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ndfall (暖暖*GG是奴隶主),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悠悠此情,悠悠此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24 13:07:15 2003), 站内信件
悠悠此情,悠悠此情
—读玛格丽特·杜拉斯《悠悠此情》
伊 甸
七十一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走进少女时代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爱情,就像戴望舒走
进他的雨巷,一片朦胧的诗意四处弥漫开来。一个身穿连衣裙、头戴毡帽的法国小姑娘独
自倚在湄公河渡船的舷墙上,出神地凝望着两岸薄雾笼罩的树木和村舍。河水在悄无声息
然而快速地流淌,就像她体内奔流不羁的血液。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百无聊赖正是一种期
待,这种不自觉的来自生命本能的期待是比某种目的明确的期待更有力量的、更焦灼的期
待,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宿命的召唤。
他不是骑士,不是白马王子,甚至不是男性中的佼佼者,他只是靠了命运的恩赐,是
一个富家子弟而已。但后来正是这个“富”字,使他不得不屈服于掌管着数百万财产的父
亲的压力,按照十年前由家庭订的婚约,同一个门当户对的“堆金积玉,戴着钻石首饰”
的富家小姐结了婚。他是一个极其平凡、缺乏个性的中国男人,他怯懦,伤感,优柔寡断
,但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柔情,一种像丝绸衣服那样非常和顺与体贴的柔情。“看见我哭
他也哭了”,“他在痛苦中,还依然那么温柔”,“他脸贴脸,吮吸她的泪珠”……这已
足够征服一个自卑的孤独的在生活中缺少阳光和鲜花的少女。他们在泪水、怅惘与沉默之
中相爱,有时疯狂,有时忧郁,有时绝望,有时是痛断肝肠的欢乐,但总是无比温柔,无
比温柔。
“当邮船发出第一声告别的鸣叫的时候,当撤掉舷梯,拖轮开始拖它离开陆地的时候
,她哭了,但是不能当众抛洒眼泪,因为他是华人,不应当为这种情人哭泣”。她像当初
与他相识时那样俯在舷墙上,她知道他正坐在那辆她熟悉的黑色轿车里颓丧地凝望着她。
渐渐地,轿车消逝了,港口消逝了,陆地消逝了,一切消逝了,消逝得不留下任何踪影,
仿佛湄公河边的这段故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虽然留下美丽而痛楚的回忆,但回忆,总像梦
一样虚无缥缈。小说从头至尾不出现那位少女的名字,一会儿是“我”,一会儿是“她”
,一会儿是“白人少女”。正是女主人公名字的缺席,使她成为我们大家的情人。她就是
我们当初爱得销魂荡魄的那位少女,她就是被我们时而看作天使时而看作妖精实际上既非
天使亦非妖精的可爱又可恨的那位少女,她就是让我们撕心裂肺痛苦过的那位少女,她就
是一去不回头把我们掷在永恒的孤独和绝望中的那位少女……
多少年过去了,他给她挂了个电话,“他对她说,他还像从前那样爱她,他对她的爱
始终不渝,至死不变”。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这无比朴实的一句话却像刀一样深深刺进
我们的心脏,我们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痛,然而,我们的心脏已流不出血来。一切已经消逝
,“始终不渝,至死不变”又有什么意义?爱仅仅是一句没有任何证明和证据的空话的时
候,爱不以任何方式显现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呢?它什么也不是。
那个同样不出现名字的男人,小说中除了用“他”字来指代他以外,好几处都称他为
“堤岸那个情人”。“堤岸”,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堤
岸”既是一种阻隔,又是一种依赖。河水和堤岸一起延伸,悠长而又曲折。河水既依偎在
堤岸的怀里,又常常冲溃堤岸。堤岸既亲热地拥抱着河水,又竭力束缚着河水。我们都是
“堤岸那个情人”,我们常常在汹涌不羁的爱情面前暴露出男人的畏怯。我们不配享有强
烈而永恒的爱。然而,我们毕竟渴望……
少女原来以为她并没有真正爱过“堤岸那个情人”,然而,当肖邦的乐曲像上天的神谕弥
漫在漆黑的海面上,少女突然感到了内心的疼痛。“少女站起身来,仿佛也要自杀,也要
投入大海,继而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那个男人,她突然不敢断定自己没有爱过他,可
能她没有意识到这种爱,因为它淹没在历史中,如同沉入水里一样,因为直到现在,直到
音乐在海面流转的一刻,她才重新发现这种爱情。”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发现自己爱过,
同时被所爱的人爱过,发现自己为爱而迷醉过,痛苦过,疯狂过,发现自己有滋润整个生
命的爱的回忆,那实在是人生最高的荣耀和幸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87.220.17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