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毛泽东传1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5 09:04:21 2000), 转信

发信人: masedin (※枫之舞~弧月斩※), 信区: Biography       
标  题: 毛泽东传(19)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Sep 10 06:42:47 2000)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深夜,在北平的南大门卢沟桥附近,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守在这里
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被迫奋起还击。卢沟桥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枪声,标志着中国
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始。

    第二天,消息传到延安。

    那时候,整个局势会怎样发展,还不十分明朗。这以前,日本在华北已曾多次制造过地
方性的武装挑衅事件。卢沟桥所发生的,究竟是一次地方事件,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
全面军事进攻的开始?许多人一时还不能看得那么清楚。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却立刻作出判
断: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
一出路,必须立刻旗帜鲜明地喊出这个口号。

    七月八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刚刚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
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
侵掠!”①这是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的基本政治口号。这个口号,成了全国人民一致行动
的具体目标。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这种具体目标,是谈不上政治领导的。

    国民党政府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鉴于自身的统治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也在进行抵抗侵略的准备。但他们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仍希望把卢沟桥事变限制
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他们对共产党的疑忌太深了,在国共合作的谈判中不断横生枝
节,使谈判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时在延安担任军委参谋长的萧劲光回忆道:“国
家的危亡迫在眉睫,而我党与国民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具体问题
的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我们在延安的同志都如坐针毡,焦虑万分。”②面对这种复杂的局
势,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沉着冷静的态度,进行总揽全局的考虑和部署。七月十四日,他在内
部发出指示,提出当前工作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包括两个方面:“此时各方任务,在一面
促成蒋氏建立全国抗战之最后决心(此点恐尚有问题);一面自己真正地准备一切抗日救亡
步骤;并同南京一道去做。”“盖此时是全国存亡关头,又是蒋及国民党彻底转变政策之关
头,故我们及各方做法,必须适合于02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00页。《中国共产党为
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解放》第1卷第10期,解放周刊出版社1937年版。

    4

    上述之总方针。”①

    毛泽东深知,要促成蒋介石下定全国抗战的最后决心,单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
须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在全国造成一种声势。毛泽东指定南汉宸,以毛泽东及红
军代表的名义同华北当局及各界领袖协商团结抗日的具体办法。他自己在七月十四日至二十
日间四次写信或致电给阎锡山,要求“密切合作,共挽危局”。他又指定张云逸奔走两广当
局之间,“求得他们赞助坚决抗战与国共合作的方针,求得他们开展爱国运动,积极救
亡”。②他还和张闻天一起致电叶剑英:“请答复救国会及各方:他们要求各事,我们都同
意,并且正在做。请他们努力在外面与政府党部及各界领袖协商,迅速组成对付大事变的统
一战线。惟有全国团结,才能战胜日本。”③

    在推动蒋介石下定抗日决心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自身积极地进行抗日参战的一切
准备,并表明愿同南京一道去做。七月十三日,在延安召开共产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紧急
会议,毛泽东到会动员,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
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十四日,毛泽东等致电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
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12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①

    ②

    ③洛甫、毛泽东致叶剑英的电报,1937年7月9日。

    毛泽东致张云逸的电报,1937年7月15日。

    毛泽东致张云逸的电报,1937年7月14日。5

    令出动。”①十八日,延安召开市民大会,毛泽东到会讲演。据当时报纸记载:“演词
激昂,听众均磨拳擦掌,热血沸腾,愿赴抗日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②空前的民族危机
和共产党的积极主张,一扫国内的沉闷政治空气。要求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热情空前高涨,
到处沸腾起来了。“各地的大资产阶级,国民党的各地党部,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及各地方的
军政长官,也表示了他们的积极,提出了抗战的要求。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到处要求行动
的统一,并且到处组织了这类统一救亡的组织,这使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前进了一大步。”③
七月十七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
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④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
个大的进步。

    蒋介石谈话发表后,毛泽东很快就表示欢迎,他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
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
欢迎。”⑤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蒋介石在对内政策上没有225毛泽东传(1893—1
949)

    ①

    ②

    ③

    ④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44页。《先总统蒋公
全集》第1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编印,第1064页。

    《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52页。《新中华报》,193
7年7月19日。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致叶剑英电,1937年7月1
4日。

    6

    提出任何改进措施,特别是没有宣布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没有改革旧的政治机构,没有
提出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对中国共产党仍不允许公开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局势越复杂,对毛泽东说来,仿佛倒越能显示出他善于在千头万绪中迅速抓住要领的本
事。蒋介石庐山讲话后不到一个星期,毛泽东在七月二十三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
办法和前途》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针、两套不同的办
法和两个不同的前途。一种是坚决抗战的方针,一种是妥协退让的方针。在坚决抗战的方针
下又必须有一整套的办法,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一)全国军队的总动员;(二)全国
人民的总动员,给人民以爱国的自由;(三)改革政治机构,使政府和人民相结合;(四)
抗日的外交;(五)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六)国防教育;(七)
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八)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
的长城。另一套是同它相反的办法。毛泽东指出:实行前一种方针和办法“就一定得一个驱
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实行后一种方针和办法“就一定得一个日本
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他表示: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人和
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
战”。

    文章又指出,为了这样做,“中心关键在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团结要是真正的团
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他强调:“国人应从大道理上好生想一想,才好把自己的想法和
做法安顿在恰当的位置。在今天,谁要是在团结两个字上不生长些诚意,他即使不被人唾
骂,也当清夜扪心,有点儿羞愧。”①这几句话正是对国民党的批评。但是这种批评,正如
英国记者贝特兰所说:“是很坦白的,而且非常诚恳的。显然他注重的并不是指摘‘缺
点’,而是坚持他认为更好的政策,他的正面主张是很充足的。”②在推动国民党进行全国
性抗战的同时,红军参战的实际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七月十四日,毛泽东、朱德已向彭
德怀、任弼时等红军将领下达“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的命令。同时要红军各路将领到
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聂荣臻回忆
道:“到七月中旬,尽管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还没有结果,我们已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
始酝酿部队的改编工作,着手进行开赴前线的准备了。”③随着华北局势日趋严重,蒋介石
仍不肯下达红军改编的命令,但几番催促红军迅速出动。七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张闻天致
电周恩来等,决定:“红军八月十五日改编好,二42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

    ③《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338页。

    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新华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11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46、348页。

    8

    十日出动抗日。”但红军“三个师以上必须设总指挥部,朱正彭副,并设政治部,任弼
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不要康泽),以便指挥作战”①。

    由于红军即将开赴前线,一个新的问题提到中国共产党的面前:红军在抗日前线应该怎
样作战?这时周恩来、博古已赴云阳出席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毛泽
东和张闻天致电他们,对会议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发展游击战争提到突
出的地位。这是一个有着远大战略眼光的创见。电报说:“(甲)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
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
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乙)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
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
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②

    同一天,毛泽东和张闻天又致电朱德、周恩来转彭德怀、任弼时,针对蒋介石已经表露
出来的准备将红军分割使用、同日军硬拼消耗、逐步给以削弱以至消灭的企图,提醒他们:
“红军抗日出动的路线、出动的兵力、作战的方法都不应请求蒋介石决定颁发,这些都只能
待适当的时机,由我们提出与之商定方不吃亏。”①这些意见,对红军改编后保持独立性和
党对这支军队的领导有重要意义。

    七月三十日,北平、天津相继陷落。“平津的失守是‘九一八’后中华民族的最大损
失,这使中国失去华北与中国西北部的最重要的屏障”②。接着,日军沿平汉、平绥、津浦
三条铁路作扇形推进,向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在日军的进逼下,蒋介石密邀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到南京共商国防问题③。中共中央决定由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前往。八月四
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又电请朱、周、叶到南京后代表中共提出对整个国防问题的建议,指
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将
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这个方针是中肯的,是切中当时国民党军队战略上的
弊端的。意见中还说:“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
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担任游击战之部队依地形条件及战
况之发展适当使用其兵力,为适应游击战性质原则上应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意见最
后强调:“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
道。”④62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

    ③

    ④洛甫、毛泽东致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电,1937年8月4日。毛泽东致周恩来
电,1937年8月1日。

    《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50页。洛甫、毛泽东致朱德、
周恩来转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年8月1日。

    10

    五日,毛泽东收到红军总部从云阳发来的《关于全国对日抗战及红军参战问题的意见》
和《关于红军主力出去抗战的意见》,主张:我们对参战不迟疑,但要求独立自主担任一方
面作战任务,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点;不拒绝红军主力出动,但要求足够
的补充与使用兵力的自由;不反对开赴察、绥,但要求给便于作战的察、绥、晋三角地区与
便于补充联络的后方。毛泽东和张闻天在回电中强调:红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应该是“独立自
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分,消灭敌人一部”;要求指定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而
不是三角地区,作为协助友军作战的地区;“我们事实上只宜作侧面战,不宜作正面战,故
不宜于以独当一面的语意提出”;同时,要求本着“按情况使用兵力的原则,在此原则下,
承认开拔主力”①。显然,毛泽东对红军作战方针及兵力使用等问题采取慎重的态度。

    他所以一再强调这些问题,除考虑到对日作战的长期性和红军自身的特点外,还由于看
到蒋介石对待国共关系问题上已表现出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一面要红军全部出动,一方面却
在陕甘一带部署了十个师兵力。不久前在南方游击队改编时又出现闽粤边部队被国民党军队
诱骗缴枪的事件,毛泽东认为这是“极严重教训,红军各部都应引为深戒”②。他还认为:
“平津失陷后蒋之困难更加,但抗战决心与合作诚意增72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①

    ②毛泽东致叶剑英、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年8月4日。洛甫、毛泽东致朱德、
周恩来、博古、林彪、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年8月5日。

    11


    加至何种程度待尔后证明,此时宜缓不宜急,缓则有效,急则无功。”①

    由于红军出兵在即,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又未必完全一致,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平津失守
后的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一次全盘的讨论,统一思想。他提出:“在红军开动时开一次政治
局会议,同时讨论作战问题,地点在洛川。”②当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一时来不及集中,因
此,八月九日,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和各部门负责人先开了一次会。这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由张闻天作报告。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分析了国内的
政治形势,他十分明确地断言:“应估计大战已经到来,新的阶段在七月七日晚上即已开
始。抗战已经开始,准备抗战的阶段已经结束。”对国民党的状况,他采取有分析的态度,
说道:“国民党转变已大进一步,离彻底转变还远”。“蒋介石的抗战决心是日本逼起来
的,应战主义是危险的。但这还要很多的工作才能转变,应战主义实际是节节退却”。谈到
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时,毛泽东说:“红军今日以前是准备调动,今日以后是实行开动。红军
应当是独立自主的指挥与分散的游击战争,必须保持独立自主的指挥,才能发挥红军的长
处,集团的作战是不行的。同时,还要估计到特别的情形,防人之心不可无,应有戒心,保
障红军之发展扩大!”在反倾向问题82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洛甫、毛泽东致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年8月8日。毛泽东、洛甫致周恩来、
博古并告叶剑英电,1937年8月1日。

    12

    上,毛泽东同意张闻天报告中所指出的:“一是急躁病,二是适应国民党的适合主
义”。提出要“保持组织的独立性、批评的自由”。①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八月五日和张闻天一起发出的电报中说的是红军应当实行“独
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而在仅仅四天后的这次会议上他却谈到“红军应当是独立自主的指
挥与分散的游击战争”。可见,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是他在红军出动前夜这个关键时刻反
复思考的关键问题。

    这次会上,毛泽东还对七月二十三日文章中的抗日八项办法提出补充,初步形成“十大
纲领”。四天后,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时,将这个文件交给她。海伦后来回
忆:“毛泽东拍案而起,他满面通红,两眼闪光地说:如果有南京政府的合作,这十大纲领
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中国就要灭亡!他愤怒地重复着后一句
话。”②

    这次会议为十多天后召开的洛川会议做了准备。红军各部已陆续准备就绪,随时准备开
赴前线。但是,在南京的谈判却并不顺利,国民党方面在各种问题上诸多留难。

    直到八月十三日淞沪抗战爆发,谈判才出现转机。

    日本军队的大举进攻上海,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92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②《一个美国女记者在中国的冒险(续)》,《瞻望》,1985年第48期。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9日。13

    大变化。它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使蒋介石
感到不得不进行全国性的抵抗,否则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
多的合作愿望。周恩来后来回忆:“我同叶剑英参谋长到南京,开始蒋介石还没有决定给八
路军以名义,但是到上海打响了,他(指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
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十八集团军的番号,要我们的军队去打仗。”①根据
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同国民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朱德、彭德怀为八
路军正、副总指挥;主力红军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日军大
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这时,在外地的政治局委员已陆续赶回陕北。中共中央认为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的条
件已经成熟。由于会议要讨论军事问题,吸收了前方主要将领参加,实际上成为一次政治局
扩大会议。

    八月二十日,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前往洛川。会址设在洛川城郊冯家村的一所小学里,这
是一个比较偏僻而安全的地方,又正处在延安同前方将领所在的云阳的中间。毛泽东住在村
中一座破庙里。萧劲光回忆说:“党中央就在这样一个条件简陋的小村里,召开了具有伟大
历史意义的洛川会议。”②洛川会议是在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召开的。会议的035毛
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02页。《周恩来选集》
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95—196页。

    14

    议程是:(一)政治任务问题;(二)军事问题;(三)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在
会上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报告,并作了多次发言。

    他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指出:现在已经开始政府的抗战,而且得到人民的拥护,但
人民还没有大规模地参加,这就成为现在的弱点与今后的任务——使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
战。“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①关于红
军的基本任务,他提出了五条:“(一)创造根据地;(二)钳制与消灭敌人;(三)配合
友军作战(战略支援任务);(四)保存与扩大红军;(五)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并且说明:前四条是要实现的,后一条是要争取的。他着重谈了红军的战略方针,那就是: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
于山地)”。这种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的“相对的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
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②毛泽东在洛川会
议上明确地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以游击战争为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
变。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前期,经历过两次战略转变:第一次是
国内游击战争向国内正规战争的转变,这个转变曾遇到很大的困难;第二次是国内正规战争
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毛泽东一年多后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后一次战略转变时说:
这个转变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战争过程之间,是在敌人、友军、战场都有变化的特殊情况下进
行的一个极其严重的转变。“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
为游击军(说的是分散使用,不是说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和游击战,才能同敌情和任务相符
合。但是这样的一个转变,便在现象上表现为一个倒退的转变,因此这个转变应该是非常困
难的。”①这一转变,对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关系非
常之大。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红军还没有开赴前线的时候,在仔细考察并分析了主
客观实际情况后,便明确地及时地提出要实行这个战略转变,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关于国共关系,他指出现在统一战线正在成熟中,但国民党还在限制和破坏我们,我们
是继续有原则地让步,即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要有自由,而采取不决裂的方针。根据大
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性是组织的、政治的独立问题两方面”②。

    在会上,毛泽东还提出,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要留下一支部队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使
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大本营。这支部队称为留守兵团,以后在保卫陕甘宁根
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来自不同岗位的与会者对毛泽东提出的党对红军的领
导、坚持独立自主的指挥原则、开展山地游击战及红军担负的任务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
见。对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关系,会上有些不同意见,但由于红军急于出发,没有展开充分的
讨论。出席这次会议的萧劲光回忆道:

    “洛川会议上在讨论军事指导方针中尽管意见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个,就是如何在出
征以后更有利地打击敌人,更有利于我军的发展壮大。当然,它也说明同志们在当时对中国
革命战争的规律性、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在认识上有差异。在以后抗日战争的实
践中,逐步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是高瞻远瞩的。”①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会议决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增加为十一人,书记是毛
泽东,副书记是朱德、周恩来。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
东为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毛泽东认
为这次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在发言中作了说明:“两个政
策,两个前途——单纯政府的抗战政策与我们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政策。争取坚持抗战,争
取胜利的前途,避免大分裂、大叛变。”“目前极需要把国共两党区别清楚。十大纲领的提
出,就是与国民党单纯抗战的区别。”①这些,同他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
途》中的看法是相连贯的。以后一个月中的种种事实,使他对问题看得更清楚了,意见也更
完备了。

    洛川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又在八月二十七日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所讨论的,是
毛泽东正在思考中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讨论的题目中,第一个就是:在统一战线中,是共产
党吸引国民党,还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先作了说明。他说:“两个阶级
的企图,各在自己阶级立场上出发。”“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组织程度比资产阶级高,所以统
一战线由无产阶级提出。”他把这一次国共合作同第一次作了比较,认为那时孙中山、廖仲
恺所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要勇敢些,现在的国民党当局更胆小些,更小气些,而且是自觉地来
限制我们。他们正在统一战线的长期过程中,有计划地吸引共产党,从各方面影响你,以几
千条线索来套我们。我们有些人容易上当,要有自觉,要使农民与小资产阶级随着我党走。
国民党内也有些人动摇于国共两党之间,共产党吸引国民党的条件是存在着的。“两党互相
吸引的问题,要在斗争中来解决。”②他在座谈会结束时着重强调,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主
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是投降主义倾向,要注意对党内加强教育。

    43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7日。

    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8月24日。18

    为什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这是当时已经出现的大量事实在
他头脑中引起的反应。两个月后,毛泽东回顾这一时期的情况:“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的
妥协性,国民党实力上的优势,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对于共产党的污蔑和侮辱以及
所谓‘停止阶级斗争’的叫嚣,国民党关于‘共产党投降’的衷心愿望和广泛宣传,蒋介石
关于统制共产党的企图,国民党对于红军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国民党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
的限制和削弱的政策,国民党七月庐山训练班提出的‘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
二’的阴谋计划,国民党对共产党干部所施行的升官发财酒色逸乐的引诱,某些小资产阶级
急进分子在政治上的投降举动(以章乃器为代表),等等情况。

    “另一方面,共产党内理论水平的不平衡,许多党员的缺乏北伐战争时期两党合作的经
验,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大量存在,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
绪,统一战线中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的存在,八路军中的新军阀主义倾向的发生,共产
党参加国民党政权问题的发生,抗日民主根据地中的迁就倾向的发生,等等情况。”①由于
存在着这两方面的严重的情况,他认为,必须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
民族的和阶级的投降主义。否则,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军队就可能被国民党吸引过去,
被溶化或消灭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前途也会被葬送掉。

    由于大敌当前,放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前的最紧迫的现实课题,还是红军迅速完成改
编,开赴抗日战争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

    八月二十二日,洛川会议的前一天,蒋介石正式发表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总指挥、副总指挥。二十五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的名
义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九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
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
副参谋长。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命令指出各师改
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
与军委会的命令,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

    为了在组织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八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军委决
定,成立前方军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九人组成。朱德为书
记,彭德怀为副书记。十月十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成立军委总政治部,毛泽东代理主
任。

    八月三十日,毛泽东由洛川回到延安。

    这时,红军主力师已改编完毕,从九月二日起,陆续从山西开赴华北前线。

    同日本军队作战,对八路军来说,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红军虽然已有十年内战的经
验,但从来没有同具有现代军事装备的帝国主义国家军队交过手。八路军的作战方针虽已在
洛川会议上确定下来,但还需要在实战中充实、检验和完善。八路军出动到华北作战的情况
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因此,洛川会议
结束后的两个多月里,毛泽东几乎以全部精力指导八路军在华北的作战。

    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是毛泽东在八月中旬已经确定下来的。为什么先开入山西?毛
泽东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山西是八路军开赴前线最便捷的地方,又是居高临下地俯瞰河
北平原的地方,可以有力地牵制华北日军的行进。凭借山西宽阔、险峻而复杂的地形,不仅
有利于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而且有利于八路军开展山地游击战,消灭敌人。正如任
弼时所说:“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敌人的长处,恰又补足我们的短处,便利于我们的防
守,持久斗争与打击敌人。”①第二,山西是地方实力派首领阎锡山的统治地区。他同日本
侵略者和蒋介石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日本侵略军攻陷平津后向山西大举进
攻,严重威胁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军队开入山西,又使他深恐自己的地盘将落
入他人之手。因此,他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想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做他的暂时同盟者。
早在一九三六年底,中共党员薄一波等经北方局同意同阎锡山建立了联系。七七事变后,阎
锡山又答应毛泽东向他提出的建立公开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要求,并且同意八路军经山西
开赴前线。第三,当时国民党企图将八路军“分割”使用,规定八路军以两个师由渭南上车
经风陵渡、同蒲路到代县附近下车,开往蔚县一带集中。另外一个师沿陇海铁路转平汉铁路
到河北徐水下车,开往冀东玉田、遵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敏锐地察觉:这样做,是
“分路出动,使不集中,强使听命”①,“包含着极大阴谋,决不能认为有利,坚决不能同
意”。②因此,他提出“红军为安全计,为荫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
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③把八路军三个师都放在山
西,以便于统一领导,相互策应,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遭遇不测。

    为了落实八路军进入山西作战的事宜,九月初,毛泽东派周恩来和彭德怀一起到太原同
阎锡山当面商谈,可见他对这次行动的极度重视。

    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八路军开入山西后的作战区域问题。这就像下棋一样,开始时
的布局是否恰当,对以后局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毛泽东和张闻天在八月初曾考虑八路军出师后集中部署在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冀察晋绥
四省交界地区。但当八路军开赴出西时,华北局势已发生变化。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强大83
5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

    ③毛泽东致张冲转朱德、周恩来电,1937年8月17日。洛甫、毛泽东致周恩来、
叶剑英电,1937年8月18日。洛甫、毛泽东致博古、林伯渠、彭德怀、任弼时电,1
937年8月18日。


    22

    的钳形攻势:在北路,沿平绥铁路西进,在攻占张家口后折而南下,已于九月十三日占
领晋北重镇大同;在东路,沿正太铁路向西推进;准备两路会合,夺取太原。如果仍按原有
设想行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使八路军的全部主力陷于日军的钳形包围圈内,这当
然是十分不利的。毛泽东看清山西战局可能发生的这种重大变化,及时改变原定部署,要求
将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部署在晋东北、晋西北、晋南,再图发展。他在九月十六日致电正率
领八路军总部准备东渡黄河的朱德、任弼时提出:“拟以百十五师位于晋东北,以五台为活
动重心,暂时在灵丘、涞源,不利时逐渐南移,改以太行山脉为活动区。以百二十师位于晋
西北,以管涔山脉及吕梁山脉之北部为活动地区。以百二十九师位于晋南以太岳山脉为活动
地区。”①这几个地区,后来成为八路军在山西敌后坚持抗战的主要支撑点。

    第二天,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等,对改变部署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此时如
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亦在其大迂回中
(设想敌占太原之情况下),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②两天后他又提醒:“敌于太原,志
在必得,此时部署应远看一步。”③

    93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①

    ②

    ③毛泽东致彭德怀电,1937年9月19日。毛泽东致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
彪、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徐向前电,1937年9月17日。

    毛泽东致朱德、任弼时电,1937年9月16日。23

    在八路军出师后不到半个月内,毛泽东根据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了八路军作战区域的
部署,这对八路军实行战略展开,合理布局,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
义。

    八路军开赴前线后,毛泽东关心的另一个焦点是:部队在实战中能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
洛川会议确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

    实行这样重大的战略转变,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因为红军在十年内战后期已习惯于正
规军和运动战,一时不容易改变过来;还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十分兴奋,对战争的
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想打一些大仗。聂荣臻回忆道:“在洛川会议上讨论作战方
针时,曾出现过不赞同游击战而主张打运动战的分歧意见,他(引者注:指毛泽东)担心部
队挺进前线后,一些同志蛮干。”①毛泽东还担心:“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个别同志对
于这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
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②
对关键性问题,毛泽东历来是紧抓不放的。在九月中下旬,他接连五次致电前方,提醒他们
要以最大决心实现这个战略转变。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今日红军在决战问
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
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
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

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然而
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
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他强调:“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过去的味
道”。他要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
致”。①九月二十五日,他又致电周恩来和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明确提出整个华
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应环绕于游击战争。他指出:“华北正规战
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需负严重的责任。”②

    为了坚持敌后的游击战争,毛泽东又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建立起巩固的抗日根据
地。如果游击战争只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同当地群众的经济政治要求相脱离,不能取得他
们的全力支持;那末,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并且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是不可能
做到的。不久,毛泽东在总结华北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关系时指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
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
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
托。无后方作战,本来是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因为它是同国家的总后方脱离的。然而,没
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毛泽东的反复阐明和耐心说服,使许多干部加深了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高度和创建敌
后抗日根据地重要性的认识。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受命之际,读到毛泽东同志的这些
电报,感到很重要,很亲切,特别是对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长
期抗战的思想,更为明确了。同时也觉得,他的这些电报,对洛川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
坚定不移的,唯恐在行动中由于思想不统一而出现偏差。”②

    毛泽东在战略方针的重大决策一旦作出后,确实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某些一时或局部
的因素而轻易改变这种决心。同时,他又密切注意研究变化着的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使作
出的决策得到丰富和完善,使它更符合实际情况。九月二十五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利用有利
的时间和地形条件,集中兵力发动平型关战斗,取得了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的首次大245
毛泽东传(1893—1949)

    ①

    ②《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360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18页。26

    捷。战斗前,毛泽东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
意见①。战斗胜利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根
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毛泽东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八路军作战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
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②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同
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
战。”③以后,他在《论持久战》中,总结十个月来华北抗战的经验,把八路军作战的战略
原则确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④这个提法,同洛川会
议的规定是前后一贯的,而在具体表述上又更加完备了。

    十月初,华北局势进一步恶化。日军占领保定,河北正面战场的抗战基本结束。在侧翼
遭受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放弃雁门关至平型关的内长城防线,退守太原的北方门
户忻口。

    为了协助友军作战,毛泽东仔细研究华北战局后,在十月六日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
怀等,要他们转告山西军事34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①

    ②


    ③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78—379、500
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78—379、500
页。

    毛泽东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电,1937年9月29日。


    毛泽东致彭德怀电,1937年9月21日。

    27

    当局:敌人占领石家庄后,将向西面进攻,因此龙泉关、娘子关两点应集结重兵坚守,
以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胜利;在正面忻口地区的守备和出击中,出击是主要的。并提出:
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师主力将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忻口地区日军的侧后纵深地区;一
二九师主力或全部将使用于正太铁路,发动群众,配合娘子关守军作战。①根据毛泽东的指
示,八路军各主力师在忻口战役期间有力地配合了友军的行动。第一二○师一度收复雁门
关,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截断了从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交通。第一一五师主力夺回平型
关,并收复涞源、定县等七座县城,切断了日军从张家口经平型关到忻口的交通线。忻口前
线日军只能主要靠空运来维持给养。第一二九师陈锡联团又在十月十九日乘黑夜突然袭击阳
明堡日军机场,焚毁日机二十余架。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依赖后方供给的程度很大。
八路军各部队的行动,使日军的后方补给线陷于半停顿状态,对正面防守忻口的友军是有力
的配合和援助。

    在忻口战役期间,右翼晋军有十个团拨归朱德、彭德怀统一指挥。毛泽东就如何对待这
部分友军,在十月四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叮嘱道:“我们对于国民党交给我们
指挥之部队,应采取爱护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任最危险的任务,不使他们给养物资缺乏。
对作战应使主要打几个小胜仗,对动员民众应详告以政策、方法,对他们多取商量,表示殷
勤爱护之意,力戒轻视、忽视、讥笑、漠不关心及把他们置于危险地位等错误态度。”①毛
泽东要求他们对全军指战员进行教育,彻底执行这一方针。在东线,当娘子关告急时,八路
军第一二九师也救出了被日军包围的友军曾万钟部一千多人。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将南下的日军
主力挡住了二十一天。这次战役,也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密切配合作战最为成功
的一次。由于国共双方在这次战役中诚意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十月中旬,日军主力占领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进,包抄忻口的后方。二十八日,娘子
关失守。三十一日,阎锡山下令放弃忻口。十一月八日,太原失守。华北战场的抗日战争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确的领导,在于能有预见。毛泽东自己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生动地说过:“坐在指挥
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
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
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
它,这才叫领导。”②抗战爆发以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毛泽东显示了他对未来事态的发
展总能比别人先见一着,545十九、全民族抗战的爆发①

    ②《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00、
201页。

    毛泽东致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1937年10月4日。29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问题都能及时提出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对策,这就表现出他卓越的领
导才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蓑烟雨任平生                  masedin@263.n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73.4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500毫秒