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和毛泽东一起行乞记》〔节选〕自序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28 21:06:09 1999), 转信

            关于本书及作者
             〔李中夏〕
  在毛泽东口述,史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中,毛氏对其长沙时代的学生
生活曾有下面的一段回忆:
  “于是第二年夏天我们步行湖南全省,走遍五县,和我一起的有一个名叫
萧瑜的学生。我们走遍了五县,不费一文钱。农民们供给我们饮,供给我们睡
觉的地方。”
  这里毛氏所说的那个和他在一起的名叫萧瑜的学生,即是本书的着者萧瑜
博士。
  萧博士字子升,号书同,湖南湘乡人,与毛泽东是邻县邻区的同乡。他有
个弟弟,名叫萧三,字子璋,是毛泽东小学时代的同学。在去长沙进中学之前
,毛泽东曾先在湘乡境的东山学堂读过两年小学。毛氏在其“自传”的“童年
时代”一章中回忆东山学堂时期的生活说,那里的学生,大多是地主们的子弟
,穿着很华贵的衣服……我的穿着比别人寒酸,我只有一身较为体面的衣裳。
许多阔学生都看我不起,因为我平常穿的衣裳总是破烂不堪。可是我也有阔学
生做朋友,而有两个同伴特别知己。其中有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这里毛氏所说的那个当时“住在苏联”的“作家”,即是萧子璋。
  萧瑜博士生于一八九三年,与毛泽东同岁。二人系长沙第一师范不同班次
的同学,总角之。巳故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在其“日记”中记叙说,他在长沙
所教授过的最优秀的三个男学生是萧、蔡和森和毛泽东。而事实上这三人当时
也是相互间切磋最多的好友。
  毛泽东之成为马克斯主义者多半受了蔡和森的影响;这几乎是所有研究中
共党史者一致的看法。但毛、蔡之结识则缘于萧瑜。
  毛泽东最早从事政治活动的资本是“新民学会”,而萧博士则是该学会两
个最早期、最重要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另外的一个最早创建人是毛泽东。
  一九一八年游学北平之举是毛泽东生命发展的一大转捩点;但假定没有萧
瑜的策动和授助,当时毛氏是不会或不可能北上游学的。
  民国初年,长沙学生时代的萧瑜、蔡和森及毛泽东等三人,被称为“湘江
三友”;後来蔡、毛二人转变为马克斯之徒,而萧氏则成为一自由主义者。三
人本来是生命、感情上的好友,而政治见解和政治立场竟活生生地把他们拆开
。若从情意和友谊的观点来看,这实是“湘江三友”的悲剧。
  萧氏是民国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在全国性的勤
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他在法国学成归国後,在二十年代曾为国民
党在北方从事地下工作,并曾先後在北平担任农矿部次长、北平大学教务长、
华北大学校长和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三十年代初,他又离国往法,在其後的
二十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法瑞二国从事汉学教育方面的工作。
  五十年代初,他自瑞士移居南美铤拉圭,继续其汉学教育工作,现巳辞世
。此书名《毛泽东前传》,由台北“李白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初
版。
  李白出版社地址: 台北市吴兴街三九四巷二之二号四楼
      ---☆---☆---☆---☆---
            自序  --萧瑜
  本书之作非为歌颂英雄,亦非在贬责草寇。我全无此种意向。何况在我看
来,英雄和草寇之间的界线有时根本就是模糊不清的。
  本书所述,旨在从我记忆之仓中,选出一般读者感到兴趣,且与远东问题
有关联的生平若干片断,作成正确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对我自己的同
胞来说,还是对整个的人类世界来说,我都感到把某些巳经为官方历史或多或
少歪曲的事实记录下来,是我的责任。因为我巳经看到不正确的细菌出现于书
册之中。
  我的记忆力是我最珍贵的天赋之一---我至今犹能熟记孩提时期之往事 
---在撰述本书之各章节时,当年与毛泽东相处的情景一一浮现,历历如在
眼前,即使我所保存之当时的日记亦可不必参。旧梦重温,给我带来多少欢栾
时光;然而知我者皆能证明我绝不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
  我相信本书是记述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诞生和有
组织的发展之头一部着作。我深信,我是唯一熟知此等事件之细节和秘密的人
;而由于我并非政坛中人物,故能够公正而自由地加以揭露。
  自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毛泽东成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之後起,很多中西
友人要求我撰写我与毛氏之间的交往……巳知和未知的。于是我开始以法文写
了一段当年行乞的经过。这一段故事刚刚写完,友人林语堂先生要求我撰写毛
泽东早年的生活,作为他所主编之杂志的主要篇章。原来的故事很不容易缩短
,于是我乃重新加以规划,而另外写出二十四章,但在我尚未写完之前林先生
的杂志却巳经停刊了。因此我便保有两份原稿,一份为十七章的法文稿,另一
份为二十五章的中文稿;我皆欲将之完成。其时内子阅读两份原稿之後大为感
奋,而表示愿将两稿合译为一本完整的英文稿。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本书第一至第八章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是毛泽东本人告诉着者的,其馀的
部份则是我们故乡的亲邻以笑谈的方式传述的。我对他的弟弟毛泽覃知之甚稔
。我听说他後来成为一位红军的军官,而远在毛泽东当权之前他就被南京国民
政府的军队击毙了。自从我们在第一师范聚首起……那就是从第八章起……我
希望能使当年的经过清楚地重现出来。而由于自己也是本书的一个角色之故,
因而能够保证字字真实。我所详述者显然只是经过选择的一些片断,因为要把
我们两个人在那重要的十年中一起生活和工作所发生的事情都记述下来,乃是
不可能的。
  在这本记述中,从头至尾我都极其小心谨慎地保持当年谈话的真切情景。
发生于约莫四十年前之所有本书中记录的谈话,一定是被清楚地记忆着的。假
定今天我们仍然讨论同样的问题时,所表陈的观点将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不过
我将会把我观点更有力更成京地表达出来。
  二十年来,我阅读过不少中、日文和西洋文关于毛泽东早年的生活和中共
诞生的文章和书藉。对那些夸大和荒诞的记述我常常情不自禁地窃笑不巳。中
共的出版物怕是在党的命令之下选写的,而共产党处理这类事情的原则是宣传
重于真理。在中共出版的一切书刊中,他们通常总是避免提到我的名字,虽则
我曾经和他们的领袖在一起工件,并且共同从事组织的活动。假定他们提到我
时,一定要在我的名字之前加上“反动的”的字样,因为我不是一个共产党人
,我的名字对他们没有好处。但在另一方面,在我的书中我都毫不犹豫地使用
共产党人的全名。因为我是在撰写历史,并非为任何目的而作宣传。
  本书是对中国和我个人的一个悲惨的纪念品。内子孝隐以坚强的毅力在接
受一次严重的手术之前夕完成了英文的译稿。她对本书因其重要使命而将广被
阅读一事具有完全的信心,然而不幸,她竟未能及见本书的出版。除了中文诗
和散文之外,这是她唯一的一本英文书,她虽曾有撰写若干种英文著作的计划
,但可叹的是她巳不能付之实现了。本书之由叙大 (Syracuse Universitty) 
出版社出版固极为适当,这及为因为内子在学生时代曾经日日夜夜在叙大校园
中消度过数年之故。当她因个人的画展而第二次到美国时,曾应邀在那个她所
深深喜爱的城市之艺术博物馆中作过一次讲演。
  本书之问世获得林语堂先生之协助良蠲而序文之赐尤见盛情。在此我要向
退休的荣誉教授、哲学教授派波博士 (Dr. Raymond F. Piper)和派波夫人 (M
rs. Lila Piper) 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派波博士曾为本书写了一篇优美的前言
并制作了一简要的年表,而派波夫人为准**付印书稿化了很大的功夫。他们两
人是阅读本书英文稿头一对美国朋友,而对本书咸表示热切的期待。我对叙大
出版部主任贝恩(Donald Bean) 和该部执行编辑梅思洛边夫人 (Mrs. Arpena 
Mesrobian)之丰富的经验和才干至为倾心。他们二人对本书的信心巳表现于他
们为本书出版所作的努力之中。刊载于本书正文後面的注释系诺尔斯博士(Dr.
Robert North) 所作,我在这里谨向诺氏致诚挚的敬意。
  我希望这本记述,对那些寻找关于中共初起之真实材料者有所参考。没有
谈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可能的话或会在另一本书中记述出来。
(蒙特维多市一九五九年九月)
      ---☆---☆---☆---☆---
            序言  --林语堂
  我能为本书的缘起略缀数语,至以为快。若干年前当着者夫妇寄居法国坎
尼斯城时,我们尝作肌长而欢快的聚谈。萧氏夫妇皆是学者和画家,而萧先生
对民国初年之人和事的记忆尤为惊人。他学生时代与毛泽东……当今大陆的独
栽者……的交往,则是当时最动人的话题之一。
  作者和毛泽东来自同一省份和地区,本书的内容自是全然可信。湖南向以
出英雄与草寇着称。湖南人从不气馁。因此,这需要由一个湖南人来写另外一
个湖南人。我发现着者的政治观点尽避和毛泽东极不相同,然而在这里他却巳
成功地写出了一个真实而公正的毛泽东生命塑造时期的传记。我相信本书兼具
永久和时下阅读的只重价值。
      ---☆---☆---☆---☆---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