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笑星马季(18)(转寄)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an 15 16:09:42 1998), 转信
发信人: bns (kitty),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笑星马季(18)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Thu Oct 16 19:38:26 1997), 转信
十八、架设无形的桥
1982年4月,中国广播说唱团首次赴香港访问演出,规模空前,阵容强大
,受到香港人民的瞩目和欢迎。
也许出于对演出市场的考虑,当地负责安排广播说唱团演出的单位特意选定了
能容纳600观众的寿辰剧场。它跟大茶园、小剧场差不多大小,便于台上台下交
流;舞台音响设备先进,堪称一流,对相声表演来说,再理想不过了。
孰料,首场演出那天,尚未开锣,剧场里早已座无虚席,门外等退票的还有上
百人。后来走道、乐池都加了座儿还不行,只好又卖了一些站票,就差像传统相声
里说的那样卖挂票。
节目一场接着一场演下去,掌声、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轮到马季,他与唐杰忠合说新相声《美》。它反映新的时代生活,歌颂新的道
德风尚,内容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加上这两位表演艺术家台风热情火爆,风格清
新活泼,尤其是串珠似的“包袱”,抖得干脆利落,不文不火,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中,马季噙着激动的泪花,一次又一次返场。如果不是主办
单位再三提醒,演出如不打住,就要加收场租,马季他们恨不得把全部技艺献出来
,回报香港的父老乡亲。演出结束,谢幕达数分钟之久。观众一面鼓掌,一面欢呼
:“下次再来,下次再来!”
首场演出的成功打乱了原来的演出计划,香港一家有胆识的公司出面承办全部
演出活动,演出地点由寿辰剧场移至享有盛名的新光剧场。这座剧场楼下有100
0多个座位,二楼已封了四五年,这时也开封使用,又增加700个座位。演出场
次也由原定的四场增至八场,最后竟然演了13场。
演出期间,当地电台、电视台频繁播放北方曲艺节目。报纸杂志也大量刊载有
关消息、评论和剧照。当时,适逢香港的赛马季节,一家报纸载文俏皮地说:“马
季在香港肯定会受欢迎,因为现在是‘马季’。”
香港各界朋友都对马季的相声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演出中间休息和最后结束
,一些热情的香港朋友拥到后台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他们手捧演出节目单,兴冲
冲地请演员签名留念。
在港演出临近结束之际,中国广播说唱团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与会者热情洋溢
,争相发言。一位任教于美国一所大学的美籍华人老上海,激动地拉着马季的手,
说:“我从报纸上看到你们演出的海报,特地从美国赶来,就盼着听听乡音啊我曾
见过侯宝林大师,如今他年纪大了,虽说宝刀不老,但毕竟是岁月不饶人啊你的演
出太精彩了,我场场看。你把相声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说到动情处,眼里闪着
泪花:“离开祖国四十多年了,怀念之情刻骨铭心哪。”还有一位台湾的退役将军
,听到演出的消息,乘飞机赶到香港。看了演出,还不过瘾,又托人找到马季,借
了相声本子复印,准备带回台湾,给那些一起从大陆去的老哥儿们看。马季听说这
件事情,深受感动,心想:“是啊我们在台上的每句话、每个‘包袱’,都不是单
纯的表演,而是在架设无形的桥,把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
一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子,一声乡音,一份乡情
,联系着民族的血脉,慰藉着骨肉同胞的心灵。
--
m;33m※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212.66]m
--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