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象的失踪

------------------------------------------------------------------------------
--


作者:村上春树(日)


译者:林少华

  大象从镇上的象舍中失踪,我是从报纸上知道的。这天,我一如往常地被调至6点30
分的闹钟叫醒。然后去厨房烧咖啡,烤面包片,打开超短波广播,啃着面包片在餐桌上摊
开晨报。我这人看报总是从第一版依序看下去,因此过了好半天才接触到关于大象失踪的
报道。第一版报道的是日美贸易摩擦问题和战略防御构思,接下去是国内政治版,国际政
治版,经济版,读者来信版,读者专栏,不动产广告版,体育版,再往下才是地方版。 

  大象失踪的报道登在地方版的头条。标题相当醒目:“××镇大象去向不明”。紧接
着是一行小标题:“镇民人心惶惶,要求追究管理责任”。还有几名警察验证无象象舍的
照片。没有象的象舍总好像不大自然。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俨然被掏空五脏六腑后干燥
了的庞大动物。 
  我拨开落在报纸上的面包屑,专心致志地逐行阅读这则报道。上面说人们发现大象失
踪是5月18日(即昨天)下午2时。供食公司的人像往常那样用卡车为大象运来食物(其主
食为镇立小学的学生们的剩饭),从而发现象舍空空如也。套在象脚上的铁环依然上着锁
剩在那里,看来是大象整个把脚拔了出去,失踪的不仅仅是大象,一直照料大象的男饲养
员也一同无影无踪。 
  人们最后见到大象和饲养员是前天(即5月17日)傍晚5点多钟。5个小学生来象舍写
生,5点多之前一直用蜡笔为大象画像来着。这几个小学生是大象的最后目击者,后来再
无人见到。因为6点铃一响,饲养员便将象广场的门关上,使人们无法入内。 
  5个小学生异口同声地作证说,那时无论大象还是饲养员都没显出任何异常。大象一
如往常乖乖站在广场中央,不时左右摇晃一次鼻子,眯缝起满是皱纹的眼睛。它已老态龙
钟,动一下身体都显得甚是吃力。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
断气。 
  以上便是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 
  大象之所以被本镇(即我居住的镇)领来饲养,也是因为其年老之故。镇郊的一座小
动物园以经营困难为由关闭的时候,动物们都已通过动物经纪人之手转往全国各地。唯独
这头象由于年纪太老而无法找到主顾,一来哪里的动物园中象的数量都绰绰有余,二来没
一处动物园好事并充裕到足以接收一头似乎马上就心脏病发作死去的举步维艰的大象的程
度。因此,这头象便在所有同伴荡然无存的形同废墟的动物园里无所事事地——当然也不
是说它原来有什么事干——独自滞留三四个月之久。 
  无论动物园还是镇上,对此都相当头痛。动物园方面已将动物园旧址卖给了房地产商
。房地商准备在此建造高层公寓,镇上也签发了开发许可证。象的处理越是长期拖而不决
所付的利息越高。可是又不能把象杀掉。若是猴子或蝙蝠之类,倒也罢了。但杀一头大象
太容易暴露目标。一旦真相大白,问题就非同小可。于是三方一起商量,达成了关于老年
大象处置的协议。(1)象作为镇有财产免费领养;(2)收容象的设施由房地产商无偿提
供;(3)饲养员工资由动物园方面负担。 
  这就是三方协议的内容。正好是一年前的事。 
  说起来,我从一开始便对“大象问题”怀有个人兴趣。大凡有关象的报道我统统剪了
下来。还去旁听了镇议会讨论大象问题的会议。所以现在我才可以如此洒脱如此准确地叙
述此事的发展过程。话也许有些罗嗦,但“大象问题”的处理很可能同大象失踪有相当密
切的关系,还是容我记述下来为好。 
  当镇长签署了协议而即将领养大象之时,议会中以在野党为中心(在此之前我还真不
知道镇议会中有什么在野党)掀起了反对运动。 
  “为什么本镇必须领养大象?”他们质问镇长。其主张可以归纳成以下几条(条条太
多十分抱歉,但我以为这样容易理解):(1)大象问题属于动物园与房地产商私营企业
之间的问题,镇政府没有理由参与;(2)所需管理费、食物费太多;(3)安全问题如何
解决?(4)本镇自费饲养大象的好处何在? 
  他们拉开论战架势——“饲养大象之前,下水道的整治和消防车的购置等镇政府要做
的事情岂非堆积如山?”尽管措词不算尖刻,但言下之意无非是怀疑镇长同房地产有幕后
交易。 
  对此,镇长的意见是这样的:(1)高层建筑群的落成在将极大幅度增加镇的税收,
大象的饲养费之类自然不成问题,镇政府参与这样的项目是理所当然的;(2)象年事已
高,食欲亦不很大,到于加害于人的可能性可以说等于零;(3)象一旦死亡,由房地产
商作为大象饲养地提供的地皮即为镇有财产;(4)象可成为镇的象征。 
  经过长时间争辩讨论,镇上终于决定将大象领养过来。由于自古以来位于城郊住宅地
带,镇上的居民大多生活较为富裕,镇财政也够雄厚。况且人们可以对领养无处可去的大
象这一举措怀有好感。较之下水道和消防车,居民毕竟更容易同情大象。 
  我也赞成镇上饲养大象。出现高层建筑群固然大杀风景,但自己镇上能拥有头大象倒
确实不坏。 
  砍掉山坡上的树林,把小学一座快要倒塌的体育馆移建到这里作为象舍。一直在动物
园照料大象的饲养员跟过来住下。小学生们的残汤剩饭充作象饲料。于是大象被一辆拖车
从封闭的动物园运到新居,在此打发余生。 
  我也参加了象舍的落成典礼。镇长面对大象发表演说(关于本镇的发展与文化设施的
充实),小学生代表朗读作文(象君,祝你永远健康云云),举行了大象写生的评比展览
(大象写生此后遂成为本镇小学生美术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保留项目),身穿翩然
飘然的连衣裙的两名妙龄女郎(算不上绝代佳人)分别给大象吃了一串香蕉。大象则几乎
纹丝不动地静静忍受着这场相当乏味——起码对象来说毫无意味——的仪式的进行,以近
乎麻木不仁的空漠的眼神大口小口吃着香蕉。吃罢,众人一齐拍手。 
  象右侧的后脚套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沉重铁环。铁环连着一条十多米长的粗铁链。铁链
的另一端万无一失地固定在水泥墩上。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其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
100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 
  我不大清楚大象是否对这脚镣心怀不满。不过至少表面上它对套在自己脚上的铁链漠
然置之。它总是以愣愣的眼神望着空间莫可知晓的某一点。每当阵风吹来,耳朵和白色的
体毛便轻飘飘摇颤不止。 
  负责饲养大象的是位瘦小的老人。不知其准确年龄,也许60多岁,也许70有余。世上
有一种人一旦越过某一临界点便不再受年龄左右,这位老人便是其一。皮肤无论冬夏都晒
得又红又黑,头发又短又硬,眼睛不大。面目并没有什么明显特征,唯独向左右突出的接
近圆形的耳朵使得整张脸相形见小,格外引人注目。 
  此人绝对谈不上冷淡,有人搭话肯定给予圆满回答,话也说得井井有条。若他愿意,
也能表现出一副热情的样子——尽管使我觉得有几分勉强。不过原则说来,则像是位沉默
寡言的孤独老人。他看上去喜欢小孩。小孩来时尽可能亲切相待,但孩子们却不大接受老
人的好意。 
  接受这位饲养员好意的只有大象。他住在紧挨象舍的预制板小屋里,从早到晚形影不
离地照料大象。象与饲养员相处的时间已超过10年,二者关系的亲密程度,只消看双方每
个细微的动作和眼神,即可一目了然。饲养员如果想让呆呆站在同一地方的大象移动一下
,只要站在象的旁边用手啪啪地轻拍几下它的前脚并嘀咕一句什么,大象便不堪重负似地
慢慢摇摆着身体,准确移至指定位置,随即仍如刚才那样注视空间的某一点。 
  每到周末,我就去象舍细心观察这情形,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二者的交流是依据何种
原理得以实现的。大象或许能听懂简单的人语(毕竟活的时间长),也可能通过拍脚方式
来把握对方的意图。或者具有心灵感应那类特异功能因而懂得饲养员的所思所想也未可知
。 
  一次我问老人;“您是怎样给大象下命令的呢?”老人笑笑,只回答“长时间相处的
关系”,再没做更多的解释。 
  总之便是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了一年,此后象突然失踪。 
  我一边喝第二杯咖啡,一边将报道再次从头研究一遍。文章写得相当奇妙,俨然福尔
摩斯敲着烟斗说:“华生,快看呀,这篇报道太有趣了!” 
  此报道给人以奇妙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可能支配写报道记者大脑的困惑与混乱。而
困惑与混乱显然起因于情况的非条理性。记者力图巧妙避开条非理性来写一篇“地道的”
新闻报道,但这反而将他自身的混乱与犹豫推向致命的地步。 
  例如,报道上的措词是“大象逃脱”。可是通观全篇报道,显而易见大象并非什么逃
脱,而明明是“失踪”。记者将这种自我矛盾表述为“细节上仍有若干不明确之处”。我
则无论如何不认为事情是可以用什么“细节”什么“不明确”这类老生常谈的字眼敷衍得
了的。 
  首先,问题出在象脚上套的铁环。铁环依然上着锁剩在那里。最稳妥的推论是:饲养
员用钥匙打开铁环从象脚摘下,然后又将其锁好,同象一起逃跑(当然报纸也认识到了这
种可能性)。问题是饲养员手中没有钥匙。钥匙仅有两把。一把为确保安全藏于警察署的
保险柜,另一把收在消防署的保险柜之中。饲养员(或其它什么人)不大可能从中偷出钥
匙。纵使万一偷出,也大可不必把用过的钥匙特意送回保险柜——翌日早打开一看,两把
钥匙全都好好躺在警察署和消防署的保险柜里。既然这样,那么就是说大象势必在不使用
钥匙的情况下将脚从坚不可摧的铁环中拨出,而这除非用锯将象腿锯断,否则绝无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出逃的途径。象舍与“象广场”围了3米多高的坚固栅栏。由于象的安
全管理在镇议会上争论得沸沸扬扬,镇政府采取了对一头老象未免小题大做的警备措施。
栅栏是用混凝土和粗铁棍做成的(费用当然由房地产商出),门口只有一个,且内侧上锁
。象不可能跨过如此要塞般的栅栏跑到外面。 
  第三个问题是象的足迹。象舍后面是陡峭的山坡,象无法攀登。因此象假如真的用某
种手段飞越栅栏,它也只能经前面的道路逃走。然而松软的沙土路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类似
象脚印的痕迹。 
  总而言之,综合分析这篇满是令人困惑和不快措词的新闻报道,根本看不出事件的结
论或实质。 
  当然,自不待言,报纸也好警察也好镇长也好至少表面上都不愿意承认大象失踪这一
事实。警察正以“象或许被人采取锦囊妙计早有预谋地强行掠出,或许自行逃脱”这样的
判断进行侦查,并乐观地预测:“考虑到隐藏大象的困难程度,事件的解决不过是时间问
题”警察还打算请求近郊的猎友会以及自卫队狙击部队出动,一起搜山。 
  镇长召开记者招待会(有关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没有登在地方版,而出现在全国版的社
会版面),就镇政府警备措施上的疏忽进行道歉。同时镇长又强调指出:“同全国任何一
座动物园的同类设施相比,本镇的大象管理体制都毫不逊色,较之标准有力得全面得多。
”还说:“这是充满恶意的、危险而且无聊的反社会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野党的议员重复一年前的论调:“务必追究镇长同企业串通一气而将镇民轻易卷入
象处理问题的政治责任。” 
  一位母亲(39岁)以“不安的神情”说:“短时间内不能放心地让孩子去外面玩了。
” 
  报纸上叙述了本镇领养大象的前后详细经过,并附有大象收容设施示意图。还介绍了
大象简历,以及同象一起失踪的饲养员(渡边升,63岁)的情况。渡边饲养员是千叶县馆
山人,长期在动物园饲养哺乳动物,“由于动物知识丰富为人忠厚诚实,深得有关人员信
赖”。象是22年前由非洲东部送来的。准确年龄无人知晓,其为人更是不得而知。 
  报道的最后,说警察正在向镇民征求有关大象任何形式的情报。我一面喝第二听啤酒
,一面就此沉思片刻。终归还是决定不给警察打电话。一来我不大乐意同警察发生关系,
二来我不认为警察会相信我提供的情报。向那些甚至没有认真设想过大象失踪可能性的家
伙,无论说什么都是徒劳。 
  我从书架中抽出剪报集,将从报纸上剪下的关于象的报道夹在里面。随后洗了洗杯子
碟子,去公司上班。 
  我从nhk晚上7时的新闻节目中看到了搜山的情况。提着装满麻醉弹大型来福枪的猎手
、自卫队和警察们把附近的山一个接一个刮篦子似地搜刮一遍,好几架直升飞机在空中盘
旋。虽说是山,但都位于东京郊外的住宅地边缘,不过是小山包而已。聚集如此之众,只
消一天即可基本搜寻完毕,再说寻找的对象又不是矮小的杀人鬼而是巨大的非洲象,其可
藏身之处自然有限。然而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大象。出现在电视荧屏中的警察署长声称“
仍将继续搜寻”。电视新闻的主持人总结道:“是何人如何使大象逃脱,藏于何处,其动
机何在,一切都还在深深处于迷宫之中” 
  此后继续搜寻数日,大象依旧踪影皆无,当局连点蛛丝马迹也未能找到。我每天都细
看报纸的报道,大凡所能见到的报道统统用剪刀裁剪下来。就连以大象事件为题材的漫画
也不放过。由此之故,剪报集的容量很快到达极限,而不得不去文具店买一册新的回来。
尽管拥有如此数量繁多的报道,却不包括任何一条我想知道的那类事实。报上写的全都是
些驴唇不对马嘴一文不值的内容,诸如什么“依然下落不明”,什么“搜查人员深感苦恼
”,什么“背后是否有秘密组织”等等。大象失踪了一周之后,这方面的报道日见减少,
直至几乎销声匿迹。周刊上倒是刊载了几篇哗众取宠的报道,有的竟拉出算命先生来,不
久也草草收兵了。看上去人们似乎企图将大象事件强行归为拥有不少会员的“不解之谜俱
乐部”这一范畴之中。一头年老的象和一个年老的饲养员纵使从这块土地失去踪影,也不
会对社会的趋势造成任何影响。地球照样单调地旋转,政治家照样发表不大可能兑现的声
明,人们照样打着哈欠去公司上班,孩子们照样准备应付考试。在这周而复始无休无止的
日常波浪之中,人们不可能对一头去向不明的老象永远兴致勃勃。如此一来二去,没有什
么特殊变异的这几个月便像窗外行进的疲于奔命的军队一样匆匆过去。 
  我不时抽时间跑去往日的象舍,观望已无大象的大象住处。铁栅栏门上缠了好几道粗
大的铁链,任凭谁都无从入内。从栅栏空隙窥视,象舍门仍被铁链缠绕着。看样子警察为
了弥补无法找见大象所造成的缺憾,而对失去大象后的象舍加强了不必要的警备。四下寂
寥,空无人影,唯见一群鸽子在象舍房脊上敛翅歇息。广场已无人修剪,开始长满萋萋夏
草,仿佛已等得忍无可忍。象舍门上缠绕的铁链使人联想起森林中牢牢看守着已腐朽得化
为废墟的王宫的巨蟒。大象离去才不过数月,这场所便蒙上了带有某种宿命意味的荒凉面
影,笼罩在雨云一般令人窒息的气氛中。 
  我那次见到她,9月都已接近尾声了。这天从早到晚雨下个不停。雨单调而又温柔细
腻,是这一季节常见的雨,它将在地面打下烙印的夏日记忆一点点冲掉。所有的记忆都沿
着水沟往下水道往河道流去,进入又黑又深的大海。 
  我俩是在我公司举行的产品宣传酒会上见面的。我在一家大型电机公司广告部工作,
当时正负责推销为配合秋季结婚热和冬季发奖金时节而生产的系列型厨房电气用品。主要
任务是同几家妇女杂志交涉,以使其刊载配合性报道。事情倒不怎么需要动脑,但须注意
对方报道写得不失分寸,以尽量不让读者嗅到广告味。作为代价,我们可以在杂志上刊登
广告。世上的事就是要互相扶持。 
  她是一家以年轻主妇为对象的杂志的编辑,参加酒会是为了采访——明知是为人推销
的采访。我正好闲着,便以她为对象,开始讲解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的彩色电冰箱、
咖啡机、微波炉和榨汁机。 
  “至为关键的是谐调性。”我说,“无论式样多好的东西,都必须同周围保持谐调,
不然毫无意思。颜色的谐调,式样的谐调,功能的谐调——这是当今厨室最需要注意的。
据调查,一天之中主妇在厨室的时间最长。对主妇来说,厨室是她的工作岗位,是书斋,
是起居室。因此她们都在努力改善厨室环境,使其多少舒服一点。这与大小没有关系。无
论大小,好的厨室原则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简洁性、功能性、谐调性。而本系列便是依据
这一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举例说来,请看这个烹调板……” 
  她点着头,在小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其实她并非对这类采访特别怀有兴趣,我对烹调
板也没什么偏爱,我们不过在完成各自的工作而已。 
  “看来你对厨房里的事相当熟悉。”她在我讲解完后说道。 
  “工作嘛!”我做出商业性笑容回答。“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做菜——这与工作无关—
—做的简单,但天天做。” 
  “厨房真的需要谐调性?”她问。 
  “不是厨房,是厨室。”我纠正道。“本来怎么都所谓,可公司有这样那样的规定。
” 
  “对不起。那么厨室真的需要谐调性?是你个人的意见?” 
  “至于我的意见,不解掉领带是无可奉告的。”我笑着说,“不过今天算是例外。我
想就厨室来说,讲究谐调性之前,应该备有若干必不可少的东西。问题是那种因素成不了
商品。而在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上,成不了商品的因素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 
  “世界果真是急功近利的不成?” 
  我从衣袋里掏出香烟,用打火机点燃。 
  “随便说说罢了。”我说,“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容易明白,工作也容易进行。这
类似一种游戏,或曰本质上急功近利,或曰急功近利式的本质——说法五花八门。而且只
有这样认为,才不至于招风惹浪,才不至于出现复杂问题。” 
  “妙趣横生的见解!” 
  “谈不上什么妙趣,人人都这样看待。”我说,“对了,有一种香槟不算很坏,如何
?” 
  “谢谢,恕不客气。” 
  随后,我和她边喝香槟边海阔天空地聊起来,聊着聊着,聊出几个两人共同的熟人。
不仅如此,我的妹妹同她碰巧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我们于是以几个这样的名字为线索较为
顺利地展开话题。 
  她也罢我也罢都是单身。她26,我31。她戴隐形眼镜,我架着普通镜片。她赞赏我领
带的颜色,我夸奖她的上衣。我们谈起各自所居公寓的租金,也就工资数额和工作内容发
了些牢骚。总之我们是相当亲密起来了。她是位顾盼生辉的妩媚女性,丝毫没有强加于人
的味道。我站着同她在那里谈了大约20分钟,没有发现任何不可以对她抱有好感的理由。
 
  酒会快结束时,我邀她走进同一宾馆里的酒吧,坐在那里同她继续交谈。透过酒吧巨
大的窗扇,可以看见初秋的雨幕。雨依然无声无息地下着,远处街道的光亮糅合着各种各
样的信息。酒吧里几乎见不到客人,潮乎乎的沉默统治着四周。她要了达伊吉莉鸡尾酒,
我要的是加冰苏格兰威士忌。 
  我们一边喝着各自的杯中物,一边像多少有些亲密起来的初次见面的男女那样说着在
酒吧里常说的话:大学时代,喜欢的音乐,体育,日常习惯等等。 
  接着,我提起大象。至于话题为什么突然转到大象身上,我已记不起其中关联。大概
谈到某种动物,由此联上了大象。也有可能我是极其无意识地想向某人——似可与之畅所
欲言的一个人——阐述我对大象失踪的看法。或者是仅仅借助酒兴也未可知。 
  话一出口,我便意识到自己提出的是现在最不适宜的话题。我不应该谈起什么大象。
怎么说呢,这个话题早已成为过去。 
  于是我想马上收回话头。糟糕的是她对大象失踪事件怀有非同一般的兴致。我一说自
己看过好几回大象,她便连珠炮似地发出质询: 
  “什么样的象?你认为是如何逃跑的?平时它吃什么?有没有危险?”如此不一而足
。对此,我按照报纸上的口径轻描谈写地解说了一遍。看样子她从我的口气中感觉出了异
乎寻常的冷淡——我从小就很不善于敷衍。 
  “象不见的时候大吃一惊吧?”她喝着第二杯达伊吉莉,若无其事地问。“一头大象
居然突然失踪,肯定谁都始料未及。” 
  “是啊,或许是。”我拿起一枚碟子里的炸薯片,分成两半,吃了一半。男侍转来,
另换了一个烟灰缸。 
  她饶有兴味地注视了一会我的脸。我又叼起一支香烟点燃。本来戒烟已有3年之久,
而在大象失踪之后,又开始重操旧业。 
  “所谓或许是,就是说关于大象失踪多少有所预料?”她问。 
  “谈不上什么预料!”我笑了笑,“一天大象突然消失,这既无先例又无必然性,也
不符合事理。” 
  “不过你这说法可是非常奇特,嗯?我说‘一头大象居然突然失踪,肯定谁都始料未
及’,你回答‘是啊,或许是’。而一般人是绝不至于这样回答的。或者说‘一点不错’
,或者说‘说不明白’。” 
  我向她含糊地点了下头,扬手叫来男侍,让他再送一杯苏格兰威士忌。等威士忌的时
间里,我们暂且保持沉默。 
  “我说,我不大理解,”她用沉静的口气说,“刚才你还一直说得头头是道,在提起
大象之前。可一提起大象,你说话就好像一下子变得反常。听不出你想表达什么。到底怎
么回事?莫非在大象上面有什么不好启齿的地方?还是我的耳朵出了毛病呢?” 
  “你的耳朵没有毛病。”我说。 
  “那么说问题在你罗?” 
  我用手指把酒杯里的冰块拨弄得旋转不止。我喜欢听冰块相撞的声音。 
  “并未严重得要用问题这个字眼。”我说,“不足挂齿的小事。也没有什么可向别人
隐瞒的,不过是因为我没有把握说透而没说罢了。如果说是奇特,也确实有点奇特。” 

  “怎么奇特?” 
  我再无退路,只好喝口威士忌,开始叙说: 
  “其中一点要指出的是,我恐怕是那头失踪大象的最后一个目击者。我见到大象是5
月17日晚上7点左右,得知大象失踪是第二天近午时分。这段时间再没有人见过大象。因
为傍晚6点象舍就关门了。” 
  “逻辑上不好明白。”她盯住我的眼睛,“既然象舍已经关门,你怎么还能见到大象
呢?” 
  “象舍后面是一座悬崖样的小山。山是私有山,没有像样的路可走,上面只有一个地
方可以从后面窥视象舍。而知道这个地方的,想必只我一人。” 
  我这一发现完全出于偶然。一个周日下午,我去后山散步迷了路。大致判断方位行走
之间,碰巧走到了这个地方。那是块平地,大小可供一个睡觉。透过灌木丛空隙朝下一望
,下面正是象舍的房脊。房脊稍往下一点有个相当大的通风口,从中可以清楚看到象舍里
面的光景。 
  从此以后,我经常去那里观望进入象舍里边的大象,逐渐成了习惯。如果有个问何苦
如此不厌其烦,我也回答不好。只是想看大象的私下表现而已,没有什么深刻的理由。 

  象舍里黑暗之时,自然看不见大象。但刚入夜时饲养员打开象舍电灯为大象做这做那
,我因之得以一一看在眼里。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象舍中只剩大象与饲养员时,看上要比在人前那种公开场合表现
得远为亲密无间。这点只消看他们之间一个小小的举动即可一目了然。甚至使人觉得白天
时间他们有意克制感情,以免被人看出彼此的亲密程度,而到单独相守的夜晚便完全无此
顾虑。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在象舍中有什么特殊举动。进入象舍之后,大象依然一副呆愣愣
的样子,饲养员也一味地忙他作为饲养员的当务之急:用甲板刷给大象刷洗身体,归拢拉
在地板上的巨大粪团,收拾其吃过的东西。尽管如此,其彼此间结下的信赖感所酿出的独
特的温馨氛围不容你无动于衷。饲养员打扫完地板,大象便摇晃着身子在饲养员背部轻轻
叩击几下。我很喜欢观看大象的这个动作。 
  “以前你就喜爱大象?我是说不仅仅限于这头象……”她问。 
  “是的,我想是这样。”我说,“大象这种动物身上有一种拨动我心弦的东西,很早
以前就有这个感觉,原因我倒不清楚。” 
  “所以那天也同样傍晚一人登后山看象去了,是吧?”她说,“呃——5月……” 
  “17日,”我接道,“5月17日晚上7点左右。那时节白天变得很长,空中还剩有一点
火烧云。不过象舍里已经灯火通明。” 
  “当时象和饲养员都没有什么异常?” 
  “既可以说没有异常,又可以说有异常。我无法说得准确。因为毕竟不是相距很近。
作为目击者的可靠性也可以说不是很高。” 
  “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喝了一口因冰块融化而酒味变淡的威士忌。窗外的雨仍下个不止,既不大下,又不
小下,俨然一幅永远一成不变的静物画。 
  “也不是说发生了什么。”我说,“象和饲养员所作所为一如往常。扫除,吃东西,
亲昵地挑逗一下,如此而已。平日也是如此。我感到不对头的只是其平衡。” 
  “平衡?” 
  “就是大小平衡,象和饲养员身体大小的比例。我觉得这种比例较之平时多少有所不
同,两者之差似乎比平时缩小一些。” 
  她把视线投在自己手中的达伊吉莉杯上,静静注视良久。杯里冰块已经化了,如细小
的海流试图钻进鸡尾酒的间隙中去。 
  “那么说象的身体变小了?” 
  “也许是饲养员变大了,也可能双方同时变化。” 
  “这点没告诉警察?” 
  “当然没有。”我说,“即使告诉,警察也不会相信,况且我若说出在那种时候从后
山看大象,自己都难免受到怀疑。” 
  “那,比例与平时不同这点可是事实?” 
  “大概。”我说,“我只能说是大概。因为没有证据,而且我说过不止一次——我是
从通风口往里窥的。不过我在同一条件下观看大象和饲养员不下数十次,我想总不至于在
其大小比例上发生错觉。” 
  噢,也许眼睛有错觉。当时我好几次闭目摇头,但无论怎么看象的体积都与平时不同
,的确有些缩小。以至一开始我还以为镇上搞来一头小象呢。可是又没听说过(我绝不会
放过有关象的新闻)。既然如此,那么只能认为是原来的老象由于某种原因而骤然萎缩。
而且仔细看去,象高兴似地抬右脚叩击地面,用多少变细的鼻子抚摸饲养员的后背。 
  那光景甚是不可思议。从通风口密切注视里面的时间里,我觉得象舍之中仿佛流动着
唯独象舍才有的冷冰冰的另一种时间,并且象和饲养员似乎乐意委身于将彼此卷入——至
少已卷入一部分——其中的新生体系。 
  我注视象舍的时间总共不到30分钟。象舍的灯比往常关得早,7时30分灯便熄了,所
有一切都笼罩在黑暗之中。我在那里等了一会,等待象舍的灯重新闪亮,但再未闪亮。这
便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大象。 
  “那么说,你是认为象就势迅速萎缩变小而从栅栏空隙逃走了?还是认为完全消失了
呢?”她问。 
  “不清楚。”我说,“我只是力图多少准确地记起自己亲眼见过的场面,此外的事几
乎没有考虑。眼睛获得的印象实在太强烈了,坦率地说,我恐怕根本无法从中推导出什么
。” 
  以上就是我关于大象失踪说的所有的话。不出我最初所料,这些话作为刚刚相识的年
轻男女交谈的话题未免过于特殊,况且其本身早已完结。说罢,两人之间出现了许久的沉
默。在谈完与其他事几乎毫不相关的大象失踪的话之后,我也罢她也罢都不知再提起什么
话题为好。她用手指摩挲鸡尾酒杯的边缘。我则看着杯垫上的印字。反复看了25遍。我还
是后悔自己不该提起什么大象,这并非可以随便向任何人开诚布公那种性质的话。 
  “过去,家里养的一只猫倒是突然失踪来着,”过了好久她开口道,“不过猫的失踪
和象的失踪,看来不是一回事。” 
  “是啊,从大小来说就无法相比。”我说。 
  30分钟,我们在宾馆门口告别。她想起把伞丢在了酒吧,我乘电梯帮助她取回。伞是
红褐色的,花纹很大。 
  “谢谢了!”她说。 
  “晚安。”我说。 
  此后我和她再未见面。一次就刊登广告的细节我们通过电话,那时我很想邀她一起吃
饭,但终归还是作罢。用电话讲话的时间里,蓦地觉得这种事怎么都无所谓。 
  自从经历大象失踪事件以来,我时常出现这种心情。每当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
无法在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回避这一行为所可能带来的结果之间找出二者的差异。
我往往感到周围正在失去其固有的平衡。这也许是我的错觉。也许是大象事件之后自己内
部的某种平衡分崩离析从而导致外部事物在我眼睛中显得奇妙反常。责任怕是在我这一方
。 
  我仍然在这急功近利式的世界上依据急功近利式的记忆残片,到处推销电冰箱、电烤
炉和咖啡机。我越是变得急功近利,产品越是卖得飞快。我们的产品宣传会所取得的成功
甚至超过了我们不无乐观的预想。我于是得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或许人们是在世界这个
大厨室里寻求某种谐调性吧。式样的谐调,颜色的谐调,功能的谐调。 
  报纸几乎不再有大象的报道。人们对于自己镇上曾拥有一头大象这点似乎都已忘得一
干二净。仿若广场上一度茂盛的杂草,业已枯萎,四周开始漾出冬的气息。 
  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8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