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笑星马季(6)(转寄)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an 15 14:45:40 1998), 转信

发信人: bns (kitty),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笑星马季(6)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Thu Oct 16 19:32:28 1997), 转信

   六、“倒口”功夫


  “倒口”,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像传统段子《绕口令》、《找堂会》、《拉
洋片》等,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倒口”。门里出身的演员从小练基本功,演来得心
应手。马季不同,半路出家,劲可费大了。前辈艺人说,传统相声“倒口”倒的是
深武饶安的方言,但深武饶安究竟在哪儿,那里的方言到底什么味儿?起初马季也
弄不清楚,只好人云亦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家住在农村的业余相声作者,他为马季的赤诚
和勤奋所感动,专门领马季到他的家乡去看看,原来正巧是相声艺人所说的深武饶
安——其实是深州、武强、饶阳、安平。马季真正领略到深武饶安方言的“庐山真
面”。这件事给他以宝贵的启示:真正学会“倒口”,不能局限于从相声段子里学
,而必须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日积月累,才能见真功夫。早年在上海学徒,上海话
学得相当地道,表演《戏剧与方言》及其他一些段子都派上了用场。“四清”运动
中,广播说唱团去了河南,虽然业务中断,但作为有心人,马季抓紧机会学会了河
南话,创作和表演《舞台风雷》就用上了。他几次去广东,都注意学习广东话,尤
其那些有可能组织“包袱”的语言成分,都记下来。广东话里报数字“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长短音都有,组织“包袱”时,故意把声音拉长
,短的变长,长的更长,效果特别强烈。马季不仅学会山东话、河南话、上海话、
广东话,而且还学习了山东吕剧、河南梆子、上海越剧、广东粤剧,这样,攀登高
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马季学习方言,为的是学以致用,用于创作相声,组织“包袱”。比如
《画像》,如果按照人物原型,他说的是一口胶东方言。胶东方言俏皮幽默,马季
又掌握,看来再合适也不过了,但有人提出意见,胶东方言太软,不利于表现劳动
模范的气质,不如改为济南方言。马季又学会说济南方言,很快换了“倒口”,效
果很好。

  侯宝林大师甚至认为:说相声的连和尚念经都得学。马季认为此话有理,身体
力行,曾到广济寺学习和尚念经,后来有机会访问青海塔尔寺,还把和尚念经录了
下来。在创作相声《一条街》时,果然就用上了。请看:

  甲:……一看撞死的人太多,想了一个治理交通的办法,那天在三座门那儿派
了二十多个……

  乙:警察?

  甲:和尚!

  乙:和尚干吗?

  甲:高搭法台,超度亡魂。

  乙:超度亡魂是怎么回事?

  甲:国民党想:天天有撞死的,这不是因为交通管理不好,也不是因为马路窄


  乙:那是因为什么呀?

  甲:因为撞死鬼他冤哪,他就拉替身,和尚一念经,他升上了天啦,也就没车
祸了。

  乙:这叫什么办法啊?

  甲:那天,二十多个和尚一块上了法台(学和尚念经)“一心召请车辗马踏屈
死冤魂等众……”叽哩咕噜!叽哩咕噜!

  《一条街》这段相声里,除了模拟和尚念经外,还要学唱京剧,模拟汽车喇叭
声、人力车夫和行人争吵声、各种叫卖声、洋腔洋调的汉语,这全靠“倒口”的功
夫。



--
m;33m※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12.66]m

--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