落葵」,本草书上《名医别录》最先著录,
称「一名天葵,一名繁露。」陶弘景注:「又名承露。
人家多种之。叶惟可●□,性冷滑,人食之,为狗所啮
作疮者,终身不差。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傅面为假色
,少入药用。」说与《博物志》同。宋苏颂《图经本草
》称为「终葵」:「凡葵有数种:……又有终葵,大茎
小叶,紫黄色,吴人呼为繁露,即下品『落葵』,《尔
雅》所谓『终葵,繁露』者是也。一名承露,俗呼曰胡
燕脂。子可妇人涂面及作口脂。」所指是落葵科的落葵
,俗名「□脂菜」。参看卷十「承露〔六0〕」。又名
「露葵」,《四时纂要》「六月」篇「食忌」条:「食
露葵者,犬噬,终身不差。」落葵没有「冬葵」的异名
,《博物志》别本作「冬葵」是错的。
【三】 病愈叫「差」,与「瘥」同义,卷六各篇和「
愈」字互用。
【四】 「□」与「□」同义,《要术》二字互用,指
在储藏过程中因潮湿高温而引起自热变质。又常和「郁
」字连用,称「□郁」、「
□郁」或「郁□」、「郁□」,意思相同。有时也迳称
「□烂」(如下文《种兰香》篇)。
【五】 「畦种水浇」,「畦」指低畦。《史记.货殖
列传》:「千畦姜韭。」《汉书.食货志》:「菜茹有
畦。」可见我国很早就用畦种菜。后汉王逸注《楚辞.
招魂》「倚沼畦瀛兮」说:「畦,犹区也。」「区」,
大概相当于《泛胜之书》所说区田法的区。又晋郭象注
《庄子.天地篇》「方将为圃畦」说:「李云,埒中曰
畦。」李是何人,已失考,至少是晋以前人。「埒」的
原意是短墙,「埒中」也意味著四周有较高的土埂,即
《要术》卷二《水稻》篇所称「畦●大小无定」的「畦
●」。现在河南所用改良盐渍土的畦田法,也是用土埂
阻止雨水径流的田。所以《要术》以前所谓「畦」,一
般都指低畦而言。
【六】 「铁齿杷」,指手用铁钉耙,不是指牲口拉的
。「耧」,这里指耙土。下文「杷耧」,也是将土耙松
。
【七】 「彻泽」,湿透。
【八】 「三辈」,三批。
【九】 「释」,消散;「地释」,地解冻、松软了。
【一0】「乾」,指乾藏葵菜,种此以备冬藏。
【一一】「□」,同「□」,这里指植物主干切断后重
新长出来的新枝条。
【一二】「榜簇」,结合下文「榜簇皆须阴中」,指一
种晾晒的工具。「留之,亦中为榜簇」,将新生的葵留
著不掐掉,以后可以上在「
榜簇」上阴乾储藏。
【一三】「附叶」,近菜心的叶。
【一四】「□」,「纠」的另一写法,《说文》:「纠
,绳三合也」。这里指收聚起来随手绞合成束,下篇收
芜菁叶有「寻手择治而辫之」。
【一五】「相当」,相对,彼此对直、对正。「斜角」
,不对正,交错。
【一六】「桔槔」、「辘轳」,都是装置在井上汲水的
器械。前者利用杠杆作用一上一下地汲水,后者利用轮
轴作用转动绳索汲水。王祯《农书》、《农政全书》都
有图。
【一七】「□」同「罐」,「柳□」,柳条编成的汲水
器,基本上不漏水,分量轻,并且不会撞破。
【一八】「禁」,音金,《广韵》:「力所胜也。」「
禁取」,意即可以胜任地拔取。「十手拔」,不是呆定
指十双手,意谓用足够的人手拔菜秧乃能胜任。
【一九】「载」,一车所能装载的容量。「三载」即三
车。下篇「二十载」、「三十载」,义同。
【二0】「米」,承上文「一升葵,还得一升米」而来
,意谓一升葵,仍可换得一升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
一亩地得三车葵秧,等于值三车米,所以三十亩地,就
「合收米九十车」。这是一种推算方法,以夸说种植的
利益。
【二一】「手拌斫」,当是一种手用的小型铲土农具。
【二二】「辇」,读若练音,卷二《种瓜》篇有「运辇
」,意即载运。
蔓菁(一)【一】第十八菘、芦菔附出(二)
《尔雅》曰(三):「□,葑苁。」注(四):「
江东呼为芜菁,或为菘,菘、□音相近,□则芜菁。」
《字林》曰:「□,芜菁苗也,乃齐鲁云(五)。
」
《广志》云:「芜菁,有紫花者,白花者。」
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若无
故墟粪(六)者,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七
)不生也。耕地欲熟。
七月初种之。一亩用子三升。从处暑至八月白露节
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乾。漫散而劳。种不用湿。湿
则地坚叶焦。既生不锄。
九月末收叶,晚收则黄落。仍留根取子。十月中,
犁□●,拾取耕出者。若不耕●,则留者英【二】不茂
,实不繁也。
其叶作菹者,料理如常法。拟作乾菜及●人丈(八
)反菹【三】者,●菹者,后年正月始作耳,须留第一
好菜拟(九)之。其菹法列后条【四】。割讫则寻手择
治而辫之,勿待萎,萎而后辫则烂。挂著屋下阴中风凉
处,勿令烟熏。烟熏则苦。燥则上在厨【五】积置以苫
【六】之。积时宜候天阴润,不尔多碎折。久不积苫则
涩也。
春夏畦种供食者,与畦葵法同。剪讫更种,从春至
秋得三辈,常供好菹。
取根者,用大小麦底。六月中种。十月将冻,耕出
之。一亩得数车。早出者根细。
又多种芜菁法:近市良田一顷,七月初种之。六月
种者,根虽□大,叶复虫食;七月末种者,叶虽膏润,
根复细小;七月初种,根叶俱得。拟卖者,纯种「九英
」【七】。「九英」叶根□大,虽堪举卖,气味不美;
欲自食者,须种细根。
一顷取叶三十载。正月、二月,卖作●菹,三载得
一奴。收根依●法,一顷收二百载。二十载得一婢【八
】。细锉和茎饲牛羊,全掷乞【九】猪,并得充肥,亚
于大豆耳。一顷收子二百石,输与压油家,三量成米【
一0】,此为收粟米六百石,亦胜谷田十顷。
是故汉桓(十)帝诎曰(十一):「横水为灾,五
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然【一
一】此可以度凶年,救饥馑。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
可藉口【一二】,何必饥馑?若值凶年,一顷乃活百人
耳。
蒸乾芜菁根法(十二):作汤净洗芜菁根,漉著一
斛瓮子中,以苇荻【一三】塞瓮里以蔽口,合著釜上【
一四】,系甑带,以乾牛粪燃火,竟夜蒸之,□细均熟
。谨谨【一五】著牙,真类鹿尾。蒸而卖者,则收米十
石(十三)也。
种菘、芦菔蒲北反法,与芜菁同。菘菜似芜菁,无
毛而大。《方言》曰(十四):「芜菁,紫花者谓之芦
菔。」按芦菔,根实□大,其角及根叶,并可生食,非
芜菁也。谚曰:「生□芜菁无人情。」取子者,以草覆
之,不覆则冻死(十五)。秋中卖银(十六),十亩得
钱一万。
《广志》曰(十七):「芦菔,一名雹突【一六】
。」
崔□曰:「四月,收芜菁及芥、葶苈、冬葵子。六
月中伏后,七月可种芜菁,至十月可收也。」
(一) 「蔓菁」,各本同,但在全书中是极个别的,
馀外都作「芜菁」(卷前《杂说》非《要术》本文,概
称「蔓菁」,例外)。
(二) 「菘、芦菔附出」这个附注原来没有,明抄卷
首总目下有(
他本无),兹据补。
(三) 见《尔雅.释草》,「□」作「须」。按《说
文》倒作:「
葑,须从也。」段玉裁注:「皆不误:葑须为双声,葑
从为叠韵,单●之为葑,累●之为葑从;单●之为须,
叠呼之为须从:语言之不同也。或,许所据《尔雅》与
今本异矣。……按□、菘皆即葑字,音读稍异耳,『须
从』正切菘字。」《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
毛《传》:「葑,须也」,即段氏所说的二种单呼。孙
炎注《尔雅》也读成「须,葑苁」(见校记(四))。
虽然如此,由于《尔雅》、《说文》有倒文之异,历来
争论仍多,段氏则采调和之说。我们仍怀疑《尔雅》是
「葑,须苁」倒错。《尔雅.释草》:「须,□芜」,
邢□疏在引毛《传》「葑,须也」后说:「先儒即以『
葑,须苁』当之」,可为参证。
(四) 黄校、张校、明抄无「注」字,据湖湘本补。
关于《尔雅》「须葑苁」的注释,现存文献有孙炎注:
「须,一名葑苁」(《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
」孔疏引),《尔雅》郭璞注则称「未详」。这里「江
东……□则芜菁」,应是原有注文。臧镛堂辑录的《尔
雅汉注》即将《要术》此注全文辑入,郝懿行《尔雅义
疏》也推定为「旧注之文」。「注」字必须有,故据湖
湘本补。又《太平御览》卷九七九「芜菁」引《尔雅》
有和《要术》相似的注文,作:「江东呼芜菁为菘,菘
、须音相近故也,须即芜菁也。」《要术》引作「□则
芜菁」,「则」作「即」解释。
(五) 「乃齐鲁云」,指明这是齐鲁的方言,仍应是
《字林》文。
(六) 「故墟」指连作地。「故墟新粪坏墙垣」,指
连作地上,新近上过旧墙土作粪的。据此,这里「故墟
粪」应有误,疑「墟」应是「垣」字之讹。「故垣粪」
即指作粪用的「坏墙垣」。
(七) 「燥」,明抄作「爆」,误;湖湘本、《津逮
》本等均作「
燥」,兹改正。
(八) 「人丈」,黄校、张校、渐西本如文,是;明
抄作「人文」,湖湘本作「八文」,《津逮》本作「八
丈」,均讹。《学津》本则依《辑要》引改作「女亮」
。
(九) 「拟」,准备著作什么用的意思,《要术》中
常这样用,明抄作「●」,无此字,误,据湖湘本改正
。
(十) 「桓」,各本如字,明抄阙末笔作「●」,避
赵桓(宋钦宗)名改。
(十一)此诎记于《东观汉记》,见《太平御览》卷九
七九「芜菁」引,文句和《要术》全同,惟「横水」作
「蝗、水」。今《东观汉记》残本(《四库全书》辑逸
本)《桓帝纪》所载也和《御览》相同。按《后汉书.
桓帝本纪》亦载其事,是: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
「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诎司隶校尉、部刺史曰
:『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
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事实是蝗灾以后,继
以水灾,故《东观汉记》并称「蝗、水」。《要术》引
文当系根据《东观汉记》,「横水」虽可解作「洪水横
流」,仍疑是「蝗、水」之误。
(十二)「蒸乾芜菁根法」下面的这段文字,原作双行
小字,兹改为大字。
(十三)「收米十石」,没有说明多少芜菁根,大概承
上文一顷田收根二百车而说,这里是乾后蒸卖,则「收
米十石」上疑脱「一顷」二字。
(十四)《方言》卷三:「□、荛、芜菁也。陈楚之郊
谓之□;鲁齐之郊谓之荛;关之东西谓之芜菁;赵魏之
郊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其紫花者
谓之芦菔。」「芦菔」即萝卜,《要术》分辨芦菔和芜
菁是两种蔬菜,和现在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往往混淆,
不仅《方言》如此。芜菁花黄,萝卜花□有紫、白二色
。《要术》引《广志》称:「芜菁有紫花者、白花者」
,正是萝卜,而不是芜菁。如果不是《广志》有误,似
乎古人对二者有通称。《名医别录》将芜菁与芦菔同列
一条,也由于二者同类相似,古人没有严格划分。但江
西的地方志仍有叫小萝卜为蔓菁的。
(十五)「取子者,以草覆之,不覆则冻死」,原作双
行小字,但这是讲种植的,和上文给菘和芦菔作注解的
不同,故改为大字作正文。
(十六)「银」,《湖湘》本校语:「银似钱误」。《
渐西》本即据以改为「钱」字。黄麓森「《仿北宋本齐
民要术》」稿本则改为「根」字。按史籍记载,南北朝
时用钱。后魏在孝文帝以前还是用布、帛、谷当货币,
孝文帝□开始铸「太和五铢钱」。但行用不广,河西诸
郡,因与西域通商,广泛地行用一种西域金银钱。在南
朝,据《南史.范云传》记载:「部曲即货卖去,买银
输官」。又《南史.周文育传》记载:周文育在大庾岭
旅店中与商人赌博,赢「得银二千两」。故《隋书.食
货志》称:「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说明当时西
北、东南边区都有用银的习惯,影响一般人以银为贵也
很自然,则这里作「银」,似亦不能说它一定是错字。
虽然如此,《要术》在他处全以「钱」计算,这里作「
银」,颇觉突然。兹姑存明抄原文存疑。
(十七)《太平御览》卷九八○「芦菔」引《广志》作
:「芦菔,别名雹□。」
【一】 芜菁,现在北方仍通称蔓菁;高寒地区如昌都
、四川的阿坝等处,分布甚广,则称「圆根」。华北以
河南省及山西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栽培为最多。
【二】 嫩叶叫「英」,这里兼含有分枝的意思。
【三】 「●菹」,见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注释【
五】。「后年正月始作」是作「●菹」的时间,不是正
月作的叫做「●菹」。
【四】 「其菹法列后条」,即卷九《作菹藏生菜法》
篇「●菹法」条。
【五】 厨房、柜椟、橱架,古时都是这个「厨」字,
俗写作「□」。加木旁作「橱」,则是近代的字,专指
橱架,橱柜。这里「厨」即指橱架。
【六】 草、□之类编成的苫盖,俗称「茅苫」。章炳
麟《新方言.释器》:「凡张盖皆得释苫,非指编茅覆
屋而已。」这里「苫」,即指用物覆蔽而言。
【七】 「九英」,芜菁的一个品种名称,指分枝多,
发棵大,大概和芥菜中的「九头芥」相似。
【八】 南北朝时期奴隶有大量发展,大贵族、大官僚
一家有奴婢千人甚至一千以上是常有的,一般士族家庭
也养奴婢当作财产。这里三车芜菁叶或二十车芜菁根和
一奴或一婢同价,史载还有奴婢一人只值六斗米的。这
反映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极
端贫困。
【九】 「乞」,音气,《集韵》:「凡与人物亦曰乞
」,即「给与」。卷八《作酱等法》篇「乞人酱时」,
「乞」也作给与解释。
【一0】「三量」,三倍的量;「成米」,换成三倍的
米。
【一一】「然」有「是」义,此处即作「是则」解释,
用法与卷六《
养牛马驴骡》篇「然畜□则速富之术也」相同。
【一二】《释名.释饮食》:「咀,藉也,以藉齿牙也
。」「藉口」犹言充口、果腹,更含有味美胜于野菜的
意思。
【一三】「苇荻」,禾本科的芦和荻,参看卷六《养羊
》篇注释【十三】及卷十「乌□〔九四〕」注释【一】
。
【一四】「合著釜上」,将瓮口倒转,扣合在锅口上。
【一五】「谨谨」,紧密细致。卷九《饼法》篇「粉饼
法」有「稹稹著牙」,和「谨谨」都是形容细密黏软的
口语。
【一六】《尔雅.释草》:「□,芦□。」郭璞注:「
□,宜为菔。芦菔,……俗呼雹□。」宋周密《癸辛杂
识》:「今成都面店中呼萝卜为『□子』,……盖其性
能消食,解面毒。」段玉裁注《说文》「
菔」字:「按实根骇人,故呼『突』,或加□耳。」
种蒜第十九泽蒜附出
《说文》曰:「蒜,荤【一】菜也。」
《广志》曰:「蒜有胡蒜、小蒜【二】。黄蒜,长
苗无科,出(
一)哀牢【三】。」
王逸曰(二):「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
(三)、苜蓿(四)。」
《博物志》曰(五):「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
荽【四】。」
延笃曰(六):「张骞大宛【五】之蒜。」
潘尼曰(七):「西域之蒜。」
朝歌【六】大蒜甚辛。一名葫,南人尚有「齐葫」
之言。又有胡蒜、泽蒜也。
蒜宜良软地。白软地,蒜甜美而科【七】大;黑软
次之(八);刚强之地,辛辣而瘦小也。三遍熟耕。九
月初种。
种法:黄□(九)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五寸
一株。谚曰:「左右通锄,一万馀株。」空曳劳。二月
半锄之,令满三遍。勿以无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
条拳而轧之【八】。不轧则独科。
叶黄,锋出,则辫,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九】之。
早出者,皮赤【一0】科坚,可以远行;晚则皮皴(十
)而喜碎。
冬寒,取谷●(十一)奴勒反布地,一行蒜【一一
】,一行●(
十一)。不尔则冻死。
收条中子【一二】种者,一年为独瓣;种二年者,
则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凡蒜矣。瓦子垄底(十二
),置独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十三)横阔而
大,形容殊别,亦(十四)足以为异。今并州【一三】
无大蒜,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一四】矣
,其瓣□细,正与条中子同。芜菁根,其大如□口,虽
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
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
。至(十五)于五谷蔬果,与馀州早晚不殊,亦一异也
。并州豌豆,度井陉【一五】以东,山东谷子,入壶关
、上党【一六】,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
:盖土地之异者也。
种泽蒜法:预耕地,熟时采取子,漫散劳之。泽蒜
可以香食,吴人调鼎【一七】,率多用此,根叶解菹(
十六),更胜葱、韭。此物繁息,一种永生。蔓延滋漫
,年年稍广。间区□取,随手还合。但种数亩,用之无
穷。种者地熟,美于野生。
崔□曰:「布谷鸣,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种小
蒜。八月,可种大蒜。」
(一) 「出」,黄校、张校、明抄、渐西本都空一格
(湖湘本、《
津逮》本脱《广志》、王逸、潘尼三条引文,又脱「朝
歌……之言」十七字),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空格作
「出」字。「出」字应有,兹据补。
(二) 王逸,东汉桓帝时人。唐时尚有《王逸集》二
卷(见《唐书.经籍志》),后亡佚。《要术》中引有
王逸的《赋》,如卷二《种瓜》篇及卷四《种柿》篇。
此条所引,当系其文论。
(三) 「葡萄」,黄校陆录作「卜□」,黄校刘录、
明抄作「卜●」,张校作「卜□」,均误(湖湘本、《
津逮》本脱,见校记(一));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
作「葡萄」。按葡萄古多写作「蒲萄」、「蒲陶」或「
蒲桃」,惟第一字据黄校等从□从□,或系「葡」字之
误,兹姑改作「葡萄」。
(四) 「苜蓿」,黄校刘录、明抄误作「昔●」,据
黄校陆录、张校改正(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同)。
(五) 今传《博物志》是后人辑录并杂采他书而成,
既非全书,也有混杂。黄荛圃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
有:「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指海》据各书
辑校的《博物志》,这一条是这样:「张骞使西域还,
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
蓝□□可作燕支也。」(据《丛书集成》排印《指海》
本)但《汉书.西域传》记载只有葡萄、苜蓿二种(见
卷二《胡麻》篇校记(一)),《博物志》的一些说法
是很可疑的。
(六)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东汉京兆尹《延笃集
》一卷,今已亡佚。此条《太平御览》卷九七七「蒜」
引作「延笃《与李文德书》」,但《后汉书.延笃传》
所载《与李文德书》不载此句,或系《后汉书》有删节
,或系在延笃给李文德的别的书信中。
(七) 《隋书》、《唐书.经籍志》均著录有晋太常
卿《潘尼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不复著录,当已
佚失。此条《太平御览》卷九七七引作潘尼《钓赋》,
是:「西戎之蒜,南夷之姜。」后一句《
要术》引于本卷《种姜》篇。
(八) 「次之」,黄校、张校、渐西本作「次大」,
勉强;明抄作「次七」,误;湖湘本、《津逮》本只一
「欠」字,既错又脱;《辑要》引作「次之」(《学津
》本从之),是。兹从《辑要》引。
(九) 「黄□」,张校、明抄讹作「黄场」,湖湘本
作「黄●」。按「□」,即今「●」字,与「伤」、「
殇」同音,字应从「●」,卷二《黍□》及《旱稻》篇
均作「黄□」,兹改正(湖湘本作「●」,字同)。
(十) 黄校、张校、明抄作「皴」,湖湘本作「坏」
;《辑要》引则作「●」(《学津》本、渐西本从之)
,并在「碎」字下作小注:「●,他骨反,皮坏也」。
按「皴」音村,原义是手足冻裂,这里指蒜皮碎裂剥落
,蒜瓣也就容易松裂分离,和「易碎」符合,故从黄校
。
(十一)「●」,黄校、明抄、湖湘本作「●」,《学
津》本、渐西本从《辑要》引作「●」。明梅膺祚《字
汇》:「谷●,见《齐民要术》」。由于字从耒,《正
字通》解释为「●,当是槌谷具。」实出误解。「●」
,《集韵》:「稻谷穰也。」应以从禾为正,故改从《
辑要》。
(十二)「瓦子垄底」,意谓将瓦片放在垄底上,但缺
少动词,疑有脱讹。
(十三)「科」,明抄误作「料」,据明清刻本改正。
(十四)「亦」,黄校、张校、湖湘本误作「不」,据
明抄及《辑要》引改正(《学津》本、渐西本同)。
(十五)「至」,黄校、张校、明抄作「全」,误;据
湖湘本及《辑要》引改正(《学津》本、渐西本同。宋
罗愿《尔雅翼》引亦作「至」)。
(十六)明抄作「解菹」,他本作「作菹」。按「解」
,指冲淡、调味,卷八作酱、烹饪各篇常这样用。通常
所谓解腥、解腻,亦取义于此。「菹」有二种:一种是
腌菜,一种是肉菹。肉菹见于卷八《菹绿》篇(参看该
篇注释【一】)。这里「解菹」指「鼎食」之「菹」,
是肉菹,意即解去肉菹的腥腻味,字应作「解」,故从
明抄。
【一】 「荤」,音熏,《说文》:「臭菜也」,指葱
、蒜、韭、薤之类的辛臭菜蔬,和现在通常所指荤素的
「荤」不同。
【二】 《本草纲目》卷二六「蒜」:「中国初惟有此
,后因汉人得葫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又
说:「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
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黄蒜」,未详。
【三】 汉明帝时置哀牢、博南二县,即今云南保山、
永平二县。
【四】 胡荽,见本卷《种胡荽》篇注释【一】。
【五】 大宛,汉时西域的古国名之一。
【六】 朝歌,殷末的都城,汉置县,隋废,今河南汤
阴、汲县间有朝歌镇。
【七】 「科」,这里指鳞茎,俗称「蒜头」,也称「
蒜蒲」。所谓「科」,实际就是「颗」字。颜之推《颜
氏家训.书证》篇:「《三辅决录》云:『前队大夫范
仲公,盐、豉、蒜果共一□。』『果』,当作魏颗之『
颗』。北土通呼物一●(按即块字)概为一颗。『蒜颗
』是俗间常语耳。故陈思王《鹞雀赋》曰:『头如蒜颗
,目似花椒。』江南但呼为『蒜符』,不知谓为『颗』
,学士相承,读为裹结之『
裹』,言盐与蒜,共包一裹内□中耳,……失也。」下
文「蒜科」,「科大如拳」,正是指「蒜颗」。北方「
蒜颗」,江南「蒜符」(「
蒜蒲」)的俗称,现在还是这样。
【八】 「条」指蒜薹,「拳」是弯曲,「轧」是拔掉
;「条拳而轧之」,即在蒜薹已显弯曲时拔掉。现在群
众打蒜薹,一般也以显薹后十至十五天蒜薹已显弯曲时
为适期。采收过早产量低,过迟组织变粗,纤维增多,
就不好吃了,而且消耗养分,影响蒜头的加速生长。唐
韩鄂《四时纂要》「二月」篇「揠蒜」条:「条拳者揠
之。」「揠」音轧,《说文》:「拔也。」《小尔雅.
广物》:「拔心曰揠。」「
轧」即「揠」的同音同义字。这是看苗分批采蒜薹,使
蒜薹、蒜瓣都获得较好的收成。
【九】 「桁」,原义是屋上承椽之木。这里引申为架
空的横木之类,作动词用,即将辫好成扎的大蒜挂在横
木上。《要术》「则」、「
即」互用,「则辫」即「即辫」。
【一0】根据「皮赤」,《要术》所种为紫皮蒜。紫皮
蒜一般颗大而善抽薹。
【一一】「一行蒜」,据注文「不尔则冻死」,指在田
间越冬的大蒜苗。照顺序,「冬寒」这段应排在「二月
半锄之」之前。
【一二】「条中子」,指蒜薹上所生的气生鳞茎,亦称
「蒜珠」。《
图经本草》:「葫,大蒜也。……其花中有实,亦葫瓣
状,而极小,亦可种之。」《要术》说用气生鳞茎种下
去,先生成「独瓣」(即不分瓣的独头蒜),等二年再
用独蒜种下,则生成分瓣的大蒜,而且蒜头特大。这一
用气生鳞茎繁殖大蒜并使增产的经验,是先民创造的有
科学价值的特殊技术。
大蒜用蒜瓣进行繁殖,费种量很大,而且
不断进行无性繁殖,会使生活力衰退,蒜头变小。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山东农学院曾就《要术》所记的特殊技
术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确如贾说,第一年先生成独蒜
,第二年即长成分瓣的大蒜,而且蒜头更大。证明这一
宝贵经验确能显著提高大蒜的繁殖率和产量,并且使植
株强健,能发生复壮作用。详见李家文等:《大蒜气生
鳞茎繁殖法提高产量及繁殖率的效果》,载《中国农业
科学》,一九六三年第四期。
【一三】并州,在汉代约有今山西及陕西北部地区,其
后疆域迭有变更,主要在山西北部。东汉并州刺史治所
在今太原,魏晋南北朝仍旧。
【一四】「百子蒜」,大瓣种变为小瓣种,蒜瓣特别细
小而多。现在有「狗牙蒜」,蒜瓣作三层排列,极小而
多。
【一五】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县内有井陉山,山上有
关,称井陉口,为太行山八陉之一,是山西河北两省交
通要道。
【一六】壶关、上党,指今山西东南角壶关、长治一带
地区。
【一七】「鼎」,古时烹饪器,所谓「鼎食」,常指丰
盛肴馔,这里泛指鱼肉厚味。
种□【一】第二十
《尔雅》曰:(一)「□,鸿荟。」注曰:「□菜
也。」
□宜白软良地,三转乃佳。二月、三月种。八月、
九月种亦得。秋种者,春末生。率七八支为一本【二】
。谚曰:「葱三□四。」移葱者,三支为一本;种□者
,四支为一科。然支多者,科圆大,故以七八为率。
□子【三】,三月叶青便出之,未青而出者,肉未
满,令□瘦。燥曝,□去莩馀【四】,切却强根【五】
。留强根而湿者,即瘦细不得肥也。先重耧耩地【六】
,垄燥,掊(二)而种之。垄燥则□肥,耧重则白长。
率一尺一本。
叶生(三)即锄,锄不厌数。□性多秽,荒则羸恶
。五月锋,八月初耩。不耩则白短。
叶不用剪。剪则损白。供常食者,别种【七】。九
月、十月出卖。经久不任也。
拟种子,至春地释,出即曝之。
崔□曰:「正月,可种□、韭、芥。七月,别种□
矣。」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作:「即□菜也」
。有「即」字不会误读为「□,菜也」。
(二) 明抄作「掊」,即「刨」字;湖湘本、《津逮
》本作「培」,非。
(三) 「生」,明抄误作「主」,他本不误。
【一】 百合科的薤,古写作「□」。鳞茎供食用,俗
称「●(音叫)头」。
【二】 薤的分□力强。通常栽薤一个种球一穴的鳞茎
较大,三四个一穴的,可得小而较多的鳞茎。但《要术
》不采用习俗上「葱三□四」的栽法,而改用「七八支
为一本」,而且鳞茎圆大,当亦有其实际经验。
【三】 薤用鳞茎繁殖,这个栽植用的鳞茎,称为种球
。薤不结子,《要术》所谓「□子」,即指种球。
【四】 「莩」,音敷,通「稃」;「莩馀」,鳞茎外
面的枯皮。
【五】 「强根」,老根。
【六】 「重耧耩地」,用耧在原耩处再耩一遍,使耩
得深些。本卷《种苜蓿》篇:「重耧耩地,使垄深阔」
,已作了说明。下篇「两耧重耩」,义同。
【七】 「别种」指另外种,与卷一《收种》篇的「至
春治取别种」及卷二种瓜篇的「不必别种早、晚及中三
辈之瓜」同义。下文引崔□《四民月令》的「别种」,
则指分栽。
种葱第二十一
《尔雅》曰(一):「□【一】,山葱。」注曰:
「□葱,细茎大叶。」
《广雅》曰(二):「藿、□、●,葱也;其蓊【
二】谓之薹。」
《广志》曰(三):「葱有冬春二葱。有胡葱、木
葱、山葱。」
《晋令》曰:「有紫葱。」
收葱子,必薄布阴乾,勿令□郁。此葱性热,多喜
□郁;□郁则不生。
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
月,耕数遍。
一亩用子四五升。良田五升,薄地四升。炒谷拌和
之,葱子性涩【三】,不以谷和,下不均调;不炒谷,
则草秽生。两耧重耩,窍瓠【四】下之,以批蒲结反契
【五】苏结反继腰(四)曳之。
七月纳种,至四月始锄。锄遍乃剪。剪与地平。高
留则无叶,深剪则伤根。剪欲旦起,避热时。良地三剪
,薄地再剪,八月止。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若八
月不止,则葱无袍【六】而损白。
十二月尽,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叶,春叶则不茂
。二月、三月出之。良地二月出,薄地三月出。收子者
,别留之。
葱中亦种胡荽,寻手供食,乃至孟冬为菹,亦无妨
。
崔□曰:「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
可种大、小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一) 见《尔雅.释草》。注文与郭璞注同。「□」
,音革。
(二) 《广雅.释草》作:「●、□,葱也。蓊,薹
也。」关于「
藿」,在和这条前面相隔几条的另一条,是:「豆角谓
之荚,其叶谓之藿。」以「藿」为葱,《要术》有误。
《要术》引《尔雅》、《广雅》文,黄校
、张校、明抄同(但张校「●」作「□」,同《广雅》
;黄校陆录作「●」,同明抄;黄校刘录则作「□」)
,湖湘本、《津逮》本全脱。王念孙、王引之《广雅疏
证》引《要术》时,引到《要术》所引《广志》文,但
没有引到《广雅》本文,因为王氏所根据的《要术》本
正是《津逮》本。《广雅疏证》说:「『●』,《玉篇
》、《广韵》作『□』。『
□』,《广韵》、《集韵》作『●』。」二字均同字异
写。「□」音俦,「●」音除。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七「葱」引《广志》作:
「有胡葱、木葱。」
(四) 「继」,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学
津》本、渐西本从《辑要》引作「系」。按《尔雅.释
诂上》:「系,继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继亦
系也;系之一字,兼系、继二音,故古通用。」将「系
」叫做「继」,现在苏北、浙东等地还保存著这个方言
,如系腰带就叫「继腰带」。「腰」,明抄作「□」,
湖湘本等作「
腰」。本书一律作「腰」。
【一】 「□」,据郭璞注「细茎大叶」,当是百合科
的□葱。
【二】 「蓊」,就是薹。王念孙《广雅疏证》:「今
世通谓草心抽茎作华者为薹矣。蓊之言,郁蓊而起也。
」
【三】 古所谓「涩」,和「滑」相对。葱的种子三角
状,黏手不滑脱,所以说「涩」。
【四】 「窍瓠」,将乾葫芦穿孔做成的下种器,王祯
《农书》卷一二有图,称「瓠种」。现在东北地区用的
「点葫芦」,当是「窍瓠」的发展。
【五】 「批契」,音别薛,其形制、装置及操作方法
均未详。惟本卷种《苜蓿》篇再提到「窍瓠下之,批契
曳之」,照《要术》叙述播种程序说,应是一种覆种工
具。
【六】 「袍」,指葱叶基部作鞘状包裹著的部份。它
是构成葱白的主体。
种韭第二十二
《广志》曰:「白弱韭(一),长一尺,出蜀汉。
」
王彪之《关中赋》曰(二):「蒲、韭冬藏」也。
收韭子,如葱子法。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以铜
铛【一】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芽生者好;芽不
生者,是□郁矣。
治畦,下水,粪覆,悉与葵同。然畦欲极深。韭,
一剪一加粪,又根性上跳【二】,故须深也。
二月、七月种。种法:以升盏合地为处【三】,布
子于围内。韭性内生,不向外长(三),围种令科成。
薅(四)令常净。韭性多秽,数拔为良。高数寸剪
之。初种,岁止一剪。至正月,扫去畦中陈叶。冻解,
以铁杷耧起,下水,加熟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
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五)剪,杷(六)耧、
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即留之。
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杷、粪悉同。一种永生
。谚曰:「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声类》
曰:「韭者,久长也,一种永生。」
崔□曰:「正月上辛日,扫除韭畦中枯叶。七月,
藏韭菁。「菁,韭花也(七)。」」
(一) 《广志》引文,类书未见。「白弱韭」,黄校
、张校、明抄同,湖湘本、《津逮》本等无「白」字,
兹仍南宋本之旧。
(二) 《隋书》、《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晋光禄大
夫《王彪之集》二十卷,今亡佚。卷十「竹〔五一〕」
引有王彪之的另一篇赋文是「《闽中赋》」。按王彪之
《晋书》有传,未至关中。这里黄校、明抄均作《关中
赋》,《辑要》引则作《闽中赋》,「关中」未知是否
「闽中」之误,兹存明抄之旧存疑。
(三) 「长」,明抄、湖湘本等误作「畏」,据《辑
要》引及《学津》本、渐西本改正。
(四) 「薅」,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
,是俗讹字;渐西本从《辑要》引改作「薅」。注文的
「数拔」,仅明抄如文,他本均承正文作「数□」或「
数薅」。按「薅」的本义是拔草,卷二《
水稻》篇也注明「拔草曰薅」,故从明抄。
(五) 「每」,明抄作「疾」,误;据明清刻本改正
(《辑要》引同)。
(六) 「杷」,明抄、湖湘本作「耙」,明清刻本作
「杷」(《辑要》引同)。二字同,《要术》中互见,
本书统一作「杷」。
(七) 「韭花也」,明抄、津逮本作「韭耙出」,湖
湘本作「韭耗出」,按「菁」是韭菜花,均误,据《辑
要》引及《学津》本、渐西本改正。
【一】 「铛」,音枪,据《六书故》是三足釜。《要
术》烹饪各篇常用。这里应是一种小型的铜锅。《要术
》又有「铛釜」,则是较大型的。
【二】 韭菜分□的新鳞茎,生于老鳞茎之上,如不每
年壅土,新根繁殖不易,植株易于衰老。「一剪一加粪
」,不但是施肥,同时也为了壅根。新根逐年向上抬高
(「上跳」),逐年加粪土培壅,所以畦要做得深。
【三】 「以升盏合地」,用容量一升大的盏子倒覆在
地上。「为处」,就盏口所印成的圈子内作为播子的处
所。
种蜀芥、芸薹、芥子【一】第二十三
《吴氏本草》云(一):「芥□,一名水苏,一名
劳□。」
蜀芥、芸薹取叶者,皆七月半种。地欲粪熟。蜀芥
一亩,用子一升;芸薹一亩,用子四升(二)。种法与
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十月收芜菁讫时,收蜀芥。
中为咸淡二菹【二】,亦任为乾菜。芸薹,足霜乃收。
不足霜即涩。
种芥子及蜀芥、芸薹收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
。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三】。旱则畦
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芸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又
得生茹【四】供食。
崔□曰:「六月,大暑中伏(三)后,可收芥子。
七月、八月,可种芥。」
(一) 《吴氏本草》,华佗弟子吴普撰,书已失传。
《太平御览》卷九八○「芥」引《吴氏本草》与《要术
》同,惟「□」作「□」,「劳□」作「劳祖」。《名
医别录》记载水苏的异名有:「一名鸡苏,一名劳祖,
一名芥□,一名芥苴」,《御览》「芥□」应是「芥□
」之误,而「劳祖」与《别录》同。按《□》,音渣,
《方言》卷十:「□、●,取也,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
中谓之□,或谓之●」。水苏,《唐本草》注:「生下
湿水侧」,《图经本草》:「生水岸傍」,吴普是扬州
人,则《要术》引作「劳□」,似乎更合适些。
水苏是唇形科植物,和苏、荏同科,虽有「
芥□」的异名,实际和十字花科的芥、芸薹毫不相干,
而且下面《荏蓼》篇同样引到这条,引在该篇是正确的
,引在这里不合适,应系窜衍。
(二) 「用子一升」和「用子四升」,原作双行小注
,应归入正文,兹改为大字。
(三) 「大暑中」即大暑节,「伏」应是衍文,参看
《四民月令辑释》「六月」篇校记。
【一】 芥菜原产亚洲,我国至迟在西汉以前就有栽培
,西汉《尹都尉书》有种芥篇。扬雄方言卷三:「□(
即菘)、荛、芜菁也。……赵魏之郊谓之大芥,其小者
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唐颜师古注《
急就篇》说,芥亦有大小二种。苏恭《唐本草》说,芥
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
,叶不堪食,子但作兖;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
梁米,旧云从西域来,又云生河东。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卷二六以为白芥即蜀芥。按据现代植物学,也分为
大芥菜和小芥菜二种,但小芥菜也吃叶,著名的雪里蕻
就是小芥菜的品种。《要术》这里所说「蜀芥」,可能
就是大芥,所说「芥子」可能就是小芥。
至于「芸薹」,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为即
今油菜,实际上芸薹只是油菜的一种,并不是所有油菜
都是芸苔。我国目前在大面积生产上栽培的油菜,可分
为三大类型:一为芥菜类型,植株较高大,一般称为高
油菜,其中又分为大叶油菜(即大芥菜育成的油菜)和
细叶油菜(即小芥菜育成的油菜)二种。二为白菜类型
,植株较矮小,一般称为矮油菜,也有二种:一种就是
汉以来所称的「芸薹」,亦称胡菜,经河西走廊传入内
地,现在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各省;另一种是由我国原
产的白菜演变而成的矮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
,这是我国目前栽培最多的一种。而且从历史上看,油
菜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元代农书,明清书中多数称为油菜
。这一通俗名词的兴起和发展,反映它的栽培到元代开
始变为重要,并反映它主要是由白菜育成的。三为甘蓝
类型,近年□从国外传入。古来蔬菜经多年的人工栽培
,品种及其用途已多变化。从《要术》本篇所说来看,
蜀芥和芸苔主要是用叶的,芥子则以收子为主。子的用
法没有说明,但卷八《八和兖》篇有「作芥子酱法」,
也用于作兖。《礼记.内则》有「鱼脍芥酱」,作芥酱
的历史已很久。芥子榨油可能较晚,《要术》收子是不
是还榨油,还不能肯定。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37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1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