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张学良传-后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5 09:25:02 2000), 转信
发信人: yuzhongmiao (雨中苗~沉默是金啊), 信区: Biography
标 题: 张学良传(后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Sep 10 21:21:16 2000)
后记
----------------------------------------------------------------------------
----
出于对张学良将军的敬佩,想写点有关将军生平事迹方面的文章,是我多年来的愿
望。
但因无法与将军见面,加上资料不足,一直未能动笔。但此愿未偿,实难心安,竟有些
欲罢
不能了。后来,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走访、调查、酝酿和准备,于1986年夏天开始
动
笔,一发而不可收,到年底便写出初稿。
首先看稿并给予帮助的,是黄朝章教授。1986年冬,全国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
年学
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在会议期间,我与陕西师范大学房成祥教授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鱼
汲胜同志都曾详谈过这部书稿的内容提纲,他们还分别看了部分初稿,提出了一些很好
的建
议和意见,使我在以后的研究和写作中,受益匪浅。
1987年春,基本定稿。同年9月,去沈阳参加“张学良暨东北军史学术研讨会
”期
间,我又利用会前会后的一段时间,追寻张将军的足迹,访问他长期居住过的大帅府等
旧
址,走访了一些老同志和张将军的亲属,同时还在辽宁省图书馆等处查阅了大量的历史
资
料。回西安后,我反复琢磨,几易其稿,唯恐不能书尽其意,唯恐未能准确地写出将军
的思
想和性格,唯恐未能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想尽量把张将军的坎坷一生如实地再现
出
来,让我们大家永远记住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并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却仍不能尽如人
意。
在撰写此书时,我精选史料,力求真实、准确,在行文落笔处,注意追本溯源,以
使言
之有据;在写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一般不由作者作过多的描述渲染,而是尽量采
用第
一手资料,如本人的谈话、书信、讲演、文电等,或当事人的口述笔录。引文大都出自
比较
权威的专论、专著及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有一小部分系引自文学传记或纪实性质
的文
学作品,它的准确性虽有所欠缺,但也并非凭空编造,而是“囿于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
的。它对于那个历史时代的某些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绘,也还是比较真实的。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是不平凡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诚恳
欢迎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写作过程中,多蒙西安地质学院和社科部领导及部内外同志们的关怀。江汉大学
副教
授李传信、中国地质大学离休讲师曹冠卿同志审阅了本书的校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
意
见。西安地质学院社科部资料室、西安事变研究会资料室、西安张学良纪念馆、商业部
老干
部局白竟凡、郑州大学杨中州副教授,以及李越、徐月俍、杨美让、周亚兰等同志,也
从各
方面给予热情的帮助,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宣传部领导的关怀和
长江
文艺出版社领导及编辑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最后,借用老作家柯灵一首近作“七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笔者无意议论当今文
风,
目的在于自励,并与读者诸君共勉。诗云:
浮夸矫饰早成病,
作势装腔总失真;
好是风清月白夜,
披襟促膝话平生。
作 者
1988年8月5日
--
寒 往 黄 长 焚 苦 尘 冷
月 昔 烛 夜 心 思 旧 霜
拥 淡 耗 耐 耐 耗 淡 拥
霜 旧 思 心 夜 烛 昔 月
冷 尘 苦 焚 长 黄 往 寒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44.7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