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转载] 齐民要术31/3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8 11:27:30 199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khl 所发表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Apr  8 15:00:58 1999), 转信



  (四)据《今释》的《体例说明》,将《津逮》、
《学津》、渐西诸本「合称为『明清刻本』或『《秘册
汇函》系统版本』」(其实渐西本不出自《秘册》系统
),在以此等总名概括各该本时,不符合处还要多。即
以渐西本为例,上举的「□」,渐西本作「殖」不作「
植」;六七三页说「谙信处」的「谙」,「明清刻本讹
作『暗』」,其实此字只有渐西本已据汪宗沂所校改正
为「谙」,与金抄、明抄合;七三十页说「升遐」「明
清刻本均讹作『过』」,其实此字也只有渐西本已据吾
点校改正为「遐」,与金抄合,等等。其馀《津逮》本
、《学津》本也有同样情况,不必多举。

  漏校没有像错校那么多,但也不太少。例如卷前《
杂说》「亦刈黍了,即耕两遍」,十九页采用明抄等讹
字作「子」,并校记说:「
这句中的『子』,怀疑是『下』字写错」,其实这字金
抄作「了」,意义很明白,是唯一正确的字。「晓夜」
,一三三页采用两宋本讹字作「晚夜」,虽说明「怀疑
是『晓夜』」,但《辑要》引及《津逮》本、渐西本明
作「晓夜」(从湖湘本来)。「□治」(烫鸭净去毛脏
),六二三页采用明抄等讹字作「烂治」,虽说明是「
□」字写错,但院刻、金抄明作「□治」。又如「满九
石米止」,四九二页采用明抄讹字作「正」,但作了详
细校记证明是错,应作「止」,其实这字仅明抄抄错(
《万有文库》本据明抄排印,其误同),其馀自金抄以
下至渐西各本全作「止」,未知怎样会漏校的,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漏校重要的字,没有尽各本的特长。
例如卷前《杂说》「每年一易」,十六页袭明抄讹字作
「二」,没有依金抄改正为「一」。九十六页「大率二
尺留一根」下注:「□则不耕」,「耕」,各本同,是
讹字,仅《学津》本作「成」(从《辑要》来,日译本
从之),差可,《今释》漏校沿讹作「耕」,九十八页
解释是:「密了可以不用中耕」。按二尺一根不算密,
且「耕」,古无中耕义,我们认为是「科」字之讹(指
分枝),后读唐韩鄂《四时纂要》采《要术》正作「科
」。「□子藤」,八○一、八○三、八○七页均袭明抄
讹字作「简子藤」,其实此字金抄等均从草,正字应从
渐西本作「□」,音艰,即「□」字,《诗经.郑风.
溱洧》「方秉□兮」毛《传》及《广雅.释草》并云:
「□,兰也」,《艺文类聚》卷八二即引作「含兰子藤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所记正作「兰子藤」
,说明明抄作「简」是讹字。六六八页「●末一斗,以
沸汤一升沃之。……以●□舂取勃。……以饮二升投●
汁中。」「斗」,各本同,亦讹,仅金抄作「升」,是
,《今释》漏校未据金抄改正。这是重要的字,因为「
勃」既解释为泡沫,作「斗」就不能成为浆状的「●汁
」,无从舂取泡沫。日译本亦漏校,因解释「勃」为粉
团子(丸子),于全篇意义不相应。

  不校是指迳改《要术》原文,而不作任何说明。例
如六二三、六三九、六四○及六四一页四处的原文「细
研」,都迳改为「细斫」。按「细研」是引《食经》等
的特用语,指将肉琢烂如肉馅子,意思和「细斫」相当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九「丹雄鸡」引《食医心
镜》说:「肥雌鸡一只,治如常法,细研为□,作面馄
饨,空心食之。」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食目」崔
龟图注引颜之推(和贾思勰同时稍后)说:「今之馄饨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是古所谓「
馄饨」,即今水饺,无论《食医心镜》所说是哪一种,
总之是将鸡肉「细研」为馅用面皮包起来吃。据此,「
研」不是错字,可以不改。

  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是印刷上的错字和脱文(指《要
术》本文),没有细心校补,这里不谈。

  以上也许是仓忙中的错失。至于其他,也有值得商
榷的地方,这里也只能略举数例。卷五《种蓝》篇说到
移栽蓝:「五月新雨后,即接湿耧耩,拔栽之。」注引
《夏小正》作证明:「五月启灌蓝蓼。」「启灌」两宋
及渐西各本均误作「浴灌」,他本更误作「洛灌」或「
洛□」。这是自有《要术》刻本以来一直错著的字,吾
、黄各校本也没有消除,《今释》三四○页仍沿院刻之
误作「浴灌」(日译本同)。按此二字《夏小正》原文
作「启灌」。《夏小正》是汉戴德所传,据戴德解释是
:「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者,丛生者也。」清
顾凤藻《夏小正经传集解》卷二:「陶,除也。……熊
安生曰:『开辟此丛生之蓝蓼,分移使之稀散。』」说
得很明白,「启」是「别」,「别」就是移栽,隋杜台
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崔□《四民月令》说五月「可别
稻及蓝」,正是指移栽蓝,时间和《夏小正》及《要术
》正相符合。「灌」是「灌丛」,《尔雅.释木》:「
灌木,丛木」,今所称「灌木」,即从此义而来。这里
是指丛生的蓝苗,需要分栽,和灌溉毫不相干。《要术
》正文正是说五月「拔栽之」,所以引《
夏小正》文为证,怎么会是作灌溉讲的「浴灌」呢?而
且「浴灌」作灌溉讲也很勉强。卷七《造神麴并酒》篇
「神麴酒方」下另起行的「
渍麴法」,各本均讹作「清麴法」,四六二页说疑是「
清酒法」之误,日译本也解释作「清麴酒」,其实这只
是「渍麴法」之误(黄麓森首先改正),是继续叙述「
神麴酒」的浸麴方法,不是造另外一种「
清酒」或「清麴酒」。《笨麴并酒》篇引《食经》「作
白醪酒法」的「济令清」,四九五页读作「济,令清」
,因作校记说:「怀疑『清』字是『消』字写错」,实
际并没有错。按「济」,古文作「□」,经传中常用,
也写作「●」。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十诵律
》「●」下解释说:「又作□,同。……《广雅》:『
●,漉也。』谓●出其汁也。」实际意思就是「漉」字
,亦通「挤」字,「济令清」就是使酒醅的糟和清酒分
离,也就是《左传》僖公四年、《周礼.春官》「司尊
彝」、《礼记.郊特牲》所说的「缩酒」,「缩」也是
挤去、滤去的意思,犹今榨酒。卷八《作酢法》篇引《
食经》正作「
□取汁」,更可证明。同样情况,将「炊三斗米□之,
凡三。济出,炊一斗□酒中」,读成:「炊三斗米□之
;凡三济。出炊一斗□酒中」,将「济」当作「剂」字
讲,「出」字没有著落,也是值得考虑的。

  《今释》的校勘,大致如此,由于较为匆遽,不免
微瑕玷瑜。本文至此结束,不再多举。顺便提一下七六
九页有一条校记说:魏「黄初三年,是公元一六九○年
。」实际是公元二二二年。解放前有的《
历代纪元表》附有「民国纪元前」的年份,黄初三年恰
恰是「民国纪元前」一六九○年,《今释》是看错了一
栏,致有此误。

       (二)日译本《齐民要术》

  日译本《齐民要术》上下二册。上册包括《要术》
前六卷,西山武一氏执笔,一九五七年三月日本农林省
农业综合研究所出版;下册第七、第八、第九三卷(第
十卷删去未译),熊代幸雄氏执笔,一九五九年三月出
版。

  日译本的校勘态度,比《今释》要严肃,错校、漏
校不多,但也有一些,如「以剜剜似斗故也」,上册二
三六页说院刻「似」作「以」,其实院刻、金抄均作「
似」,这样连带影响它的奇异解释;「离脊肋」、「●
几」,下册一八四页说金抄如文,其实金抄讹作「离春
●」、「●凡」;「稹稹著牙」,一九七页说金抄如文
,「著」字《
万有文库》本空白一格,他本脱,其实金抄「著」讹作
「箸」,各本空脱的是「牙」字不是「著」字。至于漏
校,如上举的「升」字;又如卷四《种李》篇引《管子
》「五沃之土」,「五」上册一八八页采用各本的讹「
三」字,没有据金抄校正(《今释》据《管子》校正,
亦未依据金抄);《柰林檎》篇引《广志》「里琴似赤
柰」,「里琴」是林檎的异名,上册一九八页采用明抄
等讹文「理琴以赤柰」,解释为用赤柰来理琴,没有依
金抄校正,尤非;引韦仲将《笔方》「复用毫青衣羊青
毛外,如作『柱』法」,下册二五三页认为《万有文库
》本等有「衣羊青」三字是衍文,据金抄删去,其实这
三字金抄亦有,是原先抄漏后来由「右校」补上的,不
过字迹较隐不太完整而已。这三字是必须有的。清梁同
书《笔史》引《妮古录》:「笔有四德:锐、齐、健、
圆。」引黄庭坚《书侍其瑛笔》:「宣城诸葛高三副笔
,锋虽尽而心故圆。」引宋晁说之《赠笔处士屠希诗》
:「自识有心三副健。」「心」指笔心,即韦仲将所称
的「柱」;「副」是外层的「被」,即韦氏所称的「衣
」;「三副」即三重的外被,连笔心共四层;这样的笔
,能够长期保持「健」而「圆」。韦仲将名诞,是三国
魏时名书法家,善于制墨,其兄昶,善于制笔。《要术
》保存下来的韦氏笔法,正是这种「有心三副健」的四
层笔。「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这句指的是第三层和第
四层,即在第三层羊青毛的外面,再裹以「毫青」(即
青兔毫,「衣」作动词用)为第四层。宋苏易简《文房
四谱》卷一记载唐代书法家欧阳通自重其字,用笔必须
是「狸毛为心,覆以秋毫」,现在名国画家有用一枝湖
笔已达几十年,笔锋虽秃而圆健如故,这些都是韦法的
发展。其他错校、漏校还有一些,不多举。

  日译本的校勘,主要不在错校、漏校,而在其他方
面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多半存在于汉语古文和汉字的
用法及引用的古书上。例如「若朱蓝之染,能不易质?
」上册二○六页在「能」上加「不」字,可不必,因为
这是反句,句末省去「乎」字,很平常的文言句法。「
谚曰:『木奴千,无凶年』」,由于「谚曰」原误作「
注曰」(参看第三节第一目),一九一页因在「注」字
上加「急就篇」三字,变谚语为《急就篇》的注文,尤
非。引晋周处《风土记》注:「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
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
啖之。」这是记述端午和夏至二节日吃□子的习俗,但
「以二节日」是自两宋本以来一直错脱著的字,日译本
和《今释》都没有消除。实际「以」是「此」之讹,或
者「此」字突如其来,贾氏改为「以」字,「节」下脱
「一」字,原文应是「俗先此二节一日」。这是说先一
日裹□,到二节日(端午和夏至)好应节拿来吃。现在
也是这样。如果只是「先二节日」,不但讲不通,而且
「先」可以作从前讲,那从前在节日吃□,现在不吃,
就和周处所说历久相沿的习俗不符了。我们作这样的校
正是根据《玉烛宝典》来的。该书卷五引《风土记》注
正是这样:「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
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二节日所尚啖也。」是其
明证。下册一九七页还以二节日为谷雨,那相差远了。
《笔墨》篇说到用铁梳梳治毫毛,「盖使不髯。茹讫,
各别之」,下册二五二页「髯茹」连词,并说「茹」疑
「而」(古「●」字,即颊毛)之误。其实「不髯」已
足够说明梳治毫毛不使杂乱,不必再用和「髯」同义的
「●」字;而「茹」实系制笔过程中很辛苦的工序,是
特用术语,不是错字。毫毛经过梳治后,还不能直接拿
来制笔,必须再经过「茹治」,这是极细致艰辛的劳动
,和梳毛工序是两回事。梁同书《笔史》:「制笔谓之
茹笔,盖言其含毫终日也。……今制法如故,而茹笔之
名隐矣。」但唐代还称为「
茹」,苏易简《文房四谱》引唐陆龟蒙《哀茹笔工辞》
:「爰有茹工,工之良者。择其精□,在价高下;阙□
叉互,尚不能舍。旬濡数锋,月秃一把。」祖国的书画
艺术,原来是先要经过茹工这样艰辛感人的劳动制出好
笔□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释》七二○页「髯茹」
亦连词,释「茹」为杂乱,也少了这一道茹工。

  猪饲彦博的校改,颇有问题,已见前述,而日译本
颇多采用。下册一三三页改「五味脯」为「五味腊」,
二四五页改「养老自幼」为「养老育幼」等是正确的。
但如一四八、一四九页认为「斛」是「□」的北方音近
俗用字,再进一步改「解」为「斛」,然后又以「斛」
扣合「□」字,又如改「节」为「□」,也说北方音近
俗用等等,不免缺乏根据,问题太容易解决了。引《食
经》有一种「脸●」,是肠和血合煮的羹,原文「……
细切将血奠与之,□□早与血则变」,「
将血」二字实际是「血将」倒错,致不可解,一五○页
因改二「血」字为「皿」,则和为什么给早了会变不协
调。「奠」是装盛方法上的《食经》、《食次》特用语
。《北户录》卷二「食目」:「南朝食品中,有……脸
●」,唐崔龟图注引《要术》作:「……细切血,将奠
与之,□□早与血则变也。」倒转二字,就很明白,是
说在将盛供前□下血,否则下早了血会变老的,问题就
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也不多举。



     附 录 二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的流传

一、引言
二、北宋崇文院刻本
三、日本金泽文库旧抄卷子本
四、南宋张辚刻本
五、南宋本的明代抄本
六、元代刻本的推测
七、明代马直卿刻本
八、明末胡震亨□□毛晋刻本(《秘册汇函》□□《津
逮秘
  书》本)
九、日本山田罗谷刻本及仁科干覆刻本
十、清代张海鹏刻本(《学津讨原》本)
十一、清末袁昶刻本(渐西村舍本)

         一、引  言

  《齐民要术》的最早刻本,据现在所知,是北宋初
期的崇文院刻本,在这以前大概还在抄写流传的阶段。
以后南宋、元、明、清都有续刻。清以后还有石印本和
铅印本。所有这些后出之本都由北宋崇文院本一个本子
辗转承传下来,不下二十馀种,其质量都没有超过北宋
本的,而明代刻本和据明代刻本翻刻的本子质量更差。

  崇文院刻本现仅存二卷(原书十卷),在日本;另
有崇文院系统本的抄写本九卷,亦在日本。这二本的质
量相当好。南宋张辚刻本早已佚失,现在有残缺不全的
校宋本。南宋还有张辚本的覆刻本,亦已散失,现在有
它的抄本,就是《四部丛刊》所影印的。这两种南宋本
也相当好。

  元代刻本未见,但从有关文献可以推知它的质量并
不好,它是开《要术》坏本之渐而严重影响以后刻本的
。可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引录了《要术》前六卷的大
量资料,基本上和两宋本的内容相符。

  明代有三种刻本,即一,马直卿湖湘刻本,是元刻
本系统的覆刻本,现在已不多见;二,华亭沈氏竹东书
舍刻本,现亦不多;三,胡震亨《秘册汇函》□□毛晋
《津逮秘书》本,是湖湘系统本的覆刻本,印数最多,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三种本子都直接间接沿袭元代
刻本而来,质量都不好,而胡、毛刻本最坏。

  清代乾嘉以后开始对明代坏本进行勘谬工作,其中
得到出版的有二种本子,即张海鹏的《学津讨原》本和
袁昶的渐西村舍本,有一定程度的勘正,但离开两宋本
水平还很远。另有几种校勘得相当精好的稿本,超过《
学津》本和渐西本,但没有出版。以后翻刻或续印之本
就多了,都没有超出《学津》本、渐西本的范围,甚至
还有依据明代《津逮》本翻印或影印的,那质量更坏。
在日本,乾隆初年也有据《
津逮》本覆刻之本,以后还有据该覆刻本一再翻刻和重
印的,当然也只能是《津逮》坏本的翻版。

  《要术》一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至北宋始有刻本
。刻本至元代开始变坏,至明代胡、毛刻本达到极点。
清代做了不少纠谬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至渐西本
止,还相差很远。至于渐西本以下,更不足论。所以本
文记述各种版本的承传及其递变,并略加评语,自北宋
崇文院刻本至渐西本止,其馀概从略。

        二、北宋崇文院刻本
       (影写和影印高山寺二卷本)

  崇文院刻本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一○二三至
一○三一年)官刻本子。据《文献通考.经籍考》所载
南宋李焘《孙氏齐民要术音义解释序》称:宋真宗天禧
四年(一○二○年)诎刻唐韩鄂《四时纂要》及《齐民
要术》二书,「以赐劝农使者」,宋王应麟《玉海》亦
载其事,是因利州转运使李防(原讹作李□)的请求而
诎刻的。据现存文献,这是关于刊行《要术》的最早记
录。另据《要术》南宋张辚刻本葛佑之《序》称张辚据
刻的原本是「天圣中崇文院校本,非朝廷要人不可得」
,天圣中下距天禧四年不过几年,在几年内似不可能刊
印二次《要术》,葛《序》所称天圣中校本,实际应该
就是天禧四年诎刻之本,至天圣中刻成颁行的。这个本
子,大概是脱离抄写流传阶段的最早刻本。

  崇文院刻本(以下简称「院刻」)大概在元明之交
已散失。现在只有日本还残存著这个本子的第五、第八
两卷。原藏日本京都高山寺,所以也称「高山寺本」。
书中「玄」、「敬」、「竟」、「殷」、「恒」阙末笔
作「●」、「●」、「●」、「●」、「●」,是避赵
匡胤之始祖名玄朗、祖名敬、父名弘殷及宋真宗名恒的
名字和同音字改的。又「通」字缺末笔作「●」,则是
宋仁宗时避刘太后父名通改的。通字避改只在仁宗初年
,天圣的九年在其内,至明道二年(公元一○三三年,
天圣后二年)就明令不再避改,因此可以推定高山寺本
不但是北宋本,而且是天圣间崇文院刻本。

  高山寺本页心高二十四公分,宽十五点五公分。每
半页八行,行大字十七(间有十八。卷前《杂说》则全
是十八),小字二十五六(
间有二十七八九)。版心摺叠处刻有「民一」、「民五
」或「民八」……字样,「民」代表《齐民要术》,数
字就是卷数。每卷首页第一行是「齐民要术卷第几」(
下盖楷书「高山寺」朱印),次行题「后魏高阳太守贾
思勰撰」(但卷一不题此行),再次就是本卷的总篇目
,总篇目后就是篇题和正文,中间都没有空行。以后刻
本都仿照这个格式。

  现存的两卷,卷五连总目共二八页,卷八连总目共
三八页,但卷八脱去最后半页,缺自「别带皮」以下三
九字。刻字朴健精好,具有宋版的特色。没有空心、墨
钉,错字脱字也不多,可以推知其据刻原本是比较完好
并且校刻是比较精审的。年久不免蚀烂剥落,不过以页
心外的上下空栏和版心的摺边上较多,页里较少和较小
,所以除少数字残缺不清外,基本上还是完好的。院刻
距《要术》的时代最近,原本上还没有产生很多错误,
校勘也比较认真,采取保存原样,注明异文的态度,无
任意更改之弊,因此具有相当高的正确率,为以后续刻
各本所不及(旧刻各本都是由院刻一个系统辗转传刻的
)。卷内略有错字,《要术》本文的比较少,也比较一
般,而以引《食经》、《食次》文为较多,也比较不容
易改正,当是据刻原本已有错误,或者《
要术》引用《食经》等原书已有错误。

  高山寺本以后有几种传抄本。据日人小出满二《关
于齐民要术的异版》(载日本《农业经济学研究》五卷
三期,一九二九年出版)所记,最早的是文化五年(公
元一八○八年)的抄本,现存内阁文库。书末有依田惠
的跋文,称:「《齐民要术》第五、第八两卷,平安□
尾高山寺所藏也。高山寺有蓄旧书之名。官府使人访求
其书,惟有目而散佚已尽,独遗此耳。……年时不可得
而考,……。祭酒林公,命属吏林彝缮写之,以为学院
之藏。」这是抄本。是彼时已只存两卷。其缺卷是流传
到日本原缺还是以后散失,不明。此后有涩江氏所藏抄
本,盖有「弘前医官涩江氏藏书记」的印记,现藏帝国
图书馆。第三是小岛尚质影抄本。小出满二称:「天保
九年(公元一八三八年),高山寺本因故移来江户(今
东京),斯界的小岛学士,亲自影印。不知其抄本今在
何处。」现在这个抄本在我国,系光绪年间为杨守敬所
得,是院刻在我国的唯一抄本。

  小岛尚质影写本卷五首页有「佞宋」、「尚质和印
」、卷八首页有「江户小岛氏八世医师」的篆文印记,
佞宋是小岛尚质的别号。卷八末页有佞宋的短跋,它记
明原抄本是天圣刊本,记其时日为「辛丑花朝前一夕」
。这个「辛丑」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
,即高山寺本一度移至江户后的第三年,与小出满二所
说符合。是该本抄成于一八四一年或稍早。

  小岛抄本的影摹技术极为工整,并且所有侵蚀脱落
处,都用细笔勾描出来,诚有如杨守敬所称:「精好如
宋刻」(《日本访书志》卷七)。但原书文字蚀烂后笔
划走了样,也很难描真,因此有个别字不免描错。如「
蛇桑」误为「地桑」(卷五《种桑柘》篇。虽然「地桑
」是对的),「芜荑」误为「燕荑」(卷五《种榆白杨
》篇),「碓□」误为「●□」(卷八《种红蓝花栀子
》篇「杀花法」),以及同篇「必用一色纯米」的「必
」字因模糊没有描出。「●」字小岛已予校正:「质按
●当作碓,宋版模糊似●,故传写遂误。」「必」字虽
也校到了:「质按『用』上一字,宋版模糊叵辨」,仍
未校出是「必」字。其馀二字,则漏未校及。从对「●
」字的校记,可以看出该抄本并非小岛自抄,而是什么
人抄好后小岛加以校对的。

  小岛影写本除五、八两卷外,尚多卷一和卷前《杂
说》的残页二页。这二页在成书于一八五六年的日人森
立之《经籍访古志》中还提到过,但在一九一四年罗振
玉影印的吉石□本院刻中已经没有,以后也没有人提起
,可见在一九一四年以前又已散失。残页的第一页,其
前半页是《杂说》的最末,即自「六月拔诸菜」至「万
不失一」止,一共八行,刚好满格无空,全文结束,但
每行十八字,和别处十七字不同;后半页就是卷一的正
页,自「《齐民要术》卷第一」、卷一总目,至末行「
树谷曰田,象」止,和《杂说》之间没有空隔行。第二
页是《耕田》篇的引《泛胜之书》「之和,适地之宜」
起至《收种》篇的「生者亦寻」止。可注意的是这一页
的版心的页码还完好没有被剥蚀,是第「十九」页。明
抄(见第五节)每行大小字数和院刻相同,只是改半页
八行为十行。从第一行「《齐民要术序》」起到这里「
生者亦寻」行止,在明抄共三○四行,刚好合到十六行
本的院刻是整整十九页。这说明院刻在自序和《杂说》
之间及《杂说》和卷一之间,都是接连著刻印,中间没
有分篇的空白,而且页码是一直连贯计算下来的。这就
和明抄以下的各本不同(有空白,页码各自为起讫),
是辨别版本的依据之一。

  一九一四年罗振玉借高山寺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
《吉石□丛书》中,院刻残本,始得流通。影印本线装
一册,页心较原本约缩少三分之一,印刷清晰,不受缩
印影响。只五、八两卷,比小岛影抄本少二页残页。罗
氏后跋记其得书影印始末说:

   「苦《齐民要术》无善本。明以来诸刻,讹脱不
可读。吾乡袁太常昶以宋本校前七卷,刊板于中江官舍
(按即渐西村舍本,见第十一节),号称佳椠。……取
以校□宋楼《群书拾补》所载宋本(按即陆心源《群书
校补》校宋本,见第四节),不尽合,盖校者以意取舍
之也。……庚子(一九○○年)冬,客武昌,亡友杨惺
吾舍人(按即杨守敬)为言曾于日本高山寺影写北宋残
本二卷,因出所刊留真谱见示□卷五第一叶数行,并以
所作跋尾畀予观之。予大喜,亟谋重刊。舍人则言:『
此书既已从事校勘,但未写定耳。……脱稿后,必见畀
。』乃荏苒十年,卒不践前约。意舍人所□,殆仅留真
谱所刻数行,不及写其全卷,故无以塞曩诺也。……及
辛亥(一九一一年)东渡,……高山寺得允诺,……因
取以校中江本,不仅第八卷未校以宋本者,讹字满幅,
即他卷据宋本勘正者,异同亦复错见。……故不仅可校
俗本,且可正南宋本。虽但存二卷,而正讹字已数百,
岂非惊人之秘笈乎?亟影印以传当世。」

而罗振玉《雪唐校刊群书叙录》则称:「庚子在鄂中闻
杨惺吾舍人藏影日本高山寺北宋本残卷,求借而授之梓
。舍人谓欲取王祯《农书》所引校末二卷之无宋本者,
校毕即见畀。予请自任之。则又曰:『曩固已从事校勘
,第未清写耳。盍稍俟之?』」实际杨守敬的影写北宋
残本,就是小岛尚质影写本,于光绪年间为杨所得,不
是他自己影写的,即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七自称:
「余所得系小岛尚质以高山寺本影钞,精好如宋刻」者
。《日本访书志》又称:「余又以聚珍本王祯《农书》
校之,补脱厘误,大有裨益,当出黄(指黄廷鉴)校本
上。」用王祯《农书》校勘《要术》会和渐西村舍本得
出同样浮滥错误的结果,黄廷鉴所以不用王《书》校勘
,正是他胜过渐西本的地方(详见《宋以来齐民要术校
勘始末述评》第六节第四目。以下简称《
校勘始末述评》)。至于说用王《书》来校勘《要术》
第九、十两卷,那更是使人不可解的话,因为《要术》
九、十两卷的资料,在王《
书》中是没有的。但杨守敬虽然没有将这个小岛影写本
借给罗振玉,却曾借给柯逢时转交给丁国钧校勘湖湘影
写本,时间在一九○○年秋,而罗之遇杨在同年冬(见
《校勘始末述评》第六节第二目)。

  罗振玉影印本五、八两卷的首页书名下,各有「高
山寺」印记一颗,但一卷中仅此一颗。可是小岛影写本
上不但卷首不止一颗,卷内还有许多颗,大都盖在篇标
题下。这个现象很奇特。但影写本所勾描的破烂痕迹,
和影印本的残文断笔两相吻合,卷八缺最后半页也相符
合,两本同出一本是毫无疑问的。影写本的所以多出那
些印记,是小岛多事后来请高山寺的住寺僧加盖上去的
。小岛在书末有如下的题记:「高山寺经籍各书所押二
字,今犹见在。壬寅(一八四二年)十月,住寺僧十无
尽院阿□梨,为余手捺各处,记为后证焉。」影写本上
的签字式,要请高山寺僧代押,可以想见那些印记也是
高山寺僧代为加盖的。

  关于院刻的颁行本,事实上是很少的。它只颁给「
劝农使者」,所以葛佑之《序》说:「非朝廷要人不可
得。」李焘《孙氏齐民要术音义解释序》也说:「本朝
天禧四年诎并刻二书(按指《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
》),以赐劝农使者。然其书与律令俱藏,众弗得习。
」可见不是农官或大官是得不到该刻本的。由于颁行的
刻本很少,因此流传不广,也容易失传。直到南宋初年
,还是「市人辄抄《要术》之浅近者,摹印相师,用才
一二」(李焘《序》)。而葛佑之也说:「按《齐民要
术》,旧多行于东州。仆在两学时,东州士夫,有以《
要术》中种植蓄养之法,为一时美谈。仆喜闻之,欲求
善本寓目而不得。」葛佑之得不到善本看,可见他是看
到过坏本的。这种坏本,应该就是当时市民和「士夫」
辗转传抄的,或者竟是书贾翻刻的。这种本子,我们怀
疑和金泽文库旧抄卷子本很有关系。

      三、日本金泽文库旧抄卷子本
        (影印金泽文库九卷本)

  所谓「卷子本」是抄好后装裱成卷轴,不装订成册
子。原本十卷齐全,现缺第三卷。每卷装裱成一轴至三
轴,现共二十二轴。抄成于一二七四年。据抄的本子是
院刻系统的另一抄本。一九四八年有日本影印九卷本布
面精装一册。

  原本直长二八点五厘米,每轴横长不等。卷内上下
栏用淡墨划线。每行大小均十五字。因为是按卷轴式抄
写,不用页码,每页行数,无迹可寻。影印时去掉上下
栏划线,以十四行为一页,共分四五五页,外加第一轴
表纸的摄影留真一页;以二页上下各占一页的地位合印
成一面,共印二二八面。可见影印本比原本缩少很多。
影印本卷中有空白处,即是由原本轴尾不满十四行而空
出的。

  因为这一卷子本原是金泽文库旧藏,所以通称「金
泽文库本」。

  金泽文库是日本文永建治年间(一二六四至一二七
七年)北条实时创立的,藏书丰富,很有名。到元弘三
年(一三三三年),镰仓北条家灭亡,藏书散出,辗转
易手,只有少数现在还保存在文库所在地的称名寺。

  这一卷子本于天正年间(一五七三至一五九一年)
由丰臣秀次持归。其后经相国寺僧之手,于庆长十七年
(一六一二年)献给德川家康,在当时的骏府记上,还
记录著「《齐民要术》十卷」。不久家康薨亡,于元和
年间(一六一五至一六二三年)赐让给尾张(今名古屋
)德川家。在尾张德川家元和年间的御让本书目中,只
记录著「《齐民要术》九卷」。可见卷子本第三卷的佚
失,是在一六一二年以后至一六二三年之间。

  二百多年以后,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记载有这一
《齐民要术》手抄卷子本,缺第三一卷,避名阙末笔与
高山寺本相同,是取原于宋本的。每卷有「金泽文库」
印记。但《访古志》说藏于尾张真福寺。因此一再有人
向该寺探问,但是摸不到头绪。尾张真福寺原是伊势移
转后醍醐帝皇子藏书之处,现在还存有一些珍贵古书,
但和尾张德川家不相干。森立之不知怎样记错了地方。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根据森立之所说,也记载尾
张真福寺有卷子本九卷,并说如能得到该本,则贾氏之
书为完璧。特记之以告后人。罗振玉《雪唐校刊群书叙
录》也认为尾张真福寺有古写卷子本,希望得该本校勘
得一善本。但是几十年来都没有发现。该本既不在真福
寺,它的发现,是得之于一直以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的读书周,在名古屋市图书馆举
行典籍展览会时,德川家把这一卷子本《齐民要术》在
会上展出,该本不在真福寺而在其附近的德川家,□为
日本学界所知。一九二八年九月,小出满二第一个得到
利用该本作校勘的机会。

  这一卷子本现藏德川家东京蓬左文库,概不借出,
一般人仍是很难看到。一九四八年三月,日本农林省农
业综合研究所借得该本用珂罗版影印,即上述影印金泽
文库抄本(简称金抄)。除本文外,前有影印本《序》
(该所所长东□精一撰)、《凡例》和影印不清的校记
(但止于影印本的一四三面,以下未校),后附所员西
山武一氏的《
齐民要术传承考》长文一篇(三七面)。

  原卷子本的保存很好。卷子外面是深青色的纸。各
轴外面的题字,想来还是将近七百年前金泽文库当时写
的。据小出满二说:「此本一见就可知道是镰仓时代的
贵重物品。」每卷除在卷内首尾两处低盖楷书「金泽文
库」墨印外,在卷头书名右上角并盖有「御本」朱印。
并于表纸栏外下侧速写「墨纸几十几枚」字样(例如第
一轴写「墨纸二十九枚」),指出该轴是由若干张的抄
写纸装裱成的。

  第一卷末尾有左列四种题记:
   (一)「书写点校的详细,记于第十卷的里页。


   (二)「本云宝治二年戊申九月十七日,承康乐
寺僧正让赐者典药权助和气种成 在判」

   (三)「仁安元年十月六日,在东阪本的河原口
坊用唐摺本书写完了一校完了同七日再校完了」

   (四)「建治二年正月十五日,用由近卫羽林赐
借的摺本校订完了」

  在第四卷,上列(一)(四)两条也同样有,(四
)的日期是「
建治二年后三月九日」。(一)(四)两条像是同一人
的笔迹。(二)(三)两条则像是另一人的手笔,各卷
都有,文字稍有出入:六、七、八三卷无「康乐寺僧正
」字样,「让赐」作「传得」,第十卷作「自康乐寺僧
正之手传取之」;典药权助是官名,二、五、九三卷还
在上面加上「正五位下行」五字,下面「种成」作「朝
臣」,七、八两卷则无此署名,只有「在判」二字;书
写的日期,除第一卷外,只有九、十两卷有记载,第九
卷作「仁安元年九月廿八日牛时书」,第十卷作「仁安
元年九月晦于百齐寺以唐摺本书了」;每卷都校对两次
,日期在仁安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十月七日之间。另外
第十卷最后还有熟练草书所写的下列题记一条:

   「此书一部十卷,小川僧正秘书,自京都借出此
抄本(按即仁安抄本),抄写校订完了。于时文永十一
年三月十一日。 越州刺史 花押」

  这最后一条可能是北条实时亲笔写的,小出满二并
认为上述(一)(四)两条也是他自己写的。

  从上述题记可以看出,卷子本虽源出崇文院刻本,
但不是直接从刻本抄写的,而是在它之前另有一个仁安
抄本,它是根据这个仁安抄本转抄的。仁安抄本于仁安
元年(一一六六年)九月底在京都附近东阪本的河原口
坊及百齐寺依据「唐摺本」(院刻系统本)抄写完毕。
每卷都校对两次,至十月七日二校全部完毕。八二年后
至宝治二年(
一二四八年)九月十七日,康乐寺僧正把这一部抄本送
给和气种成(
曾任侍医兵库头,一二八八年卒,年六八)。再后二十
馀年,金泽文库的创立者北条实时,经小川僧正的介绍
,从京都借出这个仁安抄本,于是抄成了这一部金泽文
库卷子抄本。

  金泽文库卷子本抄完后曾和原抄本校对过。抄校完
毕的日期是文永十一年(一二七四年)三月十一日,有
越州刺史北条实时的亲笔题记。抄写时把仁安抄本上卷
每卷末尾原有的(二)(三)两条题记也照抄下来了,
所以这两条前后相隔八十二年的题记会是同一笔迹,这
多半是抄写人随手同时抄下的。抄完后两年,即建治二
年(一二七六年),又向近卫羽林借得「摺本」校对,
卷一于正月十五日校毕,卷四于后三月九日校毕,都有
题记为证。

  就现存卷子本观察,字里行间,校字满纸,收到校
正上的相当效果,同时也反映初抄时的粗疏。校字都夹
写在原文的旁边,夹写在左旁的,校字下面都加上一个
「摺」字,表示根据「摺本」而来,包括错字和脱文,
所校最多,也较精密;夹写在右旁的,没有「摺」字标
记,所校较少,仅及脱文。大概左旁的「摺」校,是北
条实时自己依据近卫羽林的摺本校对的,可惜没有校完
全书。因为自第六卷中卷以后,就不再有「摺」校出现
。卷四的摺校完成于「建治二年后三月九日」,他在这
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死了。所以卷一、卷四题记曾
说书写点校的详细记在第十卷末,而事实上没有能够写
上(关于金抄的校勘,详见《校勘始末述评》)。

  卷子本抄写时,有不少是翻转写过字的旧纸的背面
抄写的。这些旧纸是镰仓时代的北条氏文书(因其有历
史价值,早经另行影印),其年号有仁平、应保、仁安
、文治(以上在十二世纪下半叶)、承久、嘉祯、仁治
、建长(以上在十三世纪上半叶)、文永等,其中文永
最多,但没有文永六年(一二六九年)以后的。

  卷子本第六卷的首页之前,抄有「大宋靖康二年百
忌图」,颇像过去旧历本前面一页的式样。它并排地分
两栏写著十二个月的大小月和二十四节气的时日,左边
绘有「春牛图」,已不明,图下并排写著下列四句:「
喜逢丁未年,耕种早向前,丝绵十分熟,麻麦满山川。
」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是金兵陷汴京的一年,就是
南宋建国的第一年,即高宗建炎元年。这个「百忌图」
应是仁安抄本上原有的,卷子本抄写时依样照抄下来了
。仁安抄本上为什么会有?当是依照所抄原本抄下来的
。所抄原本上为什么会有?可能是当时书主人写入的。

  这一卷子本源出院刻系统是没有问题的,最重要的
证据是「通」字等缺末笔和院刻相同。把它和现存的院
刻五、八两卷校对,也是基本上一致的。而且既附有「
靖康二年百忌图」,也表明据抄原本是南宋绍兴刻本以
前的北宋系统本。虽则藤原佐世在宽平年间(八八九至
八九七年)编写的《日本国现在书目》已载有「《齐民
要术》十卷」,那是唐代的写本,远在院刻之前,而此
种写本在日本也早已失传,金泽文库本又有宋代阙笔的
字,它不可能源出唐代写本。

  此外还有如下的有力证据。卷子本有两处文字颠倒
,现在影印本上仍保留原样,并在《凡例》中说明。一
处在第八卷,见影印本一五五面下至一五七面上,和现
存院刻第八卷核对,刚巧是院刻三七页与三六页的颠倒
。其二在第十卷,见影印本二○二面下至二○三面上及
二○八面下至二○九面上,这两段应该彼此对调□合适
,两段刚巧各相当于明抄的十六行,明抄与院刻同为每
行十七字(大字),院刻每页十六行,则刚巧相当于院
刻的两页,而这两页在据抄原本又倒置了。又第九卷「
暂经沸汤即出」的「即」字右旁,多出「民九」两个怪
字(见影印本一八一面上,「九」字错成像「丸」),
既不是校正错字,也不是补正脱文,其实是《齐民要术
》第九卷的版心的卷数号码「民九」被错抄进来的,而
这样的卷数号码正是院刻所特有(见上节)。

  另外影印本还有三处文字颠倒。一为一一八面上应
和一二三面下互换位置。其二在二一一面,上下栏应该
倒过来。这两处显然是由于影印本拼版时的错误。其三
为二一三面下第十四行至二一七面下第三行,应和二一
八面上第一行至二二一面下第七行互换位置。这一颠倒
有些怪,刚巧发生在卷子本末两轴前后接头之间,不像
影印本拼版时的错误,而是卷子本原有的。但卷子本原
有的颠倒,在影印本《凡例》和西山武一《齐民要术传
承考》中只指出上文第八、第十两卷的两处,没有提到
这一处。其中二一三下至二一七下的一段,合明抄的九
七行,相当于院刻的六页另一行;二一八上至二二一下
的一段,合明抄的一百行,相当于院刻的六页另四行,
不像是出于据抄院刻中原有的页次错乱,而是由于卷子
本装裱时的先后误置。

  卷子本字体端正老练,但错字脱字很多,还有不少
别写字。经过北条实时校对的部分较好,但仍有不少错
字;其馀部分当然更多。经过多次校对,还存在著这样
多的错误,不是一般抄本所能想像,远不及《四部丛刊
》影印明抄本的精好。影印卷子本把篇幅缩小很多,使
有些字模糊不清,更增加阅读的困难。虽则所附校记中
列出一些看不清的字,可惜列出的有限,仍有很多字很
难看清是怎样写的。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它源出院刻,
在不抄错的部分,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为他本所不及
。西山武一氏评金抄为「玉石混淆,玉占十之三四」,
大致允当。它的许多错误,用诸本来汇合校勘时比较容
易解决,而它的正确部分,却可以校正或填补很多南宋
以后各本的错字和脱文。因此金抄在校勘工作上的价值
仍是相当高的。

  金抄是仁安抄本的再抄本,可以想见它的错误之多
是辗转传抄的结果,同时也和抄写人的疏忽和水平有关
。但无论如何不应错得那么多,而且有的错得毫无道理
。因此我们很怀疑它的错误有不少是存在于仁安抄本据
抄的原本所谓「唐摺本」的。院刻每行大字十七,小字
二十五六不等,金抄每行大小一律改成十五字,从金抄
等抄校态度的依样不苟和墨守卷子旧式看来,它的更改
行款,似乎也出于唐摺本的原式。如前所述,院刻的颁
行本既然很少,市民和读书人中间一般只流传著辗转传
抄的院刻节抄本和抄本(或者也可能有书贾的翻刻本)
,而这些本子,质量并不高,就是葛佑之平常所看到的
坏本。仁安抄本据抄的唐摺本上抄有「大宋靖康二年百
忌图」,日本得到该唐摺本,已在南宋初期。可能这个
唐摺本就是这一类质量不高的坏抄本(或者翻刻本)。

  北条实时用借来的近卫羽林「摺本」就金抄进行校
对,相当精细,精细到「忌」的校改为「●」(俗写)
,可说严密不懈,应无漏校,但事实上仍有不少错脱没
有被校正。怀疑该摺本也是和「唐摺本」同一类的本子
,都不是院刻原本。

  唐摺本、近卫羽林摺本以及仁安抄本,都早已散失
。金抄虽然缺失第三卷,仍是硕果仅存卷帙较全的北宋
系统本子,在校勘工作上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在日本还有猪饲彦博校宋本,不起什么作用,
另详《校勘始末述评》,本文从略。

       四、南宋张辚刻本(校宋本)

  张辚刻本,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年)。
因为刻于龙舒(今安徽舒城县),又称「龙舒本」。每
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据校宋本所记)。据该本葛佑
之《序》称,张辚字彦声,济南人。曾任浙江上虞令、
九江郡丞,「自九江擢守龙舒」,《要术》即刻于龙舒
任所。据刻的原本是院刻,系张辚「得之于芗林居士向
伯恭。伯恭自少留意问学,故一时名士大夫,多与之游
,而喜传之书。盖此书乃天圣中崇文院校本,非朝庭要
人不可得。」院刻之后,见于文献记载的,这是第一次
的重刻。原书已久佚。现在只有一篇葛佑之《序》,由
明抄(见下节)保存下来,附在明抄的书末。

  龙舒本散失后,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残缺不全的校
宋本。所谓校宋本是拿某一部《要术》作底本,再拿宋
本来校对,将宋本上的不同内容校录在这个底本上。校
对时容易有漏校和错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的资料
,不及原本。但由于龙舒原刻的散失,它在校勘明代刻
本的严重错乱上,起过不少作用。

  这样的校宋本,似乎有两种不同来源,但都没有校
完全书。一个是黄丕烈(荛圃)校宋本,只校录至卷七
的中卷止;一个是劳格(季言)校宋本,校录得更少,
仅至卷五的第五页止。

  前一种校宋本用的底本是《津逮秘书》本(见第八
节,简称《津逮》本),卷头记明:「宋本十行,行十
七字。」是什么人校的,已不可知。此本后为黄荛圃所
得。以后大家向黄荛圃借来转录,现在有几种转录本流
传下来。《荛圃藏书题识》有如下的记述:「其所校朱
笔讫于卷七《笨麴并(原讹作「饼」)酒》第六十六作
秦州春酒麴法一段止,亦并未言所据残缺,岂无端而辍
笔欤?此不可得而知也。……庚辰(一八二○年)……
偶阅及此,追记数语。」转录人之一的张绍仁在转录本
上有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的题记称:「数年前,我
友黄荛翁购得一校本」(见陆心源《□宋楼藏书志》「
张绍仁校宋本」下转录张氏题跋)。可见黄荛圃购得该
校宋本是在一八二○年前,而陆心源《群书校补》校宋
本(见下)称为「黄氏所见宋本」,其实黄氏未见宋本
,只是购得一校宋本。又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记载有
「《齐民要术》七卷,影写宋刊本。……以《秘册汇函
》刻本校之,刻本讹夺甚多。……得此抄本校订,稍觉
文从字顺。惜□六卷有半,后数卷无可订耳。」中间列
举一些夺文讹字,和他的《群书校补》校宋本完全相同
,实际亦出黄氏校宋本。但他称为「影写宋刊本」,似
乎竟是黄校本的据校原抄本后来又出现而为陆氏所得。
但不见其他资料,未知其可靠性如何?或者什么人据校
宋本回写半部假宋本骗人,亦未可知。至于黄氏购得的
这个原校本,据《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附记孙诒让语称
:「黄丕烈宋本□存半部,今存皖洪氏。」而陆心源又
称:「余所蓄黄荛圃校残宋本。」现在此原本则未见到


  后一种劳季言校宋本的来源是来自朱述之。据《读
书敏求记校证》章钰补记称:「劳权云:……曾见旧人
据□本校胡氏《秘册汇函》本前五卷。咸丰甲寅(一八
五四年)季冬借上元朱述之司马钞本,五卷止存□叶,
手勘胡校本,正千百字。」劳权是劳季言之兄。劳校本
仅校录至卷五的第五页止,该校本在校录终了处记著:
「钞本五叶止此,六叶下缺。」又在卷头记明:「旧钞
本二十行,行十七字。」而渐西本附载光绪初年(一八
七五年后)刘寿曾《校刊齐民要术商例》则称:「朱述
之丈写宋本赠劳氏,标书之简端云:『校宋本』。」则
所称「旧钞本」似为朱氏所转抄,但实质上仍是校宋本
,或者劳氏讳言「校宋」,故标之「旧钞」?这一劳校
本,后为陆心源所得。上述张绍仁转录的黄校本,后亦
归陆心源。这二个校宋本均于光绪末年被日本岩崎家所
得,现藏东京静嘉堂文库。陆心源在得到劳校本后,补
校其卷五以下未校部分至卷七的「作秦州春酒麴法」段
止。在劳校中断处有如下的题记:「季言先生所校,止
于此。以下光绪庚寅(一八九○年)潜园(即陆心源)
补校。」劳氏在校录宋本异字外,并以《
太平御览》等有关各书进行参校。宋本异字以朱笔写于
行间,参校各书以墨笔写于下栏。校记比张绍仁本更严
密,一字一划,也不忽略,字体也极严谨(据西山武一
文所记)。至于朱述之校宋本,一九一一年柯逢时写给
黄麓森的信中(原信附黏在黄麓森校的《仿北宋本齐民
要术》稿本卷首)说:「泾县朱家藏有校本,昨已函借
,如能应手,总有独到处。」所指或即此本。结果并没
有借到。该本现亦未见。

  黄荛圃、劳季言两种校宋本,同出龙舒本,内容相
同,但来源既有不同(或者它们的最早来源是两个抄本
),也存在著某些差异。例如卷五《种桑柘》篇:

  (一)「裁去妨者」,黄校本如文,同北宋本,不
误;劳校本「
裁」作「栽」,同明抄,误。

  (二)引《魏略》「课民益畜乾椹」,劳校本如文
,同北宋本;黄校本作「使民益畜熟椹」,同明抄。

  (三)引《魏略》「太祖西迎天子」,劳校本如文
,同北宋本,不误;黄校本「迎」作「征」,同明抄,
误。

  (四)引《泛胜之书》「以手溃之」,黄校本如文
,同北宋本,不误;劳校本「溃」作「渍」,同明抄,
误。

  (五)「缣练」,劳校本如字,同北宋本,不误;
黄校本作「缣链」,同明抄,误。

以上(一)(四)(五)三例,字形极近似,二本不同
,当是由于原抄人或校录人的差错;(二)(三)两例
,劳校本和《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
略》相同,可能是原抄人或朱述之据《魏略》改的(劳
季言也曾查对过《魏略》)。又如卷三《种蒜》篇引《
广志》:「黄蒜,长苗无科出哀牢」,黄校本「出」字
空白一格,同明抄;仅劳校本有「出」字(北宋本卷三
是缺卷)。这个「出」字必须有。

  乾嘉以后,《要术》渐被重视,而劳季言校宋本的
出现较晚,因此黄荛圃校宋本首先被转相借录,据现在
所知,计有九种转录本:

  (一)张绍仁转录本 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张
绍仁所转录。底本是《秘册汇函》本(见第八节,简称
《秘册》本)。此本后为陆心源所得,现在日本,已见
前述。

  (二)陈揆(子准)转录本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
书目录》卷十三及《恬裕斋藏书记》并载:「华亭沈氏
竹东书舍刻本,较胡氏震亨刻本(即《秘册》本)脱文
脱字尤多。……陈子准氏以宋椠残本,一一校补。……
惜后四卷,宋本亦阙,不获校全,然其佳处,已不胜偻
指矣。」其实所称「宋椠残本」是误记,据《爱日精庐
藏书续志》所载黄廷鉴校宋本跋(见下),陈揆仍是据
黄荛圃校宋本转录,并非据什么宋刻残本校录的。这个
转录本只有前六卷,和张绍仁等转录有六卷半的不同。
所以少半卷的原因,或系七卷以下另装成册,实际陈揆
只借到黄校本六卷以前的册子。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有以
《秘册》本为底本的校宋本一部,分装二册,前六卷合
装为一册,册末有陈揆的墨书小字题记:「吴中黄氏士
礼居(黄荛圃藏书室名)藏校宋本半部,壬午(一八二
二年)九月,借勘十日讫事。」但据瞿镛所记,陈揆用
的底本是沈氏刻本,则陈揆似曾以黄校本并校沈本和《
秘册》本,而沈本后为瞿镛所得。

  (三)黄廷鉴(琴六)再转录本 黄廷鉴于一八二
五年据陈揆转录本再转录,当然也只有前六卷。一八○
四年张海鹏刊行的《学津讨原》本(见第十节,简称《
学津》本)是黄廷鉴校勘的。黄廷鉴这次转录校宋本的
底本即用《学津》本,也就是将《学津》本作进一步的
校勘。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续志》卷三「黄琴六校宋
本」下载黄廷鉴题跋称:「《齐民要术》……久无善本
。嘉庆初,照旷阁(张海鹏藏书室名)据胡震亨本梓入
《学津讨原》,予任雠勘之役,以《农桑辑要》校补脱
误……。惟出于后人徵引,其中文句,保无增损窜易,
至今耿耿。……同里陈君子准曾手临吴门士礼居所藏校
宋本六卷,月霄(即张金吾)假以畀余,遂合照旷新刊
本(即《学津》本)逐条细勘。……惟校宋本缺后四卷
。」黄廷鉴除转录校宋本的内容外,并以沈氏竹东书舍
刻本等及其他有关各书进行参校,有精校之名,莫友芝
《□亭知见传本书目》所记「昭文(即常熟)张氏有黄
廷鉴精校本」,即指此本,但所校不多。此本后为张定
均所得,张定均又借给张步瀛再转录。现在张步瀛再录
本卷六末有如下的题记:「拙经老人(即黄廷鉴)所临
校宋本止此。」此本在我室。黄校原本未见。

  (四)邵浪仙再转录本 邵浪仙于一八二七年据陈
揆转录本再转录,也只有前六卷。《文禄访书记》记载
:「清邵浪仙据宋校明刻本。缺卷七、八。半叶九行,
行十七字。……上方云:『宋本十行,行十七字。』」
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的款式是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
,则其所用底本为沈刻本。又载邵氏题跋:「吴中黄氏
士礼居藏校宋本半部,壬戌九月稽瑞楼(陈揆藏书室名
)借勘十日讫事。今于此旧刻残缺再临校十二日始竣。
道光丁亥(一八二七年)四月二十日桌芗山人识。」按
陈揆校宋本转录于道光壬午(一八二二年),而壬戌为
一八○二年,其时黄荛圃尚未购得校宋本,「壬戌」是
「壬午」之误。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有以沈本为底本的校
宋本一部,分装四册,卷六末有和上面邵氏题跋完全相
同的题记,「壬戌」正作「壬午」,则该本应该就是邵
浪仙校本。但七、八两卷并不缺,是又不明。

  (五)张步瀛再转录本 张步瀛于道光二十八年(
一八四八年)就黄廷鉴再转录本再转录。底本用的是《
津逮》本。但黄廷鉴校本用的是《学津》本,因此张氏
除转录了校宋本的内容外,并校录了《学津》本的异同
。另外,还将(一)黄廷鉴参校他书的内容,一并转录
;(二)转录了借书人张定均原先据《太平御览》等所
校的内容;(
三)张步瀛本人再以《农桑辑要》、陆玑《毛诗草木鸟
兽虫鱼疏》等作进一步的覆勘。因此积累资料颇多,所
传黄廷鉴精校本,也包括在这里。各项资料,分别以朱
书、墨字和眉书、行间夹写等的不同写法分清来源,其
为黄廷鉴所自校者,标明黄校,不与校宋本混淆。书写
极工,校勘亦颇审慎。但所校不多。此本在我们这里,
但已缺去第七、第八两卷。书末有如下的题记:「此胡
震亨本也(按实系《津逮》本,由于《津逮》原版系胡
转让,故通称胡震亨本)。道光戊申(一八四八年),
余授徒于常熟之南乡。家之平丈(即张定均),亦得此
本,先以《御览》等书校之;后又得张氏照旷阁本(即
《学津》本),其同里拙经逸叟黄廷鉴手临吴门士礼居
所藏校宋本于其上。余并借两本,并聚珍版《农桑辑要
》校之。……亦间以他书覆勘。……校宋本□有六卷。
……」

  (六)刘寿曾转录本 刘寿曾是渐西本的主要校勘
人。他用以校勘渐西本的原本是先经吾点精校过的湖湘
本(见第七节)的影写本。他校勘《要术》是受安徽泾
县洪汝奎(琴西)的委托。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他
用黄荛圃校宋本校勘这个影写本。现在这个影写本上校
宋本的内容,即为刘氏所转录。卷头有这样的题记:「
丙子(光绪二年)冬十二月恭甫(即刘寿曾)以黄荛圃
藏本校一过。」上文提到孙诒让称黄荛圃校本「今存皖
洪氏」,未知即为此洪氏否?这个影写本后来发展成为
历时四百馀年经过十六位人累积校勘的详校本,就是我
们所用的湖湘影写本,详见《校勘始末述评》第六节第
二目。影写本上一再提到「朱氏藏本」,则刘寿曾除用
黄荛圃本作校勘外,还用朱述之校本作参校。据此看来
,黄、劳二种校宋本,在刘氏校勘过程中曾经一度汇合


  (七)孙诒让转录本 孙诒让据黄荛圃本转录,见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此本未见。

  (八)管明佳再转录本 管明佳据瞿镛所藏校宋本
再转录,见同上。此本未见。

  以上八个黄荛圃系统的校宋本,经各人辗转传录,
都是个人的手写本,传播不广,亦易散失。因此将黄校
本的内容刊印成书,很感需要,于是有陆心源的刊印本


  (九)陆心源刊印本 光绪年间,陆心源将校宋本
和《秘册》本的不同内容,刊刻成书,列入他所编的《
群书校补》中。以校宋本为正文,下注《秘册》本的错
字、脱文和衍文,分为二卷(《群书校补》的卷二三和
卷二四)。卷首有下列的说明:「《齐民要术》,今所
见皆祖明胡震亨刊,脱落舛讹,空格墨钉,几不可读。
余所蓄黄荛圃校残宋本,……可以正讹补脱甚多。惟黄
氏所见宋本至卷七『作秦州春酒麴法』止,惜无全本耳
。胡刻又有翻本,则舛讹尤不胜枚举。」

其实黄荛圃并非自校,他也根本没有见到宋本,所称「
黄荛圃校残宋本」、「黄氏所见宋本」,其误与瞿镛称
「陈子准氏以宋椠残本校」相同。

  以上黄荛圃系统校宋本九种,加上劳季言校宋本,
共有十个校宋本。

  转录之本,不免有抄错和抄漏,因此张步瀛、刘寿
曾和陆心源三种校宋本虽同出一本,彼此颇有差异,而
得失互见。陆校本又经过摘录、誊写和刻板的几道手续
,不免更添上一些差错。三本比较,优缺点都有,而以
张本较优,刘本次之,陆本较差(见《校勘始末述评》
第三节)。用三本参互校正,效果胜于陆本多多。

  张辚刻本的内容,从校宋本所反映,不如院刻。这
一方面是由于错刻或漏刻,和一般刻本一样,翻刻一次
,往往多一些错误。另方面也由于错改所造成。当然改
正院刻错误的也有,但比较少,也比较一般;而改错的
倒比较多,比较严重,如卷五《种榆白杨》篇「棠杜康
反」的改错为「掌止两反」等。因此,院刻以后,到张
辚刻本,就开始有片面的错改。但它到底是最早本院刻
的覆刻本,因此仍有不少正确的地方,尤其在明代刻本
混乱后,在清代人力求纠谬的工作上,曾起过不少作用
。可是现存的既非原本,又缺三卷半,因此自明抄发现
后,校宋本的校勘效力,就不及明抄完帙不缺的作用了


       五、南宋本的明代抄本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的江宁邓
氏群碧楼藏明抄南宋本(简称「明抄」),是唯一十卷
完整不缺的宋本。每半页十行,行大字十七(但卷前《
杂说》的后段十八九),小字二十四五。影印时较原本
有缩小,但清晰精好如原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所记「明白皮纸钞本」云:「此本坊友携来,初不甚
重之,然确是明抄,……所钞必出于宋本。……沅叔借
校,则极言其佳,并云:『
后三卷尤善,殆无有更出其右者。』」下有「群碧」题
记,疑即此明抄原本。

--
  天地不仁               诸行无常
※ 修改:.coco 于 Jul  7 20:39:05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1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