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Wrapp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译者前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5日16:00:3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阅读有许多种标准,有趣是其中之一。经过许多年的阅读,似乎越来越重视
一本书的趣味。书架上的书那么多,取哪一本读呢?除非你有严肃的心情,否则
不会去碰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它们的分量过重,令人望而生畏。不过也有一类书,
谈的是严肃问题,读来却意趣盎然。比如谈论社会等级问题,不可谓不严肃,这
是个想起来就会个人绝望的话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产生了大批激进思想家,
对他们思想的传播则导致了无数次革命和战乱。但是我想推介给读者的这本书,
谈的也是阶级话题,揭示的道理也很深刻(至少我这样认为),但读起来却充满
乐趣,有如饮一杯陈年佳酿的红酒,它的锋利包裹在厚实的趣味之中。

    本书的英文原名是“CLASS”。在英语中,这个词既有阶级、阶层和等级的
意思,也含有格调、品味的含意。说一个人是否“classy”或说一个人有没有
“class”,并非在说他或她的社会地位和阶层高或低,而是说他或她有没有品
味和格调。因此作者的书名取“CLASS”一词的双重含意,通过人的品味和格调
来判断他或她所属的社会阶层。

    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曾任教
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迪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他的关于二战时期美国
社会文化的专著曾获得197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
檀长于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
善意。本书出版之后在美国立刻引起轰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也受到来
自社会各阶层的猛烈批评,认为福塞尔夸大了美国的等级偏见,对穷人缺少同情
和道义支持,对人类的弱点过于尖酸刻薄,等等。其实作者在著作发表之前就清
楚地知道人们的反应,正如作者在本书开头时写道:“今天,你只需要提及社会
等级这个话题,就可以轻易地激怒别人。……最近有人问我正在写什么书,我说
正在写一本关于美国人的社会等级的书。人们听后马上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
再溜一眼衬衫袖口看看有没有磨损开线。凡分钟之后,便悄悄地站起身来走开。”

    什么是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标志?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
改善,社会观念的进步,这一问题已经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它常常不是你的职业,
不是你的住宅,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是你能挣多少钱或者拥有多少财产,而
是一系列细微的、你在自觉不自觉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的混合,正是这一切
构成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定位。眼前的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关于社会等级
这一话题的最机智、最有趣,最辛辣、而又多少有些令人恼怒的佳作。

    我有不得不承认,人的社会等级或地位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谁高谁低?怎
样识别,识别的标准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用学术的社会研究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而是绕开理论上的争论,从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话语里呈现出的特征
来分析判断人的社会阶层。按作者的话说,他只从“可以看见的事物和可以听到
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来分析人的社会阶层,而不考虑他们的种族、宗教信仰和政
治观点。”作者认为,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不可见,而种族虽然可见(肤色),
但并非个人选择的结果,因而不在作者的考察范围里。作者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显
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品质。固此在阅读时,这本书不应被看
作一本学术研究专著,而应当被看成是一本社会等级表象观察指南。

    那么作者的等级标准是什么呢?通过大量的观察之后,作者认为,正是人的
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味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
活中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家里的摆设,房子的样式和格局,开什么车,
车里的装饰,平时爱喝什么,用什么杯子喝,喜欢什么休闲和运动方式,看什么
电视和书,怎么说话,说什么话,等等。作者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给美国
社会分了九个等级,用辛辣嘲讽的语言归纳了这九个等级在生活品味方面的差异。

    从1994年第一次偶读此书到现在,我已经读过至少三遍了,而且每读一次,
都会对美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的行为特征增加新的认识,不先是对周围的普通人,
而且也包括celebrity,即所谓社会名流。无论现在他们已经多么有钱,你只需
注意一下他或她的衣着和言谈举止,再按照福塞尔提出的标准加以衡量,就能判
断出他们最初来自什么阶层,而且完全正确。尽管此书的初版发表于1979年底,
但在稍微用心观察过周围人的生活之后,我发现作者揭示的许多特征在九十年代
的美国仍然有效,人们在生活格调和趣味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中产阶级
仍、日在房问里满铺化纤地毯,贫民阶层仍旧爱打保龄球。习惯于喝易拉罐装啤
酒的人们虽然慢慢改为喝玻璃瓶装啤酒了(并非由于趣味的改变而是由于环境保
护的原因),但是并没有改为喝口味偏干的葡萄酒或者进口矿泉水。我开始意识
到作者的尖锐所在,人的生活品味随着他的成长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再会发生
大的改变,即使经由有意识的熏陶禾训练(我不得不想起全国各地正在兴起的礼
仪学校,刚从礼仪学校毕业的人又开始随地吐痰了),似乎也收效甚微只能使人
再次想到“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说法是不是贵族倒不那么要紧,但是改
变一个人的生活格调则绝非易事。由此推论,用生活品味考察人所属的社会等级
甚至是一个更为衡常、更为有效的标准。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暴富,但却不能
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生活格调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经常看到腰缠万贯的富豪,
其举止和品味还保持着昨日“贫民劳动者”的本色。

    当然,作者并非意在贬低某些阶层,抬高另一些阶层,作者实际上嘲讽的是
人们在等级问题上暴露出的虚荣、自大、粗俗和缺少品味。这些特征并非偶然的
选择结果,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比如,美国人数最多的阶层——中产
阶级,按照作者的分析是最为虚荣和势利的阶层,原因则是由于他们像螺丝钉一
样可以被随意替换,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
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要在他人眼里看起来生活过的既得体又安
全。因此他们的爱虚荣和喜欢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必然体现出来。但是。从
本质上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更低的社会阶层奋斗上来的,所以不可避免
地缺少富人阶级才会有的高级生活品味,因而在生活里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个
性的、标准的,可以明确指示身份的物品。作者显然非常反感这种拘谨的循规蹈
矩,毫无节制的炫耀,以及缺乏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地
流露出冷嘲热讽的情绪。

    尽管作者的主旨是用人的外在生活特征来分析判断一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
我们还是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努力的另一个向度,即为社会等级划分提供新的
观察依据。在今天的社会里,社会等级已经由更多的文化标准来确立,而不是简
单的以有产和无产、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标准来划分。人们可以经由
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来改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仅仅有钱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
社会地位,还必须提高文化品味与生活格调。没有品味的人永远不能改变自己最
初所属的社会阶层。

    本书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个读者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想到自
己以及自己周围熟悉的人们的生活,然后根据作者提出的言行举止特征来检验自
己和别人的社会等级,或者感到满意,或者(更多的时候)感到害臊和汗颜,甚
至感到一丝莫名的愤怒,因为你发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竟然都缺少品味,
自己原来是个没有多少格调的人。而且你发现周园的很多人都不像你以往认为的
那样是些很有档次的人;相反,他们不少人居然只能算是个中产阶级甚或是贫民
阶层里的一员。这无疑是令人难堪的事情。

    我以为,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品味和格调在社会阶
层划分里的重要性,因为品味和生活格调是可以培养和学习的,它恰恰不像金钱
和财产那样,获得的过程常常是一个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堕落的过程。通过自身
的教养。品味的提高,一个人不需拥有很多金钱,就可以达到较高的社会地位。

    作者为了给自己所属的这样一个社会阶层定位,提出了调阶层这一概念,即
指那些有品味、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富有的阶层。这
一概念后来成为了美国新一代人的文化标识,比如80年代的“雅皮”阶层和90年
代的“文化另类”(alternatives)阶层,从而进一步的解构了传统的等级社会,
为社会分层标准开辟了新的向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等级分层的新十字路口。几十年的平等社会的神话
已经打破,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正在急速地更新。推动这一变革的最有力的因素
就是金钱。占有金钱的多少正在把人们的社会地位重新划分。金钱取代了平等和
社会公正,开始编织自己的神话和传奇,编织人们的生活梦想,同时毫不犹豫地
粉碎着一大批人的致富期望。金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隐喻,一个可欲不可
求的价值符号,一个双重的象征:即象征着全部有关幸福的梦想,又象征着所有
追逐金钱者的噩运。于是人们困惑地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社会理想吗?

    这样想或多或少有些过于悲观。事实上,在中国,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已
经或正在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
幸福,也未必可以顺利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追逐金钱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
力和创造性,而珍贵的不能重复的生命却在悄悄地流逝。不管现实中存在多少令
人沮丧或使人激动不已的事实,有人发财致富,有人陷于贫困,但处在这两极之
间的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正在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是穷人,尽管他们也远
远没达到富人的收入。正是这一部分人发出了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什么阶
层?如果不喜欢追逐金钱,我们的希望在那儿?我们的未来是什么?这个社会在
金钱统治的道路上还会走多远?

    本书正是在这一向度上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新的标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
标准,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品咪有生活格调立刻能够使人们对你刮
目相看(文化痞子和玩世不恭者除外。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人数同前几年相比
正在越来越少),使你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赏,因而提高了你的社会地位。金钱
固然重要,但是只有金钱并不能使你获得普遍的认可、尊重和赏识。你怎样花你
的钱,用它带来什么样的消费,这些消费使你呈现出什么特征,则成为更加要紧
的问题。

    尽管作者讨论的是美国社会中的等级现象,但市场经济带来的世界化趋同态
势,美国对全世界其他国家越来越深的商业和文化影响,使得本书中描述的种种
现象,已经可以在中国找到今人悲哀的对应。美国昨天和今天的等级困境,也许
就是中国明天的生活闹剧。如果本书能够成为一面镜子,使中国人可以从中看出
每个人未来的或正在显露的鄙俗和丑陋,从而开始注意培养品味和生活格调,也
许还来得及避免跌人恶俗的低级生活趣味。

    最后,我还想谈的一或是,此书的艺术特色。保罗·福塞尔原籍英国,后来
移民美国。他的写作板具个性,措辞考究典雅,句子长而复杂,是典型的英式写
作风格。他在行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反讽手法,叙述幽默诙谐,有时几乎到了尖酸
刻薄的地步。再者,书中对美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观察和展示达到了精微至极,
如果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批判眼光,是绝无可能做到的。这样一种风格,要
想在译文中全部体现出来,简直没有可能。倘若我没有在美国长期居住的生活经
验,是决计不敢去翻译此书的。好在两位年轻译者对作者语言的把握误差不大,
这才保证了译文的基本质量。我想说的是,即便不能完全体现保罗·福塞尔的艺
术特色,这个译本在展示作者的思想风格方面,无疑是一次经得住检验的努力。

    在停笔之前,我不由地想到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谈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
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钱和权力对于一个生活在商业社会里的人来说不可全
无,否则你会生活得没有尊严和安全感。但无止境地追逐金钱的生活也不值得,
因为缺少品味。那么罗兰·巴特渴望得到大量闲暇用来做什么呢?他简单地回答
道:“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当然是葡萄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简言之,过有品味的生活。因此,读过此书之后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想想,你真正
想过的生活是什么?至少有一种算法是聪明的:有钱并不必然使你的社会地位提
高(这里并非在说经济地位,而是社会地位),因为这世界上总是有人不在乎你
的钱财。但有生活格调和品味却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因而提高了你的
社会等级。

    保罗·福塞尔写作此书的初哀,也许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石涛

    一九九八年六月于北京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