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转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8 10:18:50 1999), 转信

发信人: stonexu (欢迎大家为<清华文刊>赐稿),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Oct 16 08:14:21 1999)

                                 郭宏安

    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劈头就看见这么一句:“今天,妈妈死了。”紧接着

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已像石子投入水中,生

出第一圈涟漪……

    《局外人》的第一句话实在是很不平常的。“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

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成年人多半要说“母亲……”的。然而说话人恰恰不是孩

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他在临刑前,以一种极冷静极枯涩、却又不乏幽

默、有时还带点激情的口吻讲述他那极单调极平淡、却又不乏欢乐、有时还带点偶

然的生活,直讲到被不明不白地判了死刑。默而索不说“母亲”而说“妈妈”,这

首先就让我们感动,凄凄然有动于中。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

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然而他竟没有哭!不惟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

也没有哭,而且他还在母亲的棺材(他居然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看母亲!)面前

抽烟、喝咖啡……我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

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

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时,我们几乎不能不怀疑他对母亲的感情了。也许我

们先前的感动会悄悄地溜走,然而竟没有。默而索不单是令我们凄然、愤然,他尤

其让我们感到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

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

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对按理说人人向往的巴黎,他

竟有这样的评价:“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

“怎么样都行”,要一定让他说是否爱她,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他迷

迷糊糊地杀了人,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有兴趣断定自己的辩护律师的“才

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就在临刑的前夜,他觉醒了:“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

夜”,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

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似乎还嫌人们惊讶得不够,接着又说: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

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这是《局外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句很不平常的话。

    以很不平常的话开头,以很不平常的话结尾,使《局外人》成为一本于平淡中

见深度、从枯涩中出哲理的很不平常的书。我们的凄然,我们的愤然,我们的愕然,

使我们不能不想一想:这位默而索究竟是何等样人。奇人?怪人?抑或是常人?多

余人?畸形人?抑或是明白人?

    有人说他是白痴。从他生活态度的萎靡消极,从他对人对事的反应的机械迟钝,

从他对周围人们遵奉的价值观念的无动于衷,从他对本能的、即刻的肉体满足的强

烈要求,从这些方面看,他确乎有些是。然而,他知道别人都为他失去母亲难过。

他惟恐养老院院长因他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而责怪他,对于能否在母亲的棺材前抽烟

也曾有过犹豫。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不乏判断力,例如他从那些看过电影回来

的“年轻人的举动比平时更坚决”,推断出“他们刚才看的是一部冒险片子”。他

尤其对太阳、大海、鲜花的香味等十分敏感。当神甫劝导他皈依上帝的时候,他可

以揪住神甫的领子,把他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进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

发泄出来”。这样一个敏感、清醒、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怎么可能是白痴呢?

    有人说他是个野蛮人。怕也不尽然,或竟可以说似是而非。在法国作家的笔下

曾经多次出现过野蛮人或远离人类文明的化外之人的形象。他们纯朴善良,弃圣绝

智,无知无识,不知有欺诈,亦不知有善恶,若一旦有机会进入文明社会,其结果

不是逃离便是堕落。他们无例外地成为作家们歌颂的对象,如蒙田、卢梭、夏多布

里昂等。默而索只有一点和他们相像,即对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阳光、大海、

清凉的夏夜却如鱼得水,或者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然而默而

索并非生活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他是法国人,是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府

阿尔及尔的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他还读过大学!只此一端就使他不但成不了野蛮

人,怕连个平头百姓也做不得,他有文化,可以给同伴解释电影的内容,可以帮助

邻居写相当微妙的信。他还读报!而读报,按加缪(或他的人物克拉芒斯)的说法,

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之一,另一个特点是通奸(见《堕落》)。因此,默而索之自

绝于乃至见弃于人类社会,显然不是由于野蛮人的原因所致。他曾经有过符合人类

社会的价值标准的“雄心大志”,他对违反传统行为模式的举措经常有一种过失感,

但他终于认识到这一切都“无所谓”,并不能改变生活。这样一个有意识地拒绝文

明社会的人怎么可能是野蛮人呢?

    有人说他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那么,一般人的理性是什么呢?

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抱负,对地位和金钱

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

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爱她”,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

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默而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

对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他不想说谎,而不说谎不单是不说假话,也

包括了不夸大其辞。他“不说废话”,而加缪认为:“男人的丈夫气概并不体现于

言辞,而是体现于沉默。”他被判死刑后,曾经进行过那么复杂微妙的思索,甚至

在想象中“改革了刑罚制度”。他对神甫的信仰作出过最严厉的判断:‘他的任何

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对人类的处境作出了“进退两难,出路

是没有的”悲观概括,这样的人,难道可以说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鸣?

    默而索既非白痴,又非野蛮人,更不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他是一个

有着正常的理智的清醒的人。然而他却不见容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因为他杀了人。

检察官指控:“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诚然,默而索埋葬母亲时没有哭,难道说他这就犯下了死罪吗?从习俗的角度

看,表示悲痛只有哭泣,别无他途。死了人总是要哭的,连器具也有叫哭丧棒的,

不独死者亲属哭,甚至可以雇人来哭,中国有,甚至科西嘉也有,如高龙巴。这种

由习俗规定的行为模式,是生活在社会中、并与社会合拍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从这

个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来看,默而索之不哭便被看成了禽兽的行为,为人类

社会所不容。

    当然,法律不会这样愚蠢,径直将“不哭”判为弑母,它总要寻出“正当”的

理由来要一个人的脑袋。这理由在默而索身上恰好有一个:他杀了人。我们从旁观

者的立场看,默而索杀人实在是出于正当防卫的动机,只不过是他“因为太阳”

(而他是那样地喜欢太阳)而判断失误,使正当防卫的可辩护性大大地打了折扣。

尤其是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从“以习俗的观点探索灵魂”这一共

同立场出发,他的所谓“正经人,一个正派的职员,不知疲倦,忠于雇主,受到大

家的爱戴,同情他人的痛苦”之类的辩护,自然抵挡不住检察官的“怀着一颗杀人

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的指控。从法律的观点看,检察官的指控无懈可击,律师

的辩护软弱无力,默而索必死无疑。但从解除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和传统行为模

式的制约的人性的观点看,默而索实在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地方。他没有哭死去

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

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

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他是曾经有过但后来抛弃了所谓“雄』心大志”。

他拒绝接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

然而社会为了自身的安定恰恰要求它的成员信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

一个人的灵魂就会变成一片荒漠,令检察官先生们“仔细探索”而“一无所获”;

就会“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令检察官先生们“意识到某种神圣

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此,站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的立场,量刑的标准其实

并不在罪行的轻重,而在它对社会秩序的威胁程度,而所谓威胁程度,则全在于检

察官一类人的眼力。法律的这种荒唐实在并非没有来由的。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

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

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这个社会需要和它一

致的人,背弃它或反抗它的人都在惩处之列,都有可能让检察官先生说:“我向你

们要这个人的脑袋……”默而索的脑袋诚然是被他要了去:社会抛弃了他,然而,

默而索宣布:“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时,不是可以说

是他抛弃了社会吗?谁也不会想到默而索会有这样的宣告,然而这正是他的觉醒,

他认识到了人与世界的分裂,他完成了荒诞的旅程的第一阶段。

    我们终于说到了“荒诞”。谈《局外人》而不谈荒诞,就如同谈萨特的《恶心》

而不谈存在主义。加缪写过以论荒诞为主旨的长篇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

事实上,人们的确是常常用《西绪福斯神话》来解释《局外人》,而开此先例的正

是萨特。他最早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认定《局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是一

本“关于荒诞和反对荒诞的书”。我们读一读《西绪福斯神话》,就会知道,萨特

的评论的确是切中肯失的。加缪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荒诞的种种表现,例如:人和生

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怀有希望的精神和使之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裂;肉

体的需要对于使之趋于死亡的时间的反抗;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使人的理解成为不

可能的那种厚度和陌生性;人对人本身所散发出的非人性感到的不适及其堕落,等

等。由于发现了“荒诞”,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

等顿时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小说于是从哲学上得到了阐明。当加缪指出,“荒

诞的人”就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人”的时候,我们是

不难想到默而索的。尤其是当加缪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

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

人”的时候,我们更会一下子想到默而索的。“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局

外人”就是具有“清醒的理性的人”,因为“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

理性。”于是,人们把默而索视为西绪福斯的兄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当然,

萨特评论的权威性,也由于得到了加缪的主观意图的印证,而更加深入人心。加缪

在1941年2月ZI日的一则手记中写道:“完成《神话》。三个‘荒诞’到此结束。”

我们知道这三个“荒诞”指的是: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小说《局外人》和

剧本《卡利古拉》。三者之间的关系于此可见。这种三扇屏式的组合似乎是加缪偏

爱的一种形式,例如哲学随笔《反抗者》、小说《鼠疫》和剧本《正义者》。这是

后话,不及细论。

    阅读《西绪福斯神话》,固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局外人》,但是,如果《西绪

福斯神话》对于《局外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理解的帮助,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

一部分,我想这并不是作为小说的《局外人》的一种荣幸,而只能是它的一大缺欠,

因为这说明,《局外人》作为小说来说不是一个生气灌注的自足的整体,充其量不

过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罢了。幸好事实并非如此。《局外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

小说,它以自身的独立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

所以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是晦

涩的,还是清晰的?是合乎理性的,还是不可理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

还是痛苦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还是分裂矛盾的?默而索不仅是

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智的人,而且还是个明白人,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这些问题,

而他最后拒绝进入神甫的世界更是标志着一种觉醒:他认识到,“未来的生活并不

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默而索是固执的,不妥协的。他追求一种真理,虽死而

不悔。这真理就是真实地生活。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

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我想这话

是不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默而索是一位智者,因为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

道:“如果智者一词可以用于那种靠己之所有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来生活的

人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智者。”默而索显然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要“义无

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相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因

此,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虽然让人感到惊讶,却并不是不可理解

的,因为加缪认为:“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

于荒诞的发现”。当然,默而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在此之前,他是生活在

荒诞之中而浑然不觉,是一声枪响惊醒了他,是临近的死亡使他感觉到对于生的依

恋。于是,默而索成了荒诞的人。局外人就是荒诞的人,像那无休止地滚动巨石的

西绪福斯一样,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而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

幸福的。”

    《局外人》的读者可以不知道默而索什么模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但

他们不可能不记住他,不可能不在许多场合想到他。默而索将像幽灵一样,在许多

国家里游荡,在许多读者的脑海里游荡。如果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

了,那他们可以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法国或类

似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个默而索……

--

        在遥远的南方。极热。在南国的蔷薇光中......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6

7.4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