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25/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20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9:06 1999), 转信



【二】 「篥竹」,参看注释【三四】。

【三】 「□」,读如穷音。「□竹」即「邛竹」,以
其产于邛都,因加竹头作「□」。□竹可作扶老杖,故
又名「扶竹」、「扶老竹」。扶老杖既由□竹作成,后
人因亦迳称拄杖为「□」。戴凯之《竹谱》称:「竹之
堪杖,莫尚于□」,「高节实中,状若人刻,为杖之极
。」但邛都以外也有,《竹谱》继称:「岂必蜀壤,亦
产馀邦,一曰『扶老』,名实县同(意即名悬实同)。


【四】 邛都,在今四川省西昌县。汉武帝由于张骞在
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由印度贩运过去的我国邛
竹杖和蜀布,得到启示,开通了由四川通云南的越□道
,就在邛都建置越□郡(见《史记》卷一一六及《汉书
.张骞传》)。又因为唐蒙在广州吃到由□□江(今北
盘江上游)运过来的四川●酱,开通了由川入黔的□□
道。并于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发夜郎(今贵州
省西部)之军,下□□江,会师于广州(见《汉书.南
粤传》)。左思《吴都赋》所称:「邛杖传节于大夏之
邑,□酱流味于番禺之乡。」即指此二事。

【五】 「□」,音小,竹名,竹秆短小,即戴凯之《
竹谱》所谓:「逾矢称大,出寻为长。」因可为箭,《
尔雅.释草》:「□,箭」,迳名此竹为「箭」。据沈
括所说,是先有「箭」这种竹,而后称矢为箭,《梦溪
笔谈》卷二二:「『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竹
为竹,箭为箭,盖二物也。今采『箭』以为矢,而通谓
矢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或箭是我国特产箭
竹属的竹,古时以吴钩越箭并称。

      「□」,音荡,《尚书.禹贡》孔颖达疏
引孙炎:「竹阔节者曰□。」

【六】 「□」音窘;「□」,音路,也写作「□」。
《战国策.赵策》:「其坚则□□之迳,不能过也。」
《广雅.释草》:「□□,……箭也。」《楚辞哀时命
》作「□□」,《吕氏春秋.直谏》篇作「宛路」,均
同物异字。戴凯之《竹谱》:「□、□二竹,亦皆中矢
,……大较故是会稽箭类耳,皮特黑涩,以此为异。」
说明□、□是箭竹属的两种竹,孔安国注《尚书.禹贡
》亦指明为二种,段玉裁说「□□」是一种竹,恐未必


【七】 「●」,音满平声。《初学记》卷二八引《广
志》:「●竹,皮青,内白如雪,□韧可为索。」宋僧
赞宁《笋谱》:「●笋,皮青而肉皙白。」元李□《竹
谱详录》卷六:「蔓竹,生江、广间。……紫脱,笋名
也。」

【八】 「由梧竹」,左思《吴都赋》作「柚梧」,戴
凯之《竹谱》作「由衙」。《竹谱》称:「●与由衙,
厥体俱洪,围或累尺,●实、衙空。南越之居,梁柱是
供。」《竹谱》又引《广志》称:「亦有生于永昌郡。
」永昌郡有今云南省保山县等地。据元李□《竹谱详录
》卷四记载「由衙竹」每节生三枝,有刺,其小者可种
作篱笆,故又名「笆竹」。

【九】 「条、干」即「□、□」。《文选》张衡《南
都(指南阳)赋》:「其竹……则□、□、□、□。」
「□」音干,是小竹。

【一0】《水经注》「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
」《后汉书.马援传》:「军次下隽。」李贤注:「下
隽,县名,属长沙国,故城今辰州沅陵县。」即今湖南
省沅陵县。

【一一】此种竹有斑点或斑纹,移为斑竹,由于有如《
博物志》所记的传说,又称「湘妃竹」。《广群芳谱》
引《临汉隐居诗话》:「竹有黑点,谓之斑竹,非也。
湘中斑竹方生时,每点上苔钱封之甚固。土人斫竹浸水
中,用草穰洗去苔钱,则紫晕斓斑可爱,此真斑竹也。


【一二】古□□江(今北盘江上游),亦称蒙江,其发
源处称蒙潭,亦称「豚水」(也写作「□水」)。传说
竹王所建的国即「夜郎国」,见《后汉书》卷八六《西
南夷传》。

【一三】《风土记》作者晋周处是阳羡县人,即今江苏
省宜兴县。

【一四】临贺,郡名,三国吴置,故治即今广西壮族自
治区贺县,靠近湖南过上。「谢休县」,应是「谢沐县
」,汉置,吴、晋因之,故治在今湖南省江永县西南,
属临贺郡。

【一五】「弹棋」,古代的一种游戏。《后汉书.梁冀
传》李贤注引《艺经》:「弹棋,两人对局,白黑棋各
六枚,先列棋相当,更先弹也。其局以石为之。」「局
」是棋盘。

【一六】「●」,音雹。戴凯之《竹谱》:「●实厚肥
,孔小,几于实中,……大竹也。土人用为梁柱。」并
参看注释【八】。

【一七】「棘竹」,戴凯之《竹谱》:「棘竹,生交州
诸郡。丛初(
按应是「生」),有数十茎。大者二尺围。肉至厚,实
中。夷人破以为弓。枝节皆有刺,彼人种以为城,卒不
可攻。万震《异物志》(按即《南州异物志》)所(谓
)『种为藩落,阻过层墉』者也。或卒崩根出,大如十
石物,纵横相承如□车。一名『笆竹』,见《三仓》。
笋味落人须发。」即卷五《种竹》篇引《竹谱》所称「
味淡,落人须发」的「棘竹笋」。《礼记.明堂位》所
谓「越棘大弓」,历来都是以「戟」释「棘」,但也可
能就是拿这种棘竹作大弓。

      《诗经.小雅.斯乾》「如矢斯棘。」《
韩诗》「棘」作「□」。二字都是棱刺的意思,段玉裁
并且说「□」是正字,说明「棘」即「□」字。就竹说
,从木作「□」,从竹则作「□」。元李□《竹谱详录
卷四:「□竹,一名●竹,一名答黎竹,一名□竹,一
名□竹,出广右两江,安南尤多,即刺竹也。南方呼刺
为□。丛生,大者二尺围,肉至厚,几于实中,被人破
以为弓材。枝叶喜下垂,自根至梢,每枝节间对生二刺
,尖杪弯曲若钩。人家环植以为垣墙,初植数茎作一丛
,三五年后枝蔓自相纠缠,又多钩刺,虽鸡犬羔豚不能
迳入。」广东《肇庆府志》:「□竹,俗呼刺竹,有刺
而坚,可作藩篱。」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竹,
一名涩勒;勒,刺也,广东人以刺为勒,故又曰『勒竹
』。长芒(刺毛)密距(棘刺),枝皆五出如鸡足。其
材可为桁桷。」据此,所谓「□竹」、「勒竹」或「棘
竹」,具有小枝短缩硬化而为刺及地下茎为合轴型的共
同点,是□竹属的竹,各书描状不尽相同,似非一种。

【一八】「□□」,音云当。《文选》左思《吴都赋》
刘渊林注引《
异物志》:「□□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
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始兴以南又
多,小桂夷人,绩以为布葛。」戴凯之《竹谱》亦称:
「桃枝、□□,多植水渚。」《要术》引称「滨荣幽渚
,繁宗隈曲」,亦指此竹宜植水边。《竹谱》又称:「
□□最大,大者中甑」,则是中空内径宽大的大型竹。

【一九】戴凯之《竹谱》:「赤白二竹,还取其色;白
薄而曲,赤厚而直。沅沣所丰,馀邦颇植。」元李□《
竹谱详录》卷六有「白竹」、「乌竹」、「乌□竹」。
古所谓「乌竹」,不等于现在的乌竹。

【二0】「实中」,指实心的竹。「绀族」,指绀色的
竹类,如《竹谱》有「殷肠竹」,殷色即是绀色。元李
□《竹谱详录》卷六有「紫竹」。所谓「绀族」,当属
此类。

      本段「□□、白乌,实中、绀族」二句,
□□是空心大竹,和「实中」相对;白、乌指颜色,和
绀色相对。下面四句则分述宜于水生或陆生的生长特性


【二一】「萋□」,音妻倩;「□逮」,音爱代,都是
形容竹丛的荫深密茂。

【二二】「苞」,指冬笋。刘渊林注《文选》左思《吴
都赋》「苞笋」:「冬笋也」。出合浦。其味美于春夏
时笋也。」字亦作「□」,《集韵》:「竹名,出荔浦
,其笋冬生。」荔浦冬笋的最早记载,见于《东观汉记
.马援传》(见「笋〔五二〕」校记(四))。

      《要术》下文引《孝经河图》载苦竹有「
紫苦者」,戴凯之《竹谱》亦称:「苦竹,有白有紫。
」《要术》原作「赤若」,显系「赤苦」之误。赤苦笋
和甜冬笋相对,都讲味道,是一组;下文「缥箭、斑弓
」,缥是青白色,缥色的箭竹和斑纹的弓竹相对,是另
一组,都讲用途。

【二三】《太平御览》卷九六二「竹」引《云南记》:
「云南有实心竹,文采班驳,……其土以为枪干。」这
里「斑弓」,即是取斑竹为弓。

【二四】「度世」、「征合」不是竹名。「度世推节」
,意谓处世要推尚「气节」,如竹之有节。「征合实中
」,「征合」是征战合宜的意思,指作武器要用实心的
竹。刘渊林注《吴都赋》引《异物志》:「箭竹,细小
而劲实」;棘竹也是实中,宜于「破以为弓」(见注释
【一七】);篥竹「实中劲强」,用以为矛(见注释【
三四】);云南有实心斑竹,用以作枪干(见注释【二
三】);《初学记》卷二八引《广志》:「利竹,……
实中,坚韧」,也是武器竹。

【二五】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三记载有「□□竹」
称:「苍按……顺昌□□铺,亦以此竹得名。」

【二六】「缃」是浅黄色,也指黄而带褐色。「箬」,
这里指笋箨,不是箬竹。「彤」是赤色。「缃箬、素笋
,彤竿、绿筒」,描写笋和竹各种不同的颜色。

【二七】「□」,音留。竹□,竹鼠属,专吃竹和芦苇
等的根。这里是以竹□释「育虫」。但郭柏苍《闽产录
异》卷五「□□」条下在引王彪之《闽中赋》后说:「
又●竹,竹中生虫,长则咬节而出。所云『育虫』,乃
指●竹、桃枝竹。」卷三记载「桃枝竹」则称:「漳州
、福宁、延平皆产之。笋皮有毛虫聚焉,不宜食。」

【二八】《水经注》卷二一「汝水」章「又东南过平兴
县南」下记载:「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郡市
。」费长房,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后汉书
》有传。

【二九】少室山,今河南省嵩山的西峰。其东峰名太室
山,古因亦迳称嵩山为太室山。

【三0】安思县,未详,疑有误。汉有安次县,在今河
北省安次县;南朝宋有安始县,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汉有安昌县,在嵩山附近。

【三一】《广雅》卷三《释诂》:「肖、似、丑,类也
。」同类叫做「丑」。《初学记》卷二八引谢灵运《山
居赋》:「其竹则……四苦齐味」,就是下文的四种苦
竹。

【三二】「筋竹色如黄金」,当即金竹。李□《竹谱详
录》卷六:「
金竹,生江浙间,一如淡竹,高不过一二丈,其枝竿黄
净如真金,故名。竺法真《罗浮山疏》曰:『罗浮山有
竹,色如黄金。』」

【三三】巴西郡,东汉末刘璋置,晋仍之,故治在今四
川省阆中县。

【三四】《文选》左思《吴都赋》:「□、□有丛」。
刘渊林注引《
异物志》:「□竹,大如戟槿(即戟柄),实中劲强,
交趾人锐以为矛,甚利。」戴凯之《竹谱》:「筋竹为
矛,称利海表,槿乃其干,刃即其杪。生于日南,别名
为『篥』。」自注:「筋竹,长二丈许,围数寸,至坚
利。南土以为矛。」说明□竹、□竹都是地下茎合轴型
作灌木状丛生的竹,而篥竹又名「筋竹」,此「筋竹」
与上文罗浮山「筋竹」同名异类。但《要术》引《吴录
》作「篥竹」,「篥」疑「
□」之讹,从音韵,从字义(篥由棘、□孳生,□由剽
利得义),从各书所描状,似均应作「□」。

      刘渊林注《吴都赋》的「□」引《异物志
》:「□竹,有毒,夷人以为弧(弓类),刺兽中之则
必死。」《要术》引《山海经》郭璞注有「篥竹」,篥
、□双声,疑郭注「篥竹」是「□竹」的转音异写。

【三五】元李□《竹谱详录》卷五:「狗竹,出临海郡
,围三寸,节间有毛。三月,笋可食。」

【三六】「●」,音茸,李□《竹谱详录》卷六:「●
竹,在处敷粉,头有父文。……父文,犹花文也。」

【三七】李□《竹谱详录》卷五:「●竹,生广西、安
南,邕州昆仑关中尤多。张得之《谱》云:『●竹,黑
皮,有文。每节生三枝,枝叶秀媚,婆娑可爱,一如苦
竹。大者可为柱,小者亦堪杂用。』」

【三八】「●」,音吝,《尔雅.释草》:「粼,坚中
」,所指相同。

            笋五二

  《吕氏春秋》曰(一):「和之美者,越□之□。
」高诱注曰:「□,竹笋也。」

  《吴录》曰(二):「鄱阳【一】有笋竹,冬月生
。」

  《笋谱》曰(三):「鸡胫竹,笋肥美。」

  《东观汉记》曰(四):「马援至荔浦【二】,见
冬笋名『苞』【三】。上言:『《禹贡》厥苞橘柚(五
),疑谓是(六)也。其味美于春夏。』」

(一)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越□之□」作「
越骆之菌」。「□」,高诱注亦作「菌」,二字古通。
高诱注:「越骆,国名。」但戴凯之《竹谱》引《吕氏
春秋》作「骆越」。骆越在今贵州省西南部一带地方。

(二) 《吴录》此条,《太平御览》等未引。

(三) 最早的《笋谱》是宋僧赞宁写的,较《要术》
时代很晚。卷五《种竹》篇引《竹谱》有「鸡颈竹,笋
肥美」,和这条相同,这里《笋谱》疑《竹谱》之误。
戴凯之《竹谱》:「鸡胫,篁竹之类,纤细,大者不过
如指。疏叶黄皮,强脆无所堪施。笋美,青斑色绿。沿
江(《太平御览》卷九六三引作「江东」)山岗所饶也
。」「胫」,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卷四「篁」引《
竹谱》同,《要术》卷五《
种竹》篇引《竹谱》作「颈」,《御览》引同《要术》


(四) 见《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传》,所记是:
「援好事,至荔浦,见冬笋,名曰『苞笋』。上言:『
《禹贡》厥包橘柚,疑谓是也。其味美于春夏笋。』」
《太平御览》卷九六三「笋」引《东观汉记》同《要术
》,惟「苞」均作「□」,二字通用,上一「□」字及
「春夏」下均多「笋」字,则与《东观汉记》相同。

(五) 《尚书.禹贡》:「扬州,……厥包橘柚,锡
贡。」

(六) 「谓是」,金抄、明抄作「是谓」,兹从他本
及《东观汉记》作「谓是」(《御览》卷九六三引《东
观汉记》同)。

【一】 鄱阳,郡名,三国吴置,郡治在今江西省波阳
县。

【二】 荔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

【三】 「苞」,指冬笋。

            荼五三

  《尔雅》曰(一):「荼【一】,苦菜。」「可食
。」

  《诗义疏》曰(二):「山田苦菜甜,所谓『堇【
二】、荼如饴(三)』。」

(一) 《尔雅.释草》:「荼,苦菜。」「可食」是
郭璞注。

(二) 《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孔颖达疏
引陆玑《疏》是:「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
美,所谓『堇、荼如饴』。」《诗义疏》文,《太平御
览》等未引。

(三) 「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的一句


【一】 「荼」,苦菜,该是菊科苦苣菜属和莴苣属的
植物,并参看卷三《种□荷芹●》篇注释【一】。该篇
有「●」和「白●」,但没有苦菜。《要术》列苦菜于
本卷,或系由于「非人力所种」而附此,但卷六《养鹅
鸭》篇提到用苦菜作饲料。

【二】 这里的「堇」,就是《尔雅.释草》的「啮,
苦堇」,也就是《说文》的「堇」。「堇、荼如饴」这
句是记述周的祖先古公□父由豳迁移到周原,采食野生
的苦堇、苦荼,觉有甘味,就在那里定居下来,进行开
发。但《诗经》孔颖达疏引《尔雅.释草》的另一条「
芨,堇草」即乌头以释「堇」,《尔雅》邢□疏又承乌
头之说引回《
诗经》「堇、荼如饴」这句以释《尔雅》的乌头。乌头
是毒草,怎能当作「如饴」的菜吃?孔疏邢疏均误。

            蒿五四

  《尔雅》曰(一):「蒿,□【一】也。」「蘩,
皤蒿【二】也。」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三
】者为□。」「蘩,白蒿。」

  《礼外篇》曰(二):「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
以为宫柱【四】,名曰『蒿宫』。」

  《神仙服食经》曰:「『七禽方』,十一月采旁音
彭(三)勃。旁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寿八百年。」

(一) 《尔雅.释草》作:「蘩,皤蒿。蒿,□。」
二条连文。《
要术》大概为配合标题倒过来。郭璞注「皤蒿」,迳在
其下,只「白蒿」二字,《要术》因为拆开引郭注,不
得不加「繁」字;注「□」,同《要术》。

(二) 引《礼外篇》语在《大戴礼记.明堂》篇(隋
唐以后自《盛德》篇析出),文字同。戴德在整编《大
戴礼记》时大概有《内、外篇》之分,《明堂》列于《
外篇》,故《要术》标称为礼外篇。

(三) 「彭」,金抄作「●」,误;他本作「旁」,
则与本字同,亦误(渐西本则改本字为「蒡」);《太
平御览》卷九九七「青蒿」引正文作「彭勃」,「彭」
正是「旁」的同音字,兹参照金抄改作「
彭」。

【一】 「□」,读如郡音,是菊科的青蒿,也叫「香
蒿」。《尔雅》邢□疏引孙炎:「荆楚之间,谓蒿为□
。」并参看注释【三】。

【二】 「皤」,音婆,「皤蒿」,即菊科的白蒿。

【三】 古时以青蒿与白蒿为食物,记载颇多。《诗经
.小雅.鹿鸣》:「食野之蒿。」据孔颖达疏引陆玑《
疏》即是青蒿,并说:「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
也。」至南北朝时,还作为菜吃,《神农本草经.草蒿
》陶弘景注:「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里
郭璞所称「中炙啖」的吃法,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
有一种炙饮法:「乾者炙作饮,香尤佳。」宋寇宗□《
本草衍义》:「青蒿,……人剔以为蔬。」可见一直到
宋代还在吃。

     至于吃白蒿,很早就用作祭品和腌作菹菜吃
。《大戴礼记.夏小正》:「繁,旁勃也。……豆实也
。」《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郑玄笺:
「以豆荐蘩菹。」《尔雅》「蘩,皤蒿」邢□疏引陆玑
《疏》:「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
蒸。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至唐还在作菹菜吃
,唐孟诜《食疗本草》:「白蒿,……其叶生□,醋腌
之为菹,甚益人。」

     《要术》中关于蒿的利用,也有煮青蒿汁浇
在菹菜中的(
如《食经》)。其他如用蒿叶揩拭猪肉,杂和在红米中
舂米,用青蒿罨女麴(《食次》)等,虽然不是直接吃
蒿,至少也还不嫌蒿的特殊气味。此外则用为盛器、调
色剂等。列表如下:

种类用途--食用用途--杂用所见篇目
青蒿作菹菜「以青蒿……作麻沸汤浇之。」 卷九《作
菹藏生菜法》篇引《食经》「作酢菹法。」
青蒿作女麴「以青蒿上下奄之。」 同上篇,引《食次
》作「女麴」
青蒿 作润发油及面脂,下「青蒿以发色。」卷五《种
红蓝花栀子》篇「合、香泽法」以及「合面脂法」
蒿舂红米「米里著蒿叶一把,白盐一把,合●之。」 
卷九《□饭》篇「治旱稻赤米令饭白法」
蒿「●豚令净,……蒿叶揩洗。」 卷八《菹绿》篇「
白瀹豚法」
蒿麦「蒿艾箪盛之良,以蒿艾蔽窖埋之亦佳。」 卷二
《大小麦》篇
蒿胡荽子「作蒿●盛之。」 卷三《种胡荽》篇
蒿 作砧木用的杜梨,「高作蒿箪盛杜。」卷四《插梨
》篇
蒿 地黄染黄色,「……蒿灰等物,皆得用之。」卷三
《杂说》篇「河东染御黄法」
蒿 作□脂以「蒿作灰,以汤淋取清汁揉花。」卷五《
种红蓝花栀子》篇「作燕脂法」
蒿 作润肤剂「取猪●一具,合蒿叶于好酒中痛□。」
同上篇「合手药法」
蒿 治铁锅不褪黑色,「以蒿三遍净洗。」卷九《醴酪
》篇「治釜令不渝法」
蓬蒿 蚕上山「以大科蓬蒿为薪」,「蓬蒿蔟亦良。」
卷五《种桑柘》篇「养蚕法」



【四】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大蒿」:「容梧
道中,久无霜雪处,蒿草不凋。年深滋长,大者可作屋
柱,小亦中肩舆之杠。……古有蒿柱之说,岂其类乎。


            菖蒲(一)五五

  《春秋传》曰(二):「僖公……三十年,……使
周阅来聘,飨有昌□(三)。」杜预曰:「昌蒲菹【一
】也。」

  《神仙传》云:「王兴者,阳城越(四)人也。汉
武帝上嵩高,忽见仙人长二丈,耳出头下垂肩。帝礼而
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闻嵩岳有石上菖蒲,一
寸九节【二】,可以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帝
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乃采菖蒲
服之。帝服之烦闷,乃止。兴服不止,遂以长生。」

(一) 「菖蒲」标题下明清刻本均注明「脱」。其实
所脱不止本目,下面「薇〔五六〕」至「堇〔六二〕」
七目均脱。这八目只有金抄、明抄完整不脱。

(二) 见《左传》僖公三十年,文作:「王使周公阅
来聘,飨有昌□、白、黑、形盐。」《要术》是摘引。
杜预注:「昌□,昌蒲菹。」

(三) 「□」,陆德明《经典释文》:「在感反」,
《广韵》:「
昌蒲□,徂感切」,读如斩音。又音触,是另一意思。
《左传》孔颖达疏:「此昌□之音,相传为『在感反』
,不知其字与彼(指音触的另一意思)为同为异。遍检
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来也。」顾炎
武《左传杜解补正》则称:「顾氏《玉篇》有『●』字
,『俎敢反,昌蒲菹也』。然则《传》之昌●,正合此
字,而唐人已误为□。《广韵》亦误。」按顾炎武所举
此字,在《玉篇》「欠」部,而《玉篇》欠部,另有「
□」字,解释是:「尺烛切,怒气也。」则顾氏所称,
似亦确当。可是《要术》亦作「□」,未知亦为唐人之
误否?

(四) 「阳城越人」,费解,《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无「越」字,疑《要术》衍「越」字。阳城,作为县名
,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作为山名,该县正有阳城山;「
嵩高」即嵩山,亦在该县。故「越」字应是衍文。

【一】 「昌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
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昌蒲根,
切之四寸为菹。」一般称菖蒲是指天南星科的白菖,根
茎是比较肥大的,但味道不好,李时珍和香蒲相对,目
为「臭蒲」。或者古人食味不同,或用为食疗,也许很
早时有白菖菹的吃法。

【二】 「石上菖蒲」是天南星科的石菖蒲及其变种细
叶菖蒲一类的植物,其地下茎横走,密具轮节,细叶菖
蒲的地下茎,节间只有二□三毫米长,有香气。在药用
上本草类书均记载「一寸九节者良」。

            薇五六

  《召南.诗》曰(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一】。」《诗义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如小豆
。藿【二】,可羹,亦可生食之。今官园种之,以供宗
庙祭祀也。」

(一) 见《诗经.召南.草虫》。孔颖达疏引陆玑《
疏》与《诗义疏》稍异,文作:「山菜也,茎叶皆似小
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
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

【一】 「薇」,这里是豆科大巢菜之类的植物,不是
蕨类紫萁科的紫萁,别名也叫「薇」。

【二】 「藿」,原指豆叶,由于薇的茎叶都像小豆,
所以也称其叶为「藿」。

            萍五七

  《尔雅》曰(一):「□,苹【一】也。其大者苹
【二】。」

  《吕氏春秋》曰(二):「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一) 《尔雅.释草》作:「萍,□。其大者苹。」
据阮元校勘,「萍」应作「苹」。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

【一】 「萍」,本字作「□」,或作「苹」,古人所
指,包括浮萍科的青萍和紫萍。

【二】 「苹」是苹科,也叫四叶菜、田字草。

            石□丈之切(一)五八

  《尔雅》曰(二):「□,石衣。」郭璞曰:「水
□【一】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三):
『□【二】叶似□而大,生水底,亦可食。』」

(一) 金抄作「大之切」,明抄作「文之切」,均误
。《说文》:「□,水衣,从□治声。」《周礼.天官
》「醢人」有「□菹」,陆德明《经典释文》:「□,
……沈云:『北人音……丈之反』。」说明「□」虽同
「苔」,但北方有「丈之反」(音治)的读法,故据以
改正。

(二) 见《尔雅.释草》。郭注「□」作「苔」,馀
同。

(三) 「或曰」,《要术》原无此二字,《尔雅》郭
注有,表明是另一说法,必须有,兹据补。

【一】 「□」,音台,即「苔」字;古又音治,音异
义同。「□」,音潭,与「□」双声,二字涵义亦同。
《文选》郭璞《江赋》有「
绿苔」,李善注引《风土记》:『石发,水苔也,青绿
色,皆生于石。」神农本草经有「陟厘」,《唐本草》
注:「此物乃水中苔。……《小品方》云:『水中□苔
也』;《范东阳方》云:『水中石上生,如毛,绿色者
』。」「如毛」,即是「似发」,故《图经本草》称:
「石发,即陟厘也。」陟厘可作纸,张华作《博物志》
,晋武帝给他「侧理纸」万张,即「陟厘纸」,又名「
苔纸」。陟厘二字的切音,正是「□」字(音治),徐
言是「陟厘」,急呼就是「□」。因生于水中石上,故
所称「石衣」、「石发」、「石□」乃至「水□」,都
是指苔类的某些种。李时珍认为石衣、石发都是乌韭的
异名(见《本草纲目》卷二一「乌韭」),恐是后人的
说法。乌韭是蕨类,不是苔类,参看「菜茹〔五0〕」
注释【二0】。

【二】 这个「或曰」的「□」,是□的别一解说,实
际就是「●」字,音潜,不是水苔,而是指海藻。《尔
雅.释草》:「●,海□」(参看「菜茹〔五0〕注释
【一九】)。海藻有红藻、绿藻等类。郭璞注「●,海
□」为「海罗」,即海萝,藻体呈管状,作不规则的分
歧,赤褐色,属红藻类。但海萝与薤无一相合,此处「
叶似□而大」的「●」,则是另一种,非海萝,当是绿
藻类的某些种。

            胡□五九

  《尔雅》云(一):「□耳,苓耳。」《广雅》云
(二):「□耳也,亦云胡□。」郭璞曰:「胡□【一
】也,江东呼为『常□』。」

  《周南》曰(三):「采采卷耳。」毛云:「苓耳
也。」注云:「胡□也。」《诗义疏》曰(四):「苓
(五),似胡荽【二】,白花,细茎,蔓而生【三】。
可□(六)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
,或云『耳□草』。幽州人谓之『爵耳』。」

  《博物志》(七):「洛中有驱羊入蜀(八),胡
葸子著羊毛,蜀人取种,因名『羊负来』。」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

(二) 《广雅》云云,实际是郭璞注《尔雅》所引。
郭璞注是这样:「《广雅》云:『□耳也,亦云胡□。
』江东呼为『常□』,或曰『苓耳』。形似『鼠耳』,
丛生如盘。」或者《要术》将《广雅》的引文归还原出
处,所以作这样的分列,也可能有倒误。又今本郭注没
有「胡□也」的别名,这个别名,在《要术》以前书,
也仅见于《要术》本目所引。

     《广雅.释草》的原文是:「苓耳、□、常
□、胡□,□耳也。」「亦云」是郭璞为便于行文加上
去的。「郁〔二五〕」引《
广雅》有几个「一名」、「又名」,亦出《诗义疏》作
者所加,其例相同。

     这里需要附带说一下「形似『鼠耳』」的疑
问。「鼠耳」,不是老鼠的耳朵,而是一种草的名称。
《广雅.释草》:「无心,鼠耳也。」《名医别录》首
先著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鼠麴草」,说「江
西人呼为『鼠耳草』」。李时珍因指「鼠耳」即为鼠麴
草(见《本草纲目》卷十五)。鼠麴草是菊科的,采其
嫩茎叶可和糯米粉作●饵。但和□耳完全不像。而且郭
璞称「丛生如盘」,是专指□耳的果实说,和鼠麴草怎
样也挂不上钩。因此我们怀疑郭注的「鼠耳」有错字。
《尔雅.释虫》「蟠,鼠负。」郭璞注:「瓮器底虫。
」「鼠负」即节足动物甲壳类的鼠妇,栖息于壁角瓮底
等阴湿地,体长三分馀,椭圆形,两头尖,特别是躯体
两侧的七对短足,很像□耳子的密刺。□耳、鼠负都是
郭璞注的,拿鼠负来比喻□耳子,很可能,而且也像。
「耳」、「负」字形相近,而且《尔雅》及郭注上文一
连有四个「耳」字,极易致误,疑「鼠耳」是「鼠负」
之误。

(三) 这是《诗经.周南.卷耳》的一句。毛《传》
作:「卷耳,苓耳也。」但《要术》「注云:『胡□也
』」,不见于郑玄《笺》,也许是郑《笺》的逸文。

(四)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胡□」引《诗义疏》
开头是:「苓耳,叶青白,似胡荽」,「耳□草」作「
□草」,馀基本同《要术》。《诗经.卷耳》孔颖达疏
引陆玑《疏》略同《诗义疏》,是:「叶青白色,似胡
荽,白花,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
子,如妇人耳中□,今或谓之『耳□』。幽州人谓之『
爵耳』。」《
图经本草》引陆玑《疏》「耳□」下有「草」字,应该
有;尤其可注意的,「幽州人」句的上面,尚有「郑康
成谓是白胡荽」句。如所引无误,这句既是陆《疏》原
有,说明胡□郑玄有别名白胡荽的说法。「荽」、「□
」同字,「白胡荽」即「白胡□」,因此推测上文「胡
□也」的解释可能是郑玄原有。并参看注释【二】。

(五) 「苓」下应有「耳」字。

(六) 「□」是「煮」的古字,明抄作「鬻」,误,
据金抄改正。

(七) 《博物志》此条,不见今本。《太平御览》卷
九九八、卷九○二及《艺文类聚》卷九四均有引到。

(八) 《博物志》是说由洛阳传入蜀中。但也有相反
的说法,《图经本草》:「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
多刺,因羊过之,毛中粘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
』,俗呼为『道人头』。」而陶弘景注《
本草经》则称:「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
逐羊毛中来。」「道人头」即道士冠,也颇形像。

【一】 「□」,音绥,同「荽」,是「胡□」即「胡
荽」,卷八《
作酢法》篇引《食经》「外国苦酒法」有「胡□子」,
就是指这个□形科的胡荽的种子。但本目的「胡□」是
指菊科的□耳,即苍耳,还有「胡□」、「胡葸」等的
异名。《要术》各卷常利用它,卷三《种□荷芹●》篇
并种植它,这里列为专目,也未免重复。

【二】 「似胡荽」,菊科的□耳和□形科的胡荽不能
相像。怀疑《
诗义疏》所解释的「苓耳」,可能指□形科的天胡荽,
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细弱,开白花,悬果略呈心脏形,
也正像耳□,而春末开花,夏月结子,更和「四月中生
子」相符。

【三】 「蔓而生」,《图经本草》在引《诗义疏》文
后提出疑问:「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耳。」
这是因为图经本草也把《诗义疏》所解释的「苓耳」当
作□耳,所以存在著□耳不蔓生的矛盾。但这个恰好是
它像天胡荽的反证。

            承露六0

  《尔雅》曰(一):「□葵,蘩露。」注曰:「承
露【一】也,大茎小叶,花紫黄色。实可食。」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郭璞注无「实可食
」句,馀同。本草书上只说叶可食,子可作□脂,没有
子可食的说法。

【一】 「承露」,即落葵科的落葵,子实为浆果,暗
紫色,可作□脂,又名「□脂菜」。卷五《种红蓝花栀
子》篇「作紫粉法」正是用「落葵子」绞汁作香粉的。
《名医别录》陶弘景注已经说:「落葵」,……又名承
露」,贾氏不会没有见到,这里这条实际也是重出。

            凫茈【一】六一

  樊光曰(一):「泽草,可食也。」

(一) 《尔雅.释草》:「芍,凫茈。」樊光曾给《
尔雅》作注,这句是从《尔雅》注里摘出来的。臧镛堂
辑集《尔雅汉注》,就将这句采作樊注。严格说来,应
同他处例冠以「《尔雅》曰:『芍,凫茈』。」

【一】 《尔雅》「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
似『龙须』(
按指龙须草)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即乌芋
,亦名荸荠。

            堇【一】六二

  《尔雅》曰(一):「啮,苦堇也。」注曰:「今
堇葵也,叶似柳,子如米,□食之,滑。」

  《广志》曰(二):「瀹(三)为羹。语曰:『夏
□【二】秋堇滑如粉。』」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璞注同《
要术》。

(二) 太平御览卷九八○「堇」引作:「广语曰:『
夏□秋堇滑如粉。』」比照《要术》,多有脱误。从这
一条的「语曰」,可以作为「东墙〔六〕」的「河西语
曰」不是书名的佐证。

(三) 「瀹」,明抄误作「沦」,据金抄改正。

【一】 「堇」是堇菜科堇菜属的植物。卷三《种□荷
芹●》篇提到种「堇」。

【二】 《礼记.内则》:「堇、□、□、榆……以滑
之。」郑玄注:「□,堇类也。冬用堇,夏用□。」陆
德明《经典释文》:「□,音丸,似堇而叶大也。」即
堇菜科的。并见「□〔一0二〕」。

            芸六三

  《礼记》云(一):「仲冬之月,……芸【一】始
(二)生。」郑玄注云:「香草。」

  《吕氏春秋》曰(三):「菜之美者,阳华之芸【
二】。」

  《仓颉解诂》曰(四):「芸蒿【三】,叶似斜蒿
,可食。春秋有白□【四】,可食之。」

(一) 见《礼记.月令》。郑玄注:「芸,香草也。


(二) 「始」,明抄、湖湘本误作「茹」,据他本及
《月令》改正。

(三)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

(四) 《艺文类聚》卷八一「芸香」引《仓颉解诂》
(书已佚)作:「芸蒿,似邪蒿,香可食。」有「香」
字,比较合适。《太平御览》卷九八二「芸香」未引。
陶弘景注《本草经》「茈胡」引《博物志》有类似记载
:「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长四五寸,香美可
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今本《博物志》不载此条
,《指海》辑逸本《博物志》亦未辑入此条。)

【一】 「芸」,据郑玄注是「香草」,结合《说文》
:「芸,□也,似目宿」,即是芸香科的芸香。古人常
用以放在衣箱中或夹在书卷里防蛀虫,或垫在床底下驱
虫。

【二】 「阳华」,据《吕氏春秋.有始》篇:「泽有
九薮:……秦有阳华」。高诱注:「在凤翔;或曰,在
华阴西。」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这个「芸」,既是好
菜,应是「芸蒿」一类,参看注释【三】【四】。

【三】 《名医别录》:「茈胡(按即柴胡),……一
名芸蒿,辛香可食。」是柴胡有「芸蒿」的别名。但《
仓颉解诂》的「芸蒿」,是否指柴胡,值得研究。《图
经本草》指出柴胡的叶形有三种:一种「
似竹叶稍紧」,一种「似麦门冬而短」,一种「似斜蒿
」。前二种可能是□形科的北柴胡和狭叶柴胡一类;第
三种就是这里《仓颉解诂》和《博物志》所说「叶似斜
蒿」的一种。可是斜蒿就是□形科的邪蒿,叶二至三回
羽状分裂,和柴胡叶迥异,却和前胡,也是□形科)叶
同状,怀疑这一种实际是指前胡。《图经本草》的图基
本上是根据各地所送药草描绘的,名称也依著各地所称
。各地每有同名异种的药草,所指实非一种。现在各地
以何种植物当何种药草,亦颇为复杂不一致。可以推想
,当时有一种当地称为「柴胡」的前胡送上来,所以《
图经本草》□有一种「柴胡」的叶「似斜蒿」的说法,
而这一种「柴胡」,其实是前胡。前胡叶既和邪蒿叶相
像,因此《仓颉解诂》所称「叶似斜蒿」的「芸蒿」,
很可能是前胡而不是柴胡(并参看注释【
四】)。

【四】 柴胡、前胡都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白□」是
宿根上长出的嫩芽。《图经本草》:前胡「初出时,有
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指出前胡初生的「白□
」香美可食,正好给《仓颉解诂》下了注脚,则《解诂
》所指的「芸蒿」是前胡,似乎更像。

            莪蒿六四

  《诗》曰(一):「菁菁者莪。」「莪(二),萝
蒿也。」《义疏》云(三):「莪蒿【一】,生泽田渐
洳【二】处,叶(四)似斜蒿,细科。二月中生。茎叶
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三】。」

(一) 《诗经.小雅.菁菁》的一句。「莪,萝蒿也
」,是毛《传》文。

(二) 此「莪」字,各本无,据金抄补。

(三) 《义疏》即《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九
七「莪蒿」引《诗义疏》同《要术》,少「味」字。《
诗经》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是:「莪蒿也,一名萝蒿
也。生泽田渐洳之处,菜(按《尔雅.释草》「莪,萝
」邢□疏引作「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
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

(四) 「叶」,明抄误作「业」,他本误作「丛」,
据金抄改正。

【一】 《尔雅.释草》:「莪,萝。」郭璞注:「今
莪蒿也,亦曰廪蒿。」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
蒿,……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于百草,一
名莪蒿。」下面即引《尔雅》的「莪,萝」及《诗经》
「菁菁者莪」与陆玑《疏》为说。另方面,《唐本草》
有「角蒿」,《救荒本草》称:「猪牙菜,《本草》名
角蒿,一名莪蒿,一名萝蒿,又名●蒿。……生田野中
,苗高一二尺,茎叶如青蒿,叶似斜蒿叶而细,又似蛇
床子叶。梢间开花,红赤色,鲜明可爱。花罢结角子,
似蔓菁角,长二寸许,微弯。中有子,黑色。……采嫩
苗茎叶□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李时珍
认为莪蒿即是抱娘蒿(《本草纲目》卷十五「●蒿」)
。吴其浚同意李说(《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及《长编
》卷八)。抱娘蒿即十花科的播娘蒿,一年生草本,和
《诗义疏》,《本草拾遗》所记不尽相符。至于《救荒
本草》所记「一名莪蒿」的「猪牙菜」,却是紫葳科的
角蒿。

【二】 「渐洳」,浸润多湿。

【三】 「蒌蒿」,见「蒌蒿〔八九〕」注释【一】。

            □六五

  《尔雅》云(一):「□【一】,□茅也。」郭璞
曰:「□,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
华有赤者为□;□、□一种耳。亦如陵苕【二】,华黄
、白异名。」

  《诗》曰(二):「言采其□。」毛云:「恶菜也
。」《义疏》曰(三):「河东、关内(四)谓之『□
』,幽、兖谓之『燕□』,一名『爵弁』,一名『□』
(五)。根正白,著热灰中,温□之。饥荒可蒸以御饥
。汉祭甘泉【三】或用之。其华(六)有两种:一种茎
叶细而香,一种茎赤有臭气。」

  《风土记》曰(七):「□【四】,蔓生,被树而
升,紫黄色。子大如牛角,形如□【五】,二三同□(
八),长七八寸,味甜如蜜。其大者名『□(九)』。


  《夏统别传》注(十):「获,□【六】也,一名
『甘获』。正圆,赤,粗【七】似橘(十一)。」

(一) 《尔雅.释草》有「□,●」和「□,□茅」
两条,《要术》没有引前一条,而引郭璞的注是二条全
引了,即「可啖」以前是「
●」条的注,下面是「□茅」条的注。可能因为郭注认
为●、□同种,《要术》节去●条不引,但更可能是脱
漏。

(二)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传》
:「□,恶菜也。」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诗义疏》首
句作「河内、关中谓●为□」,「著」上有「可」字,
「两种」下面是:「叶细而花赤,有臭气也」,有脱误
。《诗经.我行其野》孔颖达疏引陆玑《
疏》则是:「□,一名●,幽州人谓之燕●。其根正白
,可著热灰中,温□之。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

(四) 「关内」即关中,唐以函谷关以西为「内」,
始称「关内」,《御览》引作「关中」,应作「关中」
,渐西本据以改正。

(五) 「□」,《学津》本、渐西本同,他本作「蔓
」,误;《御览》引作「□」,兹据以改正。

(六) 「华」,下文没有交代两种花,应误,或者下
文有误。明末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引陆玑
《疏》「华」作「草」,并注明:「一本作:『花叶有
两种:一种叶细而花赤,一种叶大而花白复香』。」可
作参考。

(七)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风土记》无「形如
□」及最末句,脱「子」字,「寸」误「尺」,馀同《
要术》。

(八) 「□」,原作「叶」,《御览》引作「□」,
兹据以改正。

(九) 「□」,明抄从木从末,金抄、湖湘本从手从
未,《津逮》本从手从末。字书有「●」、「□」,解
释都是「木名」,也有「●」、「抹」,都是手的动作
;读音,从未的都音妹,从末的都音末。《风土记》这
里是记音字,没有其他引文可作校勘,兹暂从明抄作「
□」。

(十) 夏统,晋人,《晋书》有传。《夏统别传》已
佚。此条《太平御览》等未引。

(十一)金抄、明抄作「橘」,他本空格或墨钉。

【一】 「□」,音福,「□」,音琼。《神农本草经
》有「旋花」,《唐本草》注:「此即生平泽旋□也。
」《图经本草》:「其根似□,故一名『□根』。……
苗作丛蔓,叶似山芋而狭长,花白。」《
救荒本草》称为「□子根」,说:「幽蓟间谓之『燕□
根』。……延蔓而生,叶似山药叶而狭小;开花状似牵
牛花,微短而圆,粉红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
长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温。采根洗净蒸食之,或晒
乾杵碎炊饭食亦好,或磨作面,作烧饼蒸食皆可。」吴
其浚因确指《尔雅》的「□,●」即是旋花,并说:「
旋花,苏恭以为即旋□,其说极确。今北人仍呼为『燕
□』,河南呼为『□□苗』。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
甘。……其赤花者煮以饲猪。湖北名为『
饭藤』,以凶年煮其根可代饭也」(《植物名实图考长
编》卷十)。又说:「今南方蕹菜,花叶与此无小异,
唯根短耳」(《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二)。其所指,即
是旋花科的旋花是《尔雅》的两种「□」及《诗义疏》
的两种,都不出旋花属的植物。

【二】 「陵苕」,见「苕〔六八〕」注释【一】。

【三】 甘泉宫,汉武帝所建,见《史记.封禅书》,
在甘泉山上。甘泉山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四】 《风土记》的「□」,果实有「七八寸」长,
其甜如蜜,未详是何种植物。

【五】 「□」,音扉,《尔雅.释虫》:「□,蛴螬
。」郭璞注:「在粪土中。」现在动物学上以蛴螬为金
龟子的幼虫。

【六】 《夏统别传》的「□」,无法查证是什么植物


【七】 「粗」,不一定是粗大,也可以作大致解释。

            苹六六

  《尔雅》云(一):「苹,□萧【一】。」注曰:
「□蒿也,初生亦可食。」

  《诗》曰(二):「食野之苹。」《诗疏》云(三
):「□萧,青白色,茎似蓍(四)【二】而轻脆。始
生可食,又可蒸也。」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蒿」上有「今
」字,说明「
□蒿」连名,不是「□,蒿也」。

(二) 《诗经.小雅.鹿鸣》的一句。「苹」,毛《
传》解释:「
□也」,即浮萍。郑玄解释是「□萧」,《诗义疏》是
直接就郑《笺》作解释的。

(三) 《诗疏》仍是《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
九八「苹」引《诗义疏》同《要术》,只「青」上多「
叶」字,「生」下多「者」字,「又」作「亦」。《诗
经.鹿鸣》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是:「
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
食。」《尔雅》邢□疏引陆玑《疏》同孔引。

(四) 「蓍」,金抄、明抄同;他本均作「箸」,与
陆玑《疏》同。张步瀛校本黄廷鉴校亦作「蓍」。

【一】 《尔雅.释草》:「萧,□。」邢□疏引陆玑
《疏》:「今人所谓□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
,白叶,茎□,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
」吴其浚认为《尔雅》「□萧」的「苹」同样是牛尾蒿
。他描述牛尾蒿:「初生时与蒌蒿同,唯一茎,旁生横
枝。秋时枝上发短叶,横斜欹舞,如短尾随风,故俗呼
以状名之。其茎直硬,与蒌蒿同为烛杆之用」(《植物
名实图考》卷一二)。□是菊科的,和茎粗硬、多分枝
的「牛尾蒿」不类。而《诗义疏》所描述的「□萧」,
倒和牛尾蒿相似。作为经传集解的《尔雅》是长期积累
的资料,多有同名异物和异名同物的。「苹,□萧」和
「萧,□」两列,可能是两种,而吴其浚认为都是牛尾
蒿,也不是没有可能。这里的「苹」,即使不是牛尾蒿
,也是菊科属的植物。

【二】 蓍,音尸,是菊科的。

            土瓜六七

  《尔雅》云(一):「菲,芴。」注曰:「即土瓜
【一】也。」

  《本草》云(二):「王瓜,……一名土瓜。」

  《卫诗》曰(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二】
。」毛云:「
菲,芴也」《义疏》云(四):「菲,似□【三】,茎
□,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蒸为茹(五),滑美,
亦可作羹。《尔雅》谓之『
□菜【四】』。郭璞注云(六):『菲草,生下湿地,
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今河南谓之『宿菜』。」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58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6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