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iver_He@bbs.ustc.edu.cn (静静的蕙河), 信区: cnliteral
标 题: "五四”人的告别 (下)
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 (Wed Aug 5 04:29:52 1998)
转信站: Lilac!ustcnews!ustcbbs
⊙ “余永泽”暮年声名鹊起
如今中年的中国大陆人,很少有不知道林道静这个美女加革命的偶像的。风靡
于五六十年代,打动过无数青年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后来又被谢晋拍成电影
,成为同《东方红》、《白毛女》、《林海雪原》等可以并列的中共编织的“革命
神话”系列中的一个经典。那个令人著迷的女主角林道静,一般认为就是作者杨沫
的化身,而林的思想落后的丈夫,北大学生余永泽,原型就是杨沫的前夫张中行。
余永泽在杨沫笔下是个只读书、对革命毫无兴趣并且有点虚伪的角色,这是中共“
革命神话”话语中给「五四」文人指定的一个模型。当杨沫大红大紫的时候,张中
行历经坎坷,没没无闻。张中行,河北香河人,一九三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
言文学系。照理,他并不算「五四」一代人,而应算作直接沐浴「五四」精神的一
代后「五四」人。
有趣的是,一晃二、三十年,经历「文革」大劫之后,“革命神话”终於成了
肥皂泡,而杨沫和她的《青春之歌》也无人理睬了。这时,八十多岁的张中行因《
负暄三话》等著述,在学人中声名鹊起。及至张中行的回想录,六十万五千字的《
流年碎影》上市,更成为大陆学界备受关注的亮点。於是张、杨二人的因缘再次成
为人们的话题,且引起更深的思考。
《流年碎影》是一部怎样书?依张中行的意思,是想要垂垂老矣时留下一部小
处著眼的「心史」。它由许多短篇连缀而成,内容均取材於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
身边的人事,以此反映史的影响和史的变迁。张中行说∶“我的人和事,都小而不
大,但是江河不择细流”,作为另一视角,这种史料有其价值。事实上,《流年碎
影》竟成为一部微观的史诗,从张中行的出生写起,继而求学、求知、而后求职、
婚姻子息、社会变乱,将变迁著的风物人文及变迁中的心路细细道来。
本书有三个价值∶一是选材好。张中行似秉承六朝笔记小说一路,写故人旧事
,奇谈轶闻,而所选既有史的印痕,又有思的启迪,处处可见其深致的用心。例如
他一写再写的当年北大的“红楼精神”,即自由和容忍的学术空气,以种种师生轶
事来表现,情趣盎然,读来所思何止於当年的北大,更让人知道今日北大之变种;
二是说真话,张中行说,回顾往昔,“由小组讨论谈体会到大会或长安街喊万岁”
,说过不少假话,近年来所写,非不得已,“就一贯以真面目对人”,“所想未必
说(或无兴趣,或无胆量),而所说就必是己之所想、所信”,读者可以感受到一
个垂暮老人倾吐真心的执著;三是文笔自成一家,大有六朝笔记小说遗风,用微言
、淡语谈人论事,却有深致隽永的魅力,传达出一种生的枯涩,和对枯涩的旷达。
评家论之,说此书很难分清是文笔的魅力,还是作者人格的魅力。
张中行谈到与杨沫的纠葛,只淡然说,“她走「信」(指思想方法、政治信仰
)的路,我走「疑」的路”,“思想情感都距离太远”。张杨二人因「道不同」终
成陌路人,杨沫因「信」而浮泛一时,张中行则因「疑」而沉落几近一世,却在暮
年大放光彩,不禁令人扼腕。
copyright 1996-1998 MinZhu ZhongGuo,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