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22/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27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4:58:18 1999), 转信



  《风俗通》曰:「今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
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
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
,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
人短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
侍女更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子,形圆
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颗与帝,三枚自食。」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
至,短人因指朔谓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著子
。此儿不良,以三过偷之矣。』」

  《广州记》曰(四):「庐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形
,色黑而味甘酢。人时登采拾,只得于上饱□,不得持
下,□□迷不得返。」

  《玄中记》曰:「木子大者,积石山之桃实焉,大
如十斛笼。」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规亡后,见形还家。经庭前
桃树边过,曰:『此桃我所种,子乃美好。』其妇曰:
『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东南枝长二
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学道术,各
自言胜。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其一:夫人□者,
两枝相斗击;良久,纲所□者,桃走出篱。」

(一) 「荼」、「郁□」,亦作「神荼、郁垒」,读
「伸舒、郁律」的音。

(二) 「□音垒」,金抄、明抄、湖湘本作大字正文
,他本改作双行小注,应是小注,兹改正。

(三) 这是指《史记》注对「度朔山」的异文,疑系
后人加注。原注见《史记.五帝本记》「帝颛顼」下「
东至于蟠木」句裴□《集解》引《海外经》。

(四) 《广州记》有裴渊撰和顾微撰二种,均已亡佚
。此条《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作裴渊《广州记》。

            李一0

  《列异传》曰:「袁本初时,有神出河东,号『度
索君』。人共立庙。兖州苏氏母病,祷。见一人著白单
衣,高冠,冠似鱼头,谓度索君曰:『昔临庐山下,共
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怅然!』去
后,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梨一一

  《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有玄光梨。」

  《神异经》曰:「东方有树,高百丈,叶长一丈,
广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径三尺,割之,瓤白如素
。食之为地仙,辟谷,可入水火也。」

  《神仙传》曰:「介象,吴王所徵,在武昌。速求
去,不许。象言病,帝以美梨一□赐象。须臾,象死。
帝殡而埋之。以日中时死,其日晡时,到建业,以所赐
梨付守苑吏种之。后吏以状闻,即发象棺,棺中有一奏
符。」

            柰一二

  《汉武内传》曰:「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出
永昌。」

            橙一三

  《异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
。就食其实,任意取足;持归家人□,辄病,或颠仆失
径。」

  郭璞曰〔一〕:「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
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手指。通
岁食之。亦名『卢橘』【一】。」

(一) 「郭璞曰」云云是郭璞注司马相如《上林赋》
「卢橘夏熟」文。李善注《文选》自称:「旧注是者,
因而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今《文选》李善注
本(嘉庆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卷八《上林赋》下即题
「郭璞注」。但「卢橘夏熟」下并无郭氏此注,则此注
已被李善舍而不录。《太平御览》卷九六六「橘」引《
上林赋》「卢橘夏熟」下却有此条郭注,是:「郭璞注
曰:『蜀中有给客橙,即此也。冬夏华实相继也。』」
但不是全文。全文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
集解》引,是:「郭璞曰:『今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
非,若柚而芬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
通岁食之。即卢橘也。』」几与《要术》全同。又《御
览》卷九六六引有《魏王花木志》一条,与郭说相同:
「卢橘。蜀土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
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亦名『卢
橘』。」《魏王花木志》据现存文献所引,其所描述魏
王花木,多是杂采他书所载,本条当亦采自郭说。

【一】 《说文》:「栌,……《伊尹》曰:『果之美
者,箕山之东,青凫之所,有栌橘焉,夏熟也。』」《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应劭注引作《
伊尹书》,说同《说文》,而「栌橘」作「卢橘」。《
吕氏春秋.本味》篇:「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
焉。」「甘栌」即《说文》的「栌」,也就是「卢橘」
。但都没有任何说明。这里郭璞所说和《魏王花木志》
所记(见校记(一))相同,也和《博物志》逸文所说
成都等六县所产的「金橙」相同(见卷四《种桃柰》篇
校记(二四)《御览》所引),这个「卢橘」应是金柑
属的一种,不是唐宋以后所指的枇杷。

            橘一四

  《周官.考工记》曰(一):「橘逾淮而北为枳【
一】,……此地气然也。」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江浦之
橘。」

  《吴录.地理志》曰(三):「朱光禄为建安郡【
二】,中庭有橘,冬月于树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
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曰:『卢橘夏熟』,盖
近于是也。」

  裴渊《广州记》曰(四):「罗浮山【三】有橘,
夏熟,实大如李;剥皮□则酢,合食极甘。又有『壶橘
』,形色都是(五)甘,但皮厚气臭【四】,味亦不劣
。」

  《异物志》曰(六):「橘树,白花而赤实,皮馨
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志》曰(七):「交趾特出好橘,大且
甘;而不可多□,令人下痢。」

  《广州记》曰(八):「卢橘,皮厚,气、色、大
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九),至二月,渐变为青
,至夏熟。味亦不异冬时。土人呼为『壶橘』【五】。
其类有七八种,不如吴、会【六】橘。」

(一) 这是节引《周礼.考工记》文,文同。

(二) 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参看「果
□〔七〕」校记(二)。

(三) 《吴录》,晋张勃撰,《隋书》、《旧唐书.
经籍志》并著录,今已佚。《艺文类聚》卷八六、《初
学记》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橘」条)
均引到此条,「朱光录为建安郡,中庭有橘」,《类聚
》作:「朱光为建安太守,有橘」,《初学记》只是:
「建安郡中有橘」,《御览》同《要术》;「卢橘夏熟
」下《初学记》有「卢,黑色也」、《御览》有「卢,
黑也」句;「味尤」和「绝美」之间,《类聚》插入「
酸正裂人牙」五字,系由其上引魏文帝诎文中错入。《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是:
「建安有橘,冬月树上覆裹,明年夏色变青黑,其味甚
甘美。」

(四)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裴渊《广州记》止于
「实大如李」。

(五) 「甘」,这里指「柑」,渐西本无「是」字,
是把「甘」当作「甜」,黄麓森已指出其错误。

(六)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异物志》除个别虚
词相差外,同《要术》,但末了尚有「交趾有橘,置长
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艺文类聚》卷八
六、《初学记》卷二八亦引到,无「江南有之,不生他
所」句,末后也都有在交趾设官掌贡橘的记载。「橘树
」,《类聚》无「树」字,较好;《初学记》、《御览
》均作「橘为树」。又《初学记》所引,题作「曹叔《
异物志》」,「曹叔」应是「曹叔雅」之误(参看「稻
〔二〕」校记(一)),则此条应出曹叔雅《异物志》


(七) 「南中」,泛指西南边区等地。《南中八郡志
》已亡佚。此条各书未引到。

(八) 《广州记》此条,类书未引到,《史记.司马
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所引较简略,是:「卢橘,
皮厚,大小如甘,酢多。九月结实,正赤,明年二月更
青黑,夏熟。」

(九) 「九月正月□色」,「□」,明抄、湖湘本空
一格,金抄空二格,渐西本补「赤」字,他本连空等也
取消了。按《史记》《索隐》引作「九月结实正赤」,
《要术》所引恐不只是脱字的问题,怀疑还有其他错误
,如「正月」应作「正赤」,可能《索隐》所引是原文
无误。

【一】 枳,也叫「枸橘」。

【二】 建安郡,汉末建安间(一九六至二一九年)吴
置,故治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三】 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连博罗县界,绵□
数百里。

【四】 《本草纲目》卷三十「柚」:「其味甘,其气
臭。」又说:「柚乃柑属,故其皮粗厚而臭,味甘而辛
。」说明古人所谓「臭」,除葱、蒜荤气外,又指一种
强烈刺激的辛香气。

【五】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一「金橘」:「
冬时色黄,经春复青,或即以为卢橘。」《本草纲目》
卷三十「金橘」:「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
有金橘、卢橘之名。……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
之故也。」是「卢橘」就是「壶橘」。本目引《吴录.
地理志》、裴渊《广州记》及《广州记》所记,其实都
是金柑属的某些种,和上目引郭璞所记同类,不过郭璞
所记又名「给客橙」,故《
要术》列入「橙」目。

【六】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但「吴会」则
指吴县,这里当是指前者。

            甘一五

  《广志》曰(一):「甘有二十一核(二)。有成
都平□甘,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一】,出好
黄甘。」

  《荆州记》曰(三):「枝江【二】有名甘(四)
。宜都郡【三】旧江北有甘园,名『宜都甘』。」

  《湘州记》曰(五):「州故大城【四】内有陶侃
(六)庙,地是贾谊故宅【五】。谊时种甘,犹有存者
。」

  《风土记》曰(七):「甘,橘之属,滋味甜美特
异者也。有黄者,有□(八)者,谓之『壶甘』【六】
。」

(一) 《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
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均「甘」条)均引到此条,首句
互异(见校记(二));「
有成都……色苍黄」句同《要术》;「犍为……黄甘」
句《初学记》、《御览》缺「好」字,《类聚》全缺(
从「色苍黄」以下空白三行)。

(二) 「核」,明抄作「●」(无此字),湖湘本作
「粒」,当均系「核」字之误;《津逮》本及清刻本作
「种」,湖湘本校记也说「
粒作种」,似乎「种」字很合适;金抄则空白二格。这
句《御览》引作「甘有二十一核」,《类聚》引作「有
甘一核」,《初学记》引作「有黄甘,一核」,都是「
核」,不是「种」,兹作「核」。按《广志》列举各种
品名时,常是「有什么种,这个种怎么样」连列,则《
类聚》的「有甘一核」,或《初学记》的「有黄甘,一
核」,与「有成都平□甘……」并列,和《广志》的体
例符合。《本草纲目》卷三十记载「乳柑」说:「一颗
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为柑中绝品也。」浙江黄
岩、江西南丰所产乳橘和福建漳州市、广东潮州一带所
产蕉柑,都只有一二颗种子,品质甘美。这类好柑,正
是《广志》所要记的。而「甘一」很容易错成「廿一」
,再错就变成「二十一」了。所以「甘有二十一核」,
应如《类聚》所引,作「有甘一核」,前二字又倒错了


(三) 《荆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
九六六引《荆州记》同《要术》;《初学记》卷二八引
无「枝江有名甘」句,下句缺「有」字。

(四) 「甘」,各本无,吾点据《御览》引补「甘」
字,渐西本从之。兹据《御览》补入。惟黄麓森认为:
「建安中魏取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
败,临江入蜀,改宜都郡。……是以枝江又名宜都旧郡
。『有』本通『又』。」则此句应读成:「枝江有(又
)名宜都旧郡,江北有甘园,」「郡旧」要倒作「旧郡
」。

(五) 《湘州记》有多种,均已佚。《太平御览》卷
九六六引《湘州记》同《要术》。

(六) 「侃」,原作「□」,《唐韵》:「同侃」,
兹改从今写。

(七) 《初学记》卷二八引作周处《风土记》,文同
。《艺文类聚》卷八六、《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风
土记》亦同,惟《类聚》「
壶甘」作「胡甘」,《御览》则「□者」重文,即「壶
甘」专指「□者」。《南方草木状》卷下有和《风土记
》相同的记载,「□者」也重文。金抄「壶」字的地位
是空白二格,可能原是「□者」二字脱去。

(八) 「□」,音称,赤色或浅赤色,明抄作「□」
(《类聚》、《初学记》同),俗字;湖湘本作「赭」
,虽也是赤色,应是误字;金抄、《津逮》本等均作「
□」(《御览》同),《南方草木状》有因袭《风土记
》的可能,也是「□」,故从金抄。

【一】 南安县,汉置,南朝宋齐以后废,故治在今四
川省夹江县。

【二】 枝江,县名,汉置,晋宋因之,故治在今湖北
省江陵县西。

【三】 宜都郡,三国蜀置,故治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
北。

【四】 「州」,指湘州州治,在今长沙。湘州在东晋
咸和三年(三二八年)并入荆州,至义熙八年(四一二
年)再设立,其后或并或析,常有变更。所称「故大城
」,可能是在再设州之后指称其旧城。

【五】 贾谊不是长沙人,但曾在长沙任事。陶侃曾封
为长沙郡公,死于东晋咸和七年(三三二年)。

【六】 崔豹《古今注》卷下:「甘实形如石榴者,谓
之『壶甘』。」古时对于某些瓜果,以其形状略似壶,
每有「壶」名,如葫芦迳称为「壶」,也叫「壶卢」(
「卢」也是一种盛酒的容器),上锐下大的枣叫「壶枣
」(见《尔雅.释木》郭注),金柑属的「卢橘」也叫
「壶橘」(见「橘〔一四〕」注释【五】)等。《本草
纲目》卷三十「柑」记载有一种「近蒂起如馒头尖」的
「馒头柑」,也像壶形。

            柚一六

  《说文》曰(一):「柚,条也,似橙,实酢。」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云梦【
一】之柚。」

  《列子》曰(三):「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
为『□』音柚,碧树而冬青,生实丹而味酸。食皮汁,
已愤厥【二】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化为枳焉。


  裴渊《记》曰(四):「广州别有柚,号曰『雷柚
【三】』,实如升大。」

  《风土记》曰(五):「柚,大橘也,色黄而味酢
。」

(一) 「似橙,实酢」,《说文》作「似橙而酢」。
郭璞注《尔雅.释木》「柚,条」也是「似橙,实酢」
,和《要术》所引的《说文》相同。

(二) 这是节引《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参看「果
□〔七〕」校记(二)。

(三) 见《列子.汤问》篇,除无「青」字及「食」
下多「其」字,「化」上多「而」字外,同《要术》。
「冬青,生」《艺文类聚》卷八七「柚」及《太平御览
》卷九七三「柚」引《列子》(《类聚》误作「列传」
)均无「生」字,而《列子》无「青」字,此句作「碧
树而冬生」,「生」应是「青」字之误,或脱「青」字
。「音柚」的音注,《列子》注亦有。

(四) 「裴渊《记》」,《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作
「裴渊《广州记》」,《要术》省去或脱去「广州」二
字。但文中「广州」二字,《御览》引又没有,则《要
术》是从书名窜入正文内,也有可能。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风土记》「色黄而
味酢」作「赤黄而酢也」,馀同《要术》。

【一】 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洞庭湖及其以北地区。

【二】 「愤厥」,愤懑厥逆。「已」,除去,治疗。

【三】 《本草纲目》卷三十「柚」:「《广雅》谓之
『镭柚』,镭亦壶也。」(今本《广雅》无此语。清徐
寿其《品芳录》也说:「《
广雅》谓之『镭』」,可能依据《本草纲目》。)《字
汇补》:「镭柚,大橘也。见《临海志》。」《广韵》
:「镭,瓶也,壶也。」是所谓「镭柚」或「雷柚」,
和「壶柑」、「卢橘」同样,都以形状相似得名。

            □一七

  《尔雅》曰(一):「□,□也。」郭璞注曰:「
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二)食
之,少味。」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字。本卷引《尔
雅》各条多有「也」字,和今本《尔雅》不同,这可能
也是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说出于「俗学」所加。
「□」音废,「□」音贾。

(二) 郭璞注同《要术》,惟无「供」字,《太平御
览》卷九七三「□」引郭注亦无,有费解,《要术》衍
。而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引作「实」,则「枳实」连
文,或系以意改。

            栗一八

  《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叶长
五尺,广三寸,名『栗』。其实径三尺,其壳赤,而肉
黄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气而渴。」

            枇杷一九

  《广志》曰(一):「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
子,小者如杏,味甜酢。四月熟。出南安、犍为、宜都
【一】。」

  《风土记》曰(二):「枇杷,叶似栗,子似●【
二】,十十而丛生。」

  《荆州土地记》曰(三):「宜都出大枇杷。」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枇杷」引《广志》缺
「黄」字,产地无「南安」、「宜都」。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风土记》「子似●
」作「子似杏」,「十十而丛生」作「小而丛生」,末
了多「四月熟」句。

(三) 《艺文类聚》卷八七「枇杷」引也是《荆州土
地记》,《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则引作《荆州记》。引
文均同《要术》。

【一】 南安,与犍为、宜都并列,可能是郡名(不是
「甘〔一五〕」的南安县)。南安郡有三处,二处均南
朝宋置,在《广志》的作者晋郭义恭以后;另一处后汉
置,有今甘肃省陇西县等地,应是这里所指。犍为郡约
有今四川省犍为宜宾等县地。宜都郡见「甘〔一五〕」
注释【三】。

【二】 「●」,即「●子」,见本卷「●子〔四三〕
」。

            卑【一】二0

  《西京杂记》曰(一):「乌卑,青卑,赤棠卑。


  「宜都出大卑。(二)」

(一) 《西京杂记》卷一在「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
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奇丽」的下面记列
著各种「名果异树」。关于卑是:「卑三:青卑,赤叶
卑,乌卑。」「赤叶」或系「赤棠」之误。

(二) 「宜都出大卑」这句原接写在「赤棠卑」下面
,变成《西京杂记》文,但《西京杂记》无此句,也不
可能有,而正文并没有提到「大卑」,也不像是注文。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卑」引此句标明出自《荆州土
地记》,可能《要术》脱去「《荆州土地记》曰」的题
称。虽然《御览》引书,常有错列出处等毛病,其正确
性,颇有可疑,但在没有其他资料前,也只能认为是出
自《荆州土地记》的。

【一】 「卑」,见卷四《种柿》篇注释【四】。

            甘蔗二一

  《说文》曰(一):「□蔗也。」按书传曰(二)
,或为「芋蔗(三)」,或「干蔗(四)」,或「邯●
」,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

  雩都县(五)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馀
县所无,一节数寸长(六)。郡以献御。

  《异物志》曰(七):「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
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一】,其味至均。围数寸
,长丈馀,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八)
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
如冰,破如博棋(九),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
石蜜』者也。」

  《家政法》曰:「三月可种甘蔗。」

(一) 《说文》:「□,□蔗也。蔗,□蔗也。」都
是「□蔗」连文,《要术》引作「□蔗也」,是省去上
面的单字,迳承标目「甘蔗」作释。《要术》中这样的
引法颇多,如「●〔九九〕」「●〔一00〕」引《字
林》等都是这样。古代文献上甘蔗或称「□蔗」、「诸
蔗」或「诸柘」,但没有称为「□」的,所以这里应「
□蔗」连文,不是掉了一个「□」字。

(二) 「按书传曰」云云,是贾氏摘录文献所载关于
甘蔗的异名。「干蔗」见于曹丕《典论》、袁子《正书
》(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及《南方草木状》等
;「都蔗」见于曹植诗、张协赋等(见《
御览》卷九七四引);「邯●」,《神异经》作「●●
」(见同《御览》引);「甘蔗」最多,晋南北朝以后
,渐趋统一,多称「甘蔗」。

(三) 「芋蔗」,各本同,未见文献记载;甘蔗古有
称为「竿蔗」(如服虔《通俗文》,见《说文》「□」
字段注引),可能「芋」是「竿」字之误。不过考虑到
「芋蔗」和「□蔗」、「都蔗」字音都相近,贾氏所见
古文献上或许有称为「芋蔗」的,姑仍其旧。

(四) 「干蔗」,金抄作「于蔗」,明抄、湖湘本作
「千蔗」,均系形近而讹,他本作「干蔗」,兹改正。

(五)  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汉置,梁陈间废
,隋复置。这一条和「卑〔二0〕」的「宜都出大卑」
一样,也是脱去书名的。

(六) 「数寸长」,仅明抄如文,金抄「数寸」作「
数十」,「长」空白,他本作「数拾长」,显系由「寸
」的残文「十」转误成「拾」,兹据明抄改正。

(七)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庶」引《异物志》
「其味至均」作「其味甘」,不如《要术》;「迮取汁
」作「生取汁」;自此以下则极简,只是:「生取汁,
为饴饧,益□。煎而暴之,凝如冰。」

(八) 「为」,原作「如」,《太平御览》引《异物
志》作「为」,另外引《吴录.地理志》一条,和《异
物志》大同小异,也是「笮以为饧」,「如」显系「为
」字之误,兹改正。因为甘蔗汁未经加工煎制不可能「
如饴饧」,那只能是「蔗浆」。宋王灼《糖霜谱》:「
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所谓『……有柘
浆些』是也。其后为蔗饧,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
献甘蔗饧(按事见《江表传》,《艺文类聚》卷八七、
《御览》卷九七四均有引到)是也。其后又为石蜜,《
广志》云:『蔗饧为石蜜』,《南中八郡志》:『笮甘
蔗汁,曝(「曝」上应脱「煎」字)成饧,谓之石蜜』
……是也。」可见蔗汁只是蔗汁,古人也本来没有和蔗
饧等同起来。

(九) 「博棋」,原作「□其」,固然不通,即使将
这二字拆开,读成「破如□,其食之」,同样费解。《
太平御览》卷八五七「蜜」引《异物志》有同样记载交
趾甘蔗的一条,全文是:「交趾草滋(按应是「竿滋」
即甘蔗的异名之误),大者数寸。煎之,凝如冰,破如
博棋,谓之『石蜜』。」又卷九七四「甘蔗」引《吴录
.地理志》有相似记载:「……曝之,凝如冰,破如博
□,入口消释。」均作「博棋」(或□),《要术》显
然是此二字之误,兹改正。

【一】 「薄厚」,指甜味的浓淡。

            □二二

  《说文》曰(一):「□【一】,芰(二)也。」

  《广志》曰(三):「钜野大□(四),大于常□
。淮汉之南,凶年以芰为蔬,犹以预【二】为资也。钜
野,鲁薮【三】也。」

(一) 《说文》作:「□,芰也。……楚谓之『芰』
,秦谓之『□□』。」又:「芰,□也。」均从水作「
□」。《艺文类聚》卷八二「菱」引《说文》则作:「
菱,□也。」按「□」,或作「□」,《
广雅.释草》:「□、芰,□□也。」

(二) 「芰」,音技,即菱角,明抄误作「芡」,明
清刻本又误作「茨」,据金抄及《说文》改正。

(三) 《艺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卷九七五
「菱」均引到《广志》此条。《御览》无「犹以预为资
」句。《类聚》此句作「犹以橡为资也」。

(四) 「大□」下原有「也」字,不通;《类聚》、
《御览》引均无,应无。下文「为资」下原无「也」字
,《类聚》引作「为资也」。比照二书所引,《要术》
「大□」下「也」字原应在「为资」下,兹为移正。

【一】 「□」即「□」字,现在写作「菱」,即菱角
。但菱、芡都是北方早有的,《要术》本身也有「种芰
法」,并明说「一名菱」,「俭岁资此,足度荒年」(
见卷六《养鱼》篇)。这里重出「□」目,和本卷采列
原则不合。另方面,《尔雅.释草》有「□□,□□」
,郭璞解释是决明,和《说文》解释:「□,……秦谓
之□□」,同名异物。如果贾氏理解《说文》、《广志
》的「□」为豆科的决明,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决明不
生于薮泽,而且种子含有大黄泻素,只能作药用,不能
作为蔬菜或粮食吃。

【二】 「蓣」,古时写作「预」,所以「薯蓣」也写
作「署预」。这里「预」即是指薯蓣,即山药之类的植
物。《艺文类聚》卷八二引《广志》「预」作「橡」,
则是橡子。二字必有一误,「预」也写作「豫」,错成
「橡」字比较容易。

【三】 「薮」,音叟,是浅水易涸的沼泽。《孔子家
语.致思》篇:「放牛马于原薮。」王肃注:「泽无水
曰薮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的卷十三「林
薮」:「泽无水曰薮;又亦大泽水希者是也。」钜野,
古大泽名,在今山东省钜野县北。

            □二三

  《尔雅》曰(一):「□【一】,●其也。」郭璞
注曰:「□,实似柰,赤可食。」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字。郭注同《要
术》。

     明清刻本只有「□」的标目,正文全脱,又
脱下文「刘」的标目,因此「□」下所记,全是「刘」
的内容。只有金抄、明抄是现在的样子,没有脱误。湖
湘本眉批上录有「景」的校记说:「《尔雅》:『□,
●其。刘,刘□。』此脱『□』文一条,当从《尔雅》
补;又当补『刘』目一行。」所校极为正确。渐西本是
根据这个经过景校的湖湘本校刻的,可是没有采用它,
因此该本也就承误未改。

【一】 「□」,音剡,又用作橄榄的「榄」字(如《
百川学海》本《南方草木状》即作「橄□」),未详所
指是何种植物。「●」音速。

            刘二四

  《尔雅》曰(一):「刘【一】,刘□也。」郭璞
曰:「刘子,生山中。实如梨,甜酢,核坚。出交趾。


  《南方草物状》曰(二):「刘树,子大如李实。
三月花色,仍连著实【二】。七八月熟,其色黄,其味
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一) 见《尔雅.释木》,无「也」字。郭璞注「甜
酢」作「酢甜」,馀同《要术》。

(二) 《南方草物状》,《隋书.经籍志》等不著录
,惟《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常引到。这不是嵇含
(?)的《南方草木状》,是另一部书。《要术》引《
南方草物状》多条,除「益智〔四一〕」一条外,都和
嵇含(?)《南方草木状》完全两样,并且有多条为嵇
含书所不载。另方面,《御览》卷九三七、卷九三九鱼
类引有徐衷《
南方草物状》的「白□」和「水猪鱼」条,卷卷九八八
石药类引有该书的「土赤」条,《南方草物状》的范围
显然兼及动物、矿物,不仅限于草木,要比《南方草木
状》广泛。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则题作「徐衷《南方
草木状》」,而书中所引又「《草物》」、「《草木》
」互见,其内容则均与《要术》引《南方草物状》相同
或基本相同,实际只是徐衷《南方草物状》一书。至于
嵇含(?)《南方草木状》,《御览》总目中没有,各
家书目所载,始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橄榄」引唐陈藏器转引有
《南方草木状》,但其文与嵇含书绝异,而颇像节引自
《南方草物状》(见「橄榄〔三七〕」校记(三))。
《要术》在「鹿葱〔八八〕」引到嵇含的《宜男花赋序
》,却没有引到他的《南方草木状》,说明贾氏也没有
见到此书。不但没有见到,而且《宜男花赋序》的内容
,还有和今传《南方草木状》矛盾的地方。因此嵇含《
南方草木状》这部书,我们怀疑是后人假托的。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刘」引《南方草物
状》较简约,是:「刘,三月华,七月八月熟,其色黄
,其味酢。出交趾、武平、兴古、九真。」

【一】 「刘」,亦作「榴」。《文选》左思《吴都赋
》:「□、榴御霜。」刘渊林注:「榴,榴子树也。出
山中,实如梨,核坚,味酸美。交趾献之。」与《尔雅
》郭注相同。但不是安石榴,未详是何种植物。

【二】 「三月花色,仍连著实」,《南方草物状》在
提到花和实时,几乎全是这样说法。看来有些费解,所
以吾点改「色」为「包」(
通「苞」),则「苞仍连著实」为句,但问题在不致都
错成「色」字。这应是《南方草物状》的习用语。「色
」,应理解为显现,展放;「仍」,魏晋南北朝间常作
「乃」字用(下文「仍甘好」,还是作乃字用),至唐
也还有这样用法。这整句应该是说,三月开始展放花朵
,随后不久也接著(「连」)开始结果了。

            郁【一】二五

  《豳.诗义疏》曰(一):「其树高五六尺。实大
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广雅》曰(二):『一名雀李,又名车下李,
又名郁李,亦名棣【二】,亦名□李。』《毛诗.七月
》:『食郁及□。』」

(一) 「《豳.诗义疏》」,指《诗经.豳风》部分
的《诗义疏》。《太平御览》卷九七三「郁」引到《诗
义疏》这条。《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下孔颖
达疏未引陆玑《疏》,但引有刘稹(据清惠栋考证应是
刘桢)《毛诗义问》,文字与《御览》引《诗义疏》全
同,也就是除无关重要的「其」、「色」二字外,全同
《要术》。因此,在清代有人认为《要术》的《诗义疏
》就是刘桢的书。但我们认为还待研究,但它不是陆玑
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似可肯定。

(二) 引《广雅》云云和《广雅》体例迥异,今本《
广雅.释木》的这一条,即使依《广雅疏证》所校补的
,也只是:「山李、爵某(
按『爵』同『雀』,『某』同『□』,即『梅』字)、
爵李,郁也。」《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广雅》除同
《要术》外,在「食郁及□」下面还有:「即郁李也,
一名棣也」的申说,显得重沓累赘,《广雅》不会这样
噜苏。

     《要术》引《诗义疏》对照《诗经》本文的
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先引《诗经》原句,接著引《诗义
疏》;另一种是先引《诗义疏》,后面殿以《诗经》原
句。前一种方式是《要术》自己先引《诗经》,再引《
诗义疏》作说明的;后一种方式,见于本卷,可能是《
诗义疏》原来的方式,也就是说是《诗义疏》的原文。
本目「郁」,开头是「《豳.诗义疏》曰」,最后是「
《毛诗.七月》」的原句,很像是属于后一种方式的。
因此,我们怀疑本目所引,实际只是《诗义疏》一条,
而被「《广雅》曰」原来提行另写的格式割成二条,也
就是说,《广雅》云云,是《诗义疏》所引,但只录其
异名,改换了《广雅》原来的行文式样。这类引文方式
,在古人是很平常的(参看卷二《种芋》篇校记(二)
及本卷「胡□〔五九〕」校记(二))。另外,也可能
是《诗义疏》误题书名为《广雅》,而实际引自他书,
《广雅疏证》就没有采用此条校补《广雅》,王念孙等
也有怀疑。总之,这段话是《诗义疏》原引,不是《要
术》所引。但原系提行,姑存其原式。

【一】 「郁」,通「郁」,即蔷薇科的郁李。

【二】 「棣」有「唐棣」和「常棣」(均始见于《诗
经》)。古人对这二者的说法,纷纭交杂。一说以为常
棣即是郁李,唐棣是□□(
如《尔雅》郭注及李时珍等);一说以唐棣为郁李,而
常棣是另一种(如陆玑等。《植物名实图考》也说唐棣
是郁李);又一说以二者同为郁李一类(如段玉裁等)
。李时珍并指斥陆玑等以唐棣为郁李是错的(《本草纲
目》卷三五「□□」)。《尔雅.释木》:「常棣,棣
」,这里引《广雅》单名「棣」作为郁李的异名,是以
常棣当郁李。另外还有一个「棠棣」,参看「棠棣〔一
0六〕」及校注。□□见「
夫□〔一二六〕」。

            芡【一】二六

  《说文》曰(一):「芡,鸡头也。」

  《方言》曰(二):「北燕谓之□音役,青、徐、
淮、泗谓之芡,南楚江、淅(三)之间谓之鸡头、□头
。」

  《本草经》曰(四):「鸡头,一名□喙。」

(一) 《说文》与《要术》所引同。

(二) 见《方言》卷三(《四部丛刊》影印双鉴楼藏
宋刊本),全文是:「●、芡,鸡头也。北燕谓之●,
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
,或谓之□头,或谓之乌头。」「●」,字书未收,各
书引《方言》均同《要术》作「□」,疑双鉴楼宋本《
方言》误。

(三) 「江、浙」,《方言》作「江、湘」。按「淅
」是淅水,即今淅河,在河南省淅川县东,是汉水的小
支流,不与长江相称;「浙江」虽已见于《山海经.海
内东经》(郭璞注:「今钱唐浙江是也」),但《方言
》没有「江浙」并称的,可是连称「南楚江、湘」的很
多,「淅」疑是「湘」字之误。

(四) 《神农本草经》卷一是:「鸡头实,……一名
□喙实。」

【一】 芡(音俭),是睡莲科的。卷六《养鱼》篇有
「种芡法」,和这里所记完全是同样东西,不是「非中
国物产者」,本卷内不必采录。

            □二七

  《南方草物状》曰(一):「甘□【一】,二月种
,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鹅卵,小者如鸭卵。掘食,蒸食
,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
、兴古【二】也。」

  《异物志》曰(二):「甘□似芋,亦有巨魁。剥
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蒸、炙
皆香美。宾客酒食亦施设,有(三)如果实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甘□」引《南方草物
状》作:「甘□,民家常以二月种之,至十月乃成。卵
大者如鹅,小者如鸭。掘食,其味甜。经久得风,乃淡
泊耳。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作陈祁畅《异物志》
,除个别无关重要字外,同《要术》,惟「蒸炙」以下
作正文。

(三) 「有」,金抄无,他本有,《御览》引亦有。

【一】 「甘□」,不是现在俗名「山薯」、「红苕」
的,而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

【二】 兴古,郡名,晋置,宋齐因之,有今贵州省普
安、盘县等地。

            □二八

  《说文》曰(一):「□【一】,樱也。」

  《广雅》曰(二):「燕□,樱□也。」

  《诗义疏》曰(三):「樱□,实大如龙眼,黑色
,今『车鞅藤实』是。《豳诗》曰:『六月(四)食□
。』」

(一) 《说文》作:「□,婴□也。」「婴」,徐锴
《说文系传》加草头作「□」。

(二) 《广雅.释草》作:「燕□,□舌也。」「舌
」,《太平御览》九七四「燕□」引《广雅》同;《要
术》引作「□」,可能是正确的。

(三) 《诗义疏》条《太平御览》卷九七四未引到,
但引有《魏王花木志》转引《诗疏》:「《诗疏》一名
『车鞅藤』」,或即指《诗义疏》。《诗经.豳风.七
月》「六月食郁及□」下孔颖达疏没有引到陆玑《疏》
,当是陆《疏》没有关于「□」的解释。由于孔颖达没
有见到《诗义疏》,因此根据《晋宫阁铭》并列著的「
车下李」和「
□李」,推测这里的「□」也是「□李」,变成和「郁
」同是郁李一类的东西,引起以后的纷乱(参看注释【
一】)。

(四) 「六月」这句《诗》,是节引《诗经.豳风.
七月》「六月食郁及□」的,但「六月」各本均误作「
十月」,只渐西本据吾点校已改为「六月」。兹据《诗
经》改正。

【一】 「□」,曹宪注《广雅.释草》「燕□」,音
「奥」。《诗经.毛传》解释:「□□也。」即是葡萄
科的□□,藤本,俗名野葡萄、山葡萄。但字又音郁,
和「郁」同音,因此「□」又为郁李的异名,也就是「
郁〔二五〕」引《广雅》所称的「□李」。由于「□」
同时又指郁李,孔颖达没有见到《诗义疏》对于这个□
□的具体描述,因此将毛《传》明白指为「□□」的,
也误认为是郁李一类。关于这点,《广雅疏证》段玉裁
都有辨证。从这里似可推知《诗义疏》在唐时已佚失。

            杨梅二九

  《临海异物志》曰(一):「其子大如弹子,正赤
,五月熟,似梅,味甜酸。」

  《食经》藏杨梅法(二):「择佳完者一石,以盐
一升(三)淹之。盐入肉(四)中,仍出,曝令乾□【
一】。取□皮二斤,煮取汁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
,美好,可堪数岁。」

(一) 《艺文类聚》卷八七、《太平御览》卷九七二
「杨梅」均引到《临海异物志》此条,文字基本相同,
「似梅」作「熟时似梅」,《御览》「甜」上衍「甘」
字。

(二)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食经》藏杨梅法是
:「取完者一斛,盐渍之。曝乾。别取□皮二斤,煮汁
,盐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可留数月。」

(三) 「升」,各本作「斗」,兹从金抄作「升」。

(四) 「肉」,明抄误作「内」,他本均作「肉」。

【一】 「□」,燥的意思,不是火烤。

            沙棠【一】三0

  《山海经》曰(一):「昆仑之山,……有木焉,
状如棠,黄华赤实,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
以御水,时使不溺。」

  《吕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一) 见《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文句略
同。

(二) 见《吕氏春秋.本味》篇,参看「果□〔七〕
」校记(二)。

【一】 「沙棠」,除本目所引外,文献所记,尚见于
《广志.南越志》等。《艺文类聚》卷八七「沙棠」引
《广志》:「如棠,味如李,无核。」《太平御览》九
七二「沙棠」引《南越志》:「宁乡果多沙棠。」引竺
法真《登罗浮山疏》:「罗浮山有沙棠,华黄实赤,味
甘如李。」李时珍也说:「今岭外宁乡、泷水、罗浮山
中皆有之。木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
并说:「食之,却水病」(
本草纲目卷三十「沙棠果」)。未详是何种植物。惟据
《本草纲目》卷三十「海红」引沈立《海棠谱》说:「
棠有甘棠、沙棠、棠梨」,可能是蔷薇科属或Pyrus属
的植物。

            □三一

  《山海经》曰(一):「盖犹之山,上有甘□,枝
干皆赤黄,白花黑实也。」

  《礼.内则》曰(二):「□【一】、梨、姜、桂
。」郑注曰:「□,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神异经》曰:「南方大荒中有树,名曰『□』。
二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色紫。高百丈,敷张自
辅。叶长七尺,广四五尺,色如绿青。皮如桂,味如蜜
;理如甘草,味饴。实长九围,无瓤、核,割之如凝酥
。食者,寿以万二千岁。」

  《风土记》曰(三):「□,梨属,内坚而香。」

  《西京杂记》曰(四):「蛮□【二】。」

(一) 见《山海经.大荒南经》,是:「有盖犹之山
者,其上有甘□,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
要术》似脱「叶」字(渐西本从吾校据《山海经》补「
叶」字)。

(二) 《礼记》(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本)《内
则》「□」作「楂」,字同。郑玄注则作:「□,□之
不臧者。自牛修至此三十一物(按这里的上下文共记有
三十一种食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要术》
是摘引。「庶」是众多,「羞」是好食品。「□□」,
据阮元《校勘记》是「□梨」之误。

(三) 《风土记》,《御览》等未引。「内坚」,可
能是「肉坚」之误(《观象庐丛书》本《要术》改作「
肉坚」)。

(四) 引《西京杂记》,属于上林苑献果的同一条(
参看「卑〔二0〕」校记(一)),是:「查三:蛮查
,羌查,猴查。」

【一】 「□」,通「□」,即「楂」字,古又写作「
查」。《尔雅.释木》:「□、梨曰钻之。」郭璞注:
「□,以梨而酢涩。见《礼记》。」邢□疏:「今之所
谓□子者是也。」即蔷薇科的楂子。《风土记》的「□
」,也是这个。楂子的果实是梨果,有些像梨。郑玄认
为「□」是不好(「不臧」)的梨,其实不是梨。

【二】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一名蛮□。
」《本草纲目》卷三十「□□」:「生于吴越,故郑樵
《通志》谓之『蛮□』,俗呼为木梨,则□□盖蛮□之
讹也。」是「蛮□」即□楂,见「□〔四五〕」注释【
一】。

            椰三二

  《异物志》曰(一):「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
。叶如束蒲,在其上。实如瓠,系在于巅(二),若挂
物焉。实外有皮如胡卢。核里有肤,白如雪,厚半寸,
如猪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升馀,其清如水
,其味美于蜜【一】。食其肤,可以不饥;食其汁,则
愈渴。又有如两眼处【二】,俗人谓之『越王头【三】
』。」

  《南方草物状》曰(三):「椰,二月花色,仍连
著实,房相连累,房【四】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
月、十二月熟,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也。(四)
横破之,可作□;或微长如栝蒌子【五】,从破之,可
为爵【六】。」

  《南州异物志》曰(五):「椰树,大三四围,长
十丈,通身无枝。至百馀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
五尺,皆直竦指天。其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
莲状。皮中核坚。过于核【七】,里肉正白如鸡子,著
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馀。实形团团然,或如
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故人珍贵之。」

  《广志》曰(六):「椰出交趾,家家种之。」

  《交州记》曰(七):「椰子有浆。截花【八】,
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饮之,亦醉也。」

  《神异经》曰:「东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
丈,围丈馀,其枝不桥。二百岁,叶尽落而生华,华如
甘瓜。华尽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熟。熟后不长
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覆其顶。此
实不取,万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下生如初。其子形
如甘瓜。瓤,甘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泽;不可过三升,
令人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
树,人能缘得之。一名曰『
无叶』,一名『倚骄』。」张茂先注曰:「骄,直上不
可那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三「椰」引《异物志》无
「若挂物焉」及「核里有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
等句;末句作「俗号椰子为『越王头』」;「愈渴」误
作「增渴」;其他除虚词差别外,尚有「
巅」字,见校记(二)。

(二) 「巅」,原作「山头」,不通,渐西本从吾点
校改作「树头」(《文选》左思《吴都赋》「椰叶无阴
」刘渊林注引薛莹《荆扬已南异物志》是「系在树头」
,《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悬在树头」,吾校
当本此)。《御览》卷九七二引《异物志》则作「系之
巅」,「巅」也就是「树头」,则「山头」显系「巅」
字拆成二个错成,兹改正。

(三)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作《南方草木状》,
但与嵇含(?)《南方草木状》截然不同,实际应是《
南方草物状》(参看「刘〔
二四〕」校记(二))。所引止于「长如栝楼子」,以
下脱;「房相连」作「房房连」,「其树黄实」脱「实
」字,此外基本同《要术》。

(四) 「其树黄实,俗名之为『丹』也」,椰子外果
皮黄色或褐色,这该是指果实,但文句勉强,疑「其树
黄实」应作「其实黄」。

(五)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南州异物志》「十
丈」作「六七丈」,无下一「丈」字,「状如蕨叶」作
「叶状如蒲」,无「大如升」句,「皮中核坚。过于核
,里肉……」作「皮肉硬过于核中肉……」,当有脱误
,馀为无关重要小差异。

(六)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广志》是先描述椰
子的形态,最后是:「出交□,家种之。」其形态描述
与《异物志》等大同小异,大概因此《要术》略而不引
。《艺文类聚》卷八七「椰」引《广志》等条,割裂错
漏,至不可读。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8:55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5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