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tj (dudu),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宽容 十九 阿米尼斯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Oct 13 09:13:01 1999) WWW-POST
宽容
十九 阿米尼斯
“有机社会”把“整体”的安全放在所有考虑的前面,而智力或精力非凡的个人却
认为世界迄今的发展全赖个人的努力,不是靠集体(说穿了就是不相信所有变革),因
此个人的权力要比集体的权力重要得多,他们之间代复一代的冲突正是争取宽容的斗争
的一部分。
我们如果认为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国家的宽容程度便与大多数居民的个性
自由程度成正比。
过去,有时会出现非常开明的统治者,他对孩子说:“我坚信‘待人宽则人亦待己
宽’的原则。我希望所有可爱的臣民们都对别人施以宽容,不然就会白食其果,”
于是,性急的臣民们就赶忙贮存官方徽章,上面刻有壮丽的几个字:“宽容第一”
。
但是这个突然的转变是出于对国王绞刑吏的畏惧,并不会长久。国王只有在恫吓的
同时再建立起一整套逐级教育的明智体系,把它当做每天的政治活动,才能取得成果。
十六世纪后半叶,这种幸运的环境在荷兰共和国出现了。
首先,这个国家有数千个半自给自足的城镇和乡村。居民大都是渔夫、水手和商人
。
这三种人习惯于一定程度的独立行动,职业的性质迫使他们做决定时要迅速果断,按照
自己的利弊判断出工作中的机遇。
我不是说他们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更聪明,心胸更开阔。但是艰苦的工作和下达目
的不罢休的干劲使他们成为整个北欧和西欧的谷物渔类搬运夫。他们懂得,天主教徒的
钱和新教徒的钱一样好用,他们喜欢付现钱的土耳其人,讨厌要赊账六个月的长老会教
徒。于是他们成为进行一点宽容试验的理想国度,而且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
,
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寡言的威廉是“意图统治世界者必须了解世界”这个古老格言的光辉典范,他开始
时是个着装入时、钱多财广的年轻人,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给当时最大的君王当机
要秘书。他在晚宴和舞会上挥霍无度,娶了好几个颇为闻名的女继承人,生活放荡,今
朝有酒今朝醉。他不很用功,对他来说竞赛图表远比宗教小册子更为有趣。
宗教改革引起的生活动荡在他眼里起初不过是雇佣者之间的又一场争吵,只要稍用
手腕,再摆出几个五大三粗的警察,便可以解决了。
不过,等他了解了国王和臣民之间的争端的本质时,这个和蔼的贵人已经突然变成
了卓有能力的领袖。其实,他所要从事的是当时已经完全失势的事业。他在短期内卖掉
了宫殿、马匹、金盘和乡间地产(或者立即予以放弃)。这个布鲁塞尔的花花公子成为
哈普斯堡的最顽固最成功的敌人。
然而财产的变动并没有改变他的个性。威廉在仓满囤流的时候是哲学家,住在两三
间出租房子里、星期六都不知道如何付洗衣费的时候也还是哲学家。过去有一个主教想
建造足够的绞架来处死所有的新教徒,他竭尽全力挫败了主教的企图,如今他同样尽量
要刹住热情的加尔文教徒要绞死所有天主教徒的干劲。
他的心血几乎毫无指望。
二万至三万人已经惨遭杀戮,宗教法庭的监狱里装满了新的牺牲品,遥远的西班牙
正在召集一支军队,准备在叛乱还没有传播至欧洲其它地方的时候就把它粉碎。
有人说应该热爱刚刚绞死自己父兄、叔叔和爷爷的人,也有人在拼命反对这个说法
,
在这里无需告诉读者是谁在反对。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事例和他对反对者的和解态度,已
经向追随者表明有性格的人应该超脱摩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律法。
在争取实现公共道德的论战中,他得到一个杰出人物的支持。在豪华的教室里,你
会看到一个极为奇特的简短碑文,记载德克・孔赫特的美德,他的遗体就埋在那
里。这
个孔赫特挺有意思。他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年轻时长年旅行国外,获得关于德国、西班
牙和法国的第一手资料。他一回国,便爱上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姑娘。他的荷兰父亲处事
谨慎,个准他们结婚。儿子照样结了婚,父亲便做了长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做的事:
指责儿子忘恩负义,并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年轻的孔赫特不得不干活谋生了,这的确有些困难。不过他是个多寸多艺的年轻人
,
学会了一门手艺,成了铜雕匠。
哎呀,一做荷兰人,便永远要说教。到了晚上,他就急忙扔下雕刻刀,拿起鹅毛笔
,
记下一天的大事。他的文笔并不大象现在人们所说的“引人入胜”。但是他的书里有许
多类似于伊拉斯谟所阐述易为人接受的道理,这使他交了许多朋友,也与寡言的威廉有
了接触,威廉高度赞赏了他的能力,雇他做机要顾问。
当时威廉正忙于一桩奇怪的争论。国王菲利浦有教皇撑腰,要干掉人类的大敌(也
就是他的敌人威廉),他以两万五千金币、贵族头衔和赦免一切罪行的代价,找人去荷
兰杀死这个头号异端者。威廉已经五次遇险,可是他觉得用一套小册子驳倒菲利浦国王
是他的职责,孔赫特助了他一臂之力。
论点直指哈普斯堡内阁,不过要是指望内阁会由此而变得宽容,那才是妄想,然而
整个世界都在注视威廉和菲力浦的决斗,小册子也被译成了不同文字,广泛阅读,其中
许多题目人们过去只敢低声说说,现在却热烈地讨论起来。
不幸的是,争论并没有多久就结束了。一五八四年七月九日,一个法国天主教徒拿
到了两万五千金币的报酬,六年以后,孔赫特还没有完成把伊拉斯谟著作译成荷兰文的
工作,也与世长辞了。
在以后的二十年中,狼烟四起,炮声隆隆,湮没了不同观点的神学家之间的叱骂。
最后敌人被逐出了新共和国的边界。但此时却没有威廉这样的人来掌管内部事务。不同
的教派本来在大批西班牙雇佣军的压力下暂时很不自然地和解了,现在又要彼此割断对
方的喉咙。
他们的争战当然要有个借口,可是,有哪个神学家没有一点要抱怨的事呢?
在莱顿大学里,有两个教授持不同的见解。这既不新鲜也不出众。但是,他们不同
意人有意志的自由,这倒是个严重的事。兴奋的人们立即参加到讨论中去,不到两个月
,
整个国家便分成两大敌对的阵营。
一面是阿米尼斯的朋友。
另一面是戈马鲁斯的追随着。
后者虽然出生在荷兰家庭,却在德国度过了一生,是条顿教育体系的出色产物。他
的学问十分广博,却又缺乏起码的常识。他的大脑精通希伯莱律学的奥秘,而心脏却按
照阿拉米语的句法规则跳动。
他的对手阿米尼斯却迥然不同。他生于奥德沃特,是离伊拉斯谟度过不愉快的少年
时代的斯特恩修道院不远的小城市。他幼年时赢得邻居、马古堡大学著名数学家和天文
学教授的友谊。这个人叫鲁道夫・斯内里斯,他把阿米尼斯带回德国,让他受良
好的教
育。可是这个孩子在第一个假期回家时,发现家乡已被西班牙人劫掠一空,亲戚也都遇
难了。
这似乎结束了他的学业,幸亏一些好心的有钱入听说这个年幼孤儿的遭遇,慷慨解
囊,送他到莱顿大学学习神学。他刻苦努力,六年以后便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又去寻找
新的知识源泉了。
当时,出类拔萃的学生总可以找到资助人为他们的前程花几块钱。阿米尼斯很快拿
到了阿姆斯特丹几个行会给他开的介绍信,高高兴兴去南方寻找受教育的机会了。
做为一个颇受尊敬的神学继承人,他首先来到日内瓦。加尔文已经死了,但是他的
从人西奥多・贝扎象天使的牧羊人似地接替了加尔文。这个捕捉异端邪说的老手
鼻子很
灵敏,立刻闻出这个年轻荷兰人教旨中的拉姆主义气味,对他的拜访也缩短了。
拉姆主义这个词对现代读者毫无意义。不过熟悉米尔顿文集的人了解,三百年前它
却被看成是十分危险的宗教新说。它是由一个名叫彼尔・德・拉・
拉姆发明或创始的
(随你怎样用词)。他做学生时,十分反感老师的过时教学方法,于是选了一个颇使人
惊讶的题目做为他的博士论文:《亚里士多德教诲的一切全是错误的》。
不用说,“这个题目得不到老师的好感,几年以后,他又把自己的想法写进几卷很
有才华的书里,这使他的死成了定局,他是圣巴塞洛梅大屠杀的第一批牺牲者。
但是恼人的书并不会随着作者一起被杀掉,拉姆的书残存了下来,他的惊异逻辑体
系也在西欧和北欧受到欢迎。不过真正的虔诚人士却认为拉姆主义是去地狱的通行证,
于是有人建议阿米尼斯去巴塞尔,这个多难的城市自从堕入对一切持探索态度的伊拉斯
谟的魔网,一直把“自由派”当做好样的人物。
阿米尼斯得到警告以后,便启程北行。但是他又做出一项颇为反常的决定。他大胆
踏入到敌人的境内,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几个学期,还去了一趟罗马。一五八七年他返
回故土时,这使他成为国人眼里的危险分子。不过他似乎既没有长角也没有添尾巴,于
是渐渐地赢得了大家的好感,被允许担任阿姆斯特丹的新教牧师。
他不仅使自己发挥了作用,还在瘟疫横行的时候博得了英雄的美名。人们很快就真
心拥戴他,委托他重建城市的公共教育体系,一六0三年,当他作为羽毛丰满的神学教授
被调往莱顿时,首都的所有居民还都依依不舍。
他要是知道在莱顿等待他的是什么,我肯定他不会去。他到达的时候,正好下拉普
萨里安派教徒和上拉普萨里安派教徒之间的战斗发展到白热化。
阿米尼斯的家庭出身和所受的教育都是下拉普萨里安派的。他本想不带偏见地对待
同事――上拉普萨里安派的戈马鲁斯。但是两派的差异不容调和。阿米尼斯被迫宣布自
己是不折不扣的下拉普萨里安派教徒。
读者当然会问我,这两派是什么啊,我不知道,好象也无法了解这些玩艺儿。不过
据我所知,两派的争论由来已久,一派(如阿米尼斯)认为,人们某种程度上有意志的
自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另一派是索弗克利斯、加尔文和戈马鲁斯之辈,他们说我
们一生中的一切早在出生之前便注定了,命运取决于造物时圣骰的一掷。
一六○○年,北欧的大部分人都是上拉普萨里安派。他们愿意听布道说除了自己以
外的大多数人已经命定要进地狱,如果有那么几个牧师竟胆大包天,敢于宜讲善意和仁
慈的福音,他们便立即会被怀疑患有罪恶的软弱症,象心慈手软的医生的一样,不能给
人们开苦口的良药,却以他们的软弱心肠把病人置于死地。
莱顿的许多饶舌老妇一发现阿米尼斯是下拉普萨里安派教徒,他的作用也就终止了
。
他从前的朋友和支持者大肆攻击咒骂他,把他折磨至死。继而,两派都介入政治,这在
十六世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上拉普萨里安派在选举中获胜,下拉普萨里安派被宣布为
公共秩序的敌人和国家的叛徒。
这场荒诞无稽的争战还没有结束,奥尔登・巴内维尔特就脑袋夹在两脚中间
死去了,
他曾是寡言的威廉的助手。有功于共和国的建立,格罗蒂斯逃到瑞典女王的王宫里过寄
人篱下的生活,尽管他的温和节制曾经使他成为国际法律公正体系的第一个伟大倡导者
;
寡言的威廉所献身的事业似乎中途而废了。
但是加尔文主义者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荷兰共和国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商人和银行家的俱乐部,由几百个颇有势力的
家族统治着。这些绅士对平等和博爱毫无兴趣,却信仰法律和秩序。他们承认并支持已
有的教会。每逢星期天,他们就满怀热情来到四壁洁白的圣物存放地,这里过去是天主
教堂,现在是新教徒的布道厅。可是到了星期一,教士前往拜见市长大人和议员们,想
愤愤不满他说说这人不行那人不好的时候,官员们却又“开会”,不能接见这些虔诚的
人。如果虔诚的人坚持不懈,召集好几千名忠诚的教民在市政大厅前“示威”(这种事
常常发生),官员们也会彬彬有礼地垂顾,接过虔诚的人抄写整齐的诉苦书和建议书。
可是,大门在最后一个穿黑袍的请愿者后面关上以后,官员们就会用那些文稿点烟斗。
他们已经采纳了实际有效的格言:“一次足矣,下不为例。”上拉普萨里安教派掀
起的大规模内战的骇人年月把他们吓坏了,于是他们坚定地压抑宗教狂的发展。
后代并不总是夸赞这些贵族。他们无疑把国家视为私有财产,也不能持之以恒地把
祖国的利益和他们自己的利益区分得一清二楚。他们缺乏从整个帝国角度的宏观,因此
常常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但是他们做了一件事,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推崇。他们把国家
变成了国际交换站,持各种思想的人物在这里都有最广泛的自由,随心所欲地去说、去
想、去写、去出版。
我并不想描绘得太动人。不时在内阁否决的威胁下,市议员也会被迫镇压天主教的
一个秘密协会,或没收某一本过于嚣张的异端派印发的小册子。不过一般说来,只要不
爬到市场区中央的肥皂箱上高声诋毁宿命论的宗旨,不把天主教的念珠带到公共餐厅里
,
不否认南方卫理公会的上帝的存在,就可以确保一定程度上的太平无事。在差不多两个
世纪里,许多人在世界其它地方会因为思想而受到迫害,而荷兰共和国却成为他们的名
符其实的天堂。
这里又重新变伐为天堂的消息四处传开了。在以后的两百年里,荷兰的印刷所和咖
啡馆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热情者,他们是精神解放的奇特新军的先锋。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48.23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