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笑星马季(8)(转寄)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an 15 14:46:38 1998), 转信
发信人: bns (kitty),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笑星马季(8)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Thu Oct 16 19:33:35 1997), 转信
八、相声段子《黑斑病》、《海燕》的由来
马季本来不懂得农业技术,却编演了宣传防治地瓜黑斑病的相声《黑斑病》。
原来,他曾住在一位农家大嫂家里,大嫂的丈夫在城里工作,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过
日子,里里外外,就她一把手,有时忙得手脚朝天。马季经常帮大嫂干活,大嫂对
马季也照顾得挺好,常常替他洗衣服。马季不落忍,连衣服也不怎么换了。那时候
,正赶上地瓜育秧,大嫂却老是愁眉苦脸的。马季忙问究竟。大嫂说:“这里的地
瓜长黑斑病,染上这病,地瓜就烂。地瓜是这里的主要粮食,弄不好,一年的嚼谷
吃的眼巴巴全烂在地里了。”马季听了,也很焦急,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有一天,
碰上县农业局有人来,说起邻近高村公社防治黑斑病有成效,经验值得推广。马季
把具体的防治办法打听清楚,连夜编成相声,到处给农民演。农民兴奋地说:“上
级对咱老百姓就是关心,连地瓜长病怎么治都编成相声,告诉咱们老百姓。”
这段相声虽然称不上不朽的传世之作,却生动地体现着新文艺工作者火热的心
。
在荣城,马季从报纸上看到了关于妇女打鱼的报道,十分生动感人。过去,封
建思想作怪,当地有个习俗,不让妇女上船出海打鱼。据说,妇女上船,船准翻;
妇女打鱼,网准破。大渔岛有群小姑娘,大的不过20,小的刚17岁,偏偏不信
邪,组成妇女船,出海打鱼,不但没有船翻网破,而且打到了鱼。有人写成了报道
,广为宣传,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
马季专程奔赴大渔岛,妇女船却偏偏出了海,他就先跟干部、老人座谈,了解
情况。这些人说什么的都有,不过有个看法是共同的,妇女船真不易,活重活累不
说,有些活不适合妇女干,她们硬是挺了过来。提起妇女的闯劲,没有不挑大拇指
的。
1994年,我们和马季一起再访大渔岛,恰恰碰上当年岁数最小的渔家姑娘
兰子,如今也已四十几岁,早就生儿育女,拉家带口。她早就离开了打鱼队,在自
家门口开了个日用杂品店,因地处偏僻,生意不太好,又弄个小车卖冰棍,贴补家
用。她热情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她一边推着冰棍车子,一
边谈着各奔前程的渔家姐妹,唏嘘不止。真是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哪当年,马季为
了亲身体验妇女船的艰苦生活,还跟渔家姐妹一起出海。恰巧碰上也来这里采访的
国际知名导演伊文思。为了取得真实、有趣的镜头,这个外国老头跟年轻姑娘一起
,又唱歌,又跳舞,终于拍到了珍贵的镜头。
那时候,马季住在镇招待所,自己掏钱买饭票,在食堂吃饭。满满一碗红烧带
鱼,才两毛钱;挺大的馒头,马季一顿吃仨。吃完晚饭,花3角6分钱,买了一包
琥珀香烟,回到宿舍,再也不见动静。转天清晨,伙伴们推门一看,马季穿着裤衩
,俯卧床上,打着呼噜,呼呼大睡。桌上铺满了稿纸,琥珀香烟早化成了灰。马季
听见响动,从睡梦中惊醒,揉揉眼睛,忙让大家坐好,拿起刚刚写得的草稿念了起
来,这就是后来的《海燕》。大家听了,很兴奋,只是觉得“底”不大好。那“底
”像是报告文学,大意是:她们拉起鱼网,满载而归,平平安安顺利返港……既没
“哏”,又没劲。为此,马季几次跑到码头,仔细看渔民返航。不知怎么搞的,终
无所获。《海燕》的“底”改成目前这样,还是回到北京以后的事。
--
m;33m※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12.66]m
--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