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21/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24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8:03 1999), 转信



【一】 《蜀本草》和《图经本草》都记载有「沙牛角
□」,但未指明「沙牛」是什么牛。《集韵》有「●」
字,音沙,也只说是「牛名」。《本草纲目》卷五十称
牛「牝者为●」,则是指母牛。《道光江阴县志》「牛
」下记载:「沙种,肩塌臀尖,耐劳苦。水牛,……白
毛者沙种。……濒江沙土用●犊。」则黄牛、水牛都有
「沙种」。南宋《吴兴志》卷二十「牛」记载:「黄牛
角屈向前者呼沙牛。」此或系《要术》所指。

【二】 「□」,音钗,《玉篇》:「箭室也。」即箭
袋。

【三】 「脂□」,尚未脱脂。「盐熟」,已经鞣熟。
这是说只有已经脱脂而尚未鞣制的生皮才能用于煮胶。

【四】 「无烂汁」,指熟铁不能再熔化成液汁(在当
时的技术条件下)。《神农本草经》「铁精」陶弘景注
:「钢铁是杂链生、□作刀镰者。」「生」指生铁,「
□」指熟铁。熟铁溶点高于生铁。当时链钢的方法是将
生铁和熟铁一起放在熔铁炉中,温度增高到生铁的熔点
(一一五零至一二五零度)时,生铁迅速熔化,包裹和
渗入熟铁(熔点一千五百度左右),生铁的碳素一部分
跑入熟铁,而熟铁也被排挤出某些杂质。然后生熟铁冶
链成钢铁。这就是所谓「杂链生、□」。这是当时最进
步的冶链技术,但也还不能熔化熟铁。所以《要术》的
「永无熔铸之理,无烂汁故也」,是局限于当时的技术
条件说的。

【五】 「滂沛」,形容水要丰满充足。

【六】 「□时」周时,即二十四小时。□音醉。

【七】 「漉米床」,漉米时承搁淅箕的架子,俗称「
沥米架」。

【八】 《周礼》、《礼记》等有所谓「缩酌」,「缩
」是用茅草滤去酒糟。《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责楚国
「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杜预注
:「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就是将连滓的醴酒浇在
成束的茅草上以滤去渣滓。这里是用蓬草过滤胶汁。

【九】 「皮膏汁下」,上层凝结成皮,汁在下面,所
以不好舀。

【一0】「更添水煮之」,胶汁滤尽,将没有融成胶汁
的残皮加水再煮。

【一一】「舁」,音余,扛、抬的意思。

【一二】「合」,倒覆。

【一三】「盆末」,盆的下部。

【一四】「笨」,粗而不精;「笨胶」,犹言粗胶、浊
胶,和「胶清」相对,犹酒麴之有「笨麴」,与「神麴
」相对。

【一五】「□□」,半僵半软。

     笔墨第九十一

  笔法:韦仲将【一】《笔方》曰(一):「先次(
二)以铁梳梳(三)兔毫【二】及羊青毛【三】,去其
秽毛,盖使不髯【四】。茹【五】讫,各别之。皆用梳
掌【六】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四)各作扁【七】,极
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八】□□缩羊青毛去兔毫头
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九】之。


  「以所整羊毛中截(五),用衣中心【一0】□□
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六)』。复用
毫青【一一】衣羊青(七)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
,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一二】
。宁小不大(八)。笔之大要也。」

  合墨法(九):好醇烟【一三】,□讫,以细绢筛
□□于□内筛去草莽(十)若【一四】细沙、尘埃。此
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十
一)一斤,以好胶五两【一五】,浸□才心反皮汁中。
□,江南樊鸡木皮也【一六】;其皮入水绿色,解胶,
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亦以真珠砂
(十二)一两,麝香【一七】一两,别治,细筛,都合
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十三),□三万杵,杵多
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乾潼
溶【一八】,见风自(十四)解碎。重不得过三二两。
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一九】。

(一) 《太平御览》引用书总目中有韦仲将《笔墨方
》,但卷六○五「笔」项引有《笔墨法》,未标明作者
姓名,它的内容是:「作笔当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
去其秽毛,使不髯。茹羊青为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
。」对照《要术》所引,显然是不完整的,疑亦出韦仲
将法而多脱漏。

(二) 「先次」,如果解释为「先」梳兔毫,「次」
梳羊青毛,无此用例;如果「次」字是「后」字之误,
差可解释,但「先后」的用法,古人还是很少的。《太
平御览》卷六○五引《笔墨法》这二字只是一「当」字
,「旧抄本」宋初苏易简《文房四谱》(张步瀛以《津
逮》本为底本的《要术》校本中,过录著张定均据「旧
抄本《文房四谱》」校勘的内容。这里所称「旧抄本」
即据张定均所用本,下同)引韦仲将《笔墨方》无「次
」字,《丛书集成》本苏易简《文房四谱》引亦无「次
」字。据此,「次」应是衍文。

(三) 「梳梳」,原只一「梳」字,《文房四谱》(
不分「旧抄本」或《丛书集成》本时,是二本相同,下
同。但引用无关《笔墨方》的其他资料时,指《集成》
本)及《太平御览》引《笔墨法》均重文,必须重文,
兹据补。

(四) 「本」,如连上句「端本」连读,则「端」是
毫锋,「本」是毫末,但两头不能同时拍齐。制笔必须
毫端相齐,现在在湖笔生产上叫做「对锋」。清梁同书
《笔史》引《妮古录》:「笔有四德:锐、齐、健、圆
」;引柳公权帖:「出锋须长,……副切须齐」;引卫
夫人《笔阵图》:「锋齐腰强」;《文房四谱》卷一笔
有「四句诀」是:「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都要求毫端齐一而尖锐。锋齐以后,根齐容易办到
(如「副切」)。《文房四谱》所引就没有这个「本」
字,这句「旧抄本」是:「用梳掌痛拍整毫,齐其锋端
」,《丛书集成》本是:「用梳掌痛正毫,齐锋端」,
都只要求拍齐锋端(不可能同时拍齐下头)是合理的。
《事类赋》引亦无「本」字。因此这个「本」字连上句
读,就成为费词。《文房四谱》卷二引唐陆龟蒙《哀茹
笔工辞》:「旬濡数锋,月秃一把,编如蚕丝。」下文
「各作扁」,也是一种编法,其所编的地方必须是在毫
毛的下端。这样,这个「本」字连下句读,可以讲得通
。因此,我们保留这个「本」字,读成「本各作扁」。

(五) 「截」,原作「或」,《文房四谱》与《事类
赋》均引作「
截」。下文「中心」,《文房四谱》引作「笔心」。「
中截」是截取羊毛的上段,即柳公权帖所称「副切须齐
」,作为裹覆(「衣」)笔心之用。这样,作「或」或
「截」,在作法上有差别。作「或」是或然之词,可以
这样,也可以不这样。作「截」,这肯定是四层作成的
笔:最内层是羊毛,次层是兔毫,三层是「中截」的羊
毛,最外层仍裹以兔毫。《文房四谱》卷二引晋成公绥
《弃故笔赋》:「结三束而五重。」梁同书《笔史》引
黄庭坚《书侍其瑛笔》:「宣城诸葛高三副笔,锋虽尽
而心故圆。」引宋晁说之《赠笔处士屠希诗》:「自识
有心三副健」。「心」指笔心,「副」即外覆的「衣」
,「三副」即三重「衣」,「圆」、「健」都是笔的「
四德」之一。所称「有心三副」,正是四重的笔。据此
,笔以四重或五重为优,韦诞可能是「三副笔」的创始
人,后来再发展为「四副」的五重笔。故据《文房四谱
》等引改为「截」。

(六) 「承墨」是「笔柱」的别名。唐段公路《北户
录》卷二「鸡毛笔」崔龟图注引韦仲将《笔方》说:「
笔柱,或云墨池,亦曰承墨。」《要术》可能脱「亦曰
」一类字,但没有也可以。

(七) 「衣羊青」,明抄如文;金抄原先脱漏,校勘
后以小字添补,虽字迹不显,尚可辨明;湖湘本脱「青
」字。

(八) 「宁小不大」,「旧抄本」《文房四谱》引作
「宁心小,不宜大。」「宜」字无所谓,「心」字就重
要。按韦仲将善写「径丈」大字,笔不可能限制到「宁
小不大」,应是指「笔心」,《要术》应脱「心」字。

(九) 本条「合墨法」,《太平御览》卷六○五「墨
」引作韦仲将《笔墨方》,文句基本相同,《文房四谱
》卷五仍引作是韦仲将法,文字亦基本相同,则此条应
仍出韦仲将法。但晁氏《墨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推定为宋晁贯之撰)在记述制墨各步骤中,常提到韦
仲将法和贾思勰法,不但将二法分举,还将二法作比较
,例如关于用药:「魏韦仲将用真珠、麝香二物,后魏
贾思勰用□木、鸡白、真珠、麝香四物」,说明贾法较
韦法有不同。据此,此条又像不完全是韦法,也许贾氏
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所以在引书时只称「韦仲将《
笔方》」,而不称为「《笔墨方》」。

(十) 「草莽」,《文房四谱》和《太平御览》卷六
○五均引作「
草芥」。

(十一)「●」,明抄误作「麴」,他本脱,据金抄补
正。「●」原是麦屑,这里作粉末讲,「墨●」即指筛
净的烟末(《文房四谱》引即作「烟一斤」)。

(十二)「真珠砂」,《文房四谱》与《太平御览》卷
六○五引韦仲将法及晁氏《墨经》所记,均作「真珠」
,无「砂」字。但明沈继孙《墨法集要》「用药」有用
朱砂的,并且说朱砂「助色发艳」,则「
砂」字应有,他书所引,脱。

(十三)沈继孙《墨法集要》「搜烟」:「搜(按借作
「溲」)如细砂状,宁乾勿湿。」这里「宁刚不宜泽」
,似应在「都合调」下,和「下铁臼中」句倒错。

(十四)明抄作「自」,他本作「日」,《太平御览》
卷六○五引亦作「日」。按制墨有「荫」(也叫「入灰
」)的程序。所谓「荫」是将初制成的墨锭上下铺上细
灰使吸去潮润(冬天在生火的暖室中)。作这样的处理
时,晁氏《墨经》说:「置之不平亦曲,见风亦裂。」
沈继孙《墨法集要》说:「不可见风,见风墨断。」但
出灰之后,却要经过风中吹乾的手续,可是没有日乾的
过程。《要术》所记也是在乾墨的过程中,这里该是指
风乾时要坼裂,故从明抄作「自」。

【一】 韦仲将,名诞,三国魏时人,善书法,并善制
墨。《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注引《三辅决录》:「
洛阳、邺、许三都宫观始就,命诞名题。诞以御笔墨皆
不任用,因奏曰:『……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
皆古法,并此三具,又得臣书,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
方寸千言。』」元陆友《墨史》卷上:「箫子良《答王
僧虔书》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是韦诞原以
善制墨著称。其兄韦昶,则善制笔。清梁同书《笔史》
引《书断》:「晋韦昶,好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
绝世。昶字文休,诞兄。」魏明帝时建成凌云台,误将
台匾先钉实在台上,只好用竹笼盛著题匾人,用辘轳转
上去,离地二十五丈。这人很害怕,题好了下来,须发
尽白,告诫子孙以后再也不要学书法。这人就是韦诞(
《世说新语.巧艺篇》及注引《四体书势》并载其事)


【二】 宋初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引王羲之《笔经
》:「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
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
□而秃。……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胁际扶疏
,乃其次耳。」

【三】 「羊青毛」,《丛书集成》本《文房四谱》引
作「青羊毛」(以下也是一样)。梁同书《笔史》记载
笔的毛料有三十种,其中羊毛有羊毛、青羊毛、黄羊毛
三种。

【四】 「髯」是颊毛;须髯蜷曲叫「虬髯」。「不髯
」是说将毛梳理清楚,不使蜷曲杂乱。

【五】 「茹」,梁同书《笔史》说:「制笔谓之茹笔
,盖言其含毫终日也。……今制法如故,而茹笔之名隐
矣。」《文房四谱》卷二引唐陆龟蒙《哀茹笔工辞》:
「爰有茹工,工之良者。择其精□,在价高下;阙□叉
互,尚不能舍。旬濡数锋,月秃一把。编如蚕丝,汝实
助也。」这里「茹」,即指梳去秽毛后,再用口来整治
毫锋的工作。原来毛上端毛色较嫩的部分叫做「锋」,
各种毛的锋头长短不一,如果混制在一起,这笔写起来
一定要「开花」。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非常细致地使锋
头对齐,然后各制各样的笔。这一道工序,现在由水盆
工来完成,唐以前是「茹工」的艰辛劳动。

【六】 「梳掌」,梳齿下部拿梳的地方,即梳把。

【七】 「扁」,编连或黏连成扁扁的薄排,作为裹覆
笔心之用。

【八】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二:笔「有柱有被,有
心有副。」「
被」、「副」都是被覆在外层的「衣」。「衣」,这里
作动词用,即作被覆讲(下文二「衣」字同)。《文房
四谱》卷一记载唐欧阳通自重其字,用笔必须是「狸毛
为心,覆以秋毫」。这里「用衣羊青毛」,也是以羊青
毛为心,覆以兔毫。

【九】 「颉」是强项,又是减缩。《笔史》引黄庭坚
《笔说》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
由于笔脚扎得很紧很坚实,松的被约缩到最低限度,可
以强固地装入笔管中,故称为「颉」。《
笔史》引《南部新书》:「柳公权《笔偈》:『圆如锥
,捺如凿,只得入,不得却。』盖缚笔要紧,一毛出,
即不堪用。」这就是「痛颉」的情况。

【一0】「中心」,指上文所作成的以羊青毛为最内层
以兔毫为次层的「笔柱」。「用衣中心」,是说再用羊
毛裹覆「笔柱」为第三层。然后又用青兔毫裹在羊青毛
外(「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为第四层。三四层的作
法和一二层一样,所以说「如作柱法」。

【一一】「毫青」,《文房四谱》《丛书集成》本作「
青毫」,意思相同,都是指青兔毫。唐段公路《北户录
》卷二「鸡毛笔」:「且笔有丰狐之毫,虎仆之毛,…
…然未若兔毫。其宣城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
劲健无以过也。」

【一二】「宁随毛长者使深」(「者」疑应作「著」)
,宁可尽其毛的长度,尽可能地使装进笔管中深些。《
笔史》引黄庭坚《笔说》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
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可说深得很。

【一三】烟有松烟、油烟二类。《文房四谱》引此作「
好醇松烟」,说明所用是松烟。明沈继孙以实际经验撰
为《墨法集要》,自「浸油」至「印脱」分制墨为二十
一道工序,较宋晁氏《墨经》多有发展。其「浸油」说
:「古法惟用松烧烟,近代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
(按指浙江衢县)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
油烧烟。……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
黑一日;馀油得烟皆少,为墨色淡而昏,久则日淡一日
。」烧松烟用□,烧油烟用盏、碗,各有特殊的装置。

【一四】「若」,作「及」讲。

【一五】晁氏《墨经》「和」的工序说:「凡煤一斤,
古法用胶一斤。今用胶水一斤,水居十二两,胶居四两
,所以不善;然贾思勰墨法,煤一斤,用胶五两,盖亦
未尽善也。」又说:「胶多利久,胶少利新。匠者以其
速售,故喜用胶少。……凡大胶必厚,厚难于和。」烟
、胶配合同重量者,即宋何□《墨记》所谓「对胶」,
创始于唐末李超父子(本易水人,避难徽州,世为南唐
墨官。后来「徽墨」,因此著名)。元陆友《墨史》卷
上记载李超墨愈久愈好,坚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
不败」。《墨经》「胶」项:「凡墨,胶为大,有上等
煤而胶不如法,墨亦不佳;如得胶法,虽次煤能成善墨
。」

【一六】「□,江南樊鸡木皮也」,《文房四谱》引作
:「□皮,即江南石檀木皮也」。按□,木犀科,落叶
小乔木或灌木,即秦皮。《
名医别录》:秦皮,「一名岑皮,一名石檀。」陶弘景
注:「俗云是樊□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
。」《唐本草》注:「取皮水渍便碧色,书纸,看皆青
色。……以叶似檀,故名石檀也。」是石檀木、樊□木
都是□的异名,而《要术》作「樊鸡木」,只是记音异
字而已,也可能「樊□木」原是江南的习俗名称,到北
方讹作「樊鸡木」,或者竟是「□」字之误。□音规。

【一七】沈继孙《墨法集要》「用药」说:「麝香、鸡
子青引湿。……秦皮书色不脱。……银朱……助色发艳
。」「银珠」即「真珠砂」。《要术》这四种都用到了
,沈继孙说明它们的作用。

【一八】晁氏《墨经》「□」项在□好墨后说:「出臼
,纳净器内,用纸封□,熳火养之。纸上作数穴,以通
气火。不可间断,为其畏寒。然不可暴(按指猛火,不
是日晒),暴则潼溶,谓之『热黏』,不堪制作。」所
谓「潼溶」,即指胶乾得不好,或者无法使胶乾得很好
,以致发生黏糊状态。

【一九】「宁小不大」,《墨法集要》「搜烟」说:「
大墨最难搜(
按借作「溲」)和,只宜于□,硬则燥裂。」《要术》
「宁刚不宜泽」,是小型墨的作法。又「样制」说:「
厚大利久,薄小利新;厚大难工,薄小易善;故墨工不
喜为厚大。」大锭墨,据该书所记,在各种工序上都比
较繁难。《要术》「宁小不大」,是轻胶小型的墨,是
切合实用的,不是为珍藏炫奇制墨。

齐民要术校释



     齐民要术卷第十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五谷、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五谷一   甘蔗二一   益智四一
稻二    □二二    桶四二
禾三    □二三    ●子四三
麦四    刘二四    豆蔻四四
豆五    郁二五    □四五
东墙六   芡二六    馀甘四六
东□七   □二七    □子四七
枣八    □二八    芭蕉四八
桃九    杨梅二九   扶留四九
李一0   沙棠三0   菜茹五0
梨一一   □三一    竹五一
柰一二   椰三二    笋五二
橙一三   槟榔三三   荼五三
橘一四   廉姜三四   蒿五四
甘一五   枸橼三五   菖蒲五五
柚一六   鬼目三六   薇五六
□一七   橄榄三七   萍五七
栗一八   龙眼三八   石□五八
枇杷一九  椹三九    胡□五九
卑二0   荔支四0   承露六0
凫茈六一  鹿葱八八   缃一一五
堇六二   蒌蒿八九   娑罗一一六
芸六三   □九0    榕一一七
莪蒿六四  □九一    杜芳一一八
□六五   覆□九二   摩厨一一九
苹六六   翘摇九三   都句一二0
土瓜六七  乌□九四   木豆一二一
苕六八   ●九五    木堇一二二
荠六九   荆葵九六   木蜜一二三
藻七0   窃衣九七   枳柜一二四
蒋七一   东风九八   □一二五
羊蹄七二  ●九九    夫□一二六
菟葵七三  ●一00   ●一二七
鹿豆七四  莓一0一   木威一二八
藤七五   □一0二   □木一二九
藜七六   □一0三   韶一三0
●七七   木一0四   君迁一三一
□七八   桑一0五   古度一三二
蘧蔬七九  棠棣一0六  系弥一三三
□八0   □一0七   都咸一三四
□八一   栎一0八   都桷一三五
□芜八二  桂一0九   夫编一三六
隐□八三  木绵一一0  乙树一三七
守气八四  □木一一一  州树一三八
地榆八五  仙树一一二  前树一三九
人苋八六  莎木一一三  石南一四0
莓八七   盘多一一四  国树一四一
楮一四二  ●母一四五  乌臼一四八
□一四三  五子一四六  都昆一四九
梓□一四四 白缘一四七

    五谷(一)、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二)

  聊以存其名目,记其怪异耳。爰及山泽草木任食,
非人力所种者,悉附于此。

(一) 「谷」,原作「●」,沿讹字。「谷」从「●
」,由于和「
●」形很相近,很早就有这样写法的。本卷内「五谷〔
一〕」及「禾〔三〕」的各「谷」字,也都写作「●」
,兹一并改作正写。

(二) 「五谷、果□、菜茹非中国物产者」,本卷仅
此一篇,在全书中是第九十二篇。贾氏自序称:「凡九
十二篇,束为十卷」,这就是最后一卷的最后一篇。照
以前九十一篇例,篇题下应有「第九十二」字样,除渐
西本加这四字外,他本都没有,现在保留两宋本的原样
不加。卷内共一四九个小标题,不能称「篇」,我们叫
它作「目」。

     所谓「非中国物产者」,指不是中国北方(
主要是后魏疆域)所生产;「非人力所种」,当然是野
生。但卷内所记,并不完全符合这个原则。例如卷六《
养羊》篇有种芰、芡、藕等法,而本卷有「□〔二二〕
」、「芡〔二六〕」二目及「菜茹〔五0〕」的「荷」
条,既是北方原有,也不能以野生于南方来解释。另外
,即使在一四九个项目的本身,也有重复的地方。

            五谷一(一)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郭璞注曰:「播琴,犹言播种,方俗言也。」「爰
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

  《博物志》曰(二):「扶海洲上有草,名曰『□
【一】』。其实如大麦,从七月熟,人敛获,至冬乃讫
。名曰『自然谷』,或曰『
禹馀粮【二】』。」

  又曰(三):「地三年种蜀黍【三】,其后七年多
蛇。」

(一) 本卷列举各种草木多至一四九目,为眉目清楚
和便于引称,本书在标目下一律加上一、二、三……的
数号。

(二) 《博物志》(《丛书集成》排印《指海》本,
下同)卷六所记是:「海上有草焉,名□,其实食之如
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曰『禹馀粮』。
」(《指海》本《博物志》以黄荛圃影刊连江叶氏宋本
为主,再补辑他书所引,但我们所引录,仍去其辑补部
分,以存其较早本的原样。)《太平御览》卷八三七「
谷」、卷九九四「草」引《博物志》基本同《要术》,
惟均多「食之」二字。又《
御览》卷九八八「馀粮」,及《图经本草》「禹馀粮」
引《博物志》亦有「食之」二字。

(三) 《博物志》卷二所载同《要术》,但上有「《
庄子》曰」三字,作为引自《庄子》,但今本《庄子》
中并无此语,《太平御览》卷八四二「黍」及卷九三四
「蛇」两引《博物志》亦无「庄子曰」三字,有问题。
又《御览》二处所引,「地」下均多「节」字,作:「
地节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要术》「□」是
「蛇」的俗写)。地节是汉宣帝的年号(三年是公元前
六七年),这就有很大差异。

【一】 「□」,音师,即莎草科的□草,多年生草本
,生海滨砂地。

【二】 在本草书上,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始著录有
「□草实」:「出东海洲岛,似大麦,秋熟,一名禹馀
粮,非石之馀粮也。」按禹馀粮同名异物的有三种,这
是一种。另二种,一种是百合科的麦门冬,见《名医别
录》;一种是属褐铁矿类的矿石,可用为止血药,《神
农本草经》已有记载。

【三】 「蜀黍」,即高粱。

            稻二

  异物志曰(一):「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


  俞益期《□》曰(二):「交趾稻再熟【一】也。


(一) 《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稻」引《异物志》是
:「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初学记》
卷二七引作杨孚《异物志》,除少「稻夏」二字外,馀
同《御览》。按《隋书.经藉志》著录有后汉杨孚《异
物志》,《御览》所引,当亦出杨孚。但《御览》用书
总目中别有曹叔雅《异物志》、宋膺《异物志》、陈祁
畅《异物志》,《文选》左思《蜀都赋》刘渊林注引又
有谯周《异物志》。五种《
异物志》均已失传。《要术》引文与《御览》有异,不
能肯定是哪一种。

(二) 《太平御览》卷八三九引俞益期《□》是:「
交趾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水经注》卷三
六「温水」记载俞益期事迹和给韩康伯的信。《要术》
引文,即采自该信,参看注释【一】。

【一】 俞益期所称「稻再熟」,即《异物志》所载的
「夏冬再种」。《水经注》卷三六「温水」章「东北入
于郁」下记载:「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
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九真太守任
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
馀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
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
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
,□□早熟,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
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任延,东汉初人,事见《
要术》自序。俞益期与韩康伯同时,东晋时人,自任延
至俞益期,最多只有三百多年(六百多年到了隋唐了)
,「六百馀年」应是「三百馀年」之误。

            禾三

  《广志》曰(一):「梁禾,蔓生,实如葵子。米
粉白如□,可为□粥【一】。牛食以肥。六月种,九月
熟。」

  「感禾,扶疏【二】生,实似大麦。」

  「扬禾(二),似□【三】,粒细。左折右炊,停
则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四】也。」

  「大禾,高丈馀,子如小豆,出粟特国。」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木禾,长五寻
,大五围。」郭璞曰:「木禾,谷类也。」

  《吕氏春秋》曰(三):「饭之美者,玄山之禾,
不周之粟,阳山之□。」

  《魏书》曰(四):「乌丸【五】地宜青□。」

(一) 自「梁禾」至「大禾」,均《广志》文。《太
平御览》卷八三九「禾」引《广志》「梁禾」作「渠禾
」,「大禾」作「火禾」(
《要术》金抄、明抄作「大禾」,他本亦作「火禾」)
,「似□」作「实似□」,「左折」脱「左」字,「左
折右炊」,指随折随炊,「
左」字必须有。《艺文类聚》、《初学记》未引到。

(二) 「扬禾」,「扬」,金抄从手,他本及《太平
御览》引均从木作「杨」。

(三)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同。末后尚有「
南海之□」句,《要术》未引。《本味》篇假托伊尹对
汤陈说边远各地的各种美食,包括鸟、兽、鱼、菜、禾
、果,《要术》分引在本卷有关各目中。

(四) 《魏书》,晋王沈撰(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的北齐魏收撰的《魏书》),已亡佚。此句《三国志.
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有引到,参看「东墙〔六〕」
校记(四)。

【一】 「□」,音毡,《说文》:「糜也。……周谓
之□,宋谓之糊。」《礼记.檀弓》「□粥之食」孔颖
达疏:「厚曰□,稀曰粥。」

【二】 「扶疏」,与「□疏」同。《说文》:「□疏
,四布也。」

【三】 「□」,有二义:音调,所谓「□□」、「灰
□」,是藜一类,不会像禾本科植物,非此所指;音狄
,即「荻」字,又木稷名「
□粱」,亦名「荻粱」,即高粱,荻与高粱均属禾木科
,这里应同「
荻」字。《广雅.释草》:「□粱,木稷也。」可能是
高粱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四】 「木稷」,即高粱,也叫「蜀黍」。程瑶田《
九谷考》、王念孙《广雅疏证》以高大释「蜀」(不是
指蜀地),和高粱是相合的。但巴、蜀都在四川,这里
「巴禾」恰和「蜀黍」暗合,而且也是「
木稷」,故暂读为「木稷」是「巴禾」的别名。

【五】 乌丸即乌桓,汉代一少数民族的名称,因居于
乌桓山而得名。汉末灵帝时主要在今辽宁省辽阳以西至
河北省怀来一带。

            麦四

  《博物志》曰(一):「人啖麦橡,令人多力健(
二)行。」

  《西域诸国志》曰(三):「天竺十一月六日为冬
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腊麦熟。」

  《说文》曰(四):「□,周所受来□【一】也。


(一) 《博物志》卷二作:「啖麦稼,令人力健行。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麦」引《博物志》作:「啖
麦,令人多力。」

(二) 「健」,宋以后刻书多有作「□」的,这里明
抄也是这样,兹据他本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西域诸国志》同《
要术》,惟「
腊麦熟」作「则麦熟」。吾点据《御览》引改为「则」
,渐西本从之。

(四) 《初学记》卷二七引《说文》同《要术》;《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引亦同,惟「来□」作「来牟」。
但今本《说文》此句在「来」字下,是:「来,周所受
瑞麦来□,……。」「□」字下则是:「
来□,麦也。」分开来,「来」指小麦,「□」指大麦
,如《广雅.释草》:「大麦,□也。小麦,□也。」

【一】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贻
我来牟。」是说周族的麦是后稷时代传下来的。因此作
颂歌来纪念他。这「来」《
说文》所称本此。

            豆五

  《博物志》曰(一):「人食豆三年,则身重,行
动难【一】。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理【二】。」

(一) 见《博物志》卷二,分列二条,一条是:「人
啖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另一条是:「人常食小
豆,令人肥肌□燥。」《太平御览》卷八四一「豆」引
同《要术》,惟「肌燥」作「肥燥」,「
行动难」衍误作「行止动难」。《博物志》及《御览》
两「肥」字,应均系误字。

【一】 《名医别录》:「生大豆,……久服令人身重
,」唐孟诜《
食疗本草》:「大豆,……每食后,净磨拭,吞鸡子大
,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已后,便觉身轻。
」很明显,是指生吃大豆,而且是指「服食法」。则《
博物志》所谓「身重,行动难」,应指此种吃法,未必
是什么「记其怪异」的豆。

【二】 《神农本草经》「赤小豆」陶弘景注:「小豆
,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宋寇宗□《本草衍义
》:「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
。」与《博物志》所说相同,则是根据本草书赤小豆行
水利湿的作用来的,也不是什么「怪异」的东西。

            东墙六

  《广志》曰(一):「东墙【一】,色青黑,粒如
葵子;似蓬草。(二)十一月熟。出幽、凉、并【二】
、乌丸地。」

  河西语曰(三):「贷我东墙,偿我田粱。」

  《魏书》曰(四):「乌丸地宜东墙,能作白酒。


(一)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东蔷」引《广志》作
:「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
广志》则作:「东□之子,似葵,青色。并、凉间有之
。河西人语:『贷我东□,偿尔田粱。』」所称「河西
人语」,与《要术》大异,参看校记(三)。

(二) 《本草拾遗》:「东□,……苗似蓬,子似葵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录《子虚赋》「东蔷、
雕胡」下,裴□《集解》引徐广说:「乌桓国有蔷,似
蓬草,实如葵子,十月熟。」唐司马贞《
索隐》引《广志》说:「东蔷子,色青黑。」综合诸说
,《要术》这整句该是:「东墙,似蓬草,粒如葵子,
色青黑。」原引有倒错。

(三) 「河西语」条,《要术》原亦提行,但「河西
语」如果作为书名,不见于各家书目。唐陈藏器《本草
拾遗》引作「河西人语」(
见校记(一)),大可注意,因为这样说明此条原系《
广志》文,由于《要术》提行另列,却变成了书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则引作「河西记
」,原文是:「《广志》云:『东蔷子,色青黑。河西
记云:贷我东蔷,偿尔白粱也。』」司马贞和陈藏器均
系唐时人,「河西记」疑系「河西语」之误。《太平御
览》卷八四二又引作「西河语」,实系据《要术》采入
。「西河」、「河西」自无不可,问题在《西河记》自
有其书,《隋书.经籍志》等有记载,可是「西河语」
,「河西语」均不见各家书目。据此,《要术》的「河
西语」,当非书名,其所记实系谚语,「河西语曰」,
犹言「河西谚曰」,等于《本草拾遗》的「河西人语」
,下文「堇〔六二〕」引《
广志》正有「语曰」可为佐证。所以这条实在应该接在
上条下面,归入《广志》文,但由于原系提行,姑仍其
旧。

(四)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乌丸传》裴松之注
引《魏书》:「乌丸者,……地宜青□、东墙。东墙,
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要术》
是节引,并将「青□、东墙」原系连文者分引于「禾〔
三〕」及本目。《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魏书》,「
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子十月熟」,列在「乌丸地
宜东蔷」下作为注文,无「能作白酒」句。

【一】 「东墙」,也写作「东蔷」、「东□」、「东
□」,又叫做「登相」、「登厢」、「登粟」,都是记
音的字。现在甘、凉一带俗名「沙米」。清高士奇《天
禄识馀》:「瀚海……沙中生草,名『登相』,可食。
按《辽史》:西夏出『登厢』。《一统志》:鞑靼产东
□,似蓬草,实如□子,十一月始熟。……今甘、凉、
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俗名『登
粟』,一名『沙米』。」清福临(顺治名)《御制格物
编》:「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
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
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为米
,可充饼饵茶汤之需。」《保德州志》:「登相子,沙
地多生,一名沙米,作羹甚美。」清赵学敏《本草纲目
拾遗》卷八记载亦颇详。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定为
是蒺藜科的,是一种矮灌木。

【二】 幽州,魏晋时约有今河北省及辽宁省西部地。
凉州,约有今甘肃省地。并州,汉有今山西省及陕西省
北部地,魏晋时有变迁,但主要是山西省。

            果□七

  《山海经》曰(一):「平丘,……百果所在。」
「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枣,叶如桃,黄花赤
树,食之不饥。」

  《吕氏春秋》曰(二):「常山之北,投渊之上,
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帝,众帝先升遐(三)者
。」

  《临海异物志》曰(四):「杨桃【一】,似橄榄
(五),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谚曰:『杨桃无蹙【
二】,一岁三熟。』其色青黄,核如枣核。」

  《临海异物志》曰:「梅桃子(六),生晋安侯(
七)官县【三】,一小树,得数十石。实大三寸,可蜜
藏之。」

  《临海异物志》曰:「杨摇(八),有七脊【四】
,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青
黄,味甘。」

  《临海异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
九)味甘,胜梅。」

  「猴闼子【五】,如指头大,其味小苦,可食。」

  「关桃子,其味酸。」

  「土(十)翁子,如漆子大,熟时甜酸,其色青黑
。」

  「枸(十一)槽子,如指头大,正赤,其味甘。」

  「鸡橘子【六】,大如指,味甘(十二)。永宁【
七】界中有之。」

  「猴总子【八】,如小(十三)指头大,与柿相似
,其味不减于柿。」

  「多南子【九】,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
相似。出晋安(十四)。」

  「王坛子【一0】,如枣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
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十五)。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
名『王坛』。其形小于龙眼,有似木瓜(十六)。」

  《博物志》曰(十七):「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
榴、胡桃、蒲桃。」

  刘欣期《交州记》曰(十八):「多感(十九)子
,黄色,围一寸。」

  「蔗子,如瓜大,亦似柚【一一】。」

  「弥子【一二】,圆而细,其味初苦后甘,食皆甘
果也。」

  《杜兰香传》曰(二十):「神女降张硕(二一)
。常食粟饭,并(二二)有非时果。味亦不甘,但一食
,可七八日不饥。」

(一) 见《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及卷二《西山
经》「西次三经」。《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
「百谷所在」,郭璞注:「
言自生也。」《要术》的「在」,自是所据不同,不是
「生」字之误。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小注是高诱注。正
注文均同《要术》。《本味》篇这一段的开头是:「果
之美者,沙棠之实」,在《
要术》所引的下面还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要术》分别引在「橘〔十四〕」、「柚〔十六〕」、「
沙棠〔三0〕」。

(三) 「遐」,明抄、湖湘本等误作「过」,据金抄
、渐西本及《
吕氏春秋》高诱注改正。

(四) 自本条「杨桃」至「王坛子」条共十二种果子
,均引自《临海异物志》。「临海」犹言沿海,非指临
海郡。《太平御览》将这十二种果子,每种分列一目,
均冠以「《临海异物志》曰」,全部引录在卷九七四中
,次序先后同《要术》,文字也基本相同。

(五) 「似橄榄」,《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杨桃」
引作「似南方橄榄子」。

(六) 「梅桃子」,《太平御览》(以下均为九七四
卷)引作「杨桃子」,因此这条也列在「杨桃」项下,
显然有误。

(七) 「侯」,金抄、明抄、湖湘本误作「候」,据
《津逮》本、清刻本及《御览》引改正(下文「王坛子
」条的「侯官」,亦然)。

(八) 金抄作「杨摇」,他本作「杨□」(《御览》
引同)。

(九) 「其」,各本无,据金抄及《御览》引补。又
,以「冬熟」为果名(《御览》引同),不像,疑上面
有脱文。

(十) 明抄及《御览》引作「土」,他本作「士」。

(十一)各本作「枸」,金抄作「拘」,《御览》引作
「狗」。

(十二)各本作「味甘」,《御览》引同;金抄作「不
甘」,当误。上文「大如指」,《御览》引作「如指头
大」。下文「永宁」下《御览》引多「南」字。

(十三)《御览》引无「小」字。

(十四)「出晋安」,《御览》引作「晋安侯官界中有
之」。

(十五)「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御览》
引作:「晋安侯官越王祭坛边有此果」。侯官是汉时闽
越王的都城。

(十六)「有似木瓜」下《御览》引尚有「七月熟,甘
美也」句。

(十七)黄荛圃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是:「张骞使
西域还,乃得胡桃种。」但《初学记》卷二八「石榴」
引《博物志》同《要术》,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
「蒲桃」引《博物志》也有安石榴、胡桃、蒲桃三种,
《太平御览》引同(分引在卷九七十「石榴」、卷九七
一「胡桃」及卷九七二「蒲萄」项下,别卷中还有附带
引到)。张骞通西域后引种进来的植物据《汉书.西域
传》上记载只有葡萄和苜蓿二种。

(十八)刘欣期《交州记》,书已佚。本条及「蔗子」
、「弥子」二条应同出《交州记》。各书未见引到。

(十九)「感」,金抄作「咸」,他本作「感」。下文
引《南方草物状》有「都咸〔一三四〕」,恐非一物,
暂从他本作「感」。

(二十)《艺文类聚》卷八二「菜蔬」、《太平御览》
卷九六四「果」引到此条,文句有异。又《类聚》卷八
一「药」及《御览》卷九八四「药」、卷九八九「□□
」引有曹毗《杜兰香传》,所记较详。《
要术》所引,当亦出此传。曹毗,晋人,《晋书》有传


(二一)「张硕」,金抄作「张愿」,《晋书.曹毗传
》及各书所引均作「张硕」,金抄误。

(二二)「并」,明抄、湖湘本误作「井」,据他本及
《类聚》、《
御览》引改正。

【一】 酢浆草科的杨桃,也写作「阳桃」,亦名「五
敛子」,又名「羊桃」),果实两头尖,未熟时果皮青
绿色,熟时黄绿色。一年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
绝。和这里所描写的「杨桃」很相像,可能就是杨桃。
古人描写植物形态的所谓「似」什么,往往只是指某方
面或某些方面的相像,如这里「似橄榄」,只是指它两
头尖的形状,不是连它的棱和太小。

【二】 「蹙」是迫促;「无蹙」,意即谓不必急在一
时,也就是不愁缺乏的意思。

【三】 晋安,作为郡名,始置于晋,故治在今福建省
闽侯县。侯官,汉置冶县,后汉改侯官,故治在今闽侯
县冶山山麓。

【四】 「七脊」,有七道棱。《本草纲目》卷三三附
有不知性状的「诸果」,其中有「杨摇子」,也只引《
临海异物志》这条作说明(
与《要术》所引,内容相同,文字有异)。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杨摇子」:「生闽越。其子生树
皮中,体有脊,形甚异,长四五寸。味甘,无毒,通百
脉,强筋骨,和中益气,润肌肤,好颜色。」陈□子《
花镜》卷四又称:「……无核。」所谓「子生树皮中」
,实际就是「实从皮中出」(见「盘多〔一一四〕」、
「古度〔一三二〕」)的意思,指从叶腋间生出隐头状
花序所结的果实,则所谓「
杨摇」,可能是无花果属的一种。

【五】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记载有「猴闼子
」,引《宦游笔记》说:「出临海深山茅草中,土名『
仙茅果』,秋生冬实,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温补
。然城市亦无食之者。」但未详是何种植物。

【六】 鼠李科的枳□,形像鸡距,俗有「鸡距子」之
名,《本草纲目》卷三一「枳□」记载滇人称为「鸡橘
子」,则此处「鸡橘子」应该就是枳□(见「枳柜〔一
二四〕」)。惟「大如指」,唐段公路《
北户录》卷三「山橘子」引《临海异物志》作「如指头
大」(《御览》引同),因此段公路怀疑就是「山橘子
」。如果段引无误,那却是金柑属的一种了。

【七】 永宁,县名,汉置,在今浙江省永嘉县。

【八】 「猴总子」,《本草纲目拾遗》卷八「猴闼子
」条:「又临海出猴总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
月间生,形与红柿同。」并指明它和「猴闼子」以及《
本草纲目》卷三三所附录的「猴骚子」,「皆非一物」
。据《要术》所引及《拾遗》所说,这「猴总子」,也
许是柿树科君迁子(俗名「牛奶柿」)一类的植物。

【九】 陈藏器《本草拾遗》最先收有「石都念子」,
说「子如小枣」,也叫「都念子」、「倒捻子」。《东
坡杂记》说:「子烂紫,可食,殊甘美。」清郭柏苍《
闽产录异》卷二「果属」记载有「冬年」说:「即『逃
军粮』。产漳州、泉州、龙岩。以其可以度年,故名『
冬年』。花淡红。结子如妇人乳头,倒黏于树,未熟色
赤味涩,既熟色紫味甘。按《齐民要术》曰:『多南子
,……出晋安。』即此果也。兴化呼丹黏子,又名倒黏
子。粤东亦产,取以酿酒,名『稔酒』。」说明「多南
子」即「倒黏子」、「都念子」,都是记音字。可能下
文「多感子」也是同类异名。但不能肯定是哪一种植物


【一0】「王坛子」,即芸香科的黄皮。南宋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果中又有黄淡子,……大如小橘,
色褐,味微酸而甜。……《
长乐志》曰『王坛子』。旧记又云:『相传生于王霸坛
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及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八也说:「黄皮子,如小枣」。清吴震方《岭南杂记
》卷下:「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郭柏
苍《闽产录异》卷二:「黄弹子,其色黄,大如弹,或
呼黄皮果。」所记都和这里的「王坛子」相符。大概「
王坛子」的名称是由「黄弹子」或「黄淡子」附会来的


【一一】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记载有藤本的「
冬荣子」说:「大如柚子,中有瓤,瓣瓣相叠,白如猪
脂,炙食,皆甘美。」录此以存参考。

【一二】「弥子」,《本草纲目》卷三三附录不知性状
的「诸果」有「系弥子」,只引《广志》一条作说明:
「状圆而细,赤,软如枣。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如
果所引没有问题,「弥子」即是「系弥子」(参看「系
弥〔一三三〕」校记(一))。

            枣八

  《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尝游海上,见安期
生食枣,大如瓜。」

  《东方朔传》曰(一):「武帝时,上林献枣。上
以杖击未央殿槛,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
此箧里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
『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
木,林也;朔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
大笑。帝赐帛十匹。」

  《神异经》曰(二):「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
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馀。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
,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
安躯,益气力。」

  《神仙传》曰:「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
:『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傅玄《赋》曰(三):「有枣若瓜,出自海滨;全
生益气,服之如神。」

(一) 《隋书》及《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有《东
方朔传》八卷,无作者姓名,书已佚,《要术》所引即
此书,不是《汉书》上的《
东方朔传》。《艺文类聚》卷八七「枣」及《太平御览
》卷九六五「
枣」均引到此条,文字稍异,内容相同。

(二) 《要术》所引《神异经》、《神仙传》、《甄
异传》、《列异传》、《玄中记》、《汉武内传》、《
汉武故事》等书,都是怪诞不经的书,本书非必要时概
不作校释。

(三) 「傅玄《赋》」,据《初学记》卷二八「枣」
所引,是傅玄的《枣赋》。

            桃九

  《汉旧仪》曰:「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
三千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
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一)』,主领万鬼
: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而象之,
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荼、郁□,持苇索以御凶鬼;画
虎于门,当食鬼也。」(□音垒(二)。《史记》注作
「度索山」(
三)。)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53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