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nter (城市猎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an  8 20:19:39 2000), 转信

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
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
----
  法国农民在18世纪不再受那些封建小恶霸的欺凌;来自政府的强暴行为也很少涉及

他们;他们享受着公民自由,拥有部分土地;但是所有其他阶级的人都离弃他们,他们

处境之孤单也许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仅见。这是一种新奇的压迫,其后果值得单独加以

详细考察。
    自17世纪初期,据佩雷费克斯说,亨利四世便抱怨贵族抛弃乡村。到18世纪,逃离

农村几成普遍现象;那个时代的所有文献都指明了这点,并为之感到痛惜:经济学家在

他们的书里,总督们在通信中,各农业协会在论文中都指出这点。在人头税登记簿里可

以找到确凿证据。人头税是在实际住所征收的:所有大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的人头税都

在巴黎征收。
    农村里几乎只剩下家道小康、无力脱身的贵族。他们与农民为邻,朝夕相处,其处

境在我看来,是富庶的所有者从未见过的。既然不再是农民的首领,他们也就不像昔日

那样有心照顾、帮助和领导农民;另一方面,既然不像农民一样承担公共捐税,他们就

不会对农民的凄楚抱有满腔同情,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经历;也不会分担农民的苦衷,因

为他们无切肤之痛。这些农民不再是他们的臣民,而他们也还未成为农民的同胞:这种

现象是史无前例的。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种心灵上的不在地主制,假如可以这样说的话,它比严格意义上

的不在地主制更频繁、更有效。因此,仍在自己土地上居住的贵族常常抱有他不在乡间

时他的管家的种种观点和感情;像管家一样,他认为佃农只不过是债务人,对这些人他

百般勒索,凡是按法规或惯例属于他的东西都不放过,结果这些封建残余权利的勒索竟

比封建时代还要苛刻。
    他经常负债累累,始终穷困潦倒,在城堡里,一般过着极端吝啬的生活,心里盘算

的只是攒钱,以便过冬时进城挥霍。老百姓说话通常一针见血,他们给这类小贵族起了

个名字,用猛禽中身量最小的那种来称呼他:燕隼(le hobereau)。
    无疑,人们会拿单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谁能否认在当时也有很多富庶的所有者无时无刻不计利害地关心着农民的福利?但是这

样做的人恰好与他们新的社会地位的规律相抵触,不管他们愿意与否,这条规律促使他

们对农民漠不关心,同样也促使他们从前的附庸心怀仇恨。
    人们常把贵族离弃农村归因于某些大臣、某些国王的特殊影响:有些人归之于黎世

留,另一些人归之于路易十四。确实,君主制最后三个世纪中,使贵族与人民分离,将

贵族吸引到宫廷进入仕途,这差不多一直是历代君主的主导思想。特别是在17世纪,当

时贵族阶级还令王权生畏。向总督提出的种种问题中还有这样的问题:“你的省里的贵

族愿意留在老家还是愿意离开?”
    有一个总督写信答复了这个问题;总督在信中抱怨他省内的贵族不愿在国王身边尽

义务,反而甘愿和农民呆在一起。
    不过请特别注意这点:这里谈到的省份乃是安茹;这就是后来的旺代。据说,唯有

这些拒绝向国王尽义务的贵族,后来拿起武器,捍卫法国的君主制,并为之战斗捐躯;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耀,全在于他们能够把农民吸引在他们周围,尽管有人指责他们

乐于在农民中间生活。
    然而,当时构成民族头脑的那个阶级离弃农民的现象,决不能归因于某几个国王的

直接影响。这种现象的首要而持久的原因不在于某些个人意志,而在于各种制度的缓慢

而不断的运动;18世纪政府欲割除弊端,但连弊端的扩展也无法控制,这就是明证。随

着贵族彻底失去政治权利和地方自由的消失,贵族的迁移增多了,人们无须再去引诱他

们出走,他们已无心留下:田园生活对他们已变得兴趣索然。
    这里我论述贵族的话应理解为全国各地富有的地产主:
    中央集权的国家,开明有钱的人纷纷离去的乡村;我能否更进一步说:中央集权的

国家,耕作粗放陈旧的国家,并评论一下孟德斯鸠深刻的话语,同时明确其含义。孟德

斯鸠说:
    “土地出产之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居民是否享有自由。”不过我不

想离题太远。
    我们在别处已经谈到资产者抛下农村,千方百计在城市找一栖身之地。旧制度的全

部文献对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文献证明,农村里几乎从未见过超过一代的富裕农民。

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

一官半职。时至今日,法国种田人对使其致富的这个行业还常常表现出一种奇特的厌恶

心理,这种现象应上溯到这个时期。原因已消失,但后果尚存。
    真正说来,长期居住在农民当中并和农民保持不断联系的唯一有教养的人,或按英

国人的说法,唯一的绅士,就是本堂神甫;尽管伏尔泰有言在先,假如本堂神甫本人不

是那样紧密地、明目张胆地同政治权力制度相联系,他本可以成为农村居民的主宰;政

治权力制度固然给了本堂神甫许多特权,但是他也部分地激起了人民对这种制度所产生

的仇恨。
    就这样,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

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

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这在欧洲任何一个文明大民族都未曾见过,即使在法国,这

也是晚近现象。14世纪的农民受压迫更深,得到的救助也更多。贵族有时对农民施以暴

虐,但他们从未抛弃农民。
    18世纪,村庄是一个共同体,一切成员都贫穷、蒙昧、粗野;村里的行政官也同样

不识文墨,遭人轻视;村子里的理事大字不识;村里的收税人不会亲手清理邻人和自己

财产的帐目。昔日的领主不仅已无权统治农民,而且在他们看来,介入村庄的治理简直

有损身份。制订军役税,征集自卫队,决定徭役,这些都是卑下的行当,是理事的职业

只有中央政权才关注农村共同体,由于中央政权地处遥远,对共同体中的居民尚无畏惧

所以它关注共同体只不过是想从共同体捞取油水罢了。
    现在来看看一个被抛弃的阶级的境况吧。既无人想对它施以暴政,也无人试图开导

它、为它服务。
    封建制度压在农村居民身上的种种最沉重的负担无疑已经撤销或减轻了;但是,有

一点人们却不甚了解,那就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负担,也许较前更为沉重。农民不再

承受其先辈所遭受的全部苦难,但他却经受着其先辈闻所未闻的许多痛苦。
    众所周知,两个世纪以来,几乎全靠农民的血汗,军役税增加了十倍。这里必须解

释人们向农民征收军役税的方式,以便说明在那些文明的世纪里,有哪些野蛮的法律还

能够制订或维持,而国家中最有教养的人却无动于衷,并不想改变这些野蛮法律。
    在1772年总监本人写给各省总督的一封密函中,我找到了有关军役税的描述,这幅

图画堪称是一帧精确简明的小小杰作。这位大臣说道:“军役税在摊派上是任意的,在

征收时是连带责任的,在法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对人而不对物的,随着每年纳税人的财

产状况的变动,军役税也不断发生变化。”
    几句话便概括了一切;没有比这几句话更巧妙地形容这个人们以此自肥的弊端了。

    教区每年规定应缴纳的全部税额。照这位大臣所说,税额不断变化,乃至种田人前

一年无法料知下一年应付多少。在教区内,每年随便任命一位农民为收税员,由他负责

将捐税负担分配到所有其他人身上。
    我答应要讲一下这个收税员的处境。让我们来听听1779年贝里的省议会的发言吧;

这个省议会是无可指责的:它完全是由不缴纳军役税的、由国王选定的特权者们组成的

它在1779年说道:“鉴于大家都不愿当收税员,每个人就必须轮留担任。因而征集军役

税的责任便每年委托给一个新收税员,不论其能力高低,正直与否;每年纳税人名册的

制订也就受到制订人的人品的影响。收税员的畏惧、软弱或罪恶都可以在名册上找到印

迹。此外,他怎样能把这桩事做好呢?他是在黑暗中摸索;因为谁确切知道邻人的财富

多寡,以及这份财富与那份财富之间的比例?然而这只能凭收税员的意见来判断,他要

以他的所有财产乃至人身,对收税员的职务负责。通常在两年之内,他必须花一半时间

奔走于纳税人之家。
    凡不识字者必须在邻居中找人替补。”
    更早一些时候,蒂尔戈曾经讲到另一个省的情况:“这一职务给那些任职者带来绝

望,几乎总是以破产告终;就是这样村里全部殷实之家陆续被陷入贫困。”
    然而这倒霉人的身上不乏横征暴敛的本领;他一身二任,既是牺牲品,又是暴君。

在任期内,他不仅自己破产,他的手中也掌握着大家破产的命运。还是那个省议会说的

好:“对他的亲属、他的朋友和他的邻居的优惠,对他的敌人的仇恨及报复,对庇护者

的需求,唯恐引起派活的有钱公民的不快,所有这些在他的心中与正义感搏斗。”恐惧

常常使收税人变得残酷无情;在有些教区里,没有催税员和执达员陪同,收税员便寸步

难行。1764年有位总督致函大臣道:“当收税员不带执达员前往时,该缴税者就不愿缴

纳。”吉耶内省议会还告诉我们说:“仅维勒弗朗什财政区一处,就有106个拘役传令人

和其他执达吏助理在大道上终日奔波。”
    在18世纪全盛时期,法国农民为了逃脱这种横征暴敛的捐税,也像中世纪的犹太人

一样:他在外表上装得穷困不堪,而实际上奋时并非如此;他的富裕理所当然地使他害

怕:有一份文献我不是在吉耶内,而是在距它百里之内得到的,它提供了非常明显的证

据。曼恩农业协会在它1761年的报告中宣布,它打算分配牲畜作为奖品,以资鼓励。
“这个想法被打消了”,农业协会写道,“因为卑劣的嫉妒心会给获奖者招致危险后果

使他们在以后几年中由于强派的捐税而烦恼无穷。”
    在这样的捐税制度中,每个纳税人都确实有直接的和长远的切身利益去窥伺邻人,

向收税员告发邻舍财富的增加;人人被挑唆去嫉妒、告密、仇恨。人们不是说,这种事

是发生在印度斯坦的贵族领地上的吗?
    但是同时在法国,也有轻徭薄赋的地区:某些三级会议省便是这样。这些三级会议

省确实有权自行征税。例如在朗格多克,军役税只按地产抽取,不因所有者的富裕而变

化;为此编制了固定的供查阅的土地清册,清册编订精细,每30年重修一次,土地在清

册上依肥瘠分为三等。每个纳税人事先就精确地知道他该缴纳多少捐税。如果他不缴纳

惟有他本人,或不如说,惟有他的土地,对此负责。倘若他认为他在捐税摊派中受了损

害,他永远有权要求将他的捐税份额与他自己选定的教区的另一居民的份额相比较。这

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比例平等上诉(l’appel àl’égalitèpro-porA
 tionelle)。
    所有这些显然恰恰都是我们现在遵循的那套规章制度;
    从那时以来我们没有加以改进,只是推而广之;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从旧

制度的政府中接过来我们的国家管理形式,我们并没有去模仿旧制度政府的其他东西。

我们是从省议会而不是从旧制度的政府那里,借来了我们最好的管理方法。我们采用了

机器,抛弃了产品。
    农村人民经常贫困的现象,还产生了各种不利于消除贫困的格言。黎世留在他的政

治遗嘱中写道:“人民一旦富裕,就很难遵章守纪。”在18世纪,人们看法不至如此绝

对,但仍认为农民若不常为生活所迫,决不会干活:穷苦是防止懒惰的唯一保障。这正

是我有时听到人们谈论殖民地黑奴时宣布的那套理论。这一见解在执政者中流传甚广,

因此所有经济学派不得不摆出姿态,加以批驳。
    谁都知道,军役税最初是用来供国王购买士兵以免除贵族及其附庸军役的;但到17

世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军役的义务重又纳入自卫队名下,而这一次完全落在人民头

上,而且差不多全部落在农民头上了。
    考察一下总督官邸中充箱盈骯e的有关追捕抗命自卫队士兵或逃亡者的骑警队办案笔

录,就足以断定,征募自卫队障碍重重。对农民来说,实在没有比自卫队这种公差更无

法忍受的了;为了逃避这种差役,他们常常遁入林莽,政府必须动用武装追捕。这种情

况不免使人惊异,因为今天实行的强迫征兵制是何等轻而易举。
    旧制度的农民对自卫队的这种极端厌恶应该归因于执行法律所用的方法,而不在于

法律原则本身;特别应归咎于这种作法使有被征危险的人长期心神不定(只要未结婚成

家,直到四十岁都可能被征);他们担心朝令夕改,即使抽着免征签也无济于事;禁止

找人替换;还由于农民不愿去干艰苦危险又毫无提升希望的营生;但是尤其令农民厌恶

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重担唯独落在农民身上,落在农民中最穷苦无告者身上,他们地

位卑下,使苛政更难忍受。
    我手中有很多1769年在大量教区中举行抽签的记录;每个教区免征者的情况都列在

上面:这一个是贵族家的仆人;那一个是修道院的守卫;第三个实际上只是资产者的奴

仆,不过这个资产者过着贵族式的生活。唯有富裕者可以免征;当一个种田人年年被列

入最高纳税者行列时,他的子弟便享有特权,免征入自卫队:此即所谓鼓励农业。经济

学派在其他方面最好鼓吹平等,对此却无动于衷;他们只是要求将这种作法推而广之,

就是说,加重最贫困、最无人庇护的农民身上的负担。其中一位经济学派说道:“士兵

的微薄军饷,士兵吃穿住的方式,士兵彻底的依附性,除了下层百姓外,对其他人来说

都过于严酷,无法承受。”
    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末期,交通要道无人保养,或者由交通要道的所有使用者保养,

即国家或沿途全部的所有主;但就在这个时期前后,交通要道的维修便开始单纯依靠劳

役,就是说由农民单独负担了。不掏一分钱就能使道路通畅,这种方便之计真是独出心

裁,无怪乎1737年,总监奥里在通报里要将它推广到整个法国。总督有权任意关押顽抗

者,或派兵到他们家中搜捕。
    从那时开始,每当商业增长、对良好道路的需要和兴趣更为普遍时,徭役便应用于

新辟道路上,徭役负担也增加了。
    1779年贝里省议会所作的报告说,这个穷省每年通过劳役进行的工程价值估计为70

万里佛。1787年下诺曼底的估计与这一数额相差不多。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清楚说明农村

人民悲惨的命运:社会的进步使所有其他阶级富裕,却使农村人民灰心丧气;文明唯独

与他们作对。
    约在同一时期,总督们在通信中说,鉴于徭役应单独用于交通要道,或照当时人所

说,用于王家道路,因此,不能在村间特别道路上使用徭役。最穷苦、最少出门游历的

人反倒要偿付路费,这真是奇思异想,不过这种思想尽管新奇,却十分自然地在那些从

中渔利者的头脑中扎了根,他们很快就不再觉得事情还有其他方法解决。1776年,人们

试图将徭役改为地方税,于是不平等马上改头换面,徭役化为新税,不平等继续存在。

    徭役从原来的领主徭役改为王家徭役,并且逐渐扩及所有公共工程。我看到在1719

年,徭役竟然用来修建兵营!法令说道,各教区须派遣最佳工人,所有其他工程均为它

让路。
    押送苦役犯进监狱,押送乞丐进慈善收容所,这都属于徭役;
    每当军队换防时,军队用具的搬迁也属于徭役:当时每支军队都拖着沉重的辎重,

因此这种徭役十分繁重;必须从很远的地方调集大量车辆和牛,才能拉走这些东西。这

类徭役起初不多,但当常规军越来越多时,这就成为一种最沉重的徭役。我读到一些国

家承包人大声疾呼,要求给他们调派劳役,将建筑木材从森林送往沿海的军舰修造厂。

这些服徭役者通常领取工资,不过工资总是随意规定,数额很低。赋税负担如此不合理

有时如此沉重,以至军役税收税人忧心忡忡。
    1751年,一位收税人写道:“为修路向农民征收的各项费用不久就要使他们无力缴

纳军役税了。”
    如果在农民身旁有一些既有钱又有教养的人,他们即使无意保护农民,至少有兴致

有权力在掌握穷人和富人命运的那个共同主宰面前,替农民求情,那么所有这些新的压

迫能制定吗?
    我读过1774年一个大所有者写给他所在省总督的信,恳请他开辟一条道路。照他的

说法,这条道路必将使全村富裕兴旺,他摆出种种理由,随后他提到设立一个市集,他

断定,食品价格将因市集增加一倍。这位好心的公民还说,只要略加资助,人们便可创

办一所学校,为国王培养更加勤奋的臣民。在此以前,他从未考虑到这些必要的改良;

两年前国王密札将他软禁于自己的城堡中,从那时起他才察觉这些问题。他坦率地写道

“两年来在故土上的流放,使我确信所有这些事情是极端有用的。”
    但是,尤其在饥馑的年代,人们发现昔日维系农村大所有者和农民的那些庇护与依

附关系已经松弛或破裂。在那些危机时刻,中央政府因孤立和软弱而深感恐惧;它想一

时恢复被它摧毁了的那些个人影响或政治团体,呼吁他们前来帮助,但无人响应,它通

常惊异地发现,原来那些人已经死去,而且是被政府一手剥夺生命的。
    临此危境,在最穷的那些省份,有一些总督,如像蒂尔戈,贸然抵触法律,下令富

庶的所有者必须养活他们的佃农,直到翌年收获。我找到许多本堂神甫1770年写的信件

他们向总督建议向本教区内的大所有主抽税,不管他们是在教的还是在俗的,他们写道

“这些人拥有大宗田产,但并不在那里居住,这些人从中攫取大笔收入,却带到别处去

挥霍。”
    即使在正常年代,村子里也遭乞丐侵扰;因为,正像勒特罗纳所说,穷人在城里得

到救济;但在农村里,一到冬季,行乞便成为绝对必要。
    人们不时以最残暴的手段对付那些不幸的人。1767年,舒瓦瑟尔公爵想一举扫除法

国的行乞现象。在总督们的信函中,可以看到所用手段是何等残酷。骑警队受命同时逮

捕王国内的所有乞丐;据说这样被捕的乞丐达5万多人。身强力壮的流浪汉被押解去服苦

役;其他的人则由40多家乞丐收容所接纳:让有钱人再发发善心岂不更好。
    旧制度的这个政府,如同我说过的那样,在那些高居人民之上的人面前是那样温良

恭俭让,当它对下层阶级尤其是对农民下手时,却常常是冷酷无情,并且总是猝不及防

我看过的文件当中,没有一份通报总督下令逮捕资产者;但是农民不断遭到逮捕,无论

是在服徭役,服军役,行乞,治安,还是在这样那样的其他各种场合。对于那些骑在人

民头上的人,使用的是独立的法庭,长时间的辩论,监护性的公开审理;对于下层阶级

尤其农民,法官却即席判决,不准上诉。
    1785年内克写道:“在人民和所有其他阶级之间存在的巨大距离,容易转移人们的

眼光,使之不注意政府怎样被操纵来对付所有小民百姓。仁慈与人道已成为法国人的特

征和世纪精神,舍此这个问题便会使那些对此屈辱抱有同情的人们感到无穷忧愁,尽管

他们自己免受贫苦。”
    但是,压迫不仅表现在这些不幸者处境恶化,而更多表现在不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

境。他们是自由的所有者,他们差不多仍和他们的农奴祖先一样愚昧,而且往往更加穷

苦。身处工艺奇迹倍出的时代,他们却毫无技艺;置身光辉灿烂的知识世界,他们却尚

未开化。他们身上保留着他们种族特有的智慧和敏锐,但并没学会如何使用;种地本是

他们的唯一营生,他们甚至连地也种不好。“在我眼前看到的是10世纪的农业”,一位

有名的英国农学家说道。他们擅长的惟有当兵打仗;至少在这个行当,他们和其他阶级

还有着天生的必要联系。
    农民就是生活在这道孤立穷苦的深渊中;他们被禁锢在这里,完全隔绝。在天主教

崇拜未经反抗就被废除,教堂遭受亵渎之前不到20年,政府为弄清一区的人口,有时便

采取这样的方法:本堂神甫在圣桌上点出参加复活节的人数;再加上小孩和病人的估计

数:得出来的总和就是居民总数。当我发现这种情况时,我感到吃惊,几乎也感到害怕

然而时代思潮已经从四面八方深入到这些粗野人心中;它们通过条条隐蔽的地下渠道进

入,在这些狭隘晦暗的处所,采用着各种奇异的形式。但从外表上看,没有发生任何变

化,农民的风尚、习俗、信仰,仿佛始终如一;他们已被压服,他们照样喜悦。
    绝不能轻信法国人在他们最大的痛苦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轻松愉快;轻松愉快只不过

说明法国人相信他们的恶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自寻开心,不去想它,而绝不是完全忘

怀。给这些人打开一条出路吧,让他们摆脱他们似乎不介意的苦难,他们立即会朝那个

方面飞快地跑去,势头暴烈,要是你挡住他们的道,他们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就从你的

身上踏将过去。
    对这些事情我们今天看得很清楚,那时的人们却看不到。
    上层阶级的人们很难清楚辩别老百姓灵魂中,尤其农民灵魂中所发生的一切。教育

与生活方式使农民对人类事务有他们自己特有的理解,这个理解对其他一切人一直是封

闭的。但是,当穷人和富人几乎不再有共同利益、共同哀怨、共同事务时,那遮蔽双方

精神的黑暗就变得深不可测,穷人富人之间就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革命

开始之际,一切身居社会大厦高层和中层的人们生活在何等古怪的安全感之中,当1793

年已在眼前,他们还在巧言谈论什么人民的美德、温顺、忠诚、快乐无邪,看到这些,

听到这些,怎能不觉得奇怪:这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怖的景象啊!
    让我们在这里稍事停留,透过我刚刚论述的所有这些小事,思考一下上帝治理社会

的一条最伟大的法则吧。
    法国贵族阶级坚持要同其他阶级割离;贵族终于免缴大部分公共捐税,让其他阶级

去承担;他们以为免于这些负担,他们就保住了他们的威严,开始时看来确实如此。但

为时不久,一种看不见的内脏疾病就缠住了他们,他们日益虚弱,却无人过问;他们的

豁免权越多,家境却越贫困。相反,他们如此惧怕与之为伍的资产阶级,却富裕起来,

有了教养;资产阶级就生活在贵族身边,他们不需要贵族,反对贵族;贵族既不愿把资

产阶级当作合伙人,也不愿把他们当同胞;贵族不久就发现资产阶级乃是他们的竞争对

手,过后就成其敌人,而且最终成为他们的主人。一个奇怪的政权解除了他们领导、保

护、救济其附庸的责任;但与此同时,给他们保留了种种金钱权利和荣誉特权,他们估

计并无损失;他们继续走在最前列,他们自己认为还在起领导作用,而且事实上,他们

四周还簇拥着公证书中称作的臣民;其他的人则名为附庸、自由租地保有者、佃农。实

际上,谁也不听从他们;他们是孤家寡人,当他们最终遭到攻击时,只能逃之夭夭。
    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命运尽管有极大差别,有一点却彼此相同:资产者同贵族一样,

最终也和人民割离。资产者根本不接近农民,避免接触农民的贫困;资产者没有与农民

紧密联合,共同对普遍的不平等进行斗争,反倒试图为一己的利益创立新的不公正:贵

族拼命维持特权,资产者也同样拼命谋取特殊权利。资产者本来出身农民,这些农民在

他眼里不仅形同路人,而且,简直可以说宿昧平生,只有当资产者把武器交给农民时,

才意识到他在无意之中已唤起了民众的激情,对此他既无力控制也无力领导;他曾经是

个鼓动者,不久即将变为牺牲品。
    法兰西这座大厦一度有雄踞全欧之势,当已成为废墟时,将使世世代代感到惊讶;

但是注意阅读它的历史的人,并不难理解它的衰亡。我刚刚描述的几乎一切罪恶,几乎

一切错误,几乎一切致命的偏见,其产生、持续、发展,实际上均当归咎于我们大多数

国王一贯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手法。
    但是当资产者与贵族彼此完全孤立,农民与贵族、与资产者也彼此隔离,当与此类

似的现象在各阶级内部继续发生,各阶级内部就会出现特殊的小集团,它们彼此孤立,

就像各阶级之间的情况一样,这时可能构成一个同质的整体,但其各部分之间再也没有

联系。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最后,作

为其基础的社会一旦动摇,这座君主的宏伟大厦倾刻之间就会全部毁灭。
    最后,只有人民仿佛从他们所有的主子的过错和失误中得到了好处,其实即使他们

真正挣脱了主子的统治,他们也无法摆脱主子灌输给他们的或听其他们吸取的种种错误

思想、罪恶习俗、不良倾向的束缚。人们有时看到,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竟然把奴隶

的好恶也搬了过去,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以致蛮横地对待自己的教师。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9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