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26/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25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9:22 1999), 转信



(一) 《尔雅.释草》文及郭璞注并同《要术》。

(二) 《神农本草经》有此记载,其草部中品称:「
王瓜,……一名土瓜。」

(三) 见《诗经.邶风.谷风》。《诗》句及毛《传
》文并同《要术》。

(四) 《诗经.谷风》孔颖达疏引陆玑《疏》「亦可
作羹」以上同《要术》引《诗义疏》(只「蒸」下多「
□」字,无「亦」字),以下是:「幽州人谓之芴,《
尔雅》谓之□菜,今河内人谓之宿菜。」无「郭璞注」
的一段。《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土瓜」题作《诗义疏
》的,引文「亦可作羹」以上全同《要术》,以下则同
陆玑《疏》,亦无郭璞注的一段。郭璞注的有无,在解
释上有很大的差别,参看校记(六)。

(五) 「茹」,金抄、明抄脱,他本有,孔引陆玑《
疏》及《御览》引《诗义疏》亦有,兹据补。

(六) 《尔雅.释草》有「菲,芴」和「菲,□菜」
,都是解释「
菲」的。《诗义疏》称:「菲,……《尔雅》谓之『□
菜』」,是采取《尔雅》的「□菜」条以解释《谷风》
的「菲」,和毛《传》的以「芴」解释「菲」不同。这
里「郭璞注」云云虽是郭璞注《尔雅》「
□菜」文,但「似芜菁」云云和《诗义疏》的「似□」
云云不协调,因二者所指不是同一种植物。《御览》引
没有郭璞注(陆玑《疏》也没有),表明《诗义疏》只
采取《尔雅》的正文作说明,而不同意郭璞的说法。《
要术》插进郭璞注,反而引起矛盾。说者多认为《诗义
疏》就是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是三国吴
人,岂能引用郭注?郑玄《笺》释《谷风》的菲是「□
之类」,《诗义疏》的「似□」云云,正是承郑说作解
释,与「苹」的从郑说相同(参看「苹〔
六六〕」校记(二)),岂能又采取与己说抵触的郭说
?因此,我们怀疑这个郭璞注是后人添进去的。又陆玑
《疏》有「幽州人谓之芴」,《诗义疏》独无此句,亦
可注意(参看注释【三】)。

【一】 植物以「土瓜」为名,往往随俗而异,所指实
非一种。郭璞所称的「土瓜」,是当时的俗名,无一字
描述,未悉何指,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来源方面追究。

     《尔雅.释草》有「果□之实,栝楼」,郭
璞注:「今齐人呼之为天瓜。」又有「钩,□姑」,郭
注:「●●也,一名王瓜。」连同这里注「菲,芴」为
「土瓜」,郭璞以天瓜、王瓜、土瓜三种分注《尔雅》
的三条,好像三种瓜各是一种,其实还值得研究。「天
瓜」即葫芦科的栝楼,没有问题。「王瓜」、「土瓜」
是什么?当从它的来源方面推求。郭璞注《尔雅》的三
种瓜,除天瓜是实际得之齐人方言外,王瓜和土瓜,都
是根据《广雅》来的。

     《广雅.释草》:「土瓜,芴也」,「□菇
,●●,王瓜也。」「芴」音物,「□」音圭,「●●
」音钩娄。郭璞注《尔雅》,和《广雅》完全相同;而
「芴」之为「土瓜」,「□姑」之为「王瓜」,实始于
《广雅》,郭璞是迳承其说以注《尔雅》。「□姑」即
「●●」,「●●」就是「栝楼」的记音异写字。《广
雅》独无「栝楼」条,在《广雅》即以「●●」为「栝
楼」。据此,所谓「栝楼」也就是「王瓜」。葫芦科的
王瓜,与栝楼是同属的二种,很相像。相似的东西,异
名也容易相混。古所称「王瓜」,指栝楼。高诱注《淮
南子时则训》「王瓜」说:「栝楼也」,是其明证。直
到《图经本草》还特别将栝楼的这个混名「王瓜」改写
作「黄瓜」,以免和王瓜相混。实际上现在中药商品上
也还有误以王瓜为栝楼。据此,郭璞所称「●●」的「
王瓜」,实际还是栝楼。《尔雅》是积累多人解释经传
的书,不可能一名一物(实际上同物异名的也不少),
「钩,□姑」,实际就是「果□之实,栝楼」。

     《神农本草经》:「王瓜……一名土瓜。」
邢□解释《尔雅.释草》「□,菟瓜」的郭璞注「似土
瓜」也说:「土瓜者,即王瓜也。」邢说也是根据本草
书来的。据此,郭璞所称「菲,芴」的「
土瓜」,即《本草经》所称的王瓜。

【二】 「下体」,指这种植物的地下可供吃食的部分


【三】 对《诗经》「采葑采菲」的「菲」,《尔雅》
本身就有「菲,芴」和「菲,□菜」两种解释。采取「
菲,芴」作解释的,以毛《
传》为代表,后来《广雅》、郭璞都以「土瓜」释「芴
」。「菲」的另一解释以郑玄《笺》为代表,即所谓「
□之类」,郑玄弟子孙炎注《尔雅》承郑说:「□类也
」,《诗义疏》、陆玑《疏》也跟著说「
似□」。但郑玄、孙炎都没有和「□菜」连在一起,自
《诗义疏》称「《尔雅》谓之□菜」,乃与□菜等同;
而陆玑又称「幽州人谓之芴」,更合《尔雅》的两条「
菲」为一条,即合「芴」与「□菜」为一物。因此后来
人就很自然的说:「菲也,芴也,□菜也,土瓜也,宿
菜也,五者一物也」(见《广雅疏证》引某氏注《尔雅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是旋花属的植物,根
可食(见「□〔六五〕」注释【一】),但「似□」不
等于□。从「似□」的蔓本、叶形和根块可食等方面推
测,怀疑《诗义疏》所称即是「□菜」的「菲」,也许
是薯蓣科属的植物。

【四】 焦循《毛诗补疏》以为《尔雅》的「菲,芴」
是萝卜。萝卜和「土瓜」及「似□」的二说均有不合,
却和郭璞注「似芜菁」云云的「菲,□菜」有些相像。
同样解释《尔雅》的「□菜」,但郭说与《诗义疏》不
符,郭说不会被《诗义疏》所引用,从这里也可以得到
说明(参看校记(六))。

            苕六八

  《尔雅》云(一):「苕,陵苕【一】。黄华,□
;白华,茇。」孙炎云(二):「苕华色异名者。」

  《广志》云(三):「苕草【二】,色青黄,紫华
。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

  《陈诗》曰(四):「□(五)有旨苕。」《诗义
疏》云(六):「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三】』。
蔓生,茎如□力刀切豆而细,叶似蒺□【四】而青。其
茎叶绿色,可生啖,味如小豆藿。」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陵苕」下有郭璞
注:「一名陵时,《本草》云。」

(二) 孙炎是郭璞以前的《尔雅》注者之一。《太平
御览》卷一千「苕」引孙炎注是:「苕,华色异,名亦
不同。」和今本郭璞注完全一样。

(三) 《太平御览》卷一千引《广志》「十二月」作
「十一月」,「殷」作「盛」,馀同《要术》。

(四) 见《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五) 「□」,同「邛」,读如穷音,这里是「丘」
的意思,明抄作「昂」,讹(金抄残缺不全),湖湘本
等作「我」,未对原《诗》,误。

(六) 《太平御览》卷一千引《诗义疏》「□」作「
劳」,「茎叶」作「华细」,「可生啖」作「可食」,
「藿」下多「叶也」二字,馀同《要术》。卷九九六别
出「若」项,引《毛诗疏》同卷一千所引,实际「若」
是「苕」字之误,应并入卷一千「苕」项。《诗经.防
有鹊巢》孔颖达疏引陆玑《疏》首句作「苕,苕饶也」
,说明「苕饶」连名,不是「苕,饶也」;「州」下有
「人」字,「□」亦作「劳」,「啖」作「食」,无「
味」字,馀同《要术》引《诗义疏》。

【一】 《诗经.小雅.苕之华》的「苕」,毛《传》
解释是「陵苕也」。这个「苕」,和下文《广志》和《
诗义疏》所说的不是同一种植物。「陵苕」是什么?又
有二种解释,而这二种解释很可能还是一种。

     《名医别录》:「紫葳,……一名陵苕,一
名茇华。」陶弘景注:「郭云凌霄。」《唐本草》注也
说:「郭云一名陵时,又名凌霄。」「郭云」,指郭璞
注《尔雅》。这样,陵苕是紫葳科的紫葳,落叶藤本,
又名凌霄花。

     另一解释是鼠尾草。今本《尔雅》郭注:「
一名陵时,《
本草》云。」《苕之华》孔颖达疏引某氏说:「《本草
》云:『陵莳,一名陵苕』」,即是郭注所根据的《本
草》。陆玑《毛诗草木》《
鸟兽虫鱼疏》卷上:「苕,一名陵时,一名鼠尾。」孔
疏及《尔雅》邢□疏均引陆玑说的鼠尾草以释「陵苕」
。鼠尾草就是《尔雅.释草》的「□,鼠尾」,也就是
唇形科的鼠尾草,可以染□,也叫「乌草」。

     但今本《尔雅》郭注没有如陶弘景、《唐本
草》所说陵苕又名「凌霄」的说法,宋时所见的《尔雅
》也没有,《图经本草》首先作了辨误:「……岂古今
所传书有异同邪?又据陆玑及孔颖达《疏》《义》,亦
云『苕,一名陵时』。陵时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谓
:『苕为陵时,《本草》云。』今紫葳无陵时之名,而
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苏(指陶弘景和《唐本草》的作者
苏恭)所引,是以陵时作陵霄耳(意谓误以「陵时」为
「凌霄」)。又陵霄非是草类,益可明其误矣。」据此
,陵苕是紫葳的解释,有误,结果还是鼠尾草。「□」
音标,「茇」音沛。

【二】 「苕草」是豆科巢菜属(亦称蚕豆属或野豌豆
属)的植物。该属的大巢菜,叶轴末端具卷须,茎叶被
有稀疏的黄色短柔毛,花深紫色或玫红色,俗有「苕子
」的名称。现在四川等省栽培作绿肥和饲料。又有一种
同属的,湖北称为「草藤」,广西称为「肥田草」,甘
肃亦称「苕子」,多年生蔓性草本,有卷须,茎具短柔
毛,叶被黄色短柔毛,花紫色。本种较前一种抗寒性强
,陕甘等省亦有栽培。这二种都是很好的绿肥和饲料作
物,和《广志》所称的「苕草」极相似。「十二月」《
御览》引作「十一月」。这是利用豆科植物作为绿肥的
最早记载。

【三】 「苕饶」、「翘饶」,即《尔雅.释草》的「
柱夫,摇车」(见「翘摇〔九三〕」),当是豆科的紫
云英。但也可能仍是苕子。

【四】 「□」,同「藜」。蒺藜,蒺藜科。

            荠六九

  《尔雅》曰(一):「菥□【一】,大荠也。」犍
为舍人注曰:「荠有小,故言大荠。」郭璞注云:「似
荠,叶细,俗呼『老荠』。」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犍为舍人此
注,现在仅见于《要术》此处所引。郭璞注作:「荠,
叶细,俗呼之曰老荠。」无「似」字,《艺文类聚》卷
八二、《太平御览》卷九八○「荠」及《
图经本草》「菥□子」引郭注均有「似」字,与《要术
》同,今本《
尔雅》脱。

【一】 「菥□」(音惜觅),《神农本草经》草部上
品。《名医别录》称:「一名大荠。」《本草拾遗》则
以为大荠是葶苈(十字花科),不是菥□。《图经本草
》不同意《本草拾遗》说,仍主《别录》说。李时珍以
为:「荠与菥□,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
,大者为菥□。菥□有毛」(《本草纲目》卷二七)。
吴其浚以为菥□是「花叶荠」,其所绘图与荠(十字花
科)相同,只是叶是羽状深裂,即所谓「花叶」,并说
:「此种科叶易肥大」,故名「大荠」(
《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及卷十一)。《中国药用植物图
鉴》(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六○年六月版)定菥□为十
字花科,即过去称为「遏蓝菜」的,而以「遏蓝菜」、
「大荠」等为其别名。

            藻七0

  《诗》曰(一):「于以采藻。」注曰:「聚藻也
。」《诗义疏》曰(二):「藻,水草也,生水底。有
二种【一】:其一种,叶如鸡苏【二】,茎大似箸(三
),可长四五尺;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谓之『聚
藻』。此二藻皆可食。煮熟,□去腥气,米(四)面糁
蒸为茹,佳美。荆扬(五)人饥荒以当谷食。」

(一) 《诗经.召南.采苹》的一句。「注」是毛《
传》文,作:「藻,聚藻也。」

(二) 《尔雅.释草》「□,牛藻」,邢□疏引陆玑
《疏》略同《
诗义疏》,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差别外,「蓬」作「蓬蒿
」,「聚藻」下尚有「扶风人谓之『藻聚』,为发声也
」,「荆扬人」作「杨州人」。《图经本草》引陆玑《
疏》同邢引,但「杨州人」作「荆杨人」。《诗经.采
苹》孔颖达疏引陆玑《疏》止于「谓之『聚藻』」,文
同邢引。《太平御览》卷九九九「马藻」引陆玑《毛诗
疏义》则作:「采藻,水草也,生于水底,叶似鸡苏,
可食。荆杨人食以当谷救饥,饥荒时蒸而食之。」

(三) 「箸」,金抄作「蓍」,明抄作「●」;他本
及孔、邢引陆玑《疏》均作「箸」,《图经本草》引陆
《疏》作「□」。兹作「箸」。

(四) 「米」,明抄讹作「来」,据他本及陆玑《疏
》改正。

(五) 「扬」,除《学津》本外,他本均作「阳」,
邢□及《御览》、《图经本草》引陆玑《疏》均作「杨
」(今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扬」),作为扬
州的地名,「扬」、「杨」古通用,兹作「扬」。

【一】 「有二种」,藻类相似的很多,而且所指还很
可能是单子叶植物的水生类植物(虽有藻名而实际不是
藻类),仅据下文所记,无法推知是哪两种「藻」。

【二】 「鸡苏」,《名医别录》称:「水苏,……一
名鸡苏。」即唇形科的水苏卷三《荏蓼》篇有提到。

            蒋七一

  《广雅》云(一):「蒋【一】,菰(二)也。其
米谓之『雕胡』。」

  《广志》曰(三):「菰可食。以作席,温于蒲。
生南方。」

  《食经》云:「藏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
盐薄洒,抑(
四)著燥器中,密(五)涂稍用(六)。」

(一) 《广雅.释草》作:「菰,蒋也。其米谓之胡
。」脱「雕」字,《广雅疏证》即据《要术》等引补「
雕」字。「雕」、「雕」字通。《艺文类聚》卷八二「
菰」引《广雅》作「蒋,菰」,同《要术》;《太平御
览》卷九九九「菰」引作「菰,蒋」,同今本《广雅》
;二名同物,可以互释。

(二) 「菰」,各本脱,据金抄补。由于脱「菰」字
,渐西本只将《广雅》的这条列在「蒋」的标目下,却
将下文《广志》和《食经》二条抽出,另添立「菰」的
新标目,殊误。

(三) 《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广志》少「食」字,
成为:「菰可以为席」,以下同《要术》。《太平御览
》卷九九九引《广志》全同《要术》(「作」作「为」
)。

(四) 「抑」,金抄、明抄、湖湘本作「●」,是「
抑」的俗伪字,他本作「拂」,误。

(五) 明抄作「密」,他本作「蜜」。「密涂」是泥
封,《食经》惯用语,在按实(「抑著」)之后,继以
泥封,「密涂」正合适,他本误。

(六) 「稍用」,无论怎样讲,都费解,疑系「备用
」之误。

【一】 「蒋」,即禾本科的菰,俗名茭笋、茭白。其
果实叫「雕胡米」、「菰米」,古为「六谷」或「九谷
」之一。《要术》本文在卷八《作鱼□》篇已提到用菰
叶代替竹箬;其引录资料则卷四《种枣》篇「作乾枣法
」用菰叶,卷九《飧饭》篇用菰米作饭,都是《食经》
文。

            羊蹄七二

  《诗》云(一):「言采其□【一】。」毛云:「
恶菜也。」《
诗义疏》曰(二):「今羊蹄。似芦菔(三),茎赤。
煮为茹,滑而不美。多□令人下痢。幽、扬(四)谓之
『□』,一名『□』【二】,亦食之。」

(一)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传》
:「□,恶菜也。」郑玄《笺》:「□,牛□也。」

(二) 《太平御览》卷九九五「羊蹄」引《诗义疏》
只有「扬州谓羊蹄为遂」一句,「□」还错成「遂」。
《诗经.我行其野》孔颖达疏引陆玑《疏》也只有「今
人谓之羊蹄」六字,声明「羊蹄」一本作「牛□」。《
图经本草》引陆玑《疏》略似《诗义疏》,作:「□,
今人谓之羊蹄,似芦菔而茎赤。可□为茹,滑而美也。
多啖令人下气。幽州人谓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
虫鱼疏》卷上所载,开头是:「□,牛□,扬州人谓之
羊□」,接下去是「似芦菔而茎赤」云云,同《图经本
草》所引(「□」作「瀹」)。牛□和羊蹄连在一起,
可能是原文,更可能是后人辑校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
鱼疏》时据孔颖达所说「一本作牛□」而附会合并的。

(三) 「似芦菔」,可能指「茎赤」说。另外,《山
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景山……其上多……
□□」。郭璞注:「根似羊蹄。」□□是山药一类的植
物,羊蹄根肥大,郭璞用以比山药根,则《诗义疏》用
萝卜根比羊蹄根,也未始不可。这样,「似」上也可能
有「根」字。吾点校加「根」字(未说明根据),渐西
本即据以加入。

(四) 「扬」,除渐西本据陆玑《疏》「幽州人谓之
□」改作「州」外,他本均作「阳」。扬州,古或作「
杨州」,但没有作「阳州」的,兹改作「扬」。但幽、
扬二州方言同呼为「□」,又同呼为「□」,似有可疑
,疑仍有误或有割裂。

【一】 「□」音触,郑玄解释是「牛□」,《诗义疏
》解释是「羊蹄」,但都说明不够,很难确指是什么植
物。《尔雅.释草》:「□,牛□」,郭璞注:「今江
东呼草为牛□者,高尺馀许,方茎,叶长而锐,有穗,
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图经本草》:「羊蹄,……
生下湿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狭长。……茎节间紫
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蜀本草》:「又有一
种,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

     蓼科的羊蹄,和同属的酸模,极相似,又和
同属的土大黄相似。训诂家所指,往往相似而混淆,实
非一种。本草书比较有明确的分辨。上引资料,《图经
本草》所说,即是羊蹄。《要术》引《诗义疏》(陆玑
《疏》同)所说极简,像羊蹄,也像酸模。《蜀本草》
所说的又一种,是叶腋间抽生花轴,则是土大黄。「牛
□」是什么?则有问题。郭璞所记,「有穗」接在「叶
长而锐」下面,是叶腋间抽穗还是茎梢抽穗,就不够明
确。如果是前者,而又「方茎」,倒像唇形科的茺蔚。
如果是后者,则「穗间有华,华紫缥色」,极像酸模(
酸模茎梢抽穗,多数有梗小花轮生于花轴上,花有绿紫
色的)。据此,尽管在名称上《诗义疏》说「□」就是
「羊蹄」,甚至陆玑说「牛□」也就是「羊蹄」(假定
为陆书原文,参看校记(二))。

【二】 「□」,音祧,又音条,也写作「□」。《尔
雅.释草》有「□,□」和「□,□」二条,郭注都说
「未详」(郭璞并不是不知道羊蹄,见校记(三))。
《说文》:「□,□也」,「□,□也,从□由声。」
「□」,音触,又音迪。□与□同物,同时又是□,这
是一组;《诗经》的□,别本作「蓄」(据陆德明《经
典释文》),则□、蓄同字,又是一组。这二组由《诗
义疏》的羊蹄既是「□」也是「□」作总根源,于是串
在一起,□、□、□、□、蓄都是羊蹄,再加上《广雅
.释草》「●,羊□也」(□即蹄字)的一个「●」字
,羊蹄的单词别名就有六个之多。可是《图经本草》抹
去了它们之间的等号。

     《图经本草》:「羊蹄……。又有一种极相
类而叶黄,味酢,名酸模,《尔雅》所谓『须,□芜』
,郭璞云:『□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一名□
』是也。」明白指明「□」是酸模,则羊蹄的那些异名
,都成问题。虽然今本郭注没有「一名□」,仍极可重
视。实际上,《图经本草》所说,确是酸模;《诗义疏
》所写,也像酸模。相似的植物,异名往往相混,各地
俗名,也有相缠,古代常有,现在亦然,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也说羊蹄「俗名土大黄」。据此,训诂家称
为「□」的羊蹄,不能说没有和酸模纠缠的可能。「□
芜」,见「□芜〔八二〕」。「●」,见「●〔九九〕
」。

            菟葵七三

  《尔雅》曰(一):「□,菟葵【一】也。」郭璞
注云:「颇似葵而叶小(二),状如藜【二】,有毛。
□啖之,滑。」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璞注「叶
小」倒作「小叶」,那这句读成:「颇似葵而小,叶状
如藜」,意思有差别。《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九「菟
葵」引郭璞注亦作「小叶」,但《太平御览》卷九九四
引同《要术》,《图经本草》亦称:「似葵而叶小,状
若藜。」

(二) 「叶小」,金抄、明抄同,他本改同今本《尔
雅》郭注作「
小,叶」。

【一】 「□」音希;「菟」音兔。「菟葵」,有二种
解释。《图经本草》:「菟葵,……亦名天葵。」其所
描状,与郭璞相同。吴其浚认为是比「家葵瘦小」的「
野葵」,武昌叫做「棋盘菜」(《植物名实图考》卷三
及《长编》卷三,列在蔬类)。就吴其浚所绘菟葵的图
看来,是锦葵科的植物。另一说,郑樵通志和李时珍虽
也说「菟葵」一名「天葵」,但所描状的是毛茛科的紫
背天葵。吴其浚认为紫背天葵生于崖石。「不可食」,
指郑李所说为非。但《唐本草》注:「菟葵,苗如石龙
芮。」石龙芮,属毛茛科,其所指菟葵,也是紫背天葵
。至于《名医别录》说:「落葵,……一名天葵」(见
卷三《种葵》篇注释【二】),那是落葵科的落葵(见
「承露〔六0〕」),与菟葵无关。

【二】 藜,藜科,不是蒺藜。

            鹿豆七四

  《尔雅》曰(一):「□,鹿捏【一】。其实,□
。」郭璞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
生。」

(一) 见《尔雅.释草》。正文及郭璞注并同《要术
》。

【一】 「□」,音圈,《玉篇》:「鹿豆茎。」「□
」,音纽,《
玉篇》:「鹿藿实。」「捏」即「藿」字。「鹿藿」,
《神农本草经》已著录,是豆科,别名「鹿豆」。《名
医别录》:「葛根,……一名鹿藿。」《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注:「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豆。」豆科的葛,异
名虽与鹿藿相同,但这里所指不是葛。

            藤七五

  《尔雅》曰(一):「诸虑,山□【一】。」郭璞
云:「今江东呼□为藤,似葛而□大。」

  「□,虎□【二】。」「今虎豆也。缠蔓林树而生
,荚有毛刺。江东呼为『●□』音涉(二)。」

  《诗义疏》曰(三):「□,苣荒(四)【三】也
,似燕□【四】,连蔓生,叶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
美。幽州谓之『椎□(五)』。」

  《山海经》曰(六):「毕山,其上……多□。」
郭璞注曰:「
今虎豆、狸豆之属。」

  《南方草物状》曰(七):「沈藤【五】,生子大
如齐瓯【六】。正月华色,仍连著实。十月、腊月熟,
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

  「□藤(八)【七】,生山中,大小如苹蒿【八】
,蔓衍生。人采取,剥之以作□;然不多。出合浦、兴
古。」

  「□子藤(九)【九】,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
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
取,生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合浦。」

  「野聚藤(十),缘树木。二月华色,仍连著实。
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瓯。里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苍梧
【一0】。」

  「椒藤(十一),生金封山。乌浒【一一】人往往
卖之。其色赤。□□又云,以草染之。□□出兴古。」

  《异物志》曰(十二):「葭蒲【一二】,藤类,
蔓延他树,以自长养。子如莲□侧九切(十三),著枝
格间,一日作扶相连(十四)。实外有壳,里又无核。
剥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饥。」

  《交州记》曰(十五):「含水藤【一三】,破之
得水。行者资以止渴。」

  《临海异物志》曰(十六):「锺藤,附树作根,
软弱,须缘树而作上下条。此藤缠裹树,树死,且有恶
汁,尤令速朽也。藤咸(十七)成树,若木自然,大者
或至十五围。」

  《异物志》曰(十八):「□藤【一四】,围数寸
,重于竹,可为杖。篾【一五】以缚船,及以为席,胜
竹也。」

  顾微《广州记》曰(十九):「□,如□榈【一六
】,叶疏;外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
【一七】;小者如笔管竹。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
藤(二十)。

  「藤类有十许种:续断草,藤也,一曰『诺藤』,
一曰『水藤』。山行渴,则断取汁饮之。治人体有损绝
。沐则长发。去地一丈断之,辄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陈岭【一八】有膏藤(二一)【一九】,津汁
软滑,无物能比。

  「柔□藤(二二)【二0】,有子。子极酢,为菜
滑,无物能比。」

(一) 见《尔雅.释木》。正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下条「□,虎□」亦见《释木》,郭注无「也」字,
「江东」上有「今」字。

(二) 这句郭璞注是:「江东呼为●□音涉。」这样
也可以在「●」断句,「□音涉」是为正文「□」作的
音注,《要术》湖湘本、《
津逮》本即作此式。现在的样子是依照金抄、明抄的(
金抄这二字从手)。据谢灵运《山居赋》(见注释【二
】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藤」引郭注,应「●□」
连文。

(三) 《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诗义疏》首句作「
□,蔓也」,「白色」作「艾白色」「椎□」作「权□
」,显有脱误。《诗经.周南.□木》「葛□累之」孔
颖达疏引陆玑《疏》是:「□,一名巨瓜,似燕□,亦
延蔓生。叶艾白色。其子赤,亦可食,酢而不美。」《
十三经注疏》所载《经典释文》引《草本疏》基本同孔
引,但「巨瓜」作「巨荒」(《四部丛刊》单行本《经
典释文》作「巨众」),「
叶艾白色」作「叶似艾,白色」(《周易》「困卦」《
经典释文》引《草木疏》也是这样,但末了多「幽州人
谓之□□」句)。

(四) 「苣荒」,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金
抄讹作「□荒」,《学津》本作「苣众」。渐西本作「
苣瓜」。这二字各书所引,也多纷歧,除已见校记(三
)外,《本草拾遗》引《草木疏》及今本陆玑《毛诗草
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均作「巨众」。据阮元校勘,「瓜
」、「众」均误,应作「荒」(《楚辞.九歌》王逸注
亦作「荒」)。

(五) 「椎□」,明抄误作「稚□」,据金抄、湖湘
本等改正。《
周易》「困卦」《经典释文》引《草木疏》作「□□」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作「□□」,都是
同字异写。

(六) 见《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但「
毕山」,应是「卑山」之误。因为「中次十一经」虽有
「毕山」条,但没有任何植物的记载,而「卑山」条是
:「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郭璞注:「今虎
豆、狸豆之属。累,一名『□』,音诔。」《艺文类聚
》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山海经》正均作
「卑山」。

(七) 《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南方草物状》「沈藤
」作「浮沉藤」,「齐瓯」作「兖瓯」,字通,「交□
」下有「九真」,馀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
五所引除仍作「沈藤」外,馀同《类聚》(但「兖」作
「□」,「华色」作「华苞」)。

(八) 自「□藤」条至「椒藤」条均《南方草物状》
文,《要术》分条提行,《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
御览》卷九五五所引均接写不分条。

      本条《类聚》未引。《御览》引「□藤」
作「事□至藤」,无「小」字及下一「生」字,馀为无
关重要的差异。

(九) 《类聚》引《南方草物状》「□子藤」作「含
兰子藤」,无「核如鱼鳞」句,「淡泊无甘苦」作「味
淡泊」,《御览》所引,「
□」误作「简」,无「色」字,馀同《要术》(只个别
字小差别)。「□」,明抄作「简」,误;金抄等作「
□」,俗讹字;渐西本作「
□」,是正字。

(十) 「野聚藤」条《类聚》引除「里」作「俚」外
,全同《要术》。《御览》引「色」作「苞」,无「其
」字,馀同《要术》。

(十一)「椒藤」,《御览》引作「科藤」,「封」作
「针」,「赤」作「正赤」,馀同《要术》。《类聚》
所引略异,作:「菽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卖之。其
色正赤。出兴古。」

(十二)《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作陈祁畅《异物志》
,「葭蒲」作「葭□」,「子如莲□」作「实大小长短
如莲□」,无「一日作扶相连」句,脱「里」字,「剥
而」作「剥乃」,馀同《要术》。《类聚》未引。

(十三)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十四)「一日作扶相连」,无法解释,应有错字。从
「作扶相连」推测,怀疑「一日」是「两两」的残讹。

(十五)《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题作刘欣期《交
州记》,文同《要术》。《类聚》未引。

(十六)《艺文类聚》卷八二引《临海异物志》「上下
条「作「藤」,比较明确,「此藤」作「既」,「树」
,不重文,「十五」作「十」,此外除校记(十七)外
,同《要术》。《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锺」讹作
「种」,「缠」上有「既」字,无「尤令速朽也」句,
「十五」作「五十」,馀除校记(十七)外,同《要术
》。

(十七)「咸」,各本同,《类聚》、《御览》引作「
盛」,比较合适,《渐西》本改作「盛」。

(十八)《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
所引,「□藤」《类聚》作「●藤」,字书无「●」字
,疑误;《御览》作「科藤」。《御览》引题称《异物
志》,同《要术》;《类聚》引接在上条《临海异物志
》下面,标称「又曰」则仍是《临海异物志》文。

(十九)自「□」至「柔□藤」,均顾微《广州记》文
。《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卷九九五所引,
均至「永不死」止,以下二条未引。《类聚》引「□」
仍作「●藤」,无「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句
,其馀基本相同,但有错脱。《御览》引同《要术》,
惟「□」作「科藤」,「则断」之间多「止」字,而「
白心」误合为一「息」字。

(二十)本条原与下条连写不分段,此「藤」字与下条
「藤类」的「
藤」字,各本均只一个,仅金抄重文有两「藤」字,兹
从金抄。又《
御览》引亦作「□藤」。

(二一)「膏藤」条《艺文类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览
》卷九九五均未引,但均另引有裴渊《广州记》一条,
是:「力陈岭,民人居之(
起首七字《类聚》只「土人」二字),伐船为业。随树
所在(《御览》讹作「居」),就以成槽。皆去水艰(
《类聚》讹作「难」)远,动有数里(《御览》脱「里
」字)。山生一草,名曰『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
比。以此(二字《御览》脱)导地,牵之如流,五六丈
船,数人便运。」

(二二)「柔□藤」,《类聚》、《御览》亦未引。

【一】 「□」,音垒,和「□」、「●」、「累」、
「□」是同一字,都由攀缘缠绕的一个意思衍生而来,
《广雅.释草》:「□,藤也」,实际意思就是「藤」
。从知「山□」犹言「山藤」,《尔雅》也许是泛指的
大名。照郭璞解释,所谓「今江东呼□为藤,似葛而□
大」,对照他解释《山海经》的「累」说:「今虎豆、
狸豆之属。累,一名□」(见校记(六)),「□」即
「藤」字,则应是「虎豆」、「狸豆」一类的东西。不
过「似葛而□大」,如果是指根,也可能是葛之类的植
物。郝懿行《尔雅义疏》则认为是□□(见「□〔二八
〕」注释【一】)。

【二】 「虎□」,陈藏器《本草拾遗》、《本草纲目
》、《植物名实图考》都认为是黎豆。黎豆是豆科,别
名「狸豆」,也叫「虎豆」。陈藏器以为名称的由来是
由于「子作狸首文」。吴其浚说:「有白、红、黑、花
各种,花者褐色黑斑,殆即陈氏所云狸首文也」(《植
物名实图考》卷一)。郝懿行《尔雅义疏》则以为是紫
藤,同样说:「其夹中子色斑然如狸首文。」紫藤是豆
科,豆科植物的种子有斑纹如狸首样的是颇不少的。

      「●□」,音猎涉,郝懿行《尔雅义疏》
引谢灵运《山居赋》「猎涉、□□」的谢氏自注:「猎
涉字出尔雅」,则尔雅郭注的「●□」,在谢灵运所见
有迳作「猎涉」的。说明「●□」应连文,是「虎豆」
的江东别名。

【三】 「苣荒」是《诗义疏》就《诗经》的「葛□」
作解释的。据所描述,可能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蓬●和
薅田□一类的植物。《本草拾遗》、《图经本草》和《
本草纲目》都说是「千岁□」,则是另一种。

【四】 「燕□」即□□,见「□〔二八〕」注释【一
】。

【五】 「沈藤」,《艺文类聚》引作「浮沉藤」。李
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记载岭南的各种藤,其中有:
「有浮沉藤、兰子藤,子皆如梨,色赤如鸡冠。生食,
甜酢。」桑科的无花果,李时珍说广中称为「优昙钵」
(《本草纲目》卷三一),结合「齐瓯」和「子皆如梨
」,所谓「沈藤」应是无花果属的一种。「沈藤」是脱
去一个「浮」字,应如《类聚》所引作「浮沉藤」,但
「浮」字实际也是错的,应是「□」字的讹传之误。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有「曼游藤」,记载说:「出犍
为牙门山谷。……春花,色紫。叶如柳。张司空云:『
蜀人谓之沉□藤。』」「□」即「葩」字,意思是「花
」,古音与「
浮」近,俗乃讹转作「浮」。所谓「沉□」,意即「隐
花」,《类聚》、《南越笔记》倒作「□沉」(「浮沉
」),也是一样。无花果属植物的特徵是隐头状花序,
花轴顶端肥厚,里面深凹成一空腔,多数小花就著生在
空腔里面,外面看不见花。蜀人称为「沉□」,其观察
比「无花」要正确得多,而无花果属的植物,正有不少
种是攀缘性木本的。据此,《南方草物状》所称的「沈
藤」,实际应是「沈□藤」,是Ficus属的一种。

【六】 「齐」即「兖」字(《周礼.天官》「醢人」
、「醯人」,均以「齐」当「兖」字用),「齐瓯」即
盛兖的小瓯。

【七】 「□」,音饵,《说文》:「羽毛饰也。」这
里是利用种子的细绒毛作饰物。种子有长绒毛的植物,
在夹竹桃科、萝□科……有不少种。这里只能从产地和
大小方面来推测,也许是夹竹桃科羊角拗一类的植物。
羊角拗,产于两广一带山坡或丛林中,藤本(或灌木)
,高约一米馀。□□果,木质,内含种子多数。种子线
形而扁,一端有长尾,密生白色丝状长毛。

【八】 「苹蒿」,应该就是「苹」(见「苹〔六六〕
」注释【一】)。

【九】 「□子藤」,《艺文类聚》引作「含兰子藤」
,《南越笔记》所记是「兰子藤」,并称实「如梨,色
赤如鸡冠」(见注释【五】),所指正是一物。「□」
,音艰,同「□」。《诗经.郑风.溱洧》「方秉□兮
」、《陈风.泽陂》「有蒲与□」毛传及《广雅.释草
》并云:「□,兰也」,正说明「□子藤」就是「兰子
藤」(古所称兰,指菊科的兰草、泽兰,而兰科的兰花
,古称蕙、燕草)。据此推测,这当是一种具有芳香性
的攀缘植物。

【一0】苍梧,郡名,汉置,郡治即今广西省苍梧县。
「野聚藤」,未详。

【一一】《后汉书》卷八六李贤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
》:「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

【一二】「葭蒲」,未详是何种植物。「葭」音嘉。「
□」音邹。「
莲□」,指莲的花托,即莲蓬。

【一三】「含水藤」,这类的记载颇多。即就本条所记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二引《海药》转引《交州
记》就比较详晰,是:「生岭南及诸海山谷。状若葛,
叶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处,便□此藤,故以为名
。」《本草拾遗》著录有「含水藤中水」的药,称:「
山行无水处,断之得水,可饮,清美。……生岭南。叶
似狗蹄。」另有「大瓠藤水」:「藤如瓠,断之水出。
生安南。《太康地记》曰:『朱崖、儋耳无水处,种用
此藤,取汁用之。』」另外,《南越笔记》卷十四也记
载有两种藤:「有凉口藤,状若葛,叶如枸杞。去地丈
馀,绝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断取,饮之甚美。沐发
令长。一名『
断续藤』。常飞越数树以相绕。」这「凉口藤」,似即
《交州记》的「含水藤」,也就是下文引顾微《广州记
》的「续断草」。又一种是:「买麻藤,其茎多水。渴
者断而饮之,满腹已,馀水尚淋漓半日。可解蛇毒,乾
之亦然。性柔,易治以制履,坚韧如麻,故名,言买藤
得麻也。……而其子,味微苦,可食,因名『买子』也
。」这种藤虽然同样含有多量的水,和「含水藤」是另
一种。但均未悉是何种植物。猕猴桃科的木天蓼,也有
「含水藤」的别名,那是另一回事。

【一四】「□」,音科,「□藤」,大概就是□榈科的
省藤。下条的「□」,所指相同。

【一五】「篾」,这里指「藤皮」。

【一六】「□榈」,即□榈。

【一七】「五六寸竹」,周围五六寸粗的竹。

【一八】刀陈岭,未详。

【一九】「膏藤」,未详。《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二「
蔓草类」记载有「羊桃」说:「今江西建昌造纸处种之
,取其涎滑以揭纸。……黔中以其汁黏石不断,……光
州造冢,以其浸水,以土捶之,乾则坚如石。……以火
温之则解。」

【二0】「柔□藤」,似非省藤,未详。

            藜七六

  《诗》云(一):「北山有莱。」《义疏》云(二
):「莱,□【一】也,茎叶皆似『□,王刍【二】』
。今兖州人蒸以为茹,谓之『莱蒸』。谯、沛【三】人
谓鸡苏【四】为莱,故《三仓》云:『莱【五】、茱萸
』,此二草异而名同。」

(一)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的一句。

(二) 《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诗义疏》同
《要术》,但多脱误。《诗经.南山有台》孔颖达疏引
陆玑《疏》则有异,是:「
莱,草名,其叶可食。今兖州人□以为茹,谓之莱□。
」无以下各句。

【一】 「□」同「藜」,即藜科的藜。老硬的茎,可
以作杖,称为「黎杖」。这里的「莱」,和《尔雅.释
草》的「厘,蔓华」,均指藜。

【二】 「□,王刍」,《尔雅.释草》文。郭璞注:
「□蓐也。今呼鸱脚莎。」《唐本草》注:「荩草,…
…俗名『□蓐草』,《尔雅》云所谓王刍者也。」《重
修政和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
并从其说。那末「王刍」是禾本科的荩草。但禾本科植
物不可能和藜相像。或者所指不是荩草,而是郭璞所谓
「鸱脚莎」。假定鸱脚莎是莎草科植物,也不和藜相像
。据此,《诗义疏》所指的「王刍」当是另一种植物。
《说文》:「荩,□也」,「□,王刍也」,二者分释
,「荩」不等于「王刍」。

【三】 「谯、沛」是相邻的二郡,在今安徽省东北角
。谯郡,后汉置,故治即今安徽省亳县。沛郡,汉置,
后汉为沛国,故治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北。

【四】 「鸡苏」即水苏,见「藻〔七0〕」注释【二
】。

【五】 「莱」,似乎和「茱萸」联系不上。芸香科的
花椒和食茱萸等的果实,《尔雅.释木》及《说文》都
有「□」的名称,则「莱」似应作「□」。清孙星衍辑
佚本《仓颉篇》就直接改作「□、茱萸」。

     但从另一方面考察,《诗义疏》既引以解释
「莱」,这一「莱」字就不应是错字。《仓颉篇》孙星
衍《序》称:「《仓颉》始作,其例与《急就》同,…
…或三字、四字,……以便幼学循诵。」则每句各字之
间,原无以下字解释上字的关系,所谓「莱、茱萸」只
是将同样有辛香气味的「莱」(即水苏)和「茱萸」连
类地排列在一起而已,它不是《三仓训故》字典式的书
,本来就不是「莱,茱萸也」式的。据此,这个「莱」
就和谯沛的方言相合,它就不是错字了。《诗义疏》只
是说「莱」有藜和鸡苏的二种说法,所以说「此二草异
而名同」,孙星衍改为「□,茱萸」是理解为字典式的
解释,与《三仓》体例不合,也和自己作的《序》抵触
。《三仓》是我国最早的三篇识字训蒙的书,《仓颉篇
》是其一。

            ●七七

  《广志》云(一):「●子【一】,生可食。」

(一) 《集韵》「六术」引《广志》是:「●子,生
可食。一曰马芹。」

【一】 「●子」,未悉是何种植物。卷八有二处提到
(《作酱等法》篇和《八和□》篇),参看《作酱等法
》篇注释【六】。

            □七八

  《广志》云(一):「三□【一】,似翦羽【二】
,长三四寸;皮肥(二)细,缃色【三】。以蜜藏之,
味甜酸,可以为酒啖【四】。出交州。正月中熟。」

  《异物志》曰(三):「□实虽名『三□』,或有
五六,长短四五寸,□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
,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

  《广州记》曰:「三□快酢,新说蜜为糁,乃美。


(一) 《广志》条及下文《广州记》条,类书未引。

(二) 「肥」,疑应作「肌」。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三廉」仅引有陈祁畅
《异物志》一条,与《要术》引《异物志》有异:「三
廉大实,实不但三(小注:「虽名三廉,或有四、五、
六枝」)。食之多汁,味酸且甘。藏之尤好,与众果相
参。」「枝」应是「棱」字之误。

【一】 「廉」是棱角,由于这种植物的果实有棱,故
加草头作「□」。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记载
,「五敛子」名称的由来说:「上有五棱,如刻出,南
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要术》下文引《
异物志》称:「虽名三□,或有五六。」可能即是五敛
子,即酢酱草科的杨桃,也写作「阳桃」、「羊桃」、
「洋桃」。《
尔雅.释草》的「苌楚,铫□」,也叫「羊桃」;猕猴
桃科的猕猴桃,也叫「阳桃」;异名相同,均非此所指


【二】 「翦」,集韵:「箭或作翦」,是「翦羽」即
「箭羽」,这里指杨桃果子上的棱有些像箭干上箭羽的
形状。渐西本据吾点校改作「箭」,不必。

【三】 「缃色」,黄而带青色。

【四】 「酒啖」,作为下酒的食物。

            蘧蔬七九

  《尔雅》曰(一):「出隧,蘧蔬【一】。」郭璞
注云:「蘧蔬,似土菌(二)【二】,生『菰草』。今
江东□之,甜滑。音氍□ (三)。」

(一) 见《尔雅.释草》。郭璞注「□」作「啖」,
字同。

(二) 「菌」,金抄、明抄作「□」,二字古通,兹
从他本及《尔雅》郭注作「菌」。

(三) 「氍□」,音渠蔬,是郭璞给「蘧蔬」作的音
注,原文也在这个地位,和注文是一样大的字。「□」
,金抄脱,明抄讹作「●」,据《尔雅》郭注改正《津
逮》本、《学津》本、渐西本这个音注都移在标目下,
《津逮》本、渐西本「□」讹作「●」)。

【一】 「蘧蔬」,本草书等一致认为是菰,即茭白的
嫩薹。《图经本草》描述极详:「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
,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
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即菰菜也,又谓之茭
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菰手』
,今人作『菰首』,非是。《尔雅》所谓『蘧蔬』,注
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谓此也。故南方人至今
谓菌为菰,亦缘此义也。其台中有墨者,谓之『茭郁』
。……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
土浮于水上,彼人谓之『菰葑』。……至秋结实,乃雕
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古人当然不可能知道茭白是
被食用黑穗菌侵入嫩薹后畸形发育而成的菌瘿,但给后
期长成了孢子块而使茭白内部变黑的现象特别名之为「
茭郁」倒是很有意思的。

【二】 「土菌」,指蕈类,肥白的蕈柄和菰的畸形菌
瘿相像。茭白「如小儿臂」,故又名「菰手」。

            □(一)八0

  《尔雅》曰(二):「钩,□【一】。」郭璞云:
「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二】。初生可食
。」

(一) 「□」,明抄、湖湘本等讹作「芙」,据金抄
、渐西本及《
尔雅》改正。引《尔雅》的「□」字,金抄亦讹作「芙
」,渐西本不讹。

(二) 见《尔雅.释草》。正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音袄,是菊科的苦□。

【二】 「蓟」,菊科的大蓟和小蓟。《尔雅.释草》
:「□、蓟,其实□。」郭璞注:「□与蓟,茎头皆有
蓊台,名□,即其实。」是说□和蓟是同类相似的二种
,「□」是这二种的果实的共名。但《说文》:「□,
蓟也。」则指二者为一,与郭说异,但应以郭说为是。

            □八一

  《尔雅》曰(一):「筑,扁蓄【一】。」郭璞云
:「似小藜,【二】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三】。」

(一) 见《尔雅.释草》,「□」作「竹」,同音借
用,但易与竹混淆,不如用「□」。《毛诗》亦作「竹
」(《诗经.卫风.淇奥》「绿、竹猗猗」),韩、鲁
《诗》均作「●」。《说文》则作「●」,解释是「扁
●」。「□」是「●」的省文。郭璞注同《要术》。

【一】 扁蓄是蓼科。「扁」音篇。

【二】 小藜是藜科。

【三】 「扁蓄」,《神农本草经》已著录,称:「杀
三虫。」陶弘景注:「煮汁与小儿饮,疗□虫有验。」
现在也用为驱除蛔虫药。

            □(一)芜八二

  《尔雅》曰(二):「须,□芜【一】。」郭璞注
云:「□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

(一) 本目内三「□」字,各本均作「□」,兹从《
尔雅》作「□」。

(二) 《尔雅.释草》文,与郭注并同《要术》。

【一】 「□」,音孙。「□芜」,《图经本草》认为
是酸模(参看「羊蹄〔七二〕」注释【二】),李时珍
亦认为「□芜乃酸模之音转」(不但是音转,而且「□
芜」是「须」的切音),即蓼科的酸模。邢□注《尔雅
》认为葑、芜菁、蔓菁、荛、芥和须、□芜是一样东西
,非是。

            隐□八三

  《尔雅》云(一):「蒡,隐□【一】。」郭璞云
:「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藏以为菹,亦可瀹
食。」

(一) 《尔雅.释草》文,与郭璞注并同《要术》。

【一】 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桔梗」说:「叶名
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郝懿行《尔雅义疏》即
据陶说认为隐□就是桔梗(
桔梗科)。但桔梗全株光滑无毛,恐非。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59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4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