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译者的话
--------------------------------------------------------------------------------
今年七十岁的水上勉是颇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日本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越前竹偶》
与《雁寺》已被列为日本文学的名著。日本中央公论社已出版了《水上勉全集》二十六卷。
水上勉的作品充满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常以悲切动人的哀调诉说人们的忧愁和悲伤,
他这一独特风格被称为“水上调”,风靡了日本文坛。
“水上调”的诞生并非偶然。水上勉出生在西日本若狭地方的穷山沟,那里的农民养不
起孩子,婴儿一诞生就被丢进桑园中的大坑里,如果婴儿能活到第二天,就被抱回来抚养。
这种死里逃生的孩子,当地叫做“桑孩儿”。
水上勉的父亲是修筑寺院的木匠,常年在外干活,从不寄钱回家。母亲养不起五个孩子
,把九岁的水上勉送到京都的寺院去当小和尚(一九七九年周扬同志访日时,水上勉陪他到
这个寺院去参观过),经常挨骂被打,备受欺凌。
水上勉憎恨寺院的虚伪,十四岁时逃出寺院,开始在社会上流浪,他当过木屐店里的小
店员,做过膏药商,犹如被丢进了社会这个“弃婴坑”,挣扎着活下来。难怪他说目己也是
“桑孩儿”。
十九岁时,水上勉走投无路,从日本来到当时被日寇占领的中国东北,在沈阳的货车站
和中国工人一起劳动。中国人民的贫困使他感到痛心,于是很快就和中国人贴心了。他对一
个十四岁的刘姓中国童工十分同情。四十二年后,他根据这一段生活写成的小说《小孩》是
以这样深情的话结束的:“四十二年过去了……当时的日本人伙伴都没再见过,唯独‘刘’
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笨重的劳动使水上勉得了肺病,他带着凄凉的心情返回老家。起初,铁路公司每月给他
寄去疗养费,他省吃俭用,购买书籍,认真阅读。病愈后,他到山村的小学去当代课教师。
其间,他写了“疗养日记”,向东京的文艺刊物《文章月刊》(高见顺主编)投稿而被采用,
这就增加了他的信心。日本投降不久后,他上东京,在出版社工作,并从事文艺创作。
一九四八年,他的处女作《平底锅之歌》问世,引起反响。尽管作品还没有充分反映出
水上勉所熟悉的“在地上爬着生活的人们”的忧愁和悲伤,按照日本文艺评论家的说法,就
是说还没有找到他创作的“矿脉”,可是已经初步形成了创作上的某些特点。
小说《平底锅之歌》记录了一对善良的夫妻在战后初期经历过的生活道路。作品描绘困
苦的生活,却使人感到明朗,那种“沉闷”的“水上调”,这时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这
时的水上勉尽管尝尽人间的辛酸,但没有完全抛弃对人生的希望,还极力以乐观的态度去对
待生活中的艰难。后来,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点与线》给了水上勉很大的启发。水上勉认
为,日本的社会是犯罪的温床,如果能写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会
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推理小说就有意义了。在沉默了十一年后的一九五九年,水上勉发表
了社会派推理小说《雾与影》,轰动了日本文坛。谁也没有料到水上勉的创作热情会以这样
的形式爆发出来。
水上勉和松本清张等人共同创造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不过,水上勉和松本清
张的风格截然不同。松本清张把人物分成好人、坏蛋两大类,巧妙地使用推理手段,逐渐揭
穿坏蛋的真面目。而水上勉的推理小说所追求的,不是抓住一两个凶手,而是要诉说在那样
的社会里迫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者的痛苦和怨恨。
水上勉对受欺凌、受压迫的人们寄予深切的同情。越是观察社会底层的生活及人们,他
就越感到必须替他们诉说痛苦。而推理小说这种形式在表达水上勉的思想上是有局限的。作
为推理小说家的声誉越大,水上勉就越是感到空虚。看来,创作上非来一次突破不可。名作
《雁寺》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创作出来的。
《雁寺》是带有一点推理小说色彩的纯文学,而小说结尾的那一段是用推理小说的手法
写成的。日本文艺评论家伊藤整特地写了《纯文学能否单独存在》,肯定了这种带点推理小
说色彩的纯文学的意义,主张纯文学再也不能以原来的纯文学形式存在了。所以在这一点上
,《雁寺》的创作形式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此,水上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贫苦百姓的生活上,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写出
了《五番町夕雾楼》、《越前竹偶》等许多好作品,而逐渐形成了被称为“水上调”的独特
风格,
本书收录了水上勉的两部优秀作品。《越前竹偶》是充分体现“水上调”的代表作。小
说描述竹工艺师喜助,请他父亲生前的相好、曾沦为妓女的玉枝住到自己的家里来,邻居说
,玉枝酷似喜助已去世的母亲。喜助虽记不清母亲的面貌,但猜想父亲特地以玉枝为模特儿
精制出竹偶来正是怀念亡妻的表现。于是喜助把对母亲的思慕倾注在玉枝身上,同玉枝结了
婚后也不共枕,一心制作以玉枝为模特儿的竹偶。不料,玉枝被商人忠平勾搭后怀了孕,她
瞒着喜助进城打胎,途中流了产,身体一天天地衰弱,终于死去,喜助丧失了生活的乐趣,
三年后也离开了人间。作品描绘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的悲剧,同时赞美竹工艺师的
纯真爱情。
日本文坛的泰斗谷崎润一郎在一口气读完《越前竹偶》后提笔写了篇评论,在《朝日新
闻》连载三天。
谷崎润一郎特别欣赏“喜助把玉枝介绍给京都商人鲛岛”时的描写:
鲛岛这么想着,慢慢地把目光朝玉枝的脸上看去,刹那之间,鲛岛觉得呼吸都要停止了
。
她非常美。身材修长而苗条的玉枝,肌肉结实,体格健壮。玉枝的白皙皮肤在青翠的竹
林衬托下,十分显眼。她那对修长而微微向上斜的眼睛,正焕发出艳丽夺目的光彩,瞅着鲛
岛。
——这个人竟有这样漂亮的妻子……
鲛岛出神地望着玉枝,连打招呼的话也没说出来。阳光射进像梳齿般耸立的竹林,仿佛
雨丝洒向铺盖着青苔的地面。王枝背衬缕缕金光伫立,俨然是一位竹神、竹灵。
谷崎润一郎说:“如此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完的书,近来我还不曾有过。作品没有洋气
,纯粹是日本的乡土气息,给人留下日本古典的韵味。情节不矫揉造作,显得极其自然。也
许由于作品把玉枝喻为竹神的缘故吧,不禁使人联想起日本古典名作《竹取物语》来。”
另一部作品《泡影》,在水上勉的作品中占着独特的地位。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日
本经济高度发展后,穷苦人民的艰难不是早已过去了吗?为什么充满“水上调”的作品还能
受人欢迎?
日本的经济繁荣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水上勉在小说《泡影》中作了回答。作品的主人公
久四郎退休后,走访分散在日本各大城市的儿女们的家庭。他看到整个社会、各个家庭都以
金钱为重。为了贪图享受,十八岁的姑娘和素不相识的男人同游汽车游客旅馆竟被杀害。为
了扩建住房,停车场的老职工竟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汽车下,诈取赔偿金。父亲去世后,
子女们关心的只是遗产。孩子们失去天真的笑容,要依靠百货商店出售的“笑袋”才能引出
他们的笑容来。作者揭示了经济繁荣带来的阴影,借助主人翁的日记予以尖锐的批评。最后
,主人翁的愿望成为泡影,失望之余而离开了人间。
作者赞赏为维护日益衰退的日本传统工艺而坚持生产的老工匠,这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传
统文化的爱护。作者热爱日本的传统美——艺术美、心灵美。而“水上调”至今还能打动广
大读者,也正是由于水上勉的作品充满了日本的传统美,即谷崎润一郎所说的“古典的韵味
”。这体现在作品中那位朴素真挚,富有献身精神的日本旧式妇女久江身上。在久四郎的子
女们为遗产的处理吵嚷不休的声音中,久江不求任何报酬,悄悄地离去。小说的这一结尾,
韵味无穷:
久江说完,跨过门槛,脚尖朝里,踩著踏石,蹀躞而去。
月亮升起来了,银光透过伸在门上的榉树叶,洒在久江的肩膀上。
久江很快就消失在门外的榉树背后。
一九八六年,我赴日作学术访问时,在大津市听过水上勉对该市市民的演讲。为了聆听
这位著名作家的演讲,宽敞的市民会馆早就坐满了人。不料,水上勉迈着方步一上台,就对
负责照明的人说:“把灯关得小一点,关得小一点,太亮了!”然后对全场听众说,“你们
大津市在这样大手大脚地用电!你们知道你们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吗?我家乡若狭有十三座
原子能发电站。你们用的电就是从若狭送来的。当地居民为那些原子能发电站提心吊胆地过
着日子呢。”和我同去的两位日本大学教授悄悄地告诉我:“水上先生演讲一个半小时,报
酬至少有五十万日元。可是他一点也不讲情面,一上来就把市民们训斥一番。”
确实,水上勉富有强烈的正义感,不讲情面。这就是“水上调”的基本组成吧。
柯森耀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